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第三条道路:21世纪中国第一个诗歌流派
7077000000065

第65章

现在来评说女性诗歌,无论是诗坛对女性主义的写作倡导有何种意义,它作为与男性相对立的一个群体,应该值得我们来研究。我第一次接触丁燕的诗歌是在2002年的《诗刊》选发她《女人与鸟》和《热爱一个人》开始,从我个人较为肤浅的阅读经验认为:丁燕是位具有潜力的青年诗人,她的写作可以触摸到四面八方的角落,直达读者心灵。她的诗歌语言极有穿透力,不停留于表层又不放纵于虚无,对抒情深入思考,使她的诗显得沉实、凝重、含蓄,蕴藏一种广阔的阅读空间。我曾在她文章中看到:我选择了文学就要准备过一种寂寞的生活。选择后退又发现无路可退,那各种各样的的汉字在别人手里揉和成一串美丽闪亮的音符,却让我谱成比锅碗瓢盆的混响还要低落的噪音。这段文字已流露诗人对选择文学的清醒。当“我的肉体成了一个秘密”时,诗人“剪开了夜的一角/很快又溶入黑中,成为黑的一部分,甚至更黑/……夜开始泛起青色,夜就要消失//突然我知道了夜的重要(《女人与鸟》)。

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夜的重要“,也是她选择寂寞事业的真实写照。我们选择了写诗等于选择了清贫与寂寞。当今诗坛正由青春期的狂躁进入成年期的冷静思考,由集群式的不同流派的合唱,转向了超越代沟的个人化写作。诗歌创作的艺术性思维和如何以艺术手段结构生活,是诗人最基本的要求,可以说每个诗人的骨子里都隐藏着浪漫主义色彩。在他们的灵性思维中,日常生活琐碎都是具有颜色和声音,经由诗意的加工整合便充满动感。诗的生成离不开抒情,唐代诗圣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视乎言,莫深乎义。诗者:根青,苗言,华声,实义。要使作品深入人心,首要条件就是真挚强烈的感情,感情是诗的根,但要避免直接。《大木碗》就是这样借物抒情通过“岁月中的尘埃”感受那“旋转着的生命的波纹”的母亲体香。使抽象的恋情具体化,形象化,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纵观丁燕的诗歌创作,在她的作品中无不反映着诗人的人格魅力,凡是有社会良知的诗人,总能在人性的罪孽中感到痛心疾首,在诗人慈爱的目光中,“以烈士的身躯和完整的眼神”走向我,一边是“与粗鲁相反的方向迎去”彼此尖叫。诗人内心的隐痛因这些铁一样的事实侵扰变得无可奈何。她从现实生活的细节中把我看成是“一个婴孩”,还在吮吸母亲的乳香,诗的结尾发人深省。从某种意义上讲,诗人对木碗的感情升华已超越了依恋“母亲体香”的高度,这正是诗人的成功之处。

当然,在第三条道路的旗帜下汇集着林童、凸凹、十品、马永波、刘文旋、温皓然、路也、李祖德、娜夜、刘川、赵思运、红杏(十分钟)、卢卫平、胡亮、李霞、张作梗、老德、谷禾、玄鱼、兰马、庞华、林韵然、子梵梅、徐慢、杨拓、张耳、金辉、李明月、姚园、西北龙、杨通、胡磊、侯平章、陆华军、孙慧峰、王征珂、冰儿等诗人,以及杨然、李岱松、谭五昌、梁平、郁葱、马莉、毛梦溪等诗人与批评家的作品,这个辽阔绚丽多姿的艺术百花园,只得留待下一步来研究了,何况(正如庞清明所言)第三条道路是以一种彻底开放的姿态面向诗坛,走向未来的。“第三条道路”:全方位拓展中国新诗的视野郭希明

“第三条道路”,一面鼓舞中国诗人的旗帜

“第三条道路”这面旗帜,在当今中国诗坛上高扬着,一大批真爱诗歌,爱真正诗歌的中国诗人集聚在这面旗帜下,在诗歌生存艰难的年代里,为振兴中国诗歌这伟大的事业而奋斗着。

“第三条道路”诞生于上个世纪末,中国诗坛在上世纪末曾经有个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的大论争。诗歌上的学术之争本是很正常的。但上个世纪末中国诗坛上的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之争,为什么发展到人身攻击互相追杀势如仇敌呢?因为这不仅是学术之争,背后是争夺话语霸权。谁代表中国诗歌?背后是出席国际会议的名额、获奖名额等实际问题,现在我们无意去判断这桩历史公案的谁是谁非。当时,在对中国诗坛两大诗群分裂,对中国诗歌力量向帮派林立割据诗坛局面演化感到焦虑,为反对走诗歌“秘密行会”道路,“盘峰诗会”后,一批坚持诗人的独立性反对依附性的诗坛有识之士积聚起来,亮出“第三条道路”的旗号。反对任何一方独霸中国诗坛话语霸权的企图,呼吁中国诗歌力量求同存异的和解和团结。向坚持独立写作的诗歌力量,向被名人、门派势力所遮蔽的诗坛新生代呼唤,坚持独立写作,不结盟,主张诗人的独立性;反对走诗歌秘密行会之路,在江湖上立门派,收徒弟当帮主讲排行,是封建意识的遗风。新群体是为构筑汉诗公共话语场域,为诗歌作者之间平等互相尊重地进行交流切磋技艺共同提高而组织起来的。

第三条道路的宗旨,主张写作的独立性,提倡每个诗作者找到适合自已的最佳写作方式;主张走多元化发展中国诗歌之路;主张开放宽容;主张好诗主义,为振兴中国诗歌而努力。

朋友们说,中国根本不存在“第一条”“第二条”诗歌道路,是的,“第三条道路”像“民间诗歌”和“知识分子诗歌”一样是诗歌群体;是在这场大争论中诞生的中国第三个诗歌群体,他们借用政治术语“第三条道路”命名;“第三条道路”是当时为反对知识分子诗群和民间诗群争夺中国诗歌话语霸权而形成第三个诗歌群体打出的旗号,是客观上形成的名称。

“第三条道路”,辩证地拓宽中国新诗的视野

中国新诗的发展陷入困境,为什么呢?当代诗歌创作好诗不多并被遮蔽,是当代诗歌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作为诗歌艺术相对高峰的好诗杰作,不可能很多,但诗歌的发展就是靠好诗杰作来带动的。振兴中国诗歌必须有好诗。

当代诗歌创作好诗不多并被遮蔽的原因很多,但那种密切联系诗歌实践的诗歌理论缺失是重要原因之一。中国诗歌的贫血症,导至诗歌教育落后,批评失准,写作盲目跟风,伪诗庸诗遮蔽了好诗,诗歌读者大量流失。

当代诗歌论争反映了中国诗歌的生存状态和问题,反映了中国诗歌力量对中国诗歌道路的探索,这是很正常很必要的。但是在上个世纪末中国诗歌两大群体知识分子写作群体和民间写作群体,为什么会把学术之争演化成人身攻击势如仇敌,导致本应合力突围的中国诗歌力量的大分裂呢?这除了两大群体争夺诗坛话语霸权等实际利益因素外,还和中国人已习惯那种“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一元化思维方式有关。两方都在企图建立自已的封闭的自足的僵硬的理论体系并把这当作中国诗歌的发展模式。

新的诗歌群体“第三条道路”的写作理论,运用非对抗性矛盾的对立面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辩证统一的新思维模式。抛弃非此即彼斗争绝对化的思维模式,把封闭的自足的僵硬转换为以开放的发展的全方位整体性的角度来探索新诗的发展道路。

五年多来,这个新群体以探索中国诗歌发展道路为己任,要把两大群体争论没解决的问题,把中国历来新诗争论未解决的问题延续讨论下去,用辩证的眼光对中国新诗的理论进行梳理和整合。

以下扼要介绍新的诗歌群体探索中国诗歌发展道路的新思路新观念。

“第三条道路”的写作理论,首先提倡独立写作,提倡诗歌作者根椐自已的生活经历,艺术经历,选择适合自已的写作方式,不盲目跟风,在政治经济名利的压力下不动摇,坚执诗歌的艺术追求的独立写作者才是“第三条道路”上的行人。

“第三条道路”的写作理论,主张多元化,因为社会需要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诗作,社会对诗歌的需求是一个多层次的需求体系,读者是多层次的,各层次的需求也是多样化,即使一个读者也需要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诗作,需要丰富多彩的文化多种多样的诗歌,写作群体的多元化,写作内容和风格的多样化,才是中国诗歌的发展道路。

“第三条道路”的写作理论主张开放宽容,我们认为学术上的不同主张之争是很正常很必要的,个人的思维有定势的惰性,真理是在思想互相撞击中才产生的美丽的火花。我们坚持辩证法,就是以发展的眼光批判的眼光分析事物批判自己,随时坚持真理改正错误不断地争取进步,我们将以辩证的眼光分析学术之争,目的是弄清理论是非,提高艺术水平。我们不纠缠历史旧帐,我们着眼于总结经验吸收长处,着眼于发现问题探索道路。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多元化的兼蓄并包宽松的艺术氛围是社会艺术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我们热爱“第三条道路”这历史上形成的名称,“第三条道路”的“三”象征“多”,它的哲学思路“不是一分为二,灭二为一”,而是中国哲学,生命辩证法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西方辩证法的集大成者是黑格尔,他说得好:“表面上不同的哲学学说其实只是一种哲学在发展中的不同阶段而已,只是同一特别原理的可分的部分,每一种哲学在基本上都横亘着同一体系”。每一新的理论体系不论它有如何的特色,它们都是由先行的理论观点中产生出来,它对这些先行的理论观点批判地加以改造,并吸取了它的积极的内容。黑格尔说,只有那种研究了观念整个发展的哲学史才配称为科学,片断的知识的搜集不能构成科学。第三条道路的诗歌理论研究,就是要辩证的分析中国诗歌史上的学术之争。总结经验,对中国新诗理论进行认真地全面整合。去推动汉语新诗多种题材多种风格的全面成熟。

人们不仅需要那种指导具体实践的可操作的技术性知识,这种知识是可感的实在的;人们还需要研究那种研究事物本质原理规律的理论性知识,这种知识是虚的,是从具体现象中归纳概括出来的,是抽象的。涉及面越多越广越远的理论就应该越虚。

但人们对没有明确的单一指向,只是可能的多种指向的理论,对理论的务虚性不理解,总还认为理论就是明确正确,而实际上那种声称超越时空的绝对正确的理论往往最有害;事物是发展的,必须为发展的事物,留有一个含糊的不确定的灵活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因此有人怀疑“第三条道路”不驴不马是最没前途的空房子,不知道因为空,才有容量才能成为发展诗歌艺术的宽广的舞台。

“第三条道路”的写作理论,是建立在对诗歌创作本质的理解上,诗歌作为艺术是个人的创造性劳动,诗歌作品不是机械产品,它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强调丰富多样,不断变化,新颖独创是诗歌创作理论的基点。诗歌批评要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对诗歌新的表现方法表达技巧,新的表现形式,对它的不成熟和缺点,既要批评也要宽容,对新因素具有潜力和重要性更要指出,艺术探索没有禁区,开放,自由,宽松,是艺术发展的必要条件。

我们提倡独立写作,主张每个作者只能根据自已的生活经历艺术经历选择最适合自已的创作方式,艺术就是个性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这是艺术创作规律;我们主张开放宽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则是社会艺术繁荣规律;我们主张多元化多样化,主张诗歌题材和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是艺术批评的规律。第三条道路的理论是创作理论和批评理论的结合,把“独立写作”“多元化”“开放宽容”都写在“第三条道路”的旗帜上。

“第三条道路”没有特性吗,有,我们的特性存在于第三条道路写作群体的成员阵容上,存在于第三条道路写作群体推出的作品上,我们的最大特点是多样化,多种题材多种风格的兼容,“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那诗歌的万紫千红、百鸟啭鸣就是第三条道路的路标和理想的识别码。

“第三条道路”,她的诞生就是为特立独行的诗歌探索者提供舞台,是为了这些坚持独行特立的诗歌探索者,提供交流切磋,在平等互相尊重下争论提供论坛。真理是互相撞击中冒出的火花。第三条道路是发展诗歌艺术的开放的自由的宽广舞台。

“第三条道路写作”,提倡独立写作,提倡诗人走适合自已的创作道路,但第三条道路写作有个共同方向就是实践“好诗主义”。

“第三条道路”,高扬“好诗主义”的旗帜

“第三条道路”的写作理论的重心是“好诗主义”。

新时期以来中国诗歌力量主要从两个方面探索新诗的发展,一面是从国外引进文学思潮和艺术理论,这主要是知识分子写作方面的。另一面是立足本土表现当代生活,注意运用口语写作,主要是民间写作主张的。这两个方面又分为许多流派。而中国的诗歌评论往往站在流派的立场上进行,中国的诗论和诗歌批评学,或者在批判和解构旗帜下不断地变换“流派”“主义”的旗号,或者把诗歌按作者出生年代性别生活区域划分,诗的疆界研究越分越细越分越乱,就是缺乏站在社会的立场上民族的立场上时代的立场上研究诗歌,就是缺少从民众的角度从读者的角度对诗歌作品的效果作完整的客观的公正的评论。

“第三条道路”的理论家们,抛弃流派立场和片面的只抓枝叶不抓根本的研究方式,他们主张以世界诗歌,以中国古今诗歌为文本进行研究。主张从大视野研究大诗歌,诗歌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语言的发展改变它的内容和形式,但诗歌艺术仍有共同规律,诗歌评判仍有共同的标准。“第三条道路”的写作理论是密切联系诗歌实践,去努力探索诗歌生命力规律,有生命力的诗歌才是好诗。

好诗主义主张,对当代诗歌的新课题,从时代对诗歌内容诗歌形式的新要求,在现代汉语已经完全成熟,世界信息化潮流下语言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诗歌语言艺术的创新上进行探索,这是好诗主义的时代性和先锋性。

好诗主义主张,诗歌作者应继承中国诗歌优良传统和吸收国外诗歌经验;好诗主义主张对艺术规律的尊重和重视,掌握艺术规律,根据个人生活经历和艺术经历,博采众长自成一家。这是好诗主义的经典性。实际上杰出的诗人,都是好诗主义者,尽管评论家按生活的年代、地域和写作风格给他们贴了很多标签。现代诗歌流派里,最有成就的诗歌流派之一俄国的“阿克梅派”就是好诗主义派。他们用“对世界文化的眷念”来作“阿克梅派的定义”,正因为他们博采众长才能实现他们的抱负,成为俄国诗歌的一座高峰。“阿克梅”即高峰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