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我的牛津心理学笔记
7139600000012

第12章 交际心理学(6)

有位叫丽莎的女士,请了几个关系很好的商界朋友一起吃午饭,这种社交场合对她而言非常重要。餐厅老板塞斯是她的好朋友,他帮助丽莎完成了许多社交宴会,但这一次,塞斯并未重视丽莎的宴会。

丽莎到处都找不到塞斯的影子,他派了个一般的侍者招待丽莎的朋友们,宴会让人很失望。侍者每次上菜时,那些看起来很好的菜肴都是最后才端给丽莎的客人们。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在一道菜里面,一个很大的盘子内放了一棵很小的芹菜,那盘菜里的肉也没有煮烂,而且马铃薯也非常油腻。对此丽莎很生气,但是为了能让宴会顺利进行下去,丽莎一直强忍火气,从头到尾都是强颜欢笑,“等宴会结束见到塞斯的时候,我一定要好好教训教训他。”丽莎在心里不断对自己说。

宴会是在星期一举行的,幸运的是,到了第二天晚上,丽莎听了一个有关为人处世的讲座,听完课后丽莎才发现,即使自己狠狠地教训塞斯一顿也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而且他还会因为自己被批评而变得不开心,并选择跟自己对着干,这样的话反倒会让自己失去一个得力的朋友。于是丽莎尝试着站在塞斯的立场来看待这件事:那些菜并非他去买的,当然更不是他亲自烧的,主要是他的那些手下太笨了,这个问题谁也没有办法。或许是自己的要求过于严厉,火气也大了点,塞斯本身并未犯什么错误。想到这里,丽莎非但不准备责备塞斯,反而决定以一种赞扬的方式作为他们之间谈话的开场白。

到了第三天,丽莎如期见到塞斯,很显然,他也知道丽莎对宴会并不满意。

丽莎开口说:“哦,塞斯,今天我想让你知道,那天我在宴请宾客的时候,你如果能在场,我相信那场宴会将会更完美,你对我而言有多重要我非常明白,我相信你是个不错的朋友。我也很理解你,那些菜不是你买的,也并不是你烧的,所以星期一发生的事情你也没有办法去挽回,这并非你的错。”当丽莎说完这些话时,塞斯的表情开始渐渐地放松了。“的确,丽莎夫人,那些问题出在厨房,出乎我的意料。”塞斯微笑着说。

“塞斯,过几天,我将安排一些其他的宴会,因为经验不足,我需要你的建议。你认为我们是否应该再给厨房一次改正的机会呢?”丽莎继续说。

“完全可以,丽莎夫人,我向您保证,上次宴会的情形肯定不会再出现。”

塞斯连忙保证。

到了丽莎再次请人赴宴的那天,塞斯很是积极,他和丽莎一起安排宴会的菜单。让丽莎更为吃惊的是,这次他主动提出把服务费减少一半。当丽莎和客人到达餐厅的时候,那个餐桌被两打美国玫瑰装扮得非常漂亮,宾客们都非常吃惊,也很高兴,当然这次塞斯亲自在场打理宴会的相关事宜,这次的服务很完美,食物也很精致,且富有特色。

到了宴会散席的时候,丽莎的客人们说:“我们第一次见到这么周到的服务,真是太谢谢了!”

在这个故事中,丽莎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当她知道塞斯的错误时,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尝试理解塞斯的行为,暂时用一种忍让的态度面对塞斯的过失,这样做不仅为塞斯保全了面子,也留给塞斯一段思考问题的时间,两人之间矛盾爆发的可能性就变得非常小,“战争”避免了,也就避免了可能再次生气的机会。除此之外,丽莎虽然知道宴会的不成功是塞斯造成的,但是仍然能够站在塞斯的立场上替他着想,把忍让进行到底。最终不但化解了矛盾,让塞斯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赢得了塞斯的好感,为日后的顺利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很多人之所以总和别人产生激烈的矛盾,原因就在于这些人不知道在矛盾爆发之前去理解别人,不愿意从他人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其实,有些问题在刚开始的时候,实际上并没有表现出来的那么严重,只不过矛盾的双方都因没有采取理解对方的态度,才促使一些不该发生的矛盾发生了,使原本程度相当低的矛盾变得很严重。

在生活中,随时以一种理解的态度面对别人的错误,不仅可以减少矛盾的发生,更为重要的是,在矛盾发生时,理解别人的行为也会让我们的心态更加平和。

适度自我暴露

生活中有一些人是相当封闭的。当别人向他们说出心事时,他们却总是对自己的事情闭口不谈。但这种人不一定都是内向的人,有的人话虽然不少,但是从不触及自己的私生活,不谈自己内心的感受。

总体来说,一个人对他人的开放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初次见面时待人接物的习惯所决定的,这称为社交性。社交能力强的人善于闲谈,但谈话中未必会涉及根本问题。第二个方面是由一个人是否愿意将自己的本意、内心展现给他人所决定的,这称为自我展示性。

这两个方面的开放性通常是完全独立的。有些人社交能力很强,他们可以饶有兴致地与你谈论国际时事、体育新闻、家长里短,可是从来不会表明自己的态度。你一旦将话题引入略带私密性的问题时,他就会插科打诨,或是一言以蔽之。可见,一个健谈的人,也可能对自身的敏感问题有相当强的抵触心理。相反,有一些人虽不善言辞,却总希望能向对方袒露心声,反而很快能和别人拉近距离。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要想与别人成为知心朋友,就必须表露自己的真实感情和真实想法,向别人讲心里话,坦率地表白自己,陈述自己,推销自己。这就是自我暴露。

当自己处于明处,对方处于暗处时,自己一定不会感到舒服,自己表露情感,对方却讳莫如深,不和你交心,你一定不会对他产生亲切感和信赖感。当一个人向你表白内心深处的感受,你就可以感到对方是信任你的,他想和你达到情感的沟通。这就会一下子拉近你们的距离。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的人知心朋友比较多,虽然他外表看起来不是很擅长社交。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这样的人一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为人真诚,渴望情感沟通。他们说的话也许不多,但都是真诚的。他们有困难的时候,不知怎么总能有人来帮助他,而且很慷慨。

而有的人,虽然很擅长社交,甚至在交际场中如鱼得水,但是他们却少有知心朋友。因为他们习惯于说场面话,做表面功夫,交朋友又多又快,感情却都不是很深。因为他们虽然说很多话,但是却很少暴露自己的感情。其实人人都不傻,都能直觉地感到对方对自己是出于需要,还是出于情感而来往。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对情感的需要,就好像对食物的需要是与生俱来的一样。情感纽带下结成的关系,要比暂时的利益关系更加牢固。

实际上,人和人在情感上多少总会有相通之处。如果你愿意向对方适度袒露,就会发现相互的共同之处,便能和对方建立某种感情的联系。对可以信任的人吐露秘密,有时会一下子赢得对方的心,赢得一生的友谊。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应该至少让一个重要的他人知道和了解真实的自我。

这样的人在心理上是健康的,也是实现自我价值所必需的。

当然,“自我暴露不足”虽然不好,但过度也是不好的。总是向别人喋喋不休地谈论自己的人,会被他人看做是适应不良的自我中心主义者。心理学家认为,理想的自我暴露是对少数亲密的朋友作较多的自我暴露,而对一般朋友和其他人作中等程度的暴露。

而且,你也不一定要说你的秘密,在不太了解的人的面前,我们可以交流一些生活中的并不私密的情感,既给人亲近之感,又不会让自己处于不安全之中。

要遵循互惠定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有一些特种兵的任务是深入敌后去抓俘虏回来审讯。

当时打的是堑壕战,大队人马要想穿过两军对垒前沿的无人区,是十分困难的。但是让一个士兵悄悄爬过去,溜进敌人的战壕,相对来说就比较容易了。参战双方都有这样的特种兵,他们经常被派去抓俘虏。

有一个德国特种兵以前曾多次成功地完成这样的任务,这次他又出发了。他很熟练地穿过两军之间的无人区,突然出现在敌军战壕中。

一个落单的士兵正在吃东西,毫无戒备,一下子就被缴了枪。他手中还举着刚才正在吃的面包,这时,他本能地把一些面包递给对面突然闯入的敌人。这也许是他一生做得最正确的一件事了。

面前的德国兵忽然被打动了,这个举动引发了他奇特的行为——他没有俘虏这个敌军士兵,而是自己回去了,虽然他知道回去后上司会大发雷霆。

这个德国兵为什么这么容易就被一块面包打动呢?人的心理其实是很微妙的。人一般有一种心理,就是得到别人的好处或好意后,就想要回报对方。虽然德国兵从对手那里得到的只是一块面包,甚至他根本没有接过那块面包,但是他感受到了对方对他的一种善意,即使这善意中包含着一种恳求。但这毕竟是一种善意,是很自然地表达出来的,并在一瞬间打动了他。德国兵在心里觉得,无论如何都不能把一个对自己好的人当俘虏抓回去,甚至要了他的命。

其实这个德国兵不知不觉地受到了心理学上“互惠定律”的左右。这种得到对方的恩惠,就一定要报答的心理,就是“互惠定律”。这是人类社会中根深蒂固的一个行为准则。

一位心理学教授做过一个小小的实验,证明了这个定律。他在一群素不相识的人中随机抽样,给挑选出来的人寄去了圣诞卡片。虽然他也估计到了会有一些回音,但却没有想到大部分收到卡片的人都给他回了一张,而实际上他们并不认识他。

给他回赠卡片的人,根本就没有想到过打听一下这个陌生的教授到底是谁。

他们收到卡片,自然地就回赠了一张。也许他们以为是自己忘了这个教授是谁,或者以为自己忘记了这个教授给他们寄卡片的原因。不管怎样,自己不能欠人家的情,给人家回寄一张,总是没有错的。

这个实验虽小,却证明了互惠定律的作用。当从别人那里得到好处时,我们总觉得应该回报对方。如果一个人帮了我们一次忙,我们也会帮他一次,或是给他送礼物,或是请他吃饭。如果别人记住了我们的生日,并送我们礼物,我们也会对他这么做。

一个人向朋友请教一件事,两人一起吃饭,那么账单就理所当然应由请教人的一方支付,因为他有求于人。如果他不懂这个道理,反而让对方付,就很不得体。

在不是很熟悉的朋友之间,你求别人办事,如果没有及时地回报,下一次又求人家,就显得不太合适。因为人家会怀疑你是否有回报的意识,是否感激他对你的付出?及时地回报,可以表明自己是知恩图报的人,有利于相互的继续交往。而且如果不及时回报,会给你带来一些麻烦。你一直欠着这个情,如果对方突然反过来要求你一件事,而你又觉得不太好办的话,就很难拒绝了。俗话说:

“受人一饭,听人使唤。”可以说,为了保持一定的自由,你最好不要欠人情债。

当然,在关系很亲密的朋友之间,就不一定要马上回报,那样可能反而显得生疏。但这也不等于不回报,只是时间可能拖得长一些,或找到机会再回报。

朋友间维护友谊遵循着互惠定律,爱情里也是如此。其实世上没有绝对无私奉献的爱情,不像歌里和诗里表现的那样,爱情也是讲求互惠互利的,双方需要保持一个利益的平衡。如果平衡被严重打破,就可能导致关系破裂。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就像坐跷跷板一样,要高低交替。一个永远不肯吃亏、不肯让步的人,即使真正得到好处,也是暂时的,他迟早要被别人讨厌和疏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