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网上金融帝国的崛起
7096600000010

第10章 有梦想就会有成功(2)

何世红说,他走过、生活过的城市就是一道道风格各异的菜,丰富了他的人生。而他永远不会忘记海南这道滋味独特的菜,这道让他刻骨铭心的菜,让他在以后的日子里时时提醒自己:要想吃到自己喜欢的口味,就必须不懈努力、为梦想脚踏实地地奋斗。

2.金昌:第一桶金

第一次的成功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特别难忘的,何世红也不例外。不同的是,每一个商业高手、每一个企业家所挖掘的第一桶金,可能都是跟自己所学专业或以后所发展的行业有关的东西,何世红却不是,他在海南跌了重重的一跤后,选择了离开。虽然正值海南开发,南下的北人数不胜数,看了每天来来往往、行色匆匆的路人,尽管离开并不是他惟一的选择,但他毅然决定离开,因为他看到了一种商机。

在海南做了大半年苦力后,何世红用自己仅有的不到2000元买了一扁担斗笠。海南是一个多雨的城市,斗笠那时候在海南到处都是,每到下雨天,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都会戴一顶,把斗笠当成了遮雨的工具,当成了一件日常生活用品,海南街头的斗笠在那时用很少的钱就可以买到一顶,但是在北方几乎没有人见过那个形状简单而做工复杂的物品。

1991年,何世红买下一扁担斗笠后,决定挑着它回北方。从南到北,千里迢迢,竟有人挑着一扁担斗笠回家,这让路人感到非常可笑。中途换车时,他努力想在拥挤的人群中挤上车,可当他气喘吁吁地挑着一扁担斗笠,刚要迈上车时,却被人一脚踹了下来,他一个踉跄仰面倒下,斗笠撒落一地,在南方高温天气下,好久都没怎么好好吃过饭的他,倒在地上只觉得天晕地转、耳朵里嗡嗡作响,稍停片刻清醒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捡起斗笠。那是他当时惟一的念头。

在南方被当作生活用品的斗笠在北方却被人们当一件艺术品欣赏,其价码也是原先价格的几十倍,而且在北方的工艺店中,它也是一件新鲜玩意儿,所以一时间它也就成了抢手货,这样,斗笠很快就卖完了。算一算自己第一次做生意就净赚了8000多元,在当时来说的确不是一笔小数目。

尽管改革开放已很多年了,但那时很多中国人对于创业这个概念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的。而何世红指出了:“创业的第一步在于勇气,在于预测市场并把握机遇的冲动。”

何世红在金昌挖掘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也是在这个地方,在何世红的老家,他在海南的伤痛慢慢平复了。他就像一匹被打伤的马在自己的家中慢慢愈合了伤口,为自己再次出征积攒着能量。风雨过后,雄鹰将再次展翅。

3.兰州:不平坦的文学报国梦

文学一直是何世红的一个梦,他从小就对文学有着一种独到的见解和钟爱。他的文字曾经在很大的程度上表达了自己的观念和态度。那不仅依赖于文学的外在的内容,而且也依赖于其潜在的意义。文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意识形态,而这种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社会基础所决定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意识形态就是上层建筑的一种表现,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文学反映了社会上的某种信息,更重要的是文学本身的艺术灵感给社会作出了回报。

文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这从社会发展的轨迹就可以得到印证。首先,我们的文学始于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即劳动,因为人们得先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才能进一步发展,而在劳动的过程中需要相互协调,这就有了交往,也就产生了文学。而正是因为有了文学,才最终使人与动物有了本质上的区别,才促进了社会的文明发展。

在随后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更为明显也更为密切,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的现象,正是由于当时社会的发展、战乱不断所形成的。那些读书人为了一展自己的抱负,于是纷纷讲学著书,说出自己对当时社会的看法和解决办法。比如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他的思想核心“仁”,就反映他对当时社会战乱不断的看法。而正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状况,给了孔子成就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这一客观条件,也就是我们说的“时势造英雄”。而之后的几大家如法家、墨家、道家……都是由当时社会而形成的。他们的著书立说,也给当时社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不少封建统治者采纳他们的建议,于是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此后的作家也大都如此,他们的创作也是离不开社会的发展,而反过来社会的不断前进,又为他们提供了创作的机会与材料,如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等。而在他们的文学创作当中也反映了他们的一些主观意见。

总的来讲,无论什么时候的文学创作都是和当时的社会或个人的价值观联系在一起的。或许是领略到了生活的水深火热,或许是文学报国的梦想依然执著,或许是他觉得自己要做社会的监督者,何世红并没有在挖得第一桶金后直接创业,而是来到兰州应聘成为报社的记者。

在兰州,他先后辗转几家报社,虽然职位不断提升,但道路并不平坦。1996年,已出任甘肃报业协会办公室主任的何世红,自筹资金创办了《新生活时报》,并担任总编辑。他大胆创新,以免费赠报的方式打开市场,又以低价订阅的方式薄利多销,一时间《新生活时报》风靡兰州,何世红似乎看到了一丝事业发达的曙光。谁也没有想到他能在兰州报业掀起一场大风浪。他策划的一系列营销活动,成功地把一张名不见经传的《新生活时报》办得红红火火。

或许真的树大招风,就在何世红风风火火扩大经营之时,权力部门和竞争对手也开始盯上这一报业新贵。在报纸经营出现短暂的资金流中断时,印刷厂受人怂恿,不失时机地上门逼要4万元的印刷费,甚至鼓动工人围攻报社,把时任编辑的何世红的爱人困在报社达三天三夜,后经检察院出面才得以脱身。报纸被迫停印,何世红当时仅有的松花江面包车也被强行开走顶账,事态才算平息。刚刚看到一丝希望的影子,何世红却重新沦为一无所有,遭遇了人生的又一次重大挫折。何世红在兰州风风火火的文学报国事业就这样戛然而止,他在兰州报界如一飞而过的鸿雁,呈现了昙花一现的灿烂,但他的梦始终没有停止过。

事业的起落教会了何世红许多,并不是有学识、有能力就会被社会接受,就能得到别人相助的。回想起在兰州的那段创业生涯,何世红认为兰州教给了他很多,要做事,必须先学会做人。只有会聚人脉,才能做出事业来。“吃一堑、长一智”,所以,在以后的创业之路上,何世红一直保持很好的口碑,一直在业界有很好的人气。

4.西安:辉煌的起点

江泽民同志曾说:“没有西部的繁荣昌盛,就不可能实现我们整个国家的繁荣富强;没有西部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就不可能保持整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没有西部的全面振兴,就不可能达到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没有西部的基本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我们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最终成功。”

在甘肃报界几经摸爬的何世红练就了常人少有的敏感,也已经不再是当初单纯的文学青年,他把自己的目光转向了民生经济,敏锐地意识到了中国西部发展的重要性。

1999年6月17日,江泽民同志在西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加快中西部开发的时机已经成熟。从现在起,这要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在编制下一个五年计划时,要把加快开发西部地区作为重要方针。国家加快开发西部地区总的原则是:把加快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同保持政治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结合起来,在国家财力稳定增长的前提下,通过转移支付,逐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在充分调动西部地区自身积极性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吸引国外资金、技术、人才等投入西部开发,有目标、分阶段地推进西部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们的视线再次汇聚于西部,中国经济发展的格局和步骤将因西部发生令人瞩目的重要变化,而西部也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敏感部位。

西北经济将如何发展?它在中国21世纪整体经济格局中将担任什么角色?

在当时,已经出任西安《西北建设报》副总编辑的何世红,以原来当记者时采写的《来自西北边境开放口岸的系列报道》为基础,经过大量考察和认真研究,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专著——《未来西北》。

他在书中说,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中央的一个大战略、大思路,是世纪性的大工程,是惊天动地的伟业,这对西北来讲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历史机遇,可以预见,21世纪的西北将会出现像当年经济特区开发一样的开发热潮。一个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的大西北将会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这是一部展望西北地区发展的蓝图式著作,也被称为“西北发展的新剧本”。当时,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决策已经如箭在弦上。《未来西北》的问世引起了包括中央领导在内的广泛关注,一时间“洛阳纸贵”,各类媒体也纷纷报道或转载。有的媒体甚至使用了这样的标题:邓小平给中国画了一个圈,何世红给西北画了一个圆。因为,在书中,何世红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指出了未来可能出现的“以西安为中心的大西北经济圈,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上游经济圈,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中亚经济圈,以银川为中心的西部地区少数民族集散地经济圈”。

从小就对文学激扬的何世红,在经过重重挫败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起点。西北大开发时,他去了西安,在西安,他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文字为社会写出了西北。

《未来西北》最为重要的一个特点是: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西北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对西北的未来发展进行了超前预测,对未来西北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以及勾画区域发展计划,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都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基础资料。

该书从各个不同角度,对改革开放以来西北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进行了高度概括,又将未来西北的着眼点放到了一个很高位置上,书中有很多优美的笔调能让读者得以享受:“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在中国几千年伟大文明历程中,昔日的西北仅仅是历史的一瞬间,所谓“昏睡百年”只不过是打了一个盹!又以“睡狮醒来向来是威猛无穷”,把《未来西北》一书勾画得淋漓尽致、气势宏伟。由于何世红花费五六年时间,对西北开发进行了全面考察,足迹遍布西北各地,掌握了翔实的资料,才得以使《未来西北》问世。

《未来西北》的应运而生,不仅让何世红一举成名,而且,巨大的发行量也给他带来了近百万元的收入,何世红终于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辉煌。多年之后谈起《未来西北》,何世红说这本书把他的人生价值提升了100倍。

5.深圳:效益当先

深圳让何世红明白了速度和效益的重要性。近年来深圳一直是一个效益当先的城市,金融业亮点纷呈、精彩不断,“效益深圳”是深圳人的固有理念和思路。从创办中国金融网之初,何世红关注的就是效益问题。他细细研究过深圳这些年的发展。

在深圳建市的25年中,跳跃式的发展和惊人的速度造就了深圳的辉煌,深圳CDP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用了18年,达到2000亿元用了5年,而突破3000亿元仅用了两年。25年来,深圳年均增长速度近30%,生产总值增加了1800倍。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深圳人自觉校正发展思路,调整经济特区前进的航向,将发展的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效益指标排放在了第一位。

2005年,深圳市金融业总资产增加量、存款增量、贷款增量、现金累计净投放四项指标都突破了1000亿元。

深圳金融业总量稳步增加,金融效益整体向好,截至2005年末,深圳市金融业总资产约1.2万亿元,比2004年增加1000多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9380亿元,贷款余额7650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5%和17%,存贷款增量双双突破1000亿元;现金累计净投放1135亿元,比2004年增长18%;银行结售汇总额590亿美元,结售汇顺差249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66%。预计全市金融机构累计实现利润84亿多元,比2004年增长15%;深圳金融业增加值已占全市GDP总值的9.5%,比2004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

2005年深圳金融改革、创新动作频频,与伦敦金融城、香港地区等加强了金融合作,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香港人民币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深港金融合作加深;上海黄金交易所深圳备份交易中心正式开业,实现了我国黄金市场与国际黄金市场的对接;深圳票据影像处理系统在全国率先上线,为票据的全国流通奠定了基础;股权分置改革顺利推进,中小企业板已经全部完成股改,成为全国第一个全流通板块;金融风险得到有效化解,金融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入选“中国金融生态城市”一级城市。深圳的发展吸收了大量的外来务工的农民,有些农民甚至在家的年收入才1000元,而在深圳1个月就可以达到那么多。

中国金融网可以说是一个比较专业的门户网站,每天登录的人越多就说明人们越来越重视、越关注中国的金融业,当然中国金融网的效益并非靠每天的点击率来维持,而是靠一些企业家、金融人士等购买会员凭证——中金卡来决定的。购买中金卡,可以获得卡号和密码,用以查询中国金融网的新闻和数据资料,以及一些其他的优惠服务。作为国内最权威的金融媒体之一,何世红非常关注自己所创办的中国金融网的效率。他知道购买中金卡的人越多,中国的金融业就越繁荣。人们对金融信息的需求量越大,越关注金融动态的变化,中国金融业就越繁荣。

因此,中国金融网最需要的就是效益,不仅关系着它自己的效益,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中国金融的繁荣程度。

6.北京:大舞台的开端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北京是个包容的城市,也是个能够创造奇迹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