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手腕:进退自如的领导兵法
7056400000008

第8章 在用人上应气魄宏大(2)

韩信这种吃他人闲饭的日子,并不好过,很多人都讨厌他,他寄食时间较长的是淮阴乡下的南昌亭长家。南昌亭长见韩信尽管没有个正当职业谋生,但举止又不与一般青年人相同,整日少言寡语,若有所思,也就听任韩信寄食。几个月过后,亭长的妻子开始讨厌韩信,便清晨提前吃饭,待韩信按往常开饭到达时,人家已吃完,不再为韩信准备饭食。韩信明白了女主人的用意,一怒之下,他再也不到这位亭长家去寄食了。

待到项梁在吴中起兵反秦,大军渡过淮河,韩信认为施展抱负的时机已经到来,便手持宝剑投奔于项梁的部下,没有显露出什么名声,项梁战死,韩信隶属于项羽,项羽让他做“郎中”,负责警卫工作。由于职务上的方便,韩信多次就军务大事向项羽献策,高傲自大的项羽根本没瞧起这位小小的郎中,又怎能听得进他的献策?

韩信随同项羽的大军到达关中,在项羽分封诸侯、各诸侯王分别就国时,韩信因不得项羽重用,便在汉王入汉中时偷偷离开楚军大营,投奔了汉王刘邦的部将夏侯渊的部下,夏侯渊做过腾县县令,因而人称他腾公。在腾公部下,韩信一时也没能显露名声。只是担任“连敖”职务,不过是个负责接待官吏的小官而已。一次,因触犯军法而被判处斩刑,同案的十三人均已行刑问斩。依次轮到韩信,韩信抬头仰视,正好看见腾公,便大声说道:“汉王不想成就夺取天下的大业吗?为什么斩杀壮士!”

腾公闻听韩信出言不凡,又见他相貌威武,便释放了韩信,免他一死,腾公与韩信交谈,十分高兴,并把这一情况向汉王汇报,汉王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负责管理全军的粮响,但汉王并没有重用他。

韩信任治粟都尉后,有机会多次同萧何促膝长谈,被萧何认为是位难得的军事奇才,萧何多次向汉王推荐其人,但始终未得到汉王的重用和赏识。而治粟都尉一职,又不是施展军事才能的岗位,想来想去,韩信便在一天的夜晚不辞而别,寻找他可以施展抱负的地方去了。

萧何得知韩信逃亡,感到事情重大而紧急,来不及向汉王汇报,立即乘马去追赶韩信,这才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一千年美谈。

萧何追到韩信,安置好,第二天一大早便去汉王府拜见汉王。汉王见到萧何后又喜又气,骂道:“你深夜逃亡,何故?”

“臣不敢逃亡,臣是追赶逃亡的人”。

“何人?”

“韩信。”

汉王听丞相说所追赶的是韩信,大惑不解,以为丞相在骗他,又开口骂道:“将领逃亡的有十多人,您都不去追赶;说什么追赶韩信,这是撒谎。”

“大王,那些逃亡的将领,都是容易得到的人;至于对韩信这样的杰出将才,普天下找不出第二个来,大王如果是想长久地称王汉中,韩信确实是派不卜什么用场;如果是想争夺天下,非韩信找不出第二个可以共商大事的人。这就是看大王是怎么决策了。”

汉王这才想起丞相曾多次谈到韩信的才能,自己总是没有当回事;这次见丞相不待禀报连夜把韩信追赶回来,感到韩信如不是真的有些本事,丞相怎会如此器重他。想到这里,汉王便心平气和地回答丞相的发问:“我当然是想要向东发展,怎能总是呆在这里。”

“大王如果是决计东征,能重用韩信,韩信会留下来;如不能重用韩信,他迟早还是要逃亡的”。“我要任命他为将,”汉王说。“虽任命为将,电不定留得住韩信”。萧何答。

“那我就任命他为大将”。

“这可太好不过了!”

于是,汉王便要派人召见韩信,拜他为大将。这时,萧何赶忙阻拦说:“大王向来对部下傲慢无礼,今日任命大将像召唤小孩子一般,这正是韩信所以离去的原因啊。大王如果决心任命韩信为大将,要选择个良辰吉日,事先斋戒,设立拜将的高坛和广场,拜将的礼仪要隆重而完备,如此方才可以。”

汉王答应了萧何的要求,向全军宣布了举行任命大将典礼的日期。

此项命令宣布后,全军一片欢腾。日不说那士卒们想要知道谁会被拜为大将,观看从未见过的拜将典礼究竟是个怎样的场面,大开眼界;而那些跟随汉王转战南北,屡建战功的将领们,更是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有不少将领都认为自己的战功最高,盼望着届时被任命大将。

直到举行拜将典礼前夕,究竟谁会被任命为大将,这对全军将上们来说,还是个谜。

六月的一天上午,南郑城中的练兵场上。四周的无数赤色军旗迎风招展,手持长矛的卫士笔直地站在校场的四周。

校场的北面是新建筑的拜将高坛,坛下有侍前卫士把守。清晨,参加典礼的兵卒列队入场;不久,众将领也都陆续来到坛场,依次立于高坛之下,面坛而立。

时辰一到,鼓乐齐鸣。此刻,汉王已侍于高坛的正席之上。面南而坐;丞相萧何坐于西侧,面东而坐,鼓乐过后,传令官在坛上高声宣汉王命令。

汉王有令:“拜韩信为全军统兵大将”。

“召韩信登坛受拜为大将。”

校场上的众将领听说拜韩信为大将,无不感到惊讶。他们都怀疑自己的耳朵是不是听错了,有的将领甚至不知道或没有见过这位毫无军功,并未曾统兵作战的都尉。

然而,就是这样位未曾统兵的都尉南征北战、攻城拔寨,为汉王室立下了赫赫战功,其军事才能也得到了淋漓尽挥致的发,“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成为军事史上一次典型的、名垂千古的战例,多为后人所效仿。

虽然人人皆知“人尽其才”的妙处,但是领导者们是否真正做得到,值得打个大大的问号。有相当一部分领导者会自觉不自觉地为下属设限,处处掣肘,使得一些有才能的下属要么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要么另谋高就,找寻新的“奶酪”,更有甚者,过分压抑的感情会导致“窝里斗”。

无论哪一种情况出现,都不是想有所作为的领导所愿意看到的。

用人疑时疑也用

领导和下属之间很容易产生误解,形成隔阂。一个有谋略的政治家。常常能以其巧妙的处理。显示自己用人不疑的气度,使得疑人不自疑,而会更加忠心地效力于自己。

用之不疑,就是给人以充分的信任,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让他独立地发挥才干,既委之以事,就要有放手让权的气魄。

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派大臣乐羊率军去攻打中山国。

因为中山国国君之重臣乐舒恰是乐羊的儿子,所以朝廷中私让颇多,认为乐羊虽会打仗,但这次可不会全心全意为国尽忠了。乐羊在抵达中山国后,决定用围而不战的战术攻城,所以一连数月,不动一兵一卒。于是私让成了朝让。弹劾他的奏章象雪片似的飞到魏文侯的手中。魏文侯不动声色,反而派遣专使带着礼品酒食远道而去慰问乐羊,犒劳他指挥的军队。流言愈沸腾,魏文侯索性大兴土木,给乐羊建了一座漂亮的别墅。终于,乐羊按计划攻克了中山国,得胜回朝。魏文侯特意为乐羊举行盛大的庆功酒宴,并赏给了乐羊一个密封的钱箱。

乐羊回到家后打开一看,不禁感动万分,原来,箱子里装的不是魏文侯赏给他的金银绸缎,而是满满一箱攻中山国时大臣们弹劾他的秘密奏章。乐羊这才明白,如果不是魏文侯的全力庇护,不是魏文侯对他的这种超乎寻常的信任,不要说攻打中山国的任务不能完成,就是自己的性命,恐怕也难以保住了。

投到冯的麾下。韩、石二人见到冯士祥后,“表示忏悔,扑身跪地,大哭起来”,冯将其扶起,并安慰说:“过去的事,一概不谈,今天从头好好干吧!”

话虽如此,冯士祥从此对韩、石二人有了戒心,思想上有了隔阂,韩、石二人对冯也常怀疑惧怕。这从下面这些事上可以看出来。

韩复榘任河南省主席后,冯将韩调离了韩的基本队伍二十师,任命石敬亭代理二十师师长,韩复榘虽是河南省政府主席,但事事受冯制约,省府人员也不能随意调动,成了空头主席。因此,韩复榘心中十分不满,常常与冯玉祥闹矛盾。

对于石友三,冯玉祥也存有戒心、他把石的参谋长撤职,派自己的一名高参接任,实际上是派了一名监军。对此,石友三也心怀不满,对冯阳奉阴违。

冯玉祥虽然对韩、石二人存有戒心,却又一次次重用他们。1929年蒋桂战争爆发,冯玉祥想坐山观虎斗,企图在蒋桂两败俱伤的情况下,捞取好处。于是,就派韩、石二部出武胜关,目的是夺取武汉。蒋介石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拉拢韩、石二人,结果在蒋介石的收买、拉拢之下,韩复榘、石友三先后叛冯投蒋。

可以说,冯玉祥率韩、石二部南下,是个致命的错误,这导致了韩、石与蒋介石的直接接触,为蒋拉拢他们创造了条件。

冯玉祥对韩、石二人,疑而用之,抽调军队,免去其属下的职务,派监军,这些办法实际上收效甚微。对韩、石这样的人,最好的办法是斩草除根,将其擒获杀掉,但是,善良忠厚的冯玉祥没有这样做,而蒋介石在利用了韩、石之后,对韩、石二人就采取了斩草除根的措施,当日军进攻山东,韩复榘不战而逃时,蒋介石将韩枪决,毫不手软;当石友三准备叛变投敌时,蒋又指令其部下将石擒获,就地正法。

俗话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既然你任用了就得信任,给其位就得让他谋其政,否则,还不如一开始就不用他:冯玉祥为人忠厚,这是他的长处,但在治军时却表现为疑虑不决,当断不断,反误大事。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领导者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一味地强调细枝末节,以偏概全,就会抓不住要害问题去做工作。没有重点,头绪杂乱,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做起才是正确的。因为无论是用人还是做事,都应注重主流,不要因为一点小事而妨碍了事业的发展。须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要用的是一个人的才能,不是他的过失,那为什么还把眼光盯在那些过失上边呢?

古人对小节不究看作是一个人能否成大事的关键。他们提倡的是胸怀大局,小纠缠于细枝求节,看重的是人的才干,而不足他的问题。能够宽恕他的矩处和过错。所以《列子?杨朱篇》中讲:“要办大事的小计较小事,成就人功业的人,不追究琐事。”

西汉人陈平,家里很穷,但他从小就喜欢读书。村里举行社典,陈平帮助屠户分肉,分得很公平。乡亲们说:“不错,姓陈的小子当得屠户。”陈平说:“唉,要让我宰割天下,天下也会像这肉一样处理得很好。”

陈平起初为魏正做事,因为有错而不受重用,离开后又为项羽所用,结果犯了罪,跑掉了,通过魏无知介绍见到汉王刘邦。汉王任他为部尉参乘典护军。周勃对汉王说:“我听说陈平在家时曾经与嫂子有不正当关系,跑到魏,魏不容他,跑到楚,楚又不容他。又跑到汉来。现在您任他作典护军,还请您仔细考虑一下。”汉王因而批评魏无知。魏无知说:“我说他行是指他的才能,您要了解的是他的品行。现在如果有像尾生那样讲信义,像孝已那样有德行的人,但对您的事业没有什么帮助,您怎么去用他们呢?”汉王点头称是。

又任陈平为护军中尉,各路将领都受他监护,将领们不敢再说什么了。

陈平后来献出六条妙计:拿金子反间楚国;换饭招待楚国使者;请求假装游云梦;拿美女献给单于,解了半城之嗣:轻手轻脚在耳边说话,晚上放出美女二千,让楚国兵去围攻,使刘邦跑到两边,这些计谋都不是君子仁人能想出来的,从道德标准来评价也是很卑劣的,但双方交战,本来已不是什么道德之举,是不能用道德来评价的,所要的只是结果。况且刘邦也是个缺点遍身的无赖,自然这些计谋正合了他的口味。结果这些计谋无不成功,帮助刘邦打了天下,平定了内乱,立下了汗马功劳,后被任为右丞相。

两汉丙吉,字少卿,鲁国人。汉宣帝时封为博阳侯,后来当上丞相,性情宽厚。有一个驾车马夫,喜欢喝酒,曾经随同丙吉一起出去,酒醉以后,吐在丞相的车子里。西曹主吏告诉丙吉要斥责车夫。丙吉说:“就因为酒醉了赶走他,别人怎么干下去呢?他只不过弄脏了丞相的车马罢了。”西曹也就忍住了。这个车夫是边境人,所以熟悉边境郡县的情况。丙吉有一次出门,刚好看到一位驿使持着红白相间的袋子跑来。车夫就将少数民族的情况告诉丙吉。不久,汉帝召见大臣,问边境少数民族的情况。丙吉一一道来,其余的大臣都一问二不知,受到皇帝的责骂。而丙吉关于边疆的忧虑及一些想法,都是依靠车夫得来的,所以丙吉感叹道:“人没有不可以收下的,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如果听不到车夫的那些话,怎么能受到皇帝的嘉奖呢?”

知人善任作为一种领导艺术,就要本着“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原则,不因为一个人有缺点和过失而使人才失之交臂,不要让人觉得怀才不遇。古人知道用人不求其备,论大功不录小过的道理。刘邦本人是个无赖,他所用的人大都是负有恶名,但都有一技之长,合起来就是一个整体,无往而不胜。刘邦用人只求独当一面而不要求文武齐备,这就是刘邦能得天下的原因吧。

世上的人喜欢说世上没有好人,这话很轻率。现在暂且不用挑选好人,只在人群密集的市场聚拢一百人而各取所长,每个人都有一些见识,集中百人的优点就可以成为贤人了;每个人都会有一些优点,集中百人的见识可以策大计。

清雍正朝出现了一批比较杰出的人才,如怡亲王允祥、大学士张廷玉,以及封疆大吏鄂尔泰、李卫、出文镜等。他们各施所长,为雍正朝政治、经济的改革做出贡献,成为一代名臣。如果考察一下这些人的经历,便可知道,他们在康熙朝还是默默无闻的,只是由于雍正帝能察贤辨才,并避其所短,用其所长,才把他们提拔到重要的岗位上,使他们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其中,雍正帝不求全责备,大胆任用李卫,便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李卫是在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靠捐资入仕,成为兵部员外郎的。按说,这种非科举出身的官员,在当时那种极重出身的时代,是不大受重视的。然而雍正帝在提拔官员上却不那么严格以出身而论,他曾说:“国家用人,但当论其贤否,不当限以出身。朕即位以来,亦素重待科甲。然立贤无方,不可谓科甲之外遂无人可用。”正是因为这种原因,李卫才有可能被雍正帝选中,而李卫真正受到雍正帝的重用,还在于他本人有着突出的优点和超人的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