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蒋介石宋美龄在南京的日子
7128700000002

第2章 建立和稳定南京国民政府(2)

汪精卫叛变革命后,国民党阵营形成三个主要派系,以蒋介石、胡汉民、李宗仁为代表的宁派,以汪精卫、唐生智为代表的汉派,以张继、许崇智为代表的沪派,即西山会议派。不同的是,宁汉两方各自都握有自己的军队、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西山会议派则没有军队,没有地盘,没有政权,但却要与南京政府搞对等合作,蒋介石并不把他们放在心上。蒋介石的真正对手是武汉方面,宁、汉、沪的争斗,起关键作用的是宁汉。

蒋介石指责汪精卫是勾结共产党的祸首,企图将汪置于被告席上,排斥于国民党中央之外,以消灭这个自己最大的敌人。汪精卫则抨击蒋介石是破坏党权的罪魁祸首,挟持军队、党部,实行个人独裁,使中国只知有蒋中正,不知有国民党。汪还联合唐生智组织东征军向南京进逼,蒋介石为对付汉方的进攻,一边与张作霖暗中通气,暂时休战,一边从滁州前线撤回部分军队,加强在安徽、江西省的防务,以防汉方东进。

宁汉抗争之际,日军乘机由青岛开入济南,公开参加中国内战,支持北方军阀。直鲁联军许琨、徐源泉部会同孙传芳部反攻南京军,7月24日重占徐州,南京军损失重大,王天培的第十军败退安徽宿州,第二路军自鲁南急剧向陇海线撤退到苏北。

徐州为苏北门户,军事要冲,徐州失守,苏北、鲁南全线动摇,蒋介石当即在南京召集军事会议,决定亲自北上,夺回徐州。此时,宁、汉间矛盾已趋缓和,而李宗仁陈兵于芜湖——南京间,却使得蒋如芒刺在背。戎伍起家的蒋介石明白,要摆脱困局,只有在战场上重新杀开一条血路。

7月25日,蒋介石率第一军第二十一师赶赴蚌埠,准备北上一博。至此,第一军基本均已离开南京。李宗仁对北上态度消极,并对蒋说其部队到徐州会有思乡之情,不宜作战,而不愿向苏北发兵。白崇禧对此态度不明,何应钦的第一路军远在沿海海州一带,无法及时回军。北进收复徐州主要还是依靠王天培的第十军。26日,蒋介石下达作战命令,以第二路,第三路左、右两翼分由东、西、南三面向徐州分进合击。第二路总指挥仍为白崇禧,第三路总指挥蒋自兼,王天培、贺耀祖分任所属左、右两翼总指挥,第二十一师为总预备队。

当时,各部距徐州均不过百里左右,蒋介石希望乘孙、张联军新下徐州、立足未稳之机,一举收复徐州。他致电左翼总指挥王天培强调:现在敌人大部均集中于中路,左翼空虚,第三十师应迅速由阎村一带袭取徐州,从背后攻击敌军,速战速决意图十分明显。王部随即迅速北进,8月1日下午进抵徐州城郊,当夜,前锋直逼徐州城下。

左翼进攻顺利时,自东向西沿陇海路进攻的第二路却迟滞不前。第二路参战的第三十七、四十四两军均非该路主力,战斗力不强,也无进攻决心。该部7月31日与敌人发生接触,但直到徐州兵败,始终未组织起像样攻势,该军实际是处于观望状态。因此,二路军的攻击起点虽距徐州仅百里,在三路部队最为接近,但整个战役,纵深仅至徐州20公里左右处。

第三路右翼担任正面攻击任务,蒋介石随该路行为,并调预备队二十一师加入,该路战斗力较弱,行进也颇迟缓。经蒋一再督促,并以亲信部队第二十一师殿后,才于8月1日由徐州南面进抵徐州城郊。2日,左、右两翼分别从西、南两面向徐州郊外敌军据点发起强攻,前锋直逼徐城外围敌军最后据点,双方在此展开激烈拉踞战,宁军攻势甚猛,徐州城几乎被其合围。下午,蒋介石亲自抵达距徐城仅7里的云龙山麓督战,并判断敌人险要已失,不会持久,准备部署向徐州追击。然而就在此时,风云突变,敌军紧急自后方及战事较为平稳的陇海路东段抽调大批兵力,向进展最快的左翼第十军全力反扑。第十军进展正顺时,骤遇强劲反击,措手不及,遭遇挫折后即一蹶不振,于下午6时前全线后撤。

当第十军仓皇溃退的时候,第二路又蛰伏不动,担任正面主攻的右翼部队在各路敌军联合夹击下,溃不成军。3日凌晨,蒋介石忍痛下令各军全线后撤,徐州攻击战,功败垂成。

客观地说,反攻徐州失利,李宗仁按兵不动,白崇禧迟滞不进,是其根本原因,第三路右翼进展缓慢,左、右协调不够,再添作战隐忧,而左翼王天培部的溃退,则是导致失利的直接原因。6日,蒋介石狼狈逃往南京。为逃避指责,他将此役失败归结于王天培部的溃退,先将王关押,随后秘密处死。

与徐州兵败的同时,蒋介石在政治上也遇到了巨大麻烦。汪精卫武汉分共之后,使得宁方与汉方,以及沪方在反共立场上取得了一致。而冯玉祥担心宁汉相争,奉张得利,起兵攻击自己,主张平息宁汉之争,他还曾两次致电宁汉双方进行谈判,宁汉双方有了相互妥协的表示,于是出现了宁汉沪合流的趋势。

为了确保自己的“正统”地位,汪精卫提出了蒋介石必须下野作为各方和解的强硬条件,汪精卫一向自恃有政治优势,从广州到武汉,他一直有“正统”地位。此时他还有湖南唐生智部、粤军张发奎部为依靠,气焰自然十分嚣张。

与汪精卫相比,形势对蒋介石十分不利。在南京内部,蒋介石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桂系矛盾日益尖锐。早在1927年初,当蒋介石与武汉政府间裂痕初显时,桂系与蒋介石合作,东下攻略浙、皖,抵定宁、沪,随后又参加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成为南京政府的重要支柱。但桂系并不甘于久居蒋氏之下,宁、汉对立,蒋、汪叫阵,桂系实力派地位凸显,李、白开始与蒋同床异梦,双方分歧渐显。

5月中旬,李宗仁、王天培等防地直接与汉方对峙的将领曾往武汉政府辖区地江西湖口,与江西省政府主席朱培德会晤。李、王赴赣,是在得到蒋介石同意之后,本身并不越轨。不过,据朱培德报告,李宗仁在会谈中表示:对于宁汉双方的党务之争不负责任,表现出欲充当宁、汉两方之外第三者的姿态。汪精卫据此判断,宁方“内部已经起了分化的趋势”。李宗仁的表态,表现出其欲与蒋介石划清界限的态度。

7、8月间,汉方开始着手分共后,桂系与汉方各要员间更是信函往还,十分热络。7月13日,白崇禧致函程潜表示:桂系对于清党一事的超然态度在汉方以反蒋倒蒋为主要目标时,白氏此一表态进一步表明其与蒋之间的距离。但在双方态度尚不明朗、局势难以预料情况下,也不想公开与蒋决裂,不愿看到南京政权基础发生动摇。7月27日,李、白及有李济深、黄绍竑、陈可钰等粤、桂将领联衔致电张发奎,针对汉方所谓“反共倒蒋”主张,强调蒋介石为反共的主力军,反共就实不该倒蒋,公开为蒋介石辩护。蒋、桂关系若即若离。

8月初南昌起义爆发后,汉方对中共实行武装镇压,这使得桂系大感称心,双方更有意进一步接近。恰巧此时蒋介石又兵败徐州,军威重挫,桂系认为时机已到,开始跃跃欲试,准备出来收拾局面。桂系由李宗仁领衔,致电汉方及冯玉祥等,邀请武汉方面的领导人到南京,召开中央全会,解决党务问题。数封电报,蒋虽然也参与其中,但列名在李、白之后,更多地体现的是桂系的主张。

武汉方面对南京内部的派系之争自然是了如指掌。8月9日,唐生智发出通电,严厉指责蒋介石自立政府,擅开会议,屠杀异己,对蒋穷追猛打。随后,汪精卫等致电李宗仁,号召召开国民党四中全会以解决目前的诸多纷争。唐、汪两人一唱红脸、一唱白脸,中心意思是宁汉合作可以,但蒋介石必须下野,向桂系发出驱蒋合作的信号。

徐州兵败后,蒋介石意识到形势严峻。8月6日,蒋介石召来李宗仁,表示愿意辞职,以承担徐州失败责任。李宗仁因为摸不清底细,唯恐过早表态得罪蒋介石,所以进行全力挽留,一再劝蒋介石放弃辞职打算。

1927年8月11日,国民党中央党部在南京召开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蒋介石提出了辞呈,与会人员自是挽留了一番。据吴稚晖记载:八月十一日开了中央党部会议,蒋介石先生要辞职,大家自然坚留,他先走,临了他说:“我服从监察委员会”……八月十二日,听见他走了,于是又开政治会议,武装同志都说蒋先生要歇歇,照唐生智那种气势汹汹,我们两面受敌不了,蒋先生且歇一歇也好……人家面孔沉了下来,我们只好滚蛋。在内外交困、进退两难之际,蒋介石忧虑重重,也不得不于八月十二日晚宣布辞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等本兼各职,次日在上海发表下野宣言,随即乘船去奉化老家。

蒋介石表面上不加张扬地离开南京,但他有着自己的打算:他需要统一,这样可以吞并汪精卫控制的具有法统地位的中央党部和政府,南京可以成为国民党的合法政权;他同意让步辞职,把汪精卫、西山会议派引来南京,稳住地方实力派桂系,为日后全面夺权放下鱼饵;他制造混乱,辞职时带走一大帮人,中央监委张静江、蔡元培、吴稚晖及国民政府主席胡汉民等人均跟着蒋介石辞职去了上海,南京城里负责与汪精卫、西山会议派谈判的是做不了主的桂系和何应钦等,这使得他可以从容地在日后的派系斗争中插上一手。

二、蒋宋联姻

1.初识宋美龄

蒋介石下野后,便忙着张罗与宋美龄的婚事。1922年,蒋介石与宋美龄第一次相遇在上海孙中山的寓所里。那是一次基督教教徒的聚会,宋美龄那娇小的身材,娟秀的面庞,伶俐的口齿,把蒋介石惊呆了,他简直是如痴如醉。尤其是宋美龄那夺目的风采和广泛的交际关系,加上她那美国式的教养和气质,以及她背后的那个有财有势的家庭,更令蒋介石一见倾心。此时,距蒋介石与陈洁如结婚刚刚一年。

然而,蒋介石追求宋美龄的最主要的目的还在于他要赢得孙中山的信任,以便成为孙的继承人。要得到孙中山的信任,最好的办法是成为孙中山的亲戚,与孙中山结成连襟,蒋介石自然明白裙带关系在中国的重要性。《大公报》创始人之一的胡霖对此做过如下分析:

蒋介石再婚是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行动,他希望做他们的妹夫,以便争取孙中山夫人和宋子文。当时蒋介石也开始想到有必要得到西方的支持,以宋美龄做他的夫人,他便有了同西方人打交道的“嘴巴和耳朵”。另外,他很看重宋子文这个金融专家。不过,说蒋介石不爱宋美龄那是不公正的。蒋介石显然认为自己是英雄,在中国历史上,英雄难过美人关。出于政治考虑,蒋介石无所不为。对蒋介石来说,在这种情况下娶一位新夫人似乎是理所当然之举。

蒋介石的目的是成为中国的统治者,这就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他深知宋美龄的哥哥宋子文是理财能手,而宋美龄的姐夫孔祥熙更是有名的大财阀,若与宋家攀上千丝万缕的关系,对蒋的仕途将是有利的。

蒋介石决心一下,便制造了追求宋美龄的长线战略,他先向孙中山扣响了敲门砖。宋美龄是孙中山的妻妹,凭借孙中山的身份和地位向宋家提亲也许是条捷径,蒋介石利用闲暇之余,向孙中山道出了藏在心底的话:“我已无妻室,请问先生,宋小姐能受您劝说与我结婚吗?”很显然,他有意隐瞒了自己的发妻、侧室和新婚夫人陈洁如。

孙中山对蒋介石的风流韵事也略知一二,他当时没有明确表态,只是很含糊地说:“等等吧。”迟疑了一下,他又补了一句:“这主要看美龄的心思,她心高气傲,你先耐心等一等。”

当孙中山把这件事告诉夫人宋庆龄时,宋庆龄气愤地说:“我宁可看到美龄死,也不愿看到她嫁给那个自称没有妻室的人!”

孙中山并没有把宋庆龄拒绝的话转告给蒋介石,只是语重心长地对蒋说:“等一等吧。”孙中山的一句“等等”,让蒋介石心凉了半截,但是,他并没有灰心,一次投石探路不成,他又向宋美龄的哥哥宋子文提出这门婚事。宋子文深知蒋介石的为人,再加上他与宋美龄未婚夫刘纪文的关系,当然就回绝了蒋介石。两次不行,也没有打消蒋介石追求宋美龄的念头,他又把目标瞄准了宋蔼龄。蒋介石选择宋蔼龄为牵线人,如同他选择宋美龄作妻子一样,具有战略眼光。

西格雷夫在《宋家王朝》一书认为:宋蔼龄“始终是牵线的媒人,策划者和家庭财富的创造者。把小妹美龄嫁给这个有权势的国民党军队总司令,难道不是一个绝妙的计划吗?‘我们可以利用这个人,’她说。”宋蔼龄认为“这门亲事对大家有利,特别是对宋氏家族有利。”“对于蔼龄来说,还有什么比通过蒋宋联姻保证她在南京的影响更自然呢?”

于是宋蔼龄展开纵横捭阖之手段,使宋美龄相信嫁给蒋介石必能荣耀门楣,幸福终生,使宋子文意识到若阻止这桩婚姻,他将一事无成,使母亲宽慰,蒋介石必将光耀宋家门庭。宋蔼龄开始为蒋宋联姻忙碌着。

2.蒋介石处理三妻妾

在认识宋美龄之前,蒋介石已先后有过三次婚姻。为了扫除同宋美龄结婚的障碍,取得“合法”的求婚资格,蒋介石不惜采取各种手段,使得发妻毛福梅离婚不离家,侧室姚冶诚离婚别居,哄骗陈洁如“出国考察”,从而一一解除了与三个妻妾的关系。

毛福梅是蒋介石的结发之妻,生于1882年,卒于1939年。从19岁进蒋门到45岁被休,她与蒋介石的夫妻名分不过维持了26年。

毛福梅嫁给蒋介石,是由双方家长做主包办的旧式婚姻,毛氏又是缠足的旧式家庭妇女,年纪比他大,长得又不是秀外慧中。因此,结婚以后、夫妻二人感情极其一般,蒋介石对她很淡漠。所幸毛福梅心地宽厚,性情柔顺,“大姐姐”般地悉心照顾心无定性的小丈夫,事夫维谨,同时尽心尽力地辅助蒋母操持家务,极具孝道,深得婆婆王采玉的疼爱。蒋毛两人生有一子蒋经国。

1921年6月,蒋母王采玉溘然长逝,毛福梅成了丰镐房名副其实的女主人。虽然外有总管,内有账房,但她事无巨细,均插手过问,里里外外一把手,深得蒋家上下之敬重。然则,蒋母逝世,毕竟使毛氏失去了最强有力的依傍,使原本就不满于这桩旧式婚姻的蒋介石,更加为所欲为。11月,蒋母的丧葬大典方毕,蒋介石就正式向毛福梅提出离异的要求,后因乡里亲朋的反对而作罢。

1927年,蒋介石登上了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位置,决定向宋美龄求婚。但宋家有言在先:蒋介石以往的一切婚约必须解除,然后“蒋宋联姻”才可付议。蒋介石再次面临着废糟糠之妻的难题,令他颇感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