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手腕:进退自如的领导兵法
7056400000007

第7章 在用人上应气魄宏大(1)

《郁离子》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赵国有个人家中老鼠成患。就到中山国去讨了一只猫回来。中山国的人给他的这只猫很会捕老鼠。但也爱咬鸡。过了一段时间越国人家中的老鼠被捕尽了,不再老鼠害,但家中的鸡也被那只猫全吱死了。越国人的儿子于是问他的父亲:“为什么不把这只猫赶走呢?”言外之意是说他有功但也有过。赵国人回答说:“这你就不懂了,我们家最大的祸害在于有老鼠、不在于没有鸡。有了老鼠,它们偷吃咱家的粮食,咬坏了我们的衣服、穿通了我们房子的墙壁,毁坏了我们的家具器皿,我们就得挨饿受冻。不除老鼠怎么行呢?没有鸡最多不吃鸡肉,赶走了猫,老鼠又患。为什么要赶猫走呢?”

这个故事包含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任何事情有好的一面,自然也有存在问题的一面,但是我们应该看其主要方面。赵人深知猫的作用远远超过猫所造成的损失,所以他不赶猫走。日常生活之中确实有像赵国人家的猫那样的人,他们的贡献是主要的,比起他们身上的毛病和他们所做的错事来,要大得多。如果只是盯住别人的缺点和问题不放,怎么去团结人,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呢?

宁戚是卫国人,他在车旁喂牛,敲着牛角高歌。齐桓公见了认为他非同寻常,就打算起用他管理国家。臣子们听说此事,觉得慎重起见,应该多了解一下有关宁戚的背景,就劝齐桓公说:“卫国距离我们齐国不算远,可以派人去那里打听一下宁戚的情况,如果他果然是个有才德的人。再使用他也不算晚呀!”齐桓公听了以后说:“你们所以建议我派人去打听,是怕宁戚有些什么小毛病小错误而对他不放心的缘故。如果仅仅因为一个人有些小毛病而抛弃他,不使用他的真正的大才,这正是世人失去天下贤上的原嘲。”随后齐桓公力排众议,提拔重用了宁戚,让他做了上卿。

齐桓公充分认识到作为一个统治者,在用人方面应该看重什么,不应该看重什么。所以他才能不计人才的小毛病,提拔重用了一批有才干的贤士,自己成为霸王。如果相反,不看人才的主流,用条条框框去限制用人,哪一个人能够符合标准被重用呢?

柳宗元说过:“宝玉上的瑕点,怎么可能损害它的光泽呢?”

伍子胥对陈惠公说:“用他的长处,避开他的短处,那么天下的人没有不能用的。”

子顺对魏王说:“英明的君王对待臣子,主要看道德如何,不因为他身上的小毛病而妨碍他的整个人格”。

《列子?杨朱篇》也写道:“要办大事的人,不计较小事;成就大功的人,不考虑琐碎”。

看来祖先对此道已有相当深刻的见解,这些见解无不体现了不要求全责备的主张。

子崽住在卫国时,向卫君推荐敬奕说:“他的才能可以带五百辆战车打仗,可任为军队的统帅,如果得到这个人就会无敌于灭下。”卫君说:“我知道他的才干可以胜任大将,但他在当小官的时候,去老百姓家里收租,吃过人家两个鸡蛋,所以不能用他”。了思说:“英明的人选用人才,就好比高明的木匠选用木材。用它可用的部分,抛开它不可用的部分。所以杞树、梓树有一围之大,但有几尺腐烂了,好的木匠不放弃它,为什么呢?知道它没有用的部分是非常少的,而大部分可以利用,最后用来做成非常珍贵的器具。现在您处在各国纷争的时代,需要选择很多有用的人才,而因为两个鸡蛋这种小事就不用栋梁之材,这种事千万不要让邻国知道了!”卫君觉得子思的话不错,反而向于思道谢,并说:“我一定接受你的教导”。

汉代政治家贾谊说:“大人物都不拘泥细节,从而才能成就大的事业。”正因为如此,怎么能以小过、小失来评价一个栋梁之才呢?

西方有谚语:“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极富哲理。将其体现在用人上,那就是“外举不避仇”。尽管以前有仇隙,但现在他能为我干大事。

获取大利益。为什么不委之以重任呢?

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就大胆地使用了这样一个与自己有“仇”,但确实能辅佐自己的良才——管仲。在春秋战国时代,首先称霸的是齐桓公,而齐桓公称霸,全靠他的参谋管仲。

桓公名小白,原是齐国公子。管仲原本是小白之兄公子纠的师傅。齐国的君主僖公死后,各公子相互争夺王位,到最后剩下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夺。管仲为了替公子纠争王位,还曾用箭射伤公子小白。争夺的结果是小白回到齐国继承了王位,即齐桓公。帮助公子纠争王位的鲁国与齐国交战中打败,只得求和。桓公要求鲁国处死纠,并交出管仲。

消息传出后,大家都同情管仲,因为被遣送到敌方去无疑是要被折磨致死。有人建议说:“管仲啊!与其厚着脸皮被送到敌方去,不如自己先自杀。”

但是管仲只是一笑了之。他说“如果要杀我,当该和主君一起被杀了,如今还找我去,就不会杀我。”就这样,管仲被押回齐国。

意外的是,桓公马上任用管仲为宰相,这连管仲自己都没有想到。

明万历十年九月,努尔哈赤率兵攻打翁科洛城,并亲自登高劲射。当战争正在激烈进行的时候,翁科洛有一位守城勇上鄂尔果尼藏在暗处向努尔哈赤施放冷箭,努尔哈赤没有提防,躲闪不及,被射伤了。他拔出带血的箭,继续指挥战斗。这时,又有一个叫罗科的守城战士借烟雾的掩护,潜到努尔哈赤近处,一箭射中其脖颈,虽未中要害,但箭镞卷如双钩,入肉一寸多。箭拔出之后,“血涌如注”、“血肉并落”,努尔哈赤昏厥过去,攻城部队只好撤退。

努尔哈赤伤愈后,再次率兵攻陷了翁科洛城,并生擒了上次射伤他的鄂尔果尼和罗科。众人愤怒地要将二人乱箭穿胸而死。在群情激愤的情况下,努尔哈赤显得十分冷静。

他非常钦佩二位勇士的英勇善战,有意收为自己的部下,于是对众人说:“两敌交锋,志在取胜。彼为其主乃射我,今为我用,不又为我射敌耶?如此勇敢之人,若临阵死于锋镐,犹将惜之,奈何以射我故而杀之乎?”说罢亲自为二人松绑,并好言安慰。鄂尔果尼和罗科终于被这一举动感动得流下了热泪,他们当即表示愿意归顺努尔哈赤,并为其效力。努尔哈赤授二人为牛录额真,各统辖三百名壮士。后来,鄂尔果尼和罗科英勇作战,为努尔哈赤的统一事业立下了战功。

努尔哈亦多次不记仇隙,宽恕仇敌,化敌为友,不仅使自己的属下皆“颂上大度”,而且使他在女真各部获得了好名声,同时感召了敌人营中的人才。就此而言,努尔哈赤能以最初弱小力量而统一女真各部也就不足为怪了。

为什么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政治家都能够做到“不避仇敌而委以任用”这一点呢?

仔细分析起来,其实也很简单,还是回到用人的出发点上,那就是“德才皆备”。只要是有德有才之能,就不应该因为一己私利而弃之不用,真正高明的用人权谋家,要成就大事,完全不会去注意个人的恩怨和感情问题,他们的眼里只有“人才”和“无才”之分,没有亲仇这一概念。他们更为清楚的一点就是,如果能够放手使用原来敌对阵营的分子或与自己政见不合的人,是表现自己宽宏大量、公正无私、求贤若渴的最好时机,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取尽天下贤才!

富有经验的骑手都知道。最难驯服的烈马往往具有驰骋千里的脚力。而那些一驯就服的马,尽管看起来高大威猛,却常常外强中干,一驰便疲,是十足的驽马。现实生活中。某些具有特殊才能的人,往往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表现很“另类”。不希望惟领导“马首是瞻”。所以,领导在求贤时。一定要注意观察别人的言行,冷静分析他的所作所为对自己有利还是不利,而不是马上发起火来。因为,只有宽容“耍性子”的下属,他们才会更好地为你效力。

公元前680年,齐桓公奉周朝天子的命令统率陈、曹、齐三国兵马讨伐宋国。柯公命管仲为前部先行。管仲一行人到行山脚下,遇到一个身穿短衣短裤,头戴破草帽,赤着双脚的放牛人。此人拍牛角而高歌。管仲观看此人虽衣衫褴褛但相貌不儿,于是派人以酒肉慰劳,并把放牛人唤到跟前与之攀谈,攀淡中,得知此人名叫宁戚,卫国人,管仲问其所学,放牛人应对如流。管仲叹道:“豪杰埋没于此,如不引荐,他何时才能显露才华?”遂修书一封,让宁戚转呈桓公。

三天后,桓公的车仗到此,宁戚又拍牛角唱道:“南山灿,白石烂,中有鲜鱼长尺半。生不逢尧与舜禅,短褐单衣至骨干。从昏饭牛至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日。”

桓公听了很惊讶,问道:“你这个放牛人,怎么敢毁谤朝政?”宁戚说:“小的怎敢毁谤朝政。我听说尧舜之时,正百官而诸侯服,去四凶而天下安,不占而信,不怒而威。而今北杏开会,宋同君臣半夜逃跑;柯地会盟,曹沫又来行刺。现在您假天王之命,以令诸侯,欺侮弱小的国家,如此以往,何时天下才得太半。”

桓公听了勃然大怒,大声喝道:“匹夫出青不逊!”喝令斩首。

宁戚面不改色,仰天叹日:“梁王杀了关龙逢,纣王杀了比干,今天您杀了我,我就是与关龙逢、比干齐名的第三条好汉子”。

齐桓公看到宁戚胆识过人,怒气顿消,命人与之松绑。

这时宁戚才将管仲留下的书信交给桓公。桓公大喜说道:“既有仲父的书信,为什么不早呈寡人?”

宁戚答日:“我听说贤德的君主择人而用,贤良的臣子亦择主而仕,您如果不喜欢直谏而喜欢逢迎,那么我宁死也不会交出管相国的书信。”桓公当晚在蜡烛光下,拜宁戚为大夫,让他和管仲一起同参国政。后来宁戚为桓公游说朱国,宋国不战而降,加入盟约。

无独有偶,战国时,齐国的一位着名隐士颜蜀,对齐宣王的轻慢也显得桀骜不驯,虽然,最后齐宣王大赞其才,并以高官厚禄相邀,但是颜蜀从齐宣王的言行中发现,他不会长期容忍自己的无礼,于是他毅然离去。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一次,颜蜀去求见齐宣王,齐宣王威风十足,用手一招,说:“颜蜀,过来!”

谁知颜蜀不但动也没动,反而向齐宣王招手说:“齐王,你过来!”

宣王很不高兴,觉得他的威严受到了损害。他左右的人也责备颜蜀说:“齐王是百姓的君主,你颜蜀是他的臣民。他要你到他面前去是对的,你却招手要他到你面前去,这不是不尊重君主吗?”

颜蜀听了,反驳说:“我颜蜀是一个生活在山野罩的士人,齐王是一位拥有权势的君主。我到他面前去,是趋炎附势的表现;他到我面前来,是说明他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倒不如让齐王礼贤下士。齐王因此有礼贤下士之名,不是很好吗?”

颜蜀虽说得有理,但齐王却很不高兴。他板起面孔说:“那么你说,是‘王’的身价高,还是‘士’的身价高,”

颜蜀毫不畏惧,只是淡淡一笑说:“当然是士的身价高”。

齐士立即追问:“你有什么根据?”

颜蜀并不让步,十分从容镇定。他问齐王说:“请别急,先听我讲一件事。有一次秦国攻打齐国,在未进攻之前,秦王就下命令说,柳下季是齐国的着名贤士,他虽然已经死了,但我们还是应该保护他。如果有谁敢在柳下季坟墓的50步之内砍树、割草,一律处以死刑,概不赦免。同时他还下了另外一道命令说,谁能获得齐王首级,定赏给他黄金2400两,封万户侯。由此看来,活着的齐王的头颅,还不如死去的柳下季的坟墓。这不正好说明土的身价高吗?”

宣王怒气冲冲,一时竟无话可说。

齐王左右的人一看齐王受窘,都过来帮腔。有一个说:“不对,还是你颜蜀应该走过去,大王有1000辆战车,兵力雄厚,统治着广阔的土地,权力无比,天下的仁义之士都来投奔他,智谋之士都来为他出谋献策。天下之人谁敢不服?他要什么有什么,老百姓个个都俯首贴耳;贤士再高明,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生活于偏僻之地,地位怎能和大王相比!”

颜蜀听了,连连摇头反驳说:“不对,当初尧之所以能让万国诸侯归附,是因为他道德高尚,敦厚待人,特别是尊重贤士。他所任用的舜,就出身于乡村荒野之间,后来舜还成了尧的接班人。从商汤到现在,凡是能治理好天下者,都能够礼贤下士,采纳他们治国策略的人,就君王个人而言,那有什么了不起的呢?一旦亡国灭族,连想做个普通的老百姓都不可能。老子说:‘高贵者必须时时不忘贫贱,君王必须以百姓为基础。所以,诸侯王,历来都称自己是‘孤’、‘寡人’,这就是他们要求自己时时不忘以贫贱为本的缘故。‘孤’和‘寡’,都是困贱和低下的意思。诸侯王这样自称,难道不是时时提醒自己要谦虚、谨慎,要礼贤下士吗?历史上尧传位给舜,舜得到禹的帮助,周成王重用周公旦,这些人都被称为‘明主’,就因为他们明白贤士的价值。”

宣王昕了这一番话,顿时醒悟了过来,马上离开座位走到颜蜀的面前,非常虔诚地对颜蜀说:“像先生这样有学问的人,我竟没能看出来,几乎犯了一个大错误!今天听了先生的话,再看看我平时的所作所为,真早该拜先生为师了!先生如肯留在我身边,我每天一定用丰盛的酒筵款待您,出门让您乘坐豪华的车子,让您的夫人和孩子都享受荣华富贵。”

颜蜀连忙辞谢说:“算了,算了。譬如一块玉石,在深山十分完美,把它拿来雕琢一番,也许更加宝贵,但却失去了它的质朴。我生长在乡野之地,如果出来做官,也许马上就有地位,但却玷污了我原来的形象。我颜蜀宁愿回到山野,过简朴的生活,饥饿了,吃东西就会感到味道很美;走路不慌不忙,就像乘坐车子一样悠闲;不犯错误,心中比当官更踏实。在清静中保持纯洁、端正的人格,比什么都令人高兴。

大王您担负的是治国的重任,可我颜蜀的责任只是向大王直率地奉献我的忠言。现在我已经讲完了我应该讲的话,请人王允许我回去吧!”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作为一个领导,任何时候都不应表现出盛气凌人的姿态,所谓“礼贤下士”,就是只有敬重贤人、礼待贤人,才有人愿意追随你,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下属耍一点小性子,只要无碍大局,何不由着他的性子来;相反,对于那些卑躬屈膝,谄媚邀宠的下属,你就要特别小心了,因为他们很可能是无能之辈,只会小处着眼虚处做功,对你的事业不会有太大帮助。

为下属提供施展才智的空间

有一句俗话:“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意思就是说,你要是个人才,就施展你的本领给大伙瞧瞧。不能只说不练。为什么要强调“拉出来”呢?因为圈里的空间有限。尽管是一匹千里马。也不能在这样狭小的空间里奔驰如飞,只有把它“拉出来”,为它提供足够的施展才华的空间。才能看到它驰骋千里的雄姿。

能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发挥自己的才能。对于最有本事的人,就该给他最适合的高位,这样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及《汉书?韩信传》的记载。韩信是淮阴人,出身于平民家庭,品行又不怎么好,未能被推选到官府充当官吏,又不肯务农或经商,因而经常投靠他人吃闲饭。他的母亲病死,没有钱安葬,他便找一块四周广阔的高地为坟,令坟地的周围可以安置万家。韩信的这一举动,表明他青年穷困时期便胸怀大志,自信将来能显贵,受封王侯,因而预先为死去的母亲选择了这一样一处四周可万家守坟人居住的高大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