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轻松面对人生中的138个心理问题
7057000000023

第23章

71.当好朋友变成了上下级

好同事并不等于好朋友。朋友圈是八小时之外的天地,而同事圈则是八小时之内的空间。好朋友拥有共同的性格、经历、爱好、习惯等;而好同事则往往需要有共同的工作态度,共同的工作经验等临时性的因素。

要知道,在工作中,好同事并不等于好朋友,尤其是当好同事变成了上下级的时候。调整好心态,不要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太高,否则失望也就越大。

王东和罗刚是多年的好朋友,又在同一单位工作,平时几乎形影不离,无话不说。最近王东升迁了,罗刚也为之高兴,相邀同伴为他庆贺。

王东决心改变单位纪律涣散、劳动率低下的现状。可就在他宣布纪律的第三天,罗刚和几个年轻人,在上班时擅离工作岗位。虽然他们不到10分钟就回来了,但这种藐视纪律的行为使王东极为恼火,于是他严厉批评了这种违反纪律的行为,还点了罗刚的名字,以示他“大义灭亲”没想到,罗刚当即同他顶撞起来,指责他为往上爬不惜用朋友垫脚,并宣布从此与他一刀两断。

于是,两个人都陷入了苦恼之中。

事实上,王东和罗刚都没有必要为此过分苦恼,只要他们能够都冷静下来,各自掂量一下对方同自己到底是什么关系,就会化解矛盾。

好同事并不等于好朋友,朋友圈是八小时之外的天地,而同事圈则是八小时之内的空间,好朋友之间的友谊多数是建立在共同的性格、经历、爱好、习惯等等不可选择的“天然因素”之上。而好同事之间的友谊固然也不能排除这些因素,但双方之所以能“好起来”的原因则多数是由于共同的工作态度,在单位中共同的地位、处境、共同的工作经验,乃至对某些领导的共同不满,及对某些同事的共同看法等临时性因素的作用。

好朋友间的友谊一般如陈年老酒,日久弥香。许多人喜欢跟同一些朋友长期保持友谊,穿开裆裤时交的朋友,中学时交的朋友,大学时的朋友,20年后仍然还是他最好的朋友。即使交了新朋友,也仍然与这些老朋友的情份难以割舍。随着时光的推移一个人对老朋友也许会有新的认识,但他们仍然是他的朋友。因结婚、工作变动或纯粹兴趣的差异而中断了来往的亲密友谊,多年后仍会以某种方式重新恢复。

然而好同事间的友谊却并非如此。认识时间的长短并不能影响或决定友谊的深浅,但一旦因升迁、调动而难以经常在8小时之内共同相处的好同事却很可能渐渐疏远,但彼此又都不会感到太遗憾。

好同事也许在你工作上因大意出小差错时,在你因私事迟到早退或花3个小时吃午饭时为你隐瞒、掩护,然而如果都面临共同的利益得失,难以同时顾及的时候,好同事也许只能是先向你说声“对不起”,然后便义无反顾地舍你取他了。

罗刚在遭到当众批评后,过分生气是因为他把王东当成了好朋友,而不仅仅是好同事。殊不知他们关系虽好,但终究还是一种同事关系,大家同在一个圈子里谋前途,彼此的实质利益肯定会时常冲突,所谓“两权相害取其轻”。

王东这样做也并没有错,错只错在罗刚把他与王东的关系看得太“亲密”了。他不应该当众宣布与王东“从此一刀两断”。要知道“割袍断义”的事情自古都是发生在好友、兄弟之间,言外之意是从此不再来往、不再交好了。而作为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事,仅仅在一天之内就不知道要碰多少次面,打多少次交道,即便从此绝不再为私事多半句嘴,可公事却是万万不可能“一刀两断”的。何况像罗刚这样,竟公开声称与自己的上司一刀两断,只能是自食恶果。

72.职场遇到了劲敌

调查研究发现,60%的白领因为嫉妒,而错失高薪高职;72%的人采用硬碰硬的方式对待职场劲敌;只有25.8%的人认为职场劲敌有助于职业成长;16%的人能够很好地解决同劲敌的竞争。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办公室职员只要有良好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就会受到重用和赏识。但随着经济发展,企业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在现阶段,只有符合企业当前发展需要,并且能得到主管领导认可的人,才会有良好的发展。当一个人在职场遭遇劲敌的时候,通常会产生嫉妒、敌视等心理。

小张在一家贸易公司已工作了5年,由于业务能力娴熟,得到了客户的认可,他已成为部门的顶梁柱之一。但最近一段时间,他发现同部门的小李在异军突起。原来,这两年由于公司的传统业务不是很景气,小李负责的新兴业务便成了部门的主要增长点。尽管小李来公司的时间不到3年,但领导屡屡露出要提拔小李的意图。对此小张感到很不公平,觉得无论是资历、还是能力,自己都比小李强很多。领导这样做,实在让他难以接受。

类似的情形,在公司中十分常见。可以说小李是小张在公司内部竞争中的“劲敌”。调查研究发现,60%的白领因为嫉妒,而错失高薪高职;72%的人采用硬碰硬的方式对待职场劲敌;只有25.8%的人认为职场劲敌有助于职业成长;16%的人能够很好地解决同劲敌的竞争。

有人把公司对小李重用的原因归结于裙带关系,或者是与领导的关系好,这完全是一种忌妒心理。好妒者,通常有非理性思维定势,一遇到对手或与自己相当者就首先猜想对方用不正当手段维持这种水平,如果对方超过了自己,就更觉得他在使用不正当手段了。在这种忌妒心理驱使下,常会做出过激的行为。

有些人性格比较强硬,对待职场劲敌的方式是硬碰硬。他们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喜欢竞争,并通过正面冲突将对手击败,这种竞争方式就容易产生对着干的做法。当下属谁也不服谁时,领导应该给予他们同等的机会,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如果怕两虎相争伤了其中一个而刻意给某一方机会,只能激化下属之间的矛盾。

认为遭遇强劲对手有助于自身成长的人,一般是有一定实力,或者心胸开阔的人,他们将职场的竞争视为成长的动力,是非常可取的态度。但要做到不被竞争对手所伤,还需要掌握一些方法。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同事之间由于利益关系,有些话会被对方当作邀功晋升的阶梯,不可不防。

职员应该关注公司的成长,从中寻找机会,为自己创造成功的机遇。一时不得志,并不意味着永远不得志。输给强劲的对手后,要适时调整自己的方向或者策略。

坦然面对工作中比自己强的对手,与之开展良性竞争,对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才能把这种良性的竞争当成自己每天积极进取的动力源泉。

首先,要敢于较量。不要觉得这一次的机会失去了,未来就永远没有机会了。选择放弃的人,才是真正的失败者。

其次,要把比自己强的人视为自己超越的目标。要意识到自己已经落后,认真考虑自己今天应该怎么做,明天应该怎么做,未来才有可能超过他。

再次,要发掘自己的特质,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要选准未来准备超越的领域。

最后,除了能做、做好之外,还要有成功有效的沟通。只有沟通,才能营造一个让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的平台。

73.成了职场“老人”

职场要完成新老更迭,势必会出现一批精干的新人,他们出色的表现会给35岁的职场“老人”造成一定的生存压力。难道35岁的职场人就真的老了吗?真的要退出职场舞台了吗?

在残酷和机遇并存的职场上,打拼多年的白领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危机即将来临:随着就业竞争激烈程度的日趋白炽化和他们自身健康的退化,35岁的他们已经进入了职场的更年期,使得这些35岁的职场“老人”们产生了巨大的生存压力。有人甚至说,35岁已经成了职场年轻和衰老的分水岭。

张女士在一家大型广告公司上班。刚刚过完35岁的生日的她,算得上是公司的“元老”级人物了。这时,办公室里新来了一批大学生,他们就像一股清新的海风,给公司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公司业绩也迅速被这几个年轻人带动起来,当然他们的待遇也跟着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张女士却还在“原地踏步”。

更为要命的是,以前在职场几尽疯狂的打拼在她的健康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张女士的腰、背、肩、颈时常开始突发性地酸痛。面对年轻而有朝气的下属,张女士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力不从心,患得患失。一个月后,总经理劝解张女士,让她为了公司的长远利益早点让贤。

职场要完成新老更迭,势必会出现一批精干的新人,他们出色的表现会给这些35岁的职场“老人”造成了一定的生存压力。难道35岁的职场人就真的老了吗?真的需要退出职场舞台了吗?

资料显示,国际上公认的职业生涯的黄金年龄是35-45岁。根据通行的“国际标准”,大多数国家都把“青年”的年限界定为不超过45岁。专家认为,把35岁作为一道坎,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为了避免张女士的故事发生在我们身上,人力资源专家们给出了“加、减、乘、除”四法来化解35岁职场危机。

1.加强与职场新人的沟通磨合

越是有危机感、压力感,你就越是应该主动学习。职场“老人”应该主动与职场“新人”沟通磨合,这不仅能给对方留下平易近人的良好印象,而且也能使自己很快融入新人的精神团队。

这个世界变化得太快,职业人到了35岁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适应了。而职场新人与生俱来的种种特性使他们时刻走在社会潮流的前沿。如果职场“老人”不主动与他们接洽交流,就等于把自己推向了落伍的盲流。

2.减少对工作待遇的期望值

如果自己明白35岁是一个正在走下坡路的年龄,我们是不是应该降低对工作的期望值呢?比如说,与公司新来的一个25岁的硕士生同事相比,我们为什么非得要求自己的薪水待遇比人家高呢?这是一个待遇期望值的问题。很多35岁的职场人都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一味地要求自己各方面的待遇比其他人高,否则就觉得颜面无存,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想法。现代社会一向追求“对号入座”,如果35岁的职场人把自己的待遇一概定位在25岁,那么势必破坏职场的潜规则,最后受害的还将是自己。

3.保持上乘的体力和精力

毋庸置疑,人一旦步入35岁这个年龄门槛,工作热情就会有所消退,健康状况也会出现问题,自己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在国外,一些高级白领都十分注重自己的健康状况,他们有自己的私人健康顾问,针对他们的工作特性和身体特征,给出针对性很强的营养建议和健身规划。“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想要在工作中表现得更好,就必须拥有健康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所以职场“老人”想要保持上乘的工作热情和精力,就必须从现在开始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本着为自己负责的态度,加强体育锻炼,制定相关的健身计划。只有这样才能与年轻人持久抗衡。

4.除去“倚老卖老”的心态

很多的35岁职场人都算得上是公司的元老级人物了,正是由于早期他们辛辛苦苦的奋斗打拼,才有了公司现在的成就和辉煌。所以他们往往会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认为自己理应得到特殊的优待和特别的尊重,尤其是那些刚来的新同事更应该对自己礼让三分。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倚老卖老”的心态,在职场中这其实是行不通的。你如果每天都抱着“我是元老我怕谁”的思想来与同事相处,时间长了难免会让人生厌。这对于正处在职场危机期的人来说是十分不利的,所以要彻底除去。

74.为工作废寝忘食,却得不到重用

有些人的忙碌近乎一种病态。他们事事认真,每天脑子里的弦都绷得紧紧的。一旦上级对自己并不赏识,他们中的许多人便会产生怨恨情绪,抱怨上级有眼无珠,看不见自己付出的辛劳和时间等等,并往往因此露出怠惰的面目。

在我们的身边,不乏这样一些人,他们的桌子上摆满了文件,总是一副日理万机、手忙脚乱的样子。这种人工作十分认真,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充满了热忱,从来不多休息。有时下了班,还要自动加班到很晚。他们不惜将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工作上,一旦工作中断,他们就像丢了魂似的,心神不定。

他们以为这样做就能给上级一个好印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好评和上级的重用。关心集体、关心工作、把工作放在第一位,这还不够吗?哪个领导会不喜欢下属天天加班?然而不幸的是,这种人往往很难飞黄腾达。这是为什么呢?

某公司老黄,几十年如一日废寝忘食地工作,他家离办公室不远,经常能听到他家孩子叫他吃饭的声音。大热天,别人都到楼下乘凉去了,只有他家的灯是亮着的,他总是在那里永无止境地写报告、材料和发言稿,而且字斟句酌,认真地对待每一个数字。

上级总是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好干,有前途。”

可是他干了几十年,一点变化也没有。一个科长当了10年,而且还有当下去的可能。而他的许多下级却纷纷升上去了。为此,他很苦恼,更想不通。

老黄的误区就在于没有搞清从政、从商与做学问的区别。做学问可以,甚至必须废寝忘食,不问世事,但从政、从商却需要把一些精力做到人身上,老黄一天到晚忙着“加班”,对周围的人都不去熟悉和了解,当然别人也就不了解他,更想不起来推举、提拔他了。

许多精明的上司从下属的忙碌中能看出许多问题。忙碌的人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限,希望通过忙碌来引起上级的注意。他们生怕自己的重要性被忽视,便加倍的忙碌,其目的在于把自己表现为一个能干的人。但精明的上级总是能透过他们的工作内容,看出他们的本领,而无须探询他们忙得团团转的理由。因为,困难的工作,不一定会使人显得忙碌;终日忙得晕头转向的人,也不一定是个能干的人。

日本有部心理学著作认为:有的人总是企图表白自己的废寝忘食,其实他内心隐藏着本质上的惰性。他受不了连续的紧张工作,但因害怕遭到别人的非难和惩罚,而陷入战战兢兢的状态,为了消除内心的紧张和不安,他只好采取一种期待赞赏的行动,这样一来,他便成了一个忙忙碌碌的职员了。

有些人的忙碌近乎一种病态。他们事事认真,每天脑子里的弦都绷得紧紧的。一旦上级对自己并不赏识,他们中的许多人便会产生怨恨情绪,抱怨上级有眼无珠,看不见自己付出的辛劳和时间等等,并往往因此露出怠惰的面目。因此,有些上司对这种忙忙碌碌的人,是很反感的。

正常人的生活总要分为工作、家庭和余暇三部分。每个人都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分配这三方面的时间,借以获得身心的平衡和稳定。一旦全力以赴地把精力投入到某一方面而又得不到满足时,这三方面的平衡便会立即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