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顶级特工行动档案
7047200000008

第8章 美国黑豹——到处伸手的中情局(7)

战争前期,在面积仅60万平方公里的阿富汗,苏军共部署了30多个机场400多架作战飞机,还为阿富汗政府军提供了100多架作战飞机可随时越境作战。

击落米-24直升机的是美国人的杰作。“毒刺”是美国第二代便携式地空导弹,装备红外、紫外“双色”导引头,中情局行动部处理部长爱德华对此评论说:“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阿富汗抵抗运动成员也可以轻易地用‘毒刺’导弹击落价值数百万美元的苏军飞机。”但美国为是否向阿富汗援助“毒刺”导弹曾大起争执。美国国防部担心这种先进的防空武器落入敌手。反对向游击队提供“毒刺”地对空导弹。

1986年3月,一番激列争论后,美国作出向游击队提供“毒刺”导弹的决定。阿富汗游击队秘密派遣一批队员到巴基斯坦培训,很快就掌握了“毒刺”导弹的发射技术。到当年夏天,第一批共150枚“毒刺”地对空导弹交付给了阿富汗游击队。

首战告捷,游击队士气大振,并四处伏击,一架架苏军飞机被击落,阿富汗的上空突然变成了苏军飞行员的屠宰场,小小的“毒刺”导弹使苏军飞机在阿上空自由飞行永远成为历史。看到“毒刺”导弹如此有效,中情局立刻向游击队大力提供“毒刺”导弹。到1989年3月,共提供了300多枚“毒刺”导弹,随后又向游击队提供了近600多枚。

由于“毒刺”的追杀,加上游击队运用的战术非常高明,侵阿苏军飞机损失十分惨重。到1987年年底,仅一年的作战时间,侵阿苏军就损失了近400架作战飞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亿美元,许多苏军飞行员惨死于“毒刺”之下。“毒刺”在阿富汗上空的无情追杀,让苏军飞机损失与日俱增,使苏联不得不考虑尽快从阿富汗撤军。美国陆军的一份报告得出的结论认为:“毒刺”导弹改变了阿富汗战争的战斗本质,“毒刺”导弹成为这场战争中的决定性武器。

1987年下旬,里根政府决定向阿富汗游击队提供远程120毫米迫击炮和扫雷装备,随后苏军在阿富汗的主要空军基地和近30个小型机场不断遭到游击队的攻击,游击队还深入苏联领土25公里对苏联目标进行了攻击。包括一个工业目标在内的多个重要目标遭到攻击,这使苏联当局深感震惊。

1988年4月初,大量的美式武器开始涌入阿境内——陶式反坦克导弹、120毫米迫击炮以及坦克火炮等,巨型美国C-5A运输机满载这些军火飞往巴基斯坦。这直接导致了苏军开始不断撤军。

1989年2月15日,苏联从阿富汗撤出最后一批部队。听到这个消息,中情局内部一片欢腾。局长韦伯斯特在自己的办公室举行了一次庆祝会,参与阿富汗秘密战争的官员应邀参加。韦伯斯特在祝酒时说,苏联在阿富汗的失败标志着中情局10年隐蔽行动的胜利。美国打赢了冷战期间美苏最后一场秘密战争。

德黑兰营救:中情局大显身手

1979年11月4日,伊朗革命卫队和德黑兰学生突然占领了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将66名使馆工作人员扣为人质,其中包括6名美国外交官。事件发生后,伊朗领袖霍梅尼要求美国总统卡特立即把流亡美国的伊朗国王巴列维送回国内受审。

伊朗革命卫队扣押了美国使馆66名外交人员,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以此要求美国遣送流亡美国的伊朗国王巴列维回伊朗受审。

最初,卡特总统想派美军特种部队前往德黑兰解救美国人质,结果机毁人亡,被迫取消军事行动,转而采取外交手段。他们请加拿大政府提供帮助,秘密营救美国人质。加拿大总理克拉克指示加拿大情报局给予必要的帮助。

美、加密谋营救方案

1979年12月初,负责营救计划的美国中央情报局资深特工门迪斯专程前往加拿大,与加拿大情报局官员商讨具体行动方案。美加两国情报官员最担心的,是如何为这6名外交官编造一套可信的合法身份,才能骗过伊朗海关官员的盘查。如果使用美国护照,必然引起伊朗海关的怀疑,若使用加拿大护照,即可打消对方的疑虑。双方最后商定:根据美方提供的资料,由加驻伊大使馆为6名美国外交官提供假护照,中央情报局负责伪造伊朗官方签证。经过秘密磋商,他们初步拟订了四套行动方案。最后决定实施第四套方案:中央情报局在加拿大秘密注册一家电影公司,派电影摄制组前往好莱坞拍片,并计划到伊朗拍摄外景。同时,门迪斯等人冒充某国际航班的机组人员前往德黑兰,伺机混入美国使馆,组织营救。

泰勒大使收到渥太华密电

1980年元旦过后,加拿大“第六演播室”摄制组来到好莱坞,扬言欲拍有关伊斯兰文化的故事片《阿格尔》,为此大张旗鼓地招募演员,并煞有介事地租下一个摄影棚。不久,《阿格尔》电影摄制组前往美国拍片的消息不胫而走,充斥好莱坞的大街小巷。摄制组定于近期前往伊朗拍摄外景。

1980年1月13日子夜,加驻伊大使泰勒收到渥太华发来的一封急电,指示他全力协助美国中央情报局特派员门迪斯营救美国外交官,并向他通报了加美双方共同拟订的四套行动方案;究竟执行哪一个方案,根据情况临时决定。

1980年1月23日凌晨,泰勒又收到渥太华的一封绝密电报,被告知加美两国政府决定执行第四套方案,美国特派员门迪斯将于两天后抵达德黑兰与他联系。密电同时提醒他,加使馆不许派人参加营救行动,只负责提供护照及物资方面的帮助,例如手提箱、服装等,如果使馆没有,可以去采购,一切开销均由美方支付。

1980年1月25日,门迪斯等人假扮欧洲某国际航班的机组人员,飞抵德黑兰国际机场,并于第二天混入美驻德黑兰大使馆,向6名美国外交官介绍了具体营救计划,要求每个人尽快熟悉自己的新身份。

随后,门迪斯又悄悄来到加驻伊使馆,秘密会见泰勒。因为泰勒已经接到国内的指示,所以很快就答应了门迪斯的要求,同意为6名美国外交官提供加拿大护照。在泰勒大使的协助下,门迪斯还为6名美国外交官精心准备了与其新身份相符的加拿大驾驶执照、俱乐部会员证、皮箱、名片等,甚至连加拿大出产的火柴、香烟之类的琐碎细节都不放过,真可谓天衣无缝。

安排好这一切,门迪斯又返回美国使馆,换上伊朗革命卫队的军官制服,对6名美国外交官挨个“盘查”,不合格的重新练习,直至满意为止。

1月28日一整天,门迪斯都在忙着给6名美国外交官化妆,把利耶克的黄胡子染成了黑胡子,让凯瑟琳把一头长发盘起来,再戴上一副宽边眼镜。其他人都好说,最难办的是安德斯,他是签证官,不少人都认识他。于是,门迪斯给他戴上假发,一条大辫子拖在脑后,再穿上一件花丝绸衬衫,敞开领口,双手插在裤兜里,吹着口哨晃来晃去,俨然一位好莱坞花花公子,颇有点艺术家的样子,把大伙儿都给逗乐了。

伊朗革命卫队冲进候机大厅

伊朗革命卫队突然冲进候机大厅,这使负责营救人质的门迪斯惊出了一身冷汗。

出逃的机会终于到了,就定在1月29日凌晨,计划搭乘瑞士航空公司363航班离境。28日晚餐后,大使馆放通宵电影,子夜时分,6名美国外交官趁着夜色的掩护分别溜出大使馆,什么行李也没带,登上一辆早已准备好的普通面包车,直奔德黑兰机场。

来到机场停车场,门迪斯把准备好的行李和证件交到每个人的手上,嘱咐大家不要慌,到时候就按照这几天练习好的口径回答问题。安排完毕,他和助手走下车,想先进去看看情况。他穿着航空公司的制服来到停机坪,看见瑞士航空公司的班机已经降落,正在加油,补充食品,机场秩序井然,一切正常,这才放心地回到停车场,向黑暗中的面包车发出信号。早已等得不耐烦的外交官们接到信号,打开车门鱼贯而出,拖着行李奔向安检口。

“你们是拍电影的?”海关官员问。

“《阿格尔》电影摄制组的,来伊朗拍外景,怎么,你没听说吗?”安德斯回答。

“知道,知道,一看您就像个艺术家,请进吧。”

门迪斯和助手远远地看着6名美国外交官顺利通过安检,这才不慌不忙地走过绿色通道,来到候机大厅,等待登机。

凌晨3时许,大厅里的旅客陆续增多,就在这时,广播里传来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搭乘瑞士航空公司363航班的旅客请注意,瑞航班机因机械故障延迟起飞。”

门迪斯惊出了一身冷汗,以为出了什么破绽。两分钟后,伊朗革命卫队冲进候机厅,挨个检查旅客的证件,结果一无所获。人们虚惊了一场。

广播里传出令人放心的声音:“搭乘瑞士航空公司363航班的旅客请注意,瑞航班机已经排除故障,请立即登机。”

最后关头,门迪斯和6名美国外交官终于安全登上瑞士航空公司363航班,逃离德黑兰。

苦涩的“美国国会金质奖章”

为表彰泰勒在营救行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美国政府授予他“美国国会金质奖章”,泰勒也成了美国人眼中的英雄。当初批准这项计划的是卡特总统,但营救行动开始时,里根总统已经入主白宫,尽管如此,里根总统仍然于次年为泰勒主持了授勋仪式,赞赏他为美国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然而,在加拿大,泰勒却遭到不少人的批评,他们指责他出卖加拿大的国际信誉。泰勒多年来对此有口难言,并于1984年黯然离开外交界。直到最近加拿大外交文件解密后,当年的秘密才真相大白。满头白发的泰勒不无感慨地对记者说:“当年我只是奉命行事,具体营救行动都是中央情报局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