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蒋介石宋美龄在南京的日子
7128700000046

第46章 还都和军事进攻的失败(7)

济南解放,对蒋介石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气急败坏地在立法院吼道:“要派劲旅收复济南!”但是“劲旅”在哪里,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回到办公室,听着收音机中播送的解放济南的消息,他肺都气炸了,一把抓过收音机,摔在地上砸了个粉碎。

为了稳定军心,蒋介石还宣布说“王耀武壮烈牺牲”。但是,滑天下之大稽的是,就在蒋介石宣布王耀武为烈士没几天,王耀武就在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电台上发表广播演说:“我是前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兼山东省政府主席王耀武,现在我同前山东保安副司令聂松溪,前兖州城防司令霍守义等高级将领22人,联名发表致国民党军官的公开信……”王耀武报告了被俘以后受到优待的情况,又分析了内战情势,呼吁国民党军人应以大局为重,不该效忠个人,要放下武器,及早起义。这些讲话传到国民党高级将领耳中,不啻一颗无形的炸弹,动摇了蒋介石集团的心理防线。

济南战役的胜利,沉重打击了蒋介石的“重点防御”计划,动摇了国民党军固守大城市进行顽抗的信心,锻炼和加强了解放军的攻坚能力。经过济南战役,山东全境基本解放,解放军控制了胶济铁路和津浦路北段,使华北、华东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这为伟大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的胜利,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2.东北决战失败

自全面内战开始以来,东北战场上,国民党军节节败退,到辽沈战役前夕,国民党军队已被分割包围于长春、沈阳、锦州及周围的据点里,成了无法协调的孤立之旅,蒋介石对此忧虑万分。为挽救东北败局,蒋介石曾三易东北主帅,最终也难以挽回其在东北的颓势。

杜聿明在东北解放军的1947年夏季攻势中遭到惨败,使得蒋介石大为恼火,准备临阵换将。他曾一度想请张学良出山,并派与张素有深交的东政界元老莫德惠去试探张学良的意图。结果出蒋介石所料,张学良拒绝了蒋的邀请。这样,蒋介石想来想去,只能打出陈诚这张王牌了。

蒋介石把陈诚派往东北,是对他寄予了厚望的,希望他能够挽回东北的败局。

陈诚奉命走马上任后,便大肆吹嘘要“消灭共军,建设三民主义的新东北”,并将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撤销,把东北的党政军大权一手独揽。同时,陈诚还尽力扩充军队,实行“排斥异己,安插心腹”的用人政策,引起东北国民党将领的普遍不满。陈诚的嚣张气焰和妄想打几个胜仗挽回面子的企图并没有给他带来好运,而是输得更惨。

解放军在1947年的冬季攻势中,消灭了蒋介石“王牌军”之一的新五军,活捉军长陈林达。陈诚起初把失败的责任完全推给下面的将领不服从命令,并请示惩办第九兵团司令官廖耀湘、新六军军长李涛。蒋介石在会议上大骂廖耀湘、李涛不去解新五军之围,廖、李两人很不服气,说:他们并未接到援救陈林达的命令。这样一吵开,弄得陈诚嫁祸他人的计策无法实行,因而狼狈不堪,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指挥无方,并灰溜溜地离开沈阳,逃回了南京。

陈诚走后,蒋介石强令卫立煌接替东北“剿总”司令和东北行辕副主任之职,以挽救东北败局。蒋介石和卫立煌之间本来就存在着矛盾,在东北战局上两人意见更难取得一致:蒋介石主张国民党军主力驻守锦州,进可以守,退可以撤,而卫立煌则主张集中兵力守沈阳,以待时局发展。

辽沈战役前,东北国民党的兵力分布是:卫立煌率约30万人防守沈阳及附近地区,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率约10万人困守长春,而另一东北“剿总”副司令范汉杰率约15万人驻扎锦州。

根据东北局势,毛泽东运筹帷幄,确定由林彪、罗荣植指挥东北野战军实施辽沈战役计划:首先攻取锦州,占领北宁路锦州、山海关段,关闭东北大门,形成关门打狗之势的战略方针。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首先在北宁路山海关、唐山段打响,解放军迅速切断北宁路,占领辽西走廊,将国民党军压缩在锦州、锦西两个孤立的据点。蒋介石见势不妙,急忙飞往北平督战,并部署军队向葫芦岛方面结集增援。10月2日,蒋介石又飞抵沈阳召集军以上将领的军事会议,决定将沈阳的国民党军编为防守兵团和攻击兵团。防守兵团由周福成指挥留守沈阳;攻击兵团由廖耀湘指挥出兵辽西,解锦州之围。同时他不忘给将领们打气:

过去你们要找共军主力找不到,现在已集中在辽西走廊,正是你们为党国立功的好机会,只要大家以革命精神下定决心,坚决服从命令,我想一定可以成功。

然后,蒋介石情不自禁地以悲观的语调说:

今日唯有死中求生,如此战失败,则与各位再无相见之期矣!以往的失败,就在于不听我的话哟!……我已经六十多岁了,死了没什么,可你们还年轻,再不听我的话,一个个让共产党把你们抓了去,后悔晚矣!

为了夺取锦州,林彪、罗荣桓一方面指示在塔山坚决阻击由葫芦岛方面增援的国民党部队,一方面果断下令啃下锦州这块硬骨头。经过6天艰苦的配合作战,锦州解放,东北的大门随之关上,辽沈战役也就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下一步就该是打狗了。而东北野战军的下一步所指就是郑洞国率10万之众困守的长春市。

辽沈战役之前,长春之敌已被人民解放军严密封锁和包围,长春成了一个孤岛和死城。锦州战役打响后,随着战场形势日益恶化,蒋介石决心主持东北的大撤退。10月10日,他电令郑洞国率部撤出长春。面对解放军的铜墙铁壁,突围无疑是送死,无奈之下,郑洞国含泪给蒋介石回电:无法突围。

蒋介石接电后认为:长春守军如不撤出,必将为共军所用;如因撤出而遭歼灭,对南京固无所获,也不至于增加解放军的兵力。因此,他强令郑洞国突围,并派飞机到长春将手令空投给郑洞国。郑洞国接令后急与第六十军军长曾泽生、第七军军长李鸿商量突围事宜。曾泽生未置可否,这位素与蒋介石不和的将领在这生死关头正酝酿起义事宜。

16日晚,曾泽生决定起义,并给郑洞国连夜发信。

郑洞国接信后说:“曾军长要起义,请他自己考虑,要我和他一路,我不能干!”17日,曾泽生率六十军起义,长春东半城获得解放。

这时,中共中央考虑,如果争取第七军李鸿和郑洞国起义,不仅在政治上能动摇敌人的军心,而且不费一枪一弹,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因此,10月18日,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亲拟电报,对郑洞国进行劝降。在解放军强大的军事压力下,21日,郑洞国投降,长春和平解放。

长春已失,蒋介石决定命廖耀湘带西进兵团收复锦州,并由杜聿明代替卫立煌任东北主帅,以图起死回生。东北野战军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在黑山、大虎山一带坚决阻止敌人南逃和攻占锦州。结果,西进兵团全军覆灭,廖耀湘被俘。辽沈战役至此,只剩下沈阳这座孤城,东北全境的解放指日可待。

10月27日,东北野战军主力齐头并进,直逼沈阳,而孤守沈阳的卫立煌更是坐卧不安。30日,解放军已占领部分市区,蒋介石眼看卫立煌又要作俘虏,他面子上既不光彩,又没人来承担东北失败的责任。于是,蒋介石急令空军副司令王叔铭派飞机将卫立煌接出。

主帅一走,士兵也乱了阵脚。11月1日晨,东北野战军对沈阳发起总攻,沈阳多数敌军驻地都树起了白旗。

11月1日中午,沈阳城最高指挥官周福成向人民解放军投降。11月2日,沈阳,这座东北最大的城市宣告解放。随之营口也被人民解放军攻克。辽沈战役至此宣告结束,共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人,东北换了主人。据说蒋介石在听到沈阳城被攻克的消息后,悲痛得吐了两次血。

3.徐蚌会战失败

济南战役后,山东和华北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可以畅通无阻地和中原野战军协同作战,构成了威逼徐州、直捣南京,咄咄逼蒋的态势,蒋介石精心构筑的重点防御计划已被击破。蒋暴跳如雷,为挽救危局,决心固守徐州,确保南京外围。于是,国共两党又在中原地区展开了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大决战——淮海战役,蒋介石称之为徐蚌会战。

江淮之间,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守江必守淮”为历代兵家所牢记,国共两党领袖都看到了这一点。中共中央命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人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任总前委书记,率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共60万人投入淮海战役,进行中原逐鹿。而蒋介石则任命刘峙为徐州“剿总”总司令,杜聿明为副总司令,统率黄百韬、黄维、邱清泉、李弥、刘汝明等兵团共70万人负隅顽抗。

1948年11月6日下午,华东野战军发布全线出击的进攻命令,淮海战役打响。根据形势,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淮海战役的第一仗,是集中力量消灭黄百韬兵团,砍断国民党徐州集团的右臂,为下一步彻底消灭徐州之敌创造条件。当天,解放军即完成了对徐州黄百韬兵团的战略包围。黄百韬见势不妙,急忙收缩战线,人民解放军紧追不舍,层层压缩包围圈。运河桥一战,重创黄百韬兵团,也是淮海战役打的第一场恶战,接着又全歼陈章的六十三军,迫使黄百韬龟缩于碾庄一隅而不能动弹。

黄百韬被围,蒋介石急了。他训斥部下:“徐蚌会战实为我革命成败,国家存亡最大的关键!”他给刘峙打电话说:

七兵团在碾庄仍为敌围攻,情况危机,至为焦虑。万一七兵团为敌消灭,必影响整个战局,仰倾全力不顾牺牲及损失,兼程东进,限期与七兵团会师解围,倘有延误,决按军纪从严惩处,不稍宽贷。

根据蒋介石的电令,黄维、邱清泉、李弥、孙元良部前往碾庄解围。毛泽东及中共中央军委对此早有预料,坚决部署阻止敌人救援,这使黄百韬在包围圈内望援兴叹,坐以待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