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半中岁月
7142800000029

第29章 沙漠中的天籁

玛洛摩根(MarloMorgan)是致力于推展预防医学教育的美国医生,她受邀到澳洲住几年,参与相关的研究计划。其间,由于她帮助当地原住民找到人生目标,建立经济基础的善举,引起原住民的注意,邀她参加颁奖的午宴。

她精心打扮,穿着新买的粉红色套装,搭配丝质衬衫,蹬着高跟鞋,站在五星级的饭店门口等候。前来迎接她的是开着敞篷吉普车,身着短裤和脏兮兮T恤的三十来岁原住民。行驶在颠簸不平的泥巴路,进入燠热的红褐色沙漠,四个钟头之后,来到宴会现场;一栋铁皮搭盖的建筑物。她被要求聚会之前的“净身”──脱下身上每一件东西:衣物、鞋子、丝袜、所有珠宝,以及钱包、摄影机、录音机等等,换上一块包裹身子的破布,然后,跨过火堆,走过烟雾。

而这些随身的所有物品,也当着她的面,全都送进火中!

一无所有的玛洛?摩根,跟着一群原住民徒步穿越澳洲大陆的旷野,原来,四个月的旅程,便是她获赠的奖项。

翻开《旷野的声音》,我们跟着她走进辽阔、荒芜又干燥的沙漠世界,并倾听一个缓慢、安静的古老脉搏声。

平常在屏幕上、图片里所看到的沙漠,不论是烈日映照的银白,或夕阳烘托的金黄,都像一大块柔软而友善,能让人恣意躺卧的黏土。

大自然的美丽与严酷,有时真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尤其如我“见光死”一族,在太阳底下不到十分钟,就脑昏眼花,头痛身疲。肯定无法像摩根一样,在华氏一百到一百三十度的高温下,日复一日的徒步,让全身的皮肤,从头到脚晒得红肿、热烫、脱皮,又能忍过满地的荆棘将两只脚扎得流血、化脓的刺痛。

还有,习惯干净、文明的生活,没水洗澡,没卫生纸处理身体的各种秽物,又该如何?这些原住民,以大地为床铺,以树下岩洞为屋宇,没有金钱、财产,不种植、不带口粮,随处栖息,也随处觅食。五万年来,他们一直维持如此的生活方式。

恶劣的地理环境,让他们练就出许多求生技能,如在微风中嗅一嗅,就能感觉水源何在;往地面瞧一瞧,就知道附近有什么动物出没;手在植物上面晃一晃,就知道土里马铃薯的球茎成熟了没……

他们从不撷取多余的食物,不会拔光一整圃的植物,不会猎捕一整群的动物。他们尊重每个来到眼前的生物,他们相信成熟的蔬果、老弱的畜牲,会心甘情愿把自己奉献给人类和其他动物;这是大自然同意的生存方式。

这种心存良善的生命态度,让大自然得以维持生态的平衡和美丽的面貌。作者说:“在这五万年中,他们没有破坏过森林,没有污染过水源,没有危害过任何物种,没有制造过垃圾,而他们世世代代享有丰富的食物,永远接受大自然的庇荫。在他们生活中,欢笑总是多于哭泣。他们活得长久、有用、健康,然后充满信心的离开这个世界。”我们呢?我们这些文明人,对地球、对自己的伤害有多少?

自称“真人部落”的原住民,称我们文明人为“变种人”。这个称谓不关肤色或种族,指的是一种心态,一种人生态度;已丧失或丢弃古老记忆和永恒真理的人。在他们眼中,我们这些“变种人”认识真理,但喜欢把真理藏在权宜、物质和恐惧中,也常把生命的分分秒秒花在肤浅、虚假、短暂、外表好看的事物上,却不屑于充实精神的生活,培养善美的性灵。

我们每天忙着过日子,忘了看顾自己的“心”!于是,眼见色,耳逐声,任六根追逐六尘,将自己的心搅得混乱污浊,也在人我之间筑上一道道难以穿越的冰墙。

摩根的心念,第一次被部落的人“接收”并给予回应时,她吓了一跳。后来,她发现大伙儿在行进间都保持静默,他们借着“心灵感应”互相传递讯息。无声的讯息,在周围的人群间窜流,也能像拍电报般,瞬间传递给二十哩之外的族人,多不可思议!

我想起禅宗的第一则公案“佛陀拈花,迦叶微笑”,无言中,“以心传心”的将“实相无相”的微妙法门延续下来。也想起达摩祖师来东土九年,西返天竺前,要门人各言修行所得,道副、尼总持、道育三人说出各自的见解(以后人来看,已属“上乘”的修行体悟),达摩依序评为得其皮、得其肉、得其骨,最后,慧可朝前礼拜,一语不发的归位伫立,达摩乃大赞得其髓。

无言的“心法”,只当事者灵犀相通,非旁人臆测可得。

“真人部落”说他们能够运用心电感应,主要是因为他们从不撒谎,从不捏造或歪曲事实。如此解释,耐人寻味!不撒谎,是因为没有什么需要掩饰、隐瞒;不用隐瞒,是因为心灵坦荡,可以光明正大的敞开来。每个人都有一颗透明开放的心,彼此清清楚楚的相互了解、接纳和信任。他们用心灵意识在说话,嗓子则是用来唱歌、庆祝,或为自己、为别人疗伤止痛。

《旷野的声音》提醒我们,有一种原始、自然、环保的生活态度,也传递了沙漠的天籁之声。或许当我们能彻底敞开心灵,不掩饰、不惧怕的将整颗心摊在众人面前,我们就能聆听到别人的心声,以及万籁中所有植物、动物的心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