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如何说,青春期男孩才会听如何听,青春期男孩才会说
7096500000011

第11章 说话篇(10)

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家长要做到只谈事情的对错,事情做错了,错在哪里,要用平缓的语气向孩子一一讲明,而不是横加指责。如果父母因为一件事,而牵扯到孩子的人格品行等问题,那么就表明父母已经失去了对孩子的信任,同样,处于这种遭遇的男孩,也会失去对父母的信任。

3.要经常和孩子沟通和探讨问题

当孩子的认识有偏差时,要适时引导,比如家长可以这样说:“对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这样的,你觉得有没有道理?”“你的想法很有道理,可是有没有考虑不全面的地方?”要让孩子相信和父母交流是可以得到一些帮助,或者可以开阔一些思路的,这样青春期男孩就会愿意和父母交流沟通。

4.要赏识自己的孩子

要对孩子的成功给予及时的鼓励,培养孩子信任自己的能力。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比,要为他们每一次的成长,每一点的进步感到自豪。

与成人相比,青春期男孩更需要在温暖可靠的信任中去学习和探索,在信任中去克服幼稚和错误。男孩在顺利和成功时应该得到信任,这一点家很长容易做到,但家长要知道,孩子在遭到失败和挫折时是最需要信任的,这时候家长不吝惜信任,才是真心爱孩子,才叫懂得如何爱孩子。

信任男孩并不容易做到恰到好处,对于一些敏感领域,家长往往左右为难,如孩子花钱的问题、与异性朋友同学来往的问题,能否信任孩子,家长往往心中无数。是否信任孩子,家长应该有一种基本态度:对孩子的某件事、某句话,在没有证实它是谎言、是欺骗之前,应该假定它是事实而给予信任。在证实之前的信任,才是父母能够给予孩子最大的鼓励和爱护。

自己的事,让男孩自己做主

青春期男孩自我意识强烈,这一时期,父母应该学会尊重男孩的决定,让男孩为自己的事情做主。青春期男孩已经走出了少年期,正向成年期过度。因此,在很多事情上,男孩需要的是父母的鼓励指导,而不是强加干涉。

另外,父母把青春期男孩当成家庭里平等的一员,有什么事情让孩子也参与其中,是营造家庭和谐的有效方法,是父母与孩子进行良好沟通的开端。当然,与男孩有关的事情,父母更应该尊重男孩的意愿,不能一味地独断专行。男孩幼小的时候,是需要父母的悉心呵护的,而男孩长大后,父母还像对待未成年儿童一样决定男孩的一切,就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影响和谐亲子关系的建立。

小坤是个初中一年级的男孩。最近,他不但个子长高了,对很多事情也有了自己的看法,不愿意再什么事情都听从父母的安排,不想让父母过多决定自己的事情。

一个星期天,妈妈准备好小坤的换洗衣物,让小坤去洗澡,这是妈妈给他的规定,每个星期天,小坤都要洗澡换衣服。小坤突然非常反感这样的规矩,就对妈妈说:“我有些不舒服,下个星期再洗吧!”但妈妈不听这一套,放好水拉着他非让他洗。此时的小坤想到自己这么大了,而妈妈还不尊重自己,因此很生气。他使劲甩开了妈妈的手,跑着离开了家。此时,妈妈才意识到,小坤真的长大了。

青春期男孩的事情让他自己做主,并不代表迁就孩子,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父母在决定孩子的事情时,如果不跟孩子商量,父母的决定就不会得到很好的实施,还可能导致孩子做出对抗行为;父母如果不尊重孩子的意愿,一味独断专行,让孩子无条件的遵从自己的意愿,还会使孩子形成胆小懦弱的性格,对任何事情都缺乏主见,不敢决断;父母如果不倾听孩子的意见,表示对孩子个体的不尊重,孩子长大以后,也会一意孤行,不懂得征求别人的意见。

小庆上初中后,英语成绩一直停滞不前。小庆的妈妈看见与小庆同龄的孩子大多数都在周末报了学习班,也想给小庆报一个。经过考虑,妈妈给她报了音乐班。周末的时候,妈妈告诉小庆已经给她报好了小班,今天就开始上课,并让他整理好书包同自己一起去。可是小庆一动也不动。妈妈感到很奇怪,就问小庆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小庆摇了摇头。这下,妈妈着急了,拉过小庆问道:“你到底怎么啦?再不动身就要迟到了!”小庆被妈妈一责问,委屈地说:“妈妈给我包办怎么没跟我商量,比起音乐,我更想补习英语!”妈妈听儿子这么一说,才想到报班前是应该与儿子商量一下。

总而言之,父母在做与孩子有关的事情时,都应该尊重孩子的决定,让孩子自己做主。这既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更是一种教育孩子的鼓励手段。当然,与孩子沟通时,可能因为所站的角度和层次不同,所看到的问题不一样,想法也有区别,从而导致父母与孩子的观点不一致。面对此种情况,父母应该仔细思考,权衡利害得失之后,如果感觉两种观点各有各的道理,因为是孩子的事情,那就放弃自己的观点,尊重孩子的选择;如果认为自己的观点才正确,那就要把自己为什么如此做的想法向孩子一一罗列出来,让孩子心服口服地接受父母的决定。

让男孩做主,并不一定就是让他对事情进行全权负责,而是有许多方式方法可供父母进行参考。

1.男孩的事情,要让孩子参与决定

孩子的事情,不管多小,父母都应让孩子参与决策,不能武断地独自做主。因为如果这样做的话,会使孩子不愿意接受父母的安排。即使最后无奈地接受了,孩子在心中也会认为父母没有尊重自己,对父母因此就会抱有成见,从而影响与孩子的和谐关系,最终事情也不会做好。

2.征求男孩的意见后再做决定

对于一些重大的决策,即使孩子不能完全自己做主,父母也应该征求孩子的意见。如果不经过孩子的同意就做决定,只会引起孩子的不满,父母所做的决定也很难得到很好的执行。而征求孩子的意见,这种认同感会伴随男孩的健康成长,并帮助男孩形成遇事果断、勇敢坚强的性格。

3.尊重男孩的选择,不横加干涉

父母要尊重男孩的选择,这样会增加孩子的自信,提高孩子的热情,并且孩子会付出全部精力投入到自己所选择的事情上去。而如果父母独断专行,不听取孩子的意见,孩子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对抗父母强迫自己所做的决定。

4.向男孩请教也是一种鼓励

鼓励的方法有很多,向男孩虚心请教就是一种鼓励的手段。在做重大决定前,父母可以故意向孩子请教,然后让他指出优点和提出修改意见。这样的请教,无疑会使孩子产生一种得到父母信任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更能够和谐亲子关系。

用小目标鼓励男孩

青春期男孩敏感、易浮躁,骨子里欠缺一些耐心和韧性,因此,父母要经常给孩子制订几个易于达到的小目标,使孩子觉得能够做到,从而有利于树立孩子的自信心,有利于孩子发挥潜能。

有的父母会给孩子定下个大目标,对于这样的大目标,孩子很难完成,也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去完成,他们会一筹莫展,不知该如何是好。这个时候,父母可适当地设定一些小目标去鼓舞孩子,孩子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会建立一分信心,支撑他一直走下去,直至完成大的目标。

有这样一个故事,是两只老钟和一只小钟的对话。有一天,一只老钟告诉新来的小钟说:“你一年要摆525600下。”小钟一听这么大的数目,可吓坏了,说:“啊?这么多啊,这怎么可能完成啊?我怎么才能完成那么多下呢?”

正在它苦恼的时候,另一只老钟笑着对它说:“不用怕,你只需一抄钟摆一下,每一秒坚持下来就可以了。”小钟一听,高兴了,它想:只需要一秒钟摆一下,这好像并不难啊,那就试试看吧。

果然,按照这个老钟告诉它的,它一秒钟摆一下,觉得很轻松,就这样坚持下来了。不知不觉一年很快就过去了,而小钟也已经摆了525600下了。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当人们面对大目标时,往往望而却步,没有完成的信心。青春期男孩也是一样,如果给他制订大目标,会让他难以完成。如果将这个大目标分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结果就会不同了。小目标容易实现,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孩子就会受到鼓舞,接着完成下一个小目标,这样不知不觉中,其实就渐渐完成了那个本来觉得不可能完成的大目标。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总是给孩子设定一个很大的目标,比如说“考上重点大学”或是“全校第一名”之类的,这些目标实际上是非常难达到的。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并不是有目标就能完成某件事,有时候目标定得太大了,反而不易完成。

张清是高一新生,他父母给他定了个奋斗目标,那就是考上名牌大学。但张清总觉得实施起来很艰难。因为他就读于省级重点高中,学校里高手如云,他总觉得单凭自己的能力,好像无法达到这个目标,根本不知道从何下手。因为他的目标太远,太空,不具体。对于张清来说,这个时候,他应当将这个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目标实在,既有长远打算又有近期安排。这样才能让他坚持朝着自己的奋斗目标努力,最终达到预期的目的。

后来,经过老师和家长的反复沟通,张清的父母认识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对自己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于是,张清的父母为儿子重新制定了一份学习目标,把原来的考上重点大学的目标划分成期中期末考试要突破的成绩,就这样,张清终于认清了自己的努力方向,也从一个个小目标背后,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做得好,有小的进步才能迎来大的进步!”每次听到父母的鼓励,张清都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

在漫漫人生路上,把大目标细小化、具体化,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它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成败。对于青春期男孩来说,更是需要这些小目标的鼓舞,才能达到大目标。青春期男孩,有时会好大喜功,刚做出一些成绩来,就会沾沾自喜,这时,就通常会将自己的目标定得不切实际或过于遥远。这个时候,父母就应当引导男孩把大目标分割成小目标,鼓励孩子分阶段去实现小目标,最后实现大目标。

小成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进入初中以来,一向数学成绩很好的他逐渐感觉自己跟不上老师的步伐了。回到家后,他决定每天坚持做30道数学题,并且让妈妈进行监督。妈妈听完后,先是赞扬了小成不断进取的决心,但并没有马上就答应他的要求。

小成妈妈拍了拍他的头,告诉他说:“别着急,这样吧,你每天先做10道题给我看看,怎么样?”小成听了,觉得妈妈的建议有道理,便从10道题开始做起。一个学期下来,小成已经很快就能完成30道题了,而他的数学成绩也直线上升,名列前茅了。

在孩子制定目标时,父母不妨建议孩子将要求定得低一些,比如在孩子成绩不好时,可以告诉孩子先从不及格向及格迈进,而不是让他从不及格一下子跳到高分,让孩子一步一步地实现小目标,一点一点地增加自信,最后才能实现大目标。

用鼓励代替批评

男孩到了青春叛逆期,父母们经常会投诉孩子很坏、不听话、难管教。而对于青春期男孩来说,生理以及心理上的巨变,让他们应接不暇,他们对所有的事情都充满了好奇,希望了解更多的东西。同时,他们急剧膨胀的自尊心以及自我意识的觉醒,让他们很难在父母面前做一个乖乖听话的好孩子。

每个孩子都会经历青春叛逆期,如果这个时候,做父母的没有没有给予适当的教导,反而一味地谴责他们不听话、难管教,认定他们是朽木不可雕,或许,男孩真的就会沿着父母最不希望的道路发展了。因此,对于青春期男孩的反叛情绪,父母应该坚持的原则就是多鼓励,少批评,以鼓励代替批评。

对男孩鼓励的作用大大强于对孩子的责怪和批评。有的父母向老师诉苦,总是说自己的儿子:他老师不主动去完成作业,总是应付,而且总把作业写得很难看。其实,父母这样当着男孩的面,在老师面前说男孩的不是,会让男孩觉得很难看,觉得在同学面前丢脸。男孩更不会认为父母是在发扬谦虚的美德,相反他会认为自己可能真的是一无是处,自信心会在瞬间瓦解。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做得不对,思想不正确,就是要批评,如果这时鼓励他,不就成了变相的夸奖了吗?其实,鼓励和单纯的夸奖不一样,它是孩子在遇到挫折或取得进步的时候都能继续保持孩子上进心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比如,男孩在学习上遇到什么困难了,结果导致考试成绩一落千丈,于是孩子就有些灰心丧气了。父母这时可以鼓励他说:“没关系,别担心,不要紧的,下次做好就行了。”这是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常用的鼓励,简单的两句话可以帮助他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而如果父母非但不鼓励他,反而批评他说:“真不知道你的脑袋瓜是怎么长的,怎么就这么笨呢!”孩子正是沮丧的时候,这样的话语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当然,父母的鼓励、批评要实事求是,做到恰到好处。有时候会听到父母这样的表扬:“你是世界上最棒的”,“别人都没有你做得好”等。这样的表扬容易使孩子产生自高自大自满情绪,日久天长就会瞧不起别人,日后就会缺乏团队精神,一旦遇到挫折就难以承受。而更甚的是我们还经常听到这样的批评:“数你笨”,“傻瓜一个”,“丢人现眼”等,这是两个极端。鼓励、批评要实事求是,既要看到成绩,给予肯定,也要看到不足,给予希望。该肯定孩子做的对的地方坚决肯定,该批评他错误的地方一定要批评。

但是,鼓励也有小技巧。比如,孩子每次考试都不及格,有一次考了65分,父母可以说:“我记得你上次考了55分,这次进步了10分,真是不小的进步,如果能保持这个速度,那我相信要不了多久,你就能超过班里的很多同学了。”再如,孩子每次都考得很好,有一次却只考了70分,父母也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加以斥责,不妨先弄清原因,如果是因为题目过难,班里成绩最好的孩子才考了75分,父母可以这样说:“这么难的题,还考了70分,真是不简单;如果平时加强练习,下次老师再出这么难的题目,也许就能考80分,超过这次的第一名。”如果是由于他的一时疏忽,父母也不必大声训斥,可以说:“你看因为少了一个小数点,就丢了3分,真是太可惜了。我算了一下,有20分都是这样被扣掉的,下次考试的时候,如果做完题能再仔细检查一遍,我相信进入班级前三名不成问题。”在这样的鼓励下,男孩的成绩一定会胜不骄,败不馁,并永远保持一颗进取的心。

可见,相对批评而言,鼓励有更大的作用。当然,如果孩子是犯了原则性的错误,严格批评和加以纠正是必要的。可从另一方面讲,鼓励是积极的,批评却是消极的。俗话说:孩子因为喜欢而学得好,因为学得好而更喜欢。在对孩子的鼓励中,父母就会深深体会到,青春期男孩因为常常受鼓励而更有信心,更有信心就更有动力,更有动力就会做得更好。

第四开导话要慢慢说,

循序渐进地让青春期男孩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