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蒋介石宋美龄在南京的日子
7128700000060

第60章 隐居的日子(5)

上午,随父亲辞别先祖母墓,再走上飞凤山顶,极目四望,溪山无语,虽未流泪,但悲痛之情,难以言宣。本想再到丰镐房探视一次,而心又有所不忍;又想向乡间父老辞行,心更有所不忍,盖看了他们,又无法携其同走,徒增依依之恋耳。终于不告而别。天气阴沉,益增伤痛。……且溪口为祖宗墓庐所在,今一旦抛别,其沉痛心情,更非笔墨所能形容于万一。

25日下午,蒋氏父子从宁海下海出走。

蒋介石登上竹排坐定后,马上摊开地图,不时查问地名。他指着东北方向贩栖凤村问撑排的人:“这是长河头吗?”答曰:“不是长河头,是栖凤。”接着,蒋又指着另一个地方问:“这是什么地方?”撑排的回答说:“这是加爵科,土名喜鹊窝。”蒋介石听到这名字吉利,高兴地点了点头。

竹排约行半公里,即靠近事先准备好的汽艇。蒋介石、蒋经国等人弃筏登艇,再由汽艇送到泰康号兵舰。

兵舰启航了。蒋介石站在甲板上,眺望着渐渐消失的故乡山水,眼睛里流出的泪珠禁不住滚到那张苍老的长脸上。

不用说,逃离故土的心情是非常痛苦的。

3.布置上海防务

5月7日,蒋介石抵达上海,汤恩伯、上海警备司令陈大庆、上海防守司令石觉赶忙去蒋处汇报战况。汤恩伯尽其所掌握的情况毫无隐瞒地全讲了出来,在场的人听了莫不神情沮丧。国民党将领向蒋报告,一向是只报喜不报忧,或多报喜少报忧。汤恩伯这次没敢那样做,他担不起那个责任。汤的报告给人留下两个深刻的印象,一个印象是军队失控,不战而溃,狂奔乱跑,自相阻挠,45万江防大军损失近半,其余20万退守淞沪,4万人散在闽浙。另一个印象是解放军过江后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席卷江南半壁,对淞沪构成包围态势,随时可能对上海发起全面进攻。 “20多万江防部队主要不是损失在江防线上而是损失在溃退途中。”汤恩伯继续说下去,“这期间敌军打了3个大围歼战。”

第一个围歼战发生于太湖以西广德、郎溪、溧阳、长兴之间,称广德地区围歼战。

第二个围歼战发生于皖浙广阔地区。

第三个围歼战发生于皖南、浙西北、闽北、赣东地区。

汤恩伯说:“目前敌军总态势是,长江自湖口到江阴,全线向江南平推1000多公里,皖南全部、赣东全部、苏南大部、浙江二分之一、福建三分之一地区,已被共军扫荡过,如果仍收不住脚跟,再有一次大冲击,敌军便推到东海边上去了。”

蒋介石一语未发,只管来回踱步。

“近来空军驾机投敌事件连续发生,贾亦斌也投了共产党。”汤恩伯接着还要讲下去,蒋介石挥挥手。停了一会儿,他说:“困难显忠臣,我们要转败为胜就要依靠你们这些忠臣,忠贞党国,坚信主义,历经锻炼,百折不挠的有志之士。淞沪准备的怎么样了?”

汤恩伯说:“防守淞沪的部队有罗泽闿三十七军,刘玉章五十二军,吴仲直七十五军,王克俊二十一军,顾锡九一二三军,阙汉骞五十四军,舒荣十二军,王秉钺五十一军等部,共23个正规师72个团,加上交警、保安部队,总兵力25万,部署在非常有利的防御地带。”

淞沪地区三面环海一面临湖,河道纵横,水网交错,多年来借地势筑工事,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解放军若从东北方向来,吴淞要塞不仅锁住长江口,而且控制宝山、嘉定、太仓、昆山诸点,使其不得过。解放军若从西南方向来,有三道外围防线使其难以接近市区。

倘若解放军从东北方向闯过吴淞要塞封锁线,或从西南突破三道外围防线,要想接近市区也是极端困难的,因为后面还有更为严密的市区防御体系。

蒋介石对淞沪设防情况是较清楚的,不要汤恩伯讲也知道他对在场的将领说:

我仔细研究过淞沪布防。有人说斯大林格勒是钢铁堡垒,而我淞沪防御设施比斯大林格勒更强固,不强过一倍也强过一半,不强过一半也强过三分之一。上海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不仅是有军事价值,更有政治意义,不仅对国内局势举足轻重,而且具有国际影响。当前国际形势变化很大,美苏矛盾越来越尖锐。我敢断言,淞沪决战不出3个月,美苏之战——第三次世界大战必定爆发。

因为美英诸国失去中国即失去亚洲,东方不保西方难全,岂有坐视中国赤化之理。是以淞沪决战乃第三次世界大战之导火线,一切问题均会在淞沪决战中得到彻底解决,圆满解决。为打好总反攻之战,为迎接新时期的到来,我将留在上海,像当年打孙传芳那样,指挥淞沪决战,我要和国军将士同甘共苦,与上海共存亡,愿与诸君共勉之。

蒋介石的一番话,听者莫不为之动容,但有一点,谁都不愿意他坐镇上海,有现代化通讯设施,在溪口同样可以直接指挥淞沪会战。蒋介石听不进去,执意要留在上海,为表示决心之坚定,要俞济时传令:泰康号开回宁波。最后有人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校长一定要留在上海,必定是嫌学生们不中用,放心不下,那么学生们只好请辞,另选良材吧。”不得已,蒋介石答应回溪口指挥,行前吩咐汤恩伯、顾祝同召集一次联席会议,把作战方案再仔细研究一番,会议由顾祝同牵头,淞沪之战由汤恩伯指挥,打不好唯汤是问。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中心。为达到既歼灭敌军又能完整接管的目的,中共中央极力争取和平解决,指示先取杭州,稳住上海等外围军队,待南京国民党军撤走后迫其起义或投降,和平接收。杭州解决后,中共中央指示只要汤恩伯不走,就应拖长时间。如发现其有逃跑征候,则应迅速攻占吴淞及乍浦,切断其退路。

淞沪战斗于5月12日打响,光是外围争夺就进行了几昼夜。汤恩伯战前一再强调:“作战区域划分得清清楚楚,各部必须死死守住,谁也不许后退,人人都有与阵地共存亡之决心,我们就一定打得赢。我再宣布,凡怯阵惧战擅自后退者一律严惩,决不宽待。”进而又实行“纵横连坐法”、“督战法”,规定除了通敌降敌知情不举等重大罪行要执行枪决外,还有“怯阵潜逃者杀,违令后退者杀,战志不坚形现惧色者杀,左顾右盼出言不利者杀”。布告市民“罢工怠工者杀,鼓动学潮者杀。”

第一线部队打得异常顽强惨烈,双方都付出巨大伤亡,但是这个局面并未能持久,攻防战进行7天之后,上海防御体系的致命弱点就暴露了出来。孤立据点难以久守,就是互相连接的防区也常常因为弹药储存少,补给不济,或因通讯不畅而误事。后援部队上不来,伤员送不下去,没有地方包扎,没有止痛药物。狭窄的房间内挤满了伤员,气味令人窒息,没办法在里边持续作战。伤员痛苦得嗷嗷叫,眼睁睁看着鲜血流尽而气绝,有的不堪折磨,默默爬出工事,面向敌方,以求尽快了结残生。

蒋介石原以为淞沪之战一打响,美国便不会再袖手旁观了。然则几昼夜的殊死战斗过去了,外围阵地尽失,美国那边仍无动静,宋美龄从华盛顿传到溪口的信息越来越令人失望,不但国会不同意“继续卷入”,连“院外援华集团”也灰溜溜地躲到一边很少露面了。当此危急之秋,蒋介石要夫人尽最后努力,并做出准确判断肯定答复,时间不允许再拖了。宋美龄回答说:“最后努力已经尽过多次了,华盛顿拒绝考虑我们的任何意见。他们不会为上海之弃守而操心了。现在能够为之操心的唯有我们自己。愿上帝保佑。”

“出卖!出卖!我早晓得这个朋友是靠不住的。”蒋介石大失所望,向俞济时说:“淞沪决战已经没有意义了。”

俞济时大为震惊,所谓没有意义即是准备放弃淞沪,对俞来说,这简直难以想象。俞济时不甘心:“三道外围防线丢了还有三道市区防线,外围打得那么好,共军是承受不起继续消耗下去的。”

“即使能打上3个月甚至半年,孤单的一个上海,又有什么作为呢。共军经受不起消耗,我们更经受不起。留下这20万精锐种子,开到台湾去繁衍生息。来日方长,退为上策。”

5月21日蒋介石终于正式下令放弃淞沪,对汤恩伯说:“你第一阶段任务完成出色,功在党国。因情势变化,即刻作战略撤退,把20万精锐带到台湾便是一大功勋。”

尽管汤恩伯在下令撤出南京的时候便已有了撤离上海的准备,可船少人多,还是得边打边撤。

作为撤退总指挥的汤恩伯规定:重武器、车辆、携不走的重要器械物品彻底破坏或投入黄浦江。马匹宰杀掉。各级运输部队、后勤人员,包括各级司令部机关的勤杂人员一律留置现在位置,保证战斗人员先撤。家属一个不准登舰。撤退工作严格保密,各按规定时间序列路线撤出,不要过问左邻右舍的事,不要互相通气。

保密是不可能的,五十四军、五十二军一穿越兄弟防区,放弃淞沪的消息立刻传遍各个角落。“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成为欺骗和出卖。人心思退,人心思逃,有的偷偷爬出工事换件衣服溜走,有的部队提前行动,众多零散人员跟在后头向码头狂奔。

自家先乱,无心拒敌,解放军趁便逼近核心阵地,撤退工作一发乱得不可收拾。通往码头的道路全部堵塞。码头上更是混乱不堪,该登舰的部队尚未到,不该登舰的部队先上去了,应予保障的战斗人员还在整装待命,不该离开原地的后勤分队非战斗人员捷足先登了;不准一个眷属登舰却有许多太太穿上校尉军装大模大样地上去了。有的舰船不待满员慌忙开走,有的舰船已经超载还在继续上人。有的舰船刚一起锚便翻沉港口,有的舰船开到外海才发觉燃料不足,又调头回来添煤。

淞沪大撤退从5月22日开始,解放军的最后总攻击于20日发动,25日在市中心跑马厅会师,当晚,在通明的路灯照耀下插进国民党残存不多的几个阵地,同时打进吴淞要塞。

5月26日,掩护撤退的总指挥刘义昌在苏州河畔的一座楼里接受解放军条件,下令缴械。

蒋介石的淞沪决战草草收场,汤恩伯的第二阶段任务也告完成,20万官兵只有4万运到台湾。6月1日,解放军第二十五军由吴淞起渡,登上崇明岛,国民党军队3700余人投降。6月2日,解放崇明岛,上海战役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