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HR教你拿高薪
7053200000009

第9章 积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3)

埋头苦干的同时,也忽视了自己身边的潜在资源——人脉。

人脉,指的是我们的交际圈,不管这个圈是大是小,它都存在着,除非你完全与世隔绝。而工作就是提供人脉最广的渠道,因为我们在工作中,不仅可以有上司、同事加入到你的人际圈子里面来,还有你的客户、你的供应商甚至隔壁公司的同行。在人才自由流动的今天,我们有可能换公司、换行业,甚至换一个城市,但是惟一一个不会断裂的、不断壮大的资源,就是我们的人脉。因此,你可能会说自己是IT人士,或者从事房地产行业,但是过了几年也许就不是了,真正伴随一生,并且需要不断去经营的事业,就是我们的人脉。

圈里圈外很不同人脉其实就跟水资源一样,虽然都是唾手可得,可是如果不合理利用,精心经营,则不能发挥它的最大效用。就像现在我们利用水来发电之前,水的最大用处不过是用来饮用,用来洗衣服之类的,而现在却成了我们最主要的能源来源,没有电,我们都得倒退到蒸汽时代了。

It’snotwhatyouknow,butwhomyouknow.

你知道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认识谁。

美国人的这句流行用语正是揭示了人脉的强大力量。你的人际交往圈除了能够直接给你介绍客户,介绍工作等,它最大的功能是提供信息,这些信息当中,包含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蕴含着机会。你想了解一个行业、一个公司最真实的、最本质的信息,光靠网络肯定不行,非得“知情人”、“圈内人”,才能够提供第一手的珍贵信息。

运动员在很多人眼中,是属于典型的吃“青春饭”的职业,等到退役的时候领一大笔“养老金”,或者去政府部门找个稳定的岗位,就算是最好了。不过,颇受国人喜爱的“体操王子”

李宁,则走出了另外的一条路子,如今他已经成功转变角色,成为了身价超过16亿元人民币的成功商人。

说起李宁的成功转型,就不得不提起他的“贵人”李经纬。李经纬的名字可能有人不熟悉,但是曾经风靡一时的“健力宝”,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李经纬就是当年健力宝集团的董事长,健力宝就是在他的经营之下成为“东方魔水”,一举成为洛杉矶奥运会中国运动员指定饮料。正是基于这样的机缘,李宁和李经纬得以相识,两人成为了忘年交。

1988年李宁在汉城奥运会失利之后,决定退役,但是对于退役之后的去向却依然很迷茫。

摆在他面前的选择虽然很多,但都难以引起他的兴趣。这个时候,李经纬出现了,他鼓励李宁借助体育的平台来从事体育实业。李宁牌服装从无到有的这个过程中,李经纬不但从物质、策划甚至是内部管理和运作上,都给李宁提供支持。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李宁的完美亮相,更让人想起当年李经纬为李宁选择的这条道路时的深谋远虑。

二李之间不菲的交情,不仅给李宁带来了全新的机遇,而且李经纬在帮他策划未来职业道路的时候,更是充分考虑到了李宁的运动员生涯中所积攒起来的资源。如果李宁从事的是其他行业,而不是体育用品,他之前所拥有的资源就很难发挥作用了。看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人都知道,在点亮火炬之前,李宁的那个奔跑过程是很辛苦的。但是如果有机会,相信阿迪达斯跟耐克的CEO,即使掏大把的钱出来,也愿意花钱买罪受上去跑一回。但是,很显然,李宁是惟一有这个机会的商人,因为他还是一个备受国人喜爱,同时也能赢得体育总局支持的运动员。这恐怕就是他的竞争对手望尘莫及的地方。因此,不可否认的是,他的人脉给他带来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信息所带来的力量,在我们找工作的时候体现得最为明显。要找到一份好工作,除了需要具备自身的实力,还得要有恰当的机会。举个例子说,如果我们辞职了或者被老板炒掉了,第一件事是干什么?不是赶紧回家投简历,避不见人。相反,你要告之尽量多的朋友和熟人,这样一旦有了适合你的职位信息,他就会在第一时间联系你,而这个时候,可能这家公司连招聘广告都没来得及发布,就被你捷足先登了。

在我们的想像里,想要进入500强企业,一定是要经历重重筛选,一定得万里挑一,实力加运气才可以。事实上,这只是在校园招聘的时候才会出现这样的盛况,借声势浩大的校园招聘来宣传企业品牌,早就已经成为了屡见不鲜的操作手法。而在社会招聘的时候,企业只关注应聘者的胜任能力和他的到岗时间,因为一个岗位空缺很可能会让企业的很多工作都没有办法正常进行。基于招聘成本和招聘时间的考虑,很多外企都推行内部员工推荐制。不但鼓励员工帮公司介绍,如果介绍成功的话,公司还会给出一定的奖励。这个跟企业管理的规范与否并不冲突,因为面试的过程还是按照流程来操作的。因此,我们就会发现,要进入外企,原来也是依赖“关系”的。如果你的人际圈子里没有这样的人,不能给你提供这些信息,那么你最多就只能每天查看心仪企业的招聘广告,并且让自己的简历淹没在成千上万雷同的简历里面了。

关系就是生产力

把资源当成事业去经营

既然人脉的作用如此重要,是不是认识的人越多越好呢?这样我们能够获得的信息就会越来越多。其实原则上是这样的,不过我们每个人的精力和注意力总是有限的,信息虽然越多越好,可实际上,如果我们处理不了那么多的信息,反而会分不清轻重主次,淹没在堆积如山的信息里面,反而不利于我们做决策。

因此,如果你想自己五年十年之后,是何种类型的人,从事何种行业,做什么职位,那么,最应该先行一步的就是自己的人脉规划。只有先做好规划了,才能够“有的放矢”地去拓展人脉,获取真正想要的信息和资源。而不是陷入没完没了的人际应酬,弄得疲惫不堪却一无所获,既无成长,更找不到机会。

因此,所谓的人脉规划,不仅包括自己对现有人际网络的保持和维护,还包括自己对自己将来的人脉需求的预测,让自己认识“应该认识的人”就需要主动地去开拓人脉,而不是被动地认识自己在工作、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人而已。

如何经营你的人脉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人脉需求有了清晰的认识,就会围绕这个目标而想尽各种办法,寻找各种渠道,来经营自己的人脉。前几年,有一种流行的理论,世界上任何两个人之间,其实只需要经过五六次的中转,就能相互联系上。研究社会网络的社会学家,让接受试验的人把一封随机收到的信,转发给他认为可能认识信中目标人物的朋友,结果试验发现,从第一个人开始传递,到最终到达目标人物手中,平均周转次数只有5.2次。这就证明了,如果有明确的目标,我们离自己想认识的人之间,其实并非如想像中的那么遥远。

拓宽人脉主要有两个步骤,第一就是扩大基数,就是我们常说的“广撒网”。紧接着第二个步骤,则是要为了提高效率,圈定你的“重点客户”。扩大基数,既包括让更多的人认识自己,也包括让自己认识更多的人。这两种方式看起来差不多,至少结果都是认识了人。其实效果截然不同,在拓展渠道上,它们有很大的差异,忽视了其中任何一种,就等于丧失了50%的机会。

我们传统的人际沟通方式可能更倾向于后者,例如我们常常会主动去搜寻客户资料,获得潜在客户的联系方式。如果参加一些培训或者会议的时候,也绝不闲着,会尽量了解周围人信息,这是一种主动的方式,显然我们更好把握。因此,为了拓宽自己的人脉,走出工作中的小圈子,我们往往会参加一些朋友聚会,或者行业内的活动等。甚至很多人把MBA也看成了一个优质的渠道,因为MBA学员以经营丰富、事业有成的职场人士为主,自然是优质的资源。为什么这两年MBA的学费一路攀升,肯定不仅仅是受CPI一种走高的影响。

至于如何“让更多的人认识自己”,恐怕就被很多人忽视了。事实上,这种方式不但撒的网更广,而且所获得的资源质量更高。打个比方说,我们现在很多人流行在网上写博客,有的人可能文笔不错,或者是专业水平突出,分析问题很有见地,因此不但集结了一批“粉丝”,甚至还有你的潜在客户,或者欣赏你的准老板在里面。这样,如果他给你带来信息的话,是他主动来找你,而不是你去求他给你机会,相比之下的成功率,不可同日而语。这种方式的典型特征就是相对被动,但是机会一旦来临的话,主动权就完全到你的手里了。目前注重这种方式的以影视明星居多,所以就流行“炒作”。对我们其他行业的人士来说,“炒作”的意义不大,但是如果你希望自己将来能够成为所在行业的一个品牌的话,那么从你籍籍无名的时候开始,就要开始塑造并且推广这个品牌了。

我们很多人都不是做营销的,但是懂点营销知识很有好处,因为对于任何个人来说,时时刻刻都需要对外界来推销自己。

等你自己在这两方面都做得不错的时候,马上就会产生疲于应付的感觉——没错,每个人的精力有限,认识的人太多了,应酬太多了,也是我们每个上班族所害怕的事情。到了这个程度的话,我们就要开始进行第二个步骤了,广撒网之后,自然就是要“重点追踪”了,将有限的精力放到你的“重点目标”当中来。哪些人算是你的重点目标呢?当然就是围绕在你的职业目标周围的人。但是他们的特征不尽一样,有的是你的前辈,能够给与你很多指导。有的是同行,能够帮助你了解整个行业的动态。还有的呢?他可能跟你的工作一点关系都没有,可是他跟你特别要好,特别谈得来,也了解你的目标,所以他会尽量帮你从他的圈子里寻找资源,那么他也是“重点目标”了。对于他们,你不但要对每个人的各种细节资料了解得越详细越好,还应该不时地跟他们保持联系,否则就会像风筝一样,越飞越高,最后断了线。

对于“非重点”,我们肯定也不能完全置之不理,否则“临阵抱佛脚”,需要别人才想起他的时候,那你被决绝的可能性也是相当的大。因为毕竟谁也不喜欢自己以一个工具的形象出现。

我们要考虑到,如果别人这样对待自己,我们可能也不会给他们好眼色。因此,对于这些朋友,我们一般的做法是一年之中抽出一两次机会参加他们的聚会,或者通过信件等方式,保持一定频度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