书城管理管人用人有心计
7046800000031

第31章 源头严格把关杜绝不良因素(2)

人与人交往,如果一个人老是自以为是,以自己为中心,处处争强逞能,不给别人表现和施展的机会,那么别人很快就会对他产生反感,将来一起合作共事的结果也可想而知。

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话不多;与亲人相处的时候,话也很少。但与朋友在一起时就妙语连珠,如果恰好异性朋友也在时,话就更多了,甚至标新立异,语不惊人死不休,说到得意处,更是手舞足蹈。

为人应力戒表现欲太强。曾国藩所谈的处世禁忌四缄中,第一条就谈到他不喜好夸夸其谈、到处表现自己。另外,曾国藩还说过:“人只要稍微有些才能,就想要表现出来,以显示与别人的不同,争强好胜的人这样,追逐名誉的人更是这样。”因此,曾国藩不仅常常检点自己的言行是否表现欲太强,而且对其同僚下属有这种倾向的人也及时教诲。

曾国藩第二次做两江总督时,李鸿裔投到他的幕下。李鸿裔少年倜傥、不拘小节,曾国藩特别喜欢他,对他像儿子一样。曾国藩的密室,只有李鸿裔可以随便出入。

当时曾国藩的幕僚中有所谓的三圣七贤,都是名噪一时的宋学大家。曾国藩钦敬他们的名声,把他们召纳了过来,安排优越的衣食住行,却没有给他们安排事务和职位。

一天,曾国藩正和李鸿裔在密室内谈话,正巧有客人来到。曾国藩出去迎见客人,留下李鸿裔独自在室中。

李鸿裔随手翻看茶桌上的文本,看到曾国藩幕僚的一首名为《不动心说》的诗。文后边写有这样一段:“使置吾于妙曼娥眉之侧,问吾动好色之心否乎?日不动。又使置吾于红蓝大顶之旁,问吾动高爵厚禄之心否乎?日不动。”李鸿裔看到这里,拿起笔在上面戏题道:“妙曼娥眉侧,红蓝大顶旁,尔心都不动,只想见中堂。”写完,扔下笔就出去了。

曾国藩送走客人后,回到书房看到了新题的文字,叹道:“一定是这个小子干的。”立即让左右招呼李鸿裔,可李鸿裔已不在衙署里。曾国藩猜想他可能又去秦淮河玩去了,于是派人拿着令箭到处去找,果然在某歌妓的船中找到了他。

李鸿裔回来后,曾国藩指着他写的文字问:“是你干的吧?”李答:“是。”曾说:“这些人都是些欺世盗名之流,言行一定不能坦白如一,我也是知道的。然而他们之所以能够获得丰厚的待遇,正是靠的这个虚名。现在你一定要揭露,使他失去了衣食的来源,那他对你的仇恨岂能是平常言语之间可消的?杀身灭族的大祸,隐伏在这里边了。”

李鸿裔很敬畏地接受了教诲,从这以后便深深地收敛自己,不敢再大言放肆了。

(2)轻薄之人不可用

人最忌轻薄浮浅,没有内涵。大凡有一定学识或修养的人,都能够沉着稳重,谦谨坦荡。

曾国藩对于轻薄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他说:大凡人品德寡薄,大约有三端最容易触犯:听到别人有恶德败行,听得娓娓不知疲倦,妒忌别人的功业和名声,庆幸别人有灾,高兴别人得祸,这是薄德的一端。人受命于天,臣受命于君,儿子受命于父,这都是有定数的,但有些人不能接受命运的安排,身居卑位而想尊贵,日夜自我谋划,希图将自己置在高明的地方。就像一块金子,冶炼时自认为是莫邪、干将一类的宝剑了,此是薄德的第二端。胸中包蕴着社会上的清清浊浊、是是非非,但不明确去表示赞成或者反对。这本来是圣人哲人的良苦用心。如果要勉强去分什么黑白,遇事就激动张扬,这便是文士轻薄的习气、娼伶风流的形态。我们这些人不体察就去效仿它,动不动就区别善恶、品评高下,使优秀的人不一定能得到勉励,而低劣的人几乎没有立足之地,这是薄德的第三端。我现今老了,这三端还要加以防戒。

曾国藩最反对幸灾乐祸、狂傲自大、妄断是非、自以为是的那些人,而他就是自修严谨、更多地看到别人长处的人。他极富怜悯心,当一些有功业名声的人遭了灾难时,即使在他本人也处于戎马倥偬、自身难保的艰难岁月,也绝不会无动于衷,而是尽量给予照顾。

咸丰年间,曾国藩驻守祁门,险象环生,储备极其困乏,这是他一生行军中最艰难的时期。一天,他忽然想起安徽一带多有经学大师遭受战乱,颠沛流离、生死未卜,就派人四处寻找活着的人并给书信,约他们到军中幕府相见;死去的人给他家一些抚恤,并索要死去的人留下的文章保存。

至于轻薄的第二端,曾国藩特别指出其危害:骄傲是最可恶的品行。凡是担任大官职的,都是在这个上垮台的。指挥用兵的人,最应警惕骄傲和懒惰的习气。

至于妄断是非的第三端,他曾规劝有关人士:“阁下昔年短处在尖语快论,机锋四出,以是招谤取尤。今位望日隆,务须尊贤容众,取长舍短,扬善于公庭,而规过于私室,庶几人服其明而感其宽。”也就是说,他主张精明必须与宽容结合,且要以尊重别人为前提。

好的企业管理者,应该自修心性、戒骄戒躁,同时又能看到员工的长处,勉励员工积极投入工作,千万不要做出一点儿成绩就沾沾自喜、自以为是。

4.庸才不足惜,当弃则弃

每一位管理者都非常清楚,发展企业靠的是才华横溢的人才,而不是碌碌无为的庸才,这就需要管理者果断地作出决断,“该留则留,该弃则弃”。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简子是一位求贤若渴的人,但他常常感慨自己得不到贤士。在一次黄河泛舟的时候,赵简子站在船头。望着波涛汹涌的黄河水,又发起了感慨:“与贤士相处是多么愉快的事情,而我什么时候才能够得到贤士呢?”

这位船夫听后,向赵简子施礼后说道:“小人有几句话想跟大人说,不知道能不能帮助大人您解除烦恼。珍珠生在海洋,璞玉生在深山,它们虽然没有脚,却会出现在人们的手中。这是什么原因呢?喜爱的缘故。人们喜爱珍珠玉石,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结果就得到了这些宝物。贤士不仅有脚,而且会主动依附喜爱他们的人。大人您府上之所以没有贤士,是不是因为您不喜欢他们呢?”

赵简子摇了摇头说:“如果我不喜欢贤士,又怎么会为没有贤士而烦忧呢?再说,我招贤纳才的名声早就传得很远。到如今,府上已经有千余门客。我把他们招来后,从来没有慢待过他们。一旦他们对生活有所不满,我就会很快帮他们改善。为了留住他们。我花费了很多心血。难道我的做法不能够证明我对贤士的喜爱吗?”

听了赵简子的解释后,船夫说道:“鸿鹄不仅能够直上云霄,而且可以翱翔千里。它之所以有这样的本领,是因为它有一对健壮的翅膀。不过,鸿鹄除了有翅膀外,身上还有密密麻麻的绒毛。绒毛的多少不会影响鸿鹄的高远之志,但没有了翅膀,鸿鹄便不能够飞翔。如今,大人府中的门客正如同鸿鹄身上的绒毛,他们不过是一些庸才。大人苦苦找寻的贤士便如同鸿鹄的翅膀,他们才是真正有用的人才。如今,大人府中的庸才多了,那些贤士自然认为您喜欢庸才而不喜欢贤士,于是他们不愿意前来。”

赵简子听了船夫指点迷津,顿时茅塞顿开。同样的道理,曾国藩也曾说过,他说:“深识之士不愿牛骥同槽。阳鲚得意,而贤者反掉头去矣。”

曾国藩出生在一个大家族,人丁兴旺,子侄甚多。同时,曾国藩出身科举,后又中进士,点翰林,还做过主考官,因此,曾国藩的同年同窗和门生、老下属很多。但曾国藩从来没有偏私,始终坚持甄选人才,量才录用,将有才能的人放在适当的位置,将没有才能的人遣送回家。

曾国藩在驻军安庆的时候,不少湖南同乡前来投靠。其中有一位戚姓同乡行李简单,衣服破旧,沉默寡言,一瞧便知道是为生计所迫而投奔军营的穷苦人。曾国藩见到家乡人不免要热情寒暄一番。当曾国藩问起家乡的事情和亲友的情况时,此人回答拘谨,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善言辞的老实人。不过,说到关键处时,他的话语却能切中要害。曾国藩决定先给他一些事情做,考察考察他。

曾国藩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吃饭的时候召集幕客们一起吃。一天,戚某在吃饭时将饭中的一颗米扔了出去。曾国藩看到后,心中有些不满。饭后,他让幕府支出应备银二十两,赠给戚某作为回家的川资。戚某非常不解,无奈之下,只好询问曾国藩的表弟彭杰南,希望彭杰南为自己讲情。

彭杰南向曾国藩提起了这件事,曾国藩对他说:“这个老乡不地道,庄稼人在吃饭时将一颗稻粒扔掉,不应该啊。自己又不是出生在富豪之家,从庄稼地里来到军营不过一个多月的时间,难道就变成这个样子?我担心他贪图享乐,吃不了军营的苦,反为我带来麻烦。”

彭杰南说:“这算不上大过错,也许他怕人笑话才这样做的,您可以再找些事情给他做,再试试他。”

曾国藩喜欢吃新鲜蔬菜,自己弄了一个菜园。他让戚某主管菜园。戚某经过上次的事情后变得勤勉自励,每天和佣耕的人一起辛勤劳动,从早到晚不做片刻休息。曾国藩通过一年多的暗察,发现他善于和别人通力合作,而且始终不渝,于是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将他召回,给予重任。戚某感恩戴德,更加勤勉办事、恪尽职守,最终从乡下农夫变成了官至观察使的人。

曾国藩进京赶考时,家境拮据。他的五舅变卖家产,为曾国藩凑足盘缠。曾国藩对五舅十分感激,念念不忘他的恩德。在朝为官后,曾国藩每年都要寄回银两接济依然贫困的五舅,报答五舅当年对他的恩德。

1861年,曾国藩打下安庆后,特地把五舅接到安庆住了一段时间。五舅过世后,他的独生儿子前来投奔已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曾国藩自然给予照顾。然而这位表弟既没有才学又懒惰散漫,难以成事,不仅如此,他还总爱以总督的表弟自居,狂妄傲慢。曾国藩认定这位表弟是不堪造就之才,尽管五舅生前对他有恩,还是委婉而坚决地劝说表弟还乡。

企业要想得到好的发展,也应该采取曾国藩的这种做法,一定不要把庸才留在企业中。

要砍倒一棵大树,最好的办法是先有一把好斧头。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想提高公司效益,必须要有一批人才。否则,仅凭着一批庸才是不能够促进公司快速发展的,严重的还会导致公司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被淘汰。因此,把好人才关非常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把好人才关呢?

最重要的一点是清除公司内部的庸才。庸才不仅指那些在公司中破坏团结的坏分子,还包括不求上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员工。有句话说得好: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庸才本身不仅对提高公司效益没有什么帮助,而且会影响周边的员工。如果公司不能将庸才清除,团队的和谐和工作激情都会受到影响。如果清除了庸才,不仅对那些有不良企图的员工有警示作用,而且会让其他员工心理平衡,不再埋怨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从而有效促进了团队的和谐,增强员工的斗志。

清除公司内部的庸才势在必行。不过,在清除的过程中要讲究方法。

公司A是一家大公司,有好几个部门。该公司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对各个部门经理考核一次,无能者自然会被调职或解职。在一次考核中,销售部门的王经理被调走,一位姓刘的中年人接替了他的位置。该部门的各个员工顿时对这位经理产生了兴趣,想看看他到底有什么能耐。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可是,刘经理并没有采取任何举动。每天早上,他都面带微笑地来上班,边走边与员工打招呼,然后径直走进了自己的办公室。除了在开例会的时候简明扼要地向员工分配任务外,他很少和员工在一起。

很快,一个季度过去了。刘经理不再沉默,他以快刀斩乱麻的速度将公司中的坏分子、无能的人扫地出门。其看人之准、行动之快让包括被开除的人在内的所有员工感到惊讶。清除了公司中的坏分子后,其他员工的工作热情高涨。他们相信,跟着这样一位主管做事,是大有奔头的。最终,这个部门上下一心,创下了令公司满意的业绩。

在庆功宴上,有一位员工问刘经理:“您刚来的时候,并没有与我们有过多的沟通。那么,您是如何找出公司中的那些人的呢?”这问题也是很多员工想知道的。

刘经理没有直接回答问题,而是讲了一个故事——

一位富人买了一幢带有花园的房子。他搬进去的时候正好是春天,在雨水和阳光的滋润下,花园中充满了绿色。富人是一位爱花之人,为了使花园中能够有鲜花的美丽和芳香,他拿起了铲子,将原来的绿色植物全部清除,然后播种了一些花籽。不久后的一天这幢房子原来的户主拜访富人,想问问他在这里住得舒不舒适。在富人的陪同下,这位户主来到了花园。刚走进花园,他便大吃一惊:“我种下的红牡丹和黑玫瑰怎么不见了?”富人这才明白,自己将花园中的珍贵植物全当作杂草了。

讲完这个故事后,刘经理说到:“我可不愿意像那个富人那样,虽然铲除了杂草,但也将名贵的花一并除去了。为此,我静观默察,仔细了解你们每个人。要知道,一个人的本性是难以掩饰的,最终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暴露出来。当我充分了解所有的员工后,时机已成熟。于是,我便很快将公司中的坏分子、无能的人铲除了。你们都是我们公司的名贵花朵,真心地感谢你们对我工作的支持,希望我们能够同心协力,使我们部门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

刘经理的做法不失为明智之举。清除庸才需要时间,不能够急于求成。否则,要么将为公司出力的有用人才残酷扼杀,要么不能将公司中的庸才清除殆尽。清除庸才,正如同清除稻田中的稗草。由于稗草的形态与禾稻惊人相似,以至于农民根本无法识别,因此,在一开始的时候,稗草与禾稻共同享用肥沃的土壤和养分。到了后来,禾稻抽穗了,沉甸甸的稻粒压弯了它的头,但稗草却因为毫无负担而高昂着头,比禾稻高出许多。这时候,农民们开始动手了。他们来到田间,轻而易举地将稗草拔除,而不会误拔禾稻。

企业要想得到好的发展,管理者一定要擦亮眼睛,将对企业毫无价值的庸才“剔除”出企业。

5.宁缺人才,不要奴才

通常奴才只会为主人的享乐着想,人才则会为主人的事业着想。如果主人只知道贪图享乐,人才总有一天会失望而去,留下的全是奴才。所以,优秀的管理者会驱逐奴才,想尽一切办法将人才汇集在身边。

春秋中期,楚国国君楚共王在位时,楚晋两军在鄢陵展开激战。由于两军实力相当,尽管连战几天,仍难以分出胜负。楚共王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在战争中受了重伤,无法指挥将士作战,准备把统帅楚军的重担交给大将军司马子反。

司马子反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大将军,他有一个忠心耿耿的仆人。正因为这位仆人对他的关爱和体贴,使他丢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