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HR教你拿高薪
7053200000006

第6章 谁决定了你的薪水——解开工资之惑(3)

事实也是如此,2008年某人力资源杂志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企业依然是根据制度来调薪。所以如果你想找老板提加薪,千万不要左一个国际形势,右一个物价水平,说点实在的更有用。

回到制度问题上来。虽然个人申请加薪成功的也有,但是一般的公司还是希望通过制度来使得加薪变成一种可预期,可激励员工的约定俗成的规则——因此就形成了制度,主要包括了加薪的条件、幅度以及频率等。通常是完成年终绩效考核之后,HR根据薪酬和晋升标准,来制定一个全面的调薪方案,包括了各个部门的调薪名单与资料,以及调整的具体方式等。

这个过程比较复杂,向来都是HR不愿意去碰的“鸡肋”,我在这里也不多做介绍。不过我们需要了解的就是,依据制度来调薪,牵扯到的就不只是薪水的问题了,更多的是跟你的绩效相关的。HR制定出来的方案要服众,不引起公司的“大地震”,就必须得有理有据,这个“理”和“据”,指的就是我们在考核期内的绩效表现。

我甚至可以说,对于一个员工来说,绩效制度比薪酬制度更重要。因为了解自己的绩效目标,能够帮助我们非常直接地找到加薪的具体方法。至于具体怎样加,加多少,这应该是HR的工作内容,我们只负责确认就好了。

说到绩效,我还有一个小窍门要告诉求职者——你们在找工作的时候关注薪酬吗?不要说不关注,那肯定是假的。可是大部分时间我们都不好意思问,而且客观的说,对待遇过多关注的应聘者,也确实不讨HR的喜欢。就算HR主动告诉我们了,我们得到的也只是一个数字。

数字其实什么都代表不了,只能证明这家公司的薪水有没有超过你的心理底线。至于到底这家公司合适不合适你,你根本就没有概念。

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大方地问很多有关绩效的问题,不用怕,没有哪个管理者不欣赏有绩效观的员工。你关注绩效,就说明你关心工作,一点都不唐突。从考核标准、考核的周期以及主要的几个考核指标来看,你就大概清楚你的工作量了,然后再对照你的工资水平,这时候得到的数据才是最有参考价值的。打个比方,如果5000元的月薪和8000元的月薪,你选哪一个呢?很多人可能会毫不犹豫地选8000元的。可是且慢,如果你知道开8000元的公司要求你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完成很高的业绩量,否则就要大比例地扣除你的绩效工资,你是不是要多盘算几次才能下决心?

制度在程序上是公平的,但是在结果上就未必了,这个与我们绩效考核中经常出现的一些不可避免,只能改善的问题相关。例如,总会有投机取巧的员工,每次都能拿很好的绩效分,可实际上他又是好吃懒做,而且让同事都很讨厌的。还有的时候,可能考核的过程中沟通不足,未必是员工本人的责任,影响了绩效表现,也往往会打击这些员工的积极性。

这个也当然没法在面试的时候就看出端倪。往往是我们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参与到绩效考核当中来,我们普通员工就能感同身受了。

针对制度中可能存在的缺陷,我们建议的处理原则是:先尊重制度,然后再提出改善的意见。

如果公司为你一个人大开绿灯,那么加薪的制度在过程上的公平性也就没有了。很多人一看公司里那些阿谀奉承的人都加薪了,气愤难平就想要辞职。辞职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没有哪个公司敢说自己的制度是完美的,制度总是在不停的完善和调整当中。即使是普通员工,既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是为了公司的利益,需要主动参与到这个沟通的过程中来。

会哭的孩子才有奶吃

说到加薪问题的时候,总会出现这句话——会哭的孩子才有奶吃。其实我也认同这句话,不过,需要提醒的是:这句话的重点,不在于“哭”,而在于“会哭”。如果你闷头闷脑就冲进老板的办公室:“老板,我要加工资。”碰上老板心情不好,可能会把你轰出去。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时候应该“哭”。要求加薪有很多种情况,例如,觉得自己的工作量已经跟收入不成正比了;或者你表现很优秀,不想等到年底调薪的时候;再或者,你们公司管理不规范,老板很抠门,没有提醒,从来不会想起加薪这回事……总之就是,你想加薪了,有充分的理由,可是没有人理你。

其次,就是如何“哭”了。这方面的窍门倒是五花八门,我总结起来,其实不外乎我们老祖宗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

所谓“天时”,就是指要挑准时机。最糟糕的时机就是老板心情不好的时候。当然了,一年当中,老板心情不好的时候肯定是比较多的:客户出现了什么麻烦,被竞争对手抄袭,或者是被一个办错事的下属气得发抖……都是经常有的事。所以你最好跟老板的秘书比较熟,知道什么时候诸事不宜。或者是择机而动,发现他心情不错就发动攻势。最佳时机,不仅要老板心情好,而且还要在公司获得了大的盈利项目,或者你刚好有什么突出表现获得了公司的赞赏,这些机遇过期不用就作废。

“地利”就是指的加薪谈判的环境了。这个环境既包括谈判的地点,也包括整个公司的人事环境这样复杂的因素。环境当然是知情人越少越好,除非你的同事或者直接上司愿意陪你一起来说服老板,否则就还是少有第三人在场比较好。当然我们一般都会是在人少的时候和老板沟通加薪这件事,问题是,你能确保这个过程当中不会有秘书过来倒茶,有别的部门的人进来赶着让他签字吗?不管加薪成功不成功,一旦作为小道消息的主角在公司颇具知名度,总不是一件好事。

“人和”,在这里并非是说我们要跟老板,以及其他同事一团和气,这跟加薪谈判并无直接的联系。我在这里提到的“人和”,是指你作为谈判的一方,要准确把握老板的心态,更要清楚老板会问你什么样的问题。你需要完美回答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要提加薪。你得给出具体的绩效证据来,证明你的收入确实与贡献不成正比了。不要跟他说物价上涨,我房贷压力很大,别的部门谁谁又涨工资了,或者直接威胁他说,有人拿这个数的薪水来挖我之类的。

这些回答都会激怒老板。回答这个问题惟一的思路就是:证明你“物有所值”,而且还具有更大的升值空间。

要做到“人和”,你就得转换角色,站在老板的角度来看问题:给你加薪值不值?值得加多少?会不会带来副作用,例如,会不会引得明天就有人挤破门槛要求加薪?会不会有其他人不满意,引发辞职潮?如果你能把老板这些担心一一用有理有据的方式来化解,那么加薪谈判你基本上就是成功了。

3.理想与现实到底差多远

加薪带来的自我激励还是非常明显的,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收入增加了,或者职位提升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感觉到自己不是在原地踏步,是在慢慢朝着目标迈进。

不过这种成就感能够维持的时间却不长。我们很快就会发现,自己会遭遇另一个瓶颈。要么是业绩几乎无法突破了,要么是职业前景有限,几乎是发展到头了;要么是前途不明,方向未定。

理想跟现实的这种差距感,经常会导致职业倦怠的产生。职业倦怠就像感冒一样,虽然不是定期发作,但是它的偶尔“造访”会让我们浑身乏力,头脑混沌,甚至一病不起。

一对永恒的概念:价值与使用价值在谈到理想时,人称“中国第一职业经理人”的唐骏有他自己的看法。他是一个实干派,所以他认为,没有必要把目标定得那么长远,三年一个周期,一步一步往前走。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一套行事准则,唐骏的方式引人心动,不过敢于去尝试的人也不多。

关键就是:你敢吗?

在清晰的职业道路上,尚且都会容易失去方向,更不用说让自己“走一步看一步”了。想要在这个过程中,不迷失,弄清楚自己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把困扰我们的难题具体化、数据化或者形象化,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非常好的办法。不仅是职业规划问题,就连我们的日常困扰,都可以尝试这样的解决办法。

我们都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可是说起“使用价值”,就多少觉得有点不舒服了——我们是人,可不是商品,说“使用价值”太难听了。

使用价值决定了你的薪水,这个是死的。可你的价值却是活的,它代表你无限的潜力,以及不断增长中的技能和经验。价值的增长,带来了使用价值的提升。

人当然也是有使用价值的,否则老板就不会给你发工资了。“价值”往往是你所固有的,例如:你的学历、你口才特别好、你脑筋很灵活,这些都构成了你的价值。可是如果你的任务是在超市当收银员,你的使用价值就附着在你的工作岗位上了,老板只会按照这个岗位的价值所对等的使用价值来付你工资。这样,我们就发现了:差距,不仅存在于理想和现实之间,还存在于价值与使用价值当中,如图6所示。

所以我经常会鼓励我的学员追求高薪,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拿高薪的员工不是好员工。根据上面这个模型,如果你能拿到高薪,至少能说明两个问题:

第一,你的使用价值已经越来越接近你的价值,说明价值得到了最大的实现,你的潜能得到了发挥。让大学生去卖猪肉,从思想锻炼上来说有意义,可从人才价值的角度来说就未必了。

第二,在从现实走向目标的过程中,你的内在价值也不是停顿的,它也一直都在增加。价值增加了,跟着使用价值也开始一路走高。记住这个先后顺序,你得先提高自身的价值,然后才有提高使用价值的空间。而且这个是不对等的,并不是你提高了10%的技能,就能加10%的薪水,很多时候只能加5%,另外的那5%,可能不是你老板所需要的,所以他拒绝买单。

所以你看,加薪它是个庸俗的话题吗?如果你用正确的、积极的心态来对待它,它完全符合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精神,将会让你受益一生。

做个精明的卖家

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概念,解开了大家长期以来的一个困惑:为什么现在什么都涨,就是我的工资不涨?

当然,我的目的并不在于解释这个问题,解释这个问题意义不大。我认为,更有现实性的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让工资往上涨?相信读者们也更感兴趣,毕竟我们学习不是为了听训导的,而是要学会怎么去做的。这个问题用一句话来说很简单,那就是——提升你的价值。至于如何去提升价值,这就不是一句话可以概括的了,我在后面的章节会详细介绍。

在制定价值提升计划之前,我们应该先做一个精明的卖家。第一,清楚自己价值多少,使用价值多少;第二,清楚自己的目标价值在哪里,现实与目标又有多大的差距。

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去商店里买东西,你问老板:“这个多少钱?”老板查看了半天,报了个价格。然后你问:“还有其他颜色吗?”老板又翻看了半天,说没有。然后你还问:

“有其他款式吗?”他说不知道。这个时候你还买吗?你肯定会去其他店。

我们虽然都希望自己跟忠厚老实的店主打交道,可是如果你光是忠厚老实,不了解自己的产品,不了解产品优势,甚至一问三不知,那肯定是做不好生意的。

我们中国人向来都比较含蓄,尤其是都不好意思表现得太精明,所谓“难得糊涂”。这作为人际法则还是有道理的,可是作为职场信条就不适用了。你表现糊涂,只能说明你要么是不自信,要么是真的不行,要么就是完全不了解自己。

HR在问期望薪酬的时候,你就开始用“不重视薪水,更关注成长”之类的打马虎眼。可是工资发下来,你发现低于期望值,就开始琢磨着是不是要走人了,要么就在心里把当时那个斤斤计较、讨价还价的HR骂上一百遍。

HR因为经常跟新晋员工谈薪水,他们肯定个个都是谈判专家。那么你作为卖家,要不要成为谈判专家呢?当然要,因为除了你自己,没有人更清楚你的价值。

HR教你给自己算薪水

虽然我一直强调价值带动薪水,而且又强调量化和细化,不过实际上,人才的价值是没法具体量化的。这点就跟商品的价值不一样了。从学历到工作经历这些“硬件”可以量化,像情商、人脉以及理念等,这些就没有办法去量化,可恰恰这些又是非常重要的“软件”。所以我们更可行的方式,是评估自己的使用价值。

这个评估的过程,我们也可以参考HR的薪酬设计。当然这个过程也很复杂,我们不需要了解详细的流程。在这里,我借助布朗德的薪酬设计四叶草模型(如图7所示),可以帮助读者更快地理解薪酬设计的大概过程和考虑的要素。

我们当然没有必要根据这个模型,然后一一去做调查和分析,这个很困难,也没有必要,因为HR们早就已经做好了。这个图最具有参考价值的地方,在于我们在做自我分析的时候,哪些因素是我们必须考虑的。自我评估不必要求太精确,毕竟我们的原始资料也不会是太精确的。我们分析的基础和出发点是岗位价值(如图8所示)。

上面的这个图,其实就是将四叶草模型进一步的细化。细化之后,它就具有可操作性了。我们可能很难查出非常具体的某个企业的某个岗位的岗位价值,但是可以将范围不断缩小,例如,先确定该地域内的范围,比方说,根据某网站的调查数据,在上海地区,销售经理岗位的月薪范围大概是5000~40000元,这个范围太大了,好像没什么用,但是没关系,后面还可以不断缩小。你是做快速消费品的,这个行业比较稳定,一直都在4000~20000元之间。

当然,国企、外企跟私企差距也很大,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目标,进一步缩小范围。按照这么一个流程下来,不断地缩小范围,很快就能得出你想要的薪酬数据了。

这个算法还能倒过来算。

例如,你是不是给自己定目标:

40岁以前,要拿年薪20万元,或者40万元?就算不好意思说出来,很多人心里可能会有这么个打算。

那么,你可以看看,哪些行业、哪些岗位可以达到这个水平,并且考虑市场,这些行业和岗位是否有发展前景。接下来,考虑你自身的能力和兴趣,锁定目标岗位。然后再去查找,要做到这个岗位,需要具备哪些任职资格,哪些能力素质,你在什么地方欠缺了?需要花多少时间、多少精力、用什么方式,可以弥补回来?你能不能根据这个目标来制定一个可行的计划,并且按照计划执行?如果能,那就去实现吧,这就是简化版的职业生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