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流企业做事,主要表现为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企业作风。做事的企业没有过多的“标榜”语言,实实在在地用自己的行动说话。体现在守法经营、风气纯朴、雷厉风行、善抓机会,属于激情创业,是一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企业原生态文化。
三流企业做样,主要表现为在先进企业文化上做样子。很多国有企业为了响应市场、社会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号召,正在加快企业文化建设的进程。有的企业确定企业价值观和核心理念时,不会找词汇,就到处寻章摘句,就捡最漂亮、最时髦以及最能煽动人心的话往自己企业脸上贴,有的为了避抄袭之嫌,就改头换面,换一种说法,有的就干脆将这个任务转包给社会上的咨询公司。一夜间,就能将企业文化的种种要素完全补上来,看起来还真有那么一回事。做样的企业完全是为了吸引公众眼球,带有明显的功利广告行为,根本谈不上先进文化。
四流企业做假,主要表现为伪先进企业文化。如2001年美国“安然事件”使安然公司成为经理控制企业种种弊端的象征;随后,美国世通公司的假账丑闻又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事隔几天,另一知名大公司施乐又曝出新的丑闻——连续5年夸大营业收入60亿美元。仅2001年第一季度,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就调查了64宗会计和财务造假案。这些跨国公司长期以来吹捧以“诚信”为核心理念的企业文化,但其行为始终不诚信,显然是伪先进企业文化,类似的企业如果还不悬崖勒马,最终要葬送自己的前程。
据资料表明,20世纪60~70年代,当美国刚刚度过经济危机,步入繁荣的时候,美国企业也面临着这种高坏账率、高逾期账款率的状况。很多企业因此破产的破产,倒闭的倒闭,更多的企业在泥潭里挣扎。也是在这个时候,企业信用管理被高度重视起来。美国每个企业都在忙于建立科学的信用管理机制,成立信用管理部门,规范赊销行为。不到5年时间,美国企业的平均坏账率和逾期账款率大幅下降,同时,赊销比例也节节上升。现在,美国企业的平均坏账率只有0.25%~0.5%,无效成本只有3%。也就是说,美国企业的坏账率是中国企业的1/10~1/20,1亿元的销售额,美国企业比中国企业少花了1 100万元的成本。在美国企业建立内部信用管理制度时,美国国内的经济环境并没有什么改变,美国企业取得的成绩,完全是企业自己创造的。美国企业能做到的,中国企业同样也可以做到。
有专家指出,我国部分中小企业为眼前的利益而不顾产品质量和企业信用,在融资、对外贸易等方面,企业正面临着诚信缺失危机,诚信缺失已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由于大量同类中小企业存在竞争压价行为,一些企业只求获取订单数量,不求产品质量,最终无法保证质量。这些做法对企业的诚信构成严重损害,即使企业做成了生意,往往也无法保证货款的回收,导致企业间互相拖欠货款现象屡屡发生。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房地产市场迎来了几个黄金期,使得各类的地产企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进而完成了原始积累,但很多地产企业原有的江湖习气并没因此改变,这样就造成了房地产开发商的社会不良形象,企业没有文化涵养成了社会诟病的口实。
著名学者张维迎的一句不经意的调侃话却被广为流传:“房地产30%是大骗,30%是中骗,30%是小骗,只有10%可信,但是你不知道谁是那10%……”虽然过激但也不乏市场认同感。当然也有相当部分的企业在完成原始积累后,管理迅速转型,由完全的老板意志而转换为现代企业治理,由单纯的投机取利演进为制定企业发展规划、愿景,并明确企业的社会责任,由不择手段圈地卖房改进到注意提高产品质量、改善服务水平,这样就形成了企业文化的雏形。
目前,中国企业的诚信问题属于发展中的问题,它与中国市场化的改革进程相伴随,尤其在中国加入WTO后,在这个经济转轨时期,企业信用缺失将成为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巨大障碍。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企业平均无效成本是销售收入的14%。14%是什么概念?一个销售额为1亿元的企业,坏账、拖欠款损失以及管理费用这三项费用白白消耗掉了1 400万元!我们企业的平均利润率才百分之几,无效成本损失了14%,企业拿什么赢利!
同美国“安然事件”等诚信问题不同,我国的诚信缺失与体制转轨有直接联系。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经济运行依靠权力维系,通过指令与计划建立经济秩序、配置资源,不存在竞争,搞损人利己、假冒伪劣的空间很小。市场经济关系要靠契约维系,而遵守契约离不开诚实守信。这就需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秩序,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加之改革不到位、体制不健全,因而弄虚作假、损人利己的空间和机会比较多,失信行为更容易发生。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弱,守信收益小,失信成本低,以致劣币驱逐良币、李鬼打败李逵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传统文化道德的作用削弱或丧失、新的文化道德体系还未建立等,也是导致诚信缺失的原因。
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资本力量的膨胀所带来的公司丑闻以及公司因为行为不当而引发的环境灾难、与员工冲突、引发消费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诉讼等,都可能迅速令公司的声誉在全球处于风险之中,在消费者和投资者中产生负面印象,损害公司价值。多年致力于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美国国际事务民主协会中国区首席代表戴维斯(Gordon Davis)对此评论说:“企业社会责任并不是一种慈善行为,而是一种审慎的风险管理方式。它本身就意味着良好的商业机遇,并且可以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利润,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是企业生存的使命,而且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中企业必须面对的现实。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之间,是成正比的关系,即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因为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可以树立更好的企业形象,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强企业在竞争中的软实力,产生持续的、无形和有形的经济效益和回报。如埃克森—美孚2004年以各种形式向全球各地的地方、省(州)以及国家政府贡献了2 940亿美元(含840亿美元税款),而公司各项业务收入人均创历史最好水平,资本回报率达24%。在这个客户越来越注重以公信、道德标准选择合作厂商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如果社会责任缺失,最终会被用户和市场抛弃。
4. 创新疲软
创新是企业未来生存发展的最高战略要素,是软实力向硬实力转化的重要过程。创新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行动;创新理念在于关注价值,创新行动在于整合资源。评价一个企业的软实力,既要看它的影响力,更要看它的资源整合力,即通过创意、创造和创新,提升一般资源的价值含量,最终获得用户的认同。如果企业只有人格魅力,缺乏创新力支撑,即使拥有大堆资源,也不能创造新的价值,这样会使企业的软实力大打折扣。价值创新是企业软实力的最高形态,创新对企业来说,就像血液之于人,一刻也不能停顿,一刻也不能离开。
到底为谁创新
纵观当今中国企业的创新,我们不乏创新理念,不乏创新口号,也不乏可成为案例的成功创新典范,但从整体水平来看,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抑或中国“智造”转变还需要一个较长时期。在我看来,中国产业经济的转型和企业价值的提升,都离不开创新这一源动力,但是,难度比我们想像的要大得多,原因不是我们能不能创新,也不是创新水平高不高的问题,而是许多企业至今还不明白到底是为谁创新。企业由于搞不清创新服务的对象,尽管在创新上下了不少功夫,却在市场上鲜有突破性的进展,这叫“费了功夫,戏不好看”。
正如一个人,你替别人考虑,为他人存在,这是你的价值,也是你的软实力。比如雷锋,他的价值观是永远为人民服务,走到哪里都受欢迎,这就是雷锋的魅力。企业为谁创新?不同的目的所产生的创新效果是不一样的。如果是为企业领导的政绩去创新,就可能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做表面文章,对企业于事无补;如果是为企业创新,有的可能做点广告形象工程,有的则是追求利润,在这个念头下可能演绎出一些不择手段、不负责任的行为来;如果是为消费者不断的需求去创新,那么,这样的创新是最有意义,也是最有价值的。基于消费者的持续创新,消费者无疑会给你持续的回报,同行佩服你,投资者赏识你,社会尊重你,这是软实力的落地,也是企业表现的真正软实力。
“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原董事长田文华有个莫名其妙的解释:“这次的事情,是原料奶的收购过程中有人在谋取非法利益……我们检测非常严格。”问题是检测严格,为什么企业自己又没有发现呢?这就说明质量标准的创新出了问题。经调查发现,奶粉受到一种叫做“三聚氰胺”(被称为“假蛋白”的化学品)的污染。
想当初有的企业为了制造红心鸭蛋,竟然用苏丹红作为鸭饲料,更令人气愤的是,这样的造假竟然还被一些单位归结为技术创新。如果不是因为出了问题,恐怕都有人想申请国家创新奖与质量进步奖了。今天的三鹿集团也是如此,如果不是因为受害婴儿集体出现“肾结石”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恐怕它们还不会公开自己的检测。因为向鲜牛奶中掺入三聚氰胺后,直接导致监测指标上的蛋白质含量增加。而三鹿奶粉又是以蛋白质指标为质量指标,从这点来看,高蛋白质含量似乎应是它们的“技术创新”了。
三鹿集团的一位负责人介绍说,现在奶农在向收奶员卖奶的过程中,可能会添加各种物质,以增加原料奶的重量和色泽,而在这两种情况中,主要还是增加重量,但是直接加水会让原料奶变得稀薄,一看就看出来了,但是水和三聚氰胺一混合,就可以调和出奶的色泽和质地。而奶户的奶交到奶站后,奶站向奶企出售的时候,同样有可能发生此类情况。现在饲料等各种东西都在涨价,奶农的养牛成本也很高,确实存在着这样的动机。我以为,三鹿的解释是很难自圆其说的,不管是谁在产品里添加什么,企业的原则是必须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如果企业仅仅只是为了利润,置危害消费者利益于不顾,整天叨咕一些无法无天的所谓“创新”,不但整个中国的声誉会扫地,中国向创造大国迈进的步伐也是南辕北辙。
“一个‘罗红霉素’,品种就达40多个。我当了45年的大夫,也几乎看不懂。”全国政协委员钟南山曾在“两会”期间谴责“一药多名”现象引起巨大反响——不断有消费者反映遭遇类似“概念陷阱”。而且类似的“概念陷阱”在市场上屡见不鲜。比如冰箱用上了“维他命生态保鲜技术”、“纳米酶除菌养鲜技术”,等等。至于空调器,则有宣传抗禽流感的、美白皮肤的、增氧的……对此,广东省消委会消费指导部主任江列华说:“形形色色的概念,相当一部分是打着创新招牌的‘伪创新’。”实际上是在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蒋建业认为,从营销角度看,这些“创新”可能是很好的“金点子”;但对消费者来说,则是彻头彻尾的“消费陷阱”。
何谓创新?我的解释就是创造新的价值。现在创新的意识已深入人心,可社会上为何还会出现“伪创新”现象?关键在于企业对是否创新,为谁创新,还存在模糊认识或有意模糊之处。“一药多名”,变“脸”涨价,企业或许谋取了暴利,但害苦了老百姓,这种行为与坑蒙拐骗有何区别,当然不能说是创新;家电大玩新名词、新概念,让人摸不着头脑,充其量只能说是厂家、商家炒作或者跟风,与创新也毫不沾边。
如果企业仅仅从自身利益出发,为了短时赢利而不考虑消费者的利益,甚至打着创新的招牌,利用各种手段蒙骗消费者,这是“伪创新”而不是真正的创新。一旦消费者发现自己上当受骗,最终自然会“用脚投票”弃之而去。
记得小时候,每年农历四月里最盼望的事情就是早点吃上本地产的黄瓜,嫩黄嫩黄的,清爽甘甜,实在是这个节令里农家最好的小吃了。后来,有了温室大棚里出产的刺黄瓜,总是能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到。久而久之,真正的黄瓜便绝迹了,刺黄瓜便成了“黄瓜”!而“黄瓜”再也不是土生土长的原汁味。创新恰如仲春里传统农家园中的黄瓜,该来时便来了,所以它的“到来”,本身既是新的(充满了新生和希望),又是“适宜”的!千万不可“为创新而创新”,那样它就成了“刺黄瓜”,得到了它,却远离了消费者本身的期望。
为了创新而创新就会陷入一种短视的思维方式,变得盲目与浮躁。一项调查发现:90%以上的大公司都热衷于创新,企业的高层领导在年度报告或演讲中均再三强调创新是企业纵深发展的能力。但是,让这些公司的员工描述自己公司的创新体系时,几乎没有一个人答得出来。这表明大多数公司的创新观念非常狭隘,通常只是集中在产品和服务上,这种创新可以说是昙花一现式的创新,这种狭隘的创新观念不利于开拓新市场和创造新财富。只有立足彻底和本质性的长久创新,才能使企业获得巨大的利润增长。
2006年,国务院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非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速度明显快于国有企业。之所以造成上述局面,一方面是由于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存在做表面文章和形式主义的情形,很多国企的创新活动是以鉴定和评奖为导向,而不是以市场和效益为导向,这样的一个封闭循环与市场是脱节的,对创新活动很不利。另外,由于我国人才机制僵化,使得人才的积极性不能得到调动,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缺乏足够的市场压力和长期行为倾向也导致研发投入不足。
创新与否的判断标准,在于企业是否坚持以人为本,是否真正为消费者着想。实际上,这也回答了企业为谁创新的问题。如果企业坚持以人为本——生产的新产品是为了消费者需要,设计的新款式是为了消费者方便,推出的营销手段消费者能够接受,那么,企业开拓新产品、新市场的目的既为了企业自身利益,同时也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为消费者创造有用的价值。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