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金刚经讲话
7143600000027

第27章 直下究竟本无我体分(2)

佛陀要我们不要执著众生相,不是不发心教化有情,而是在教化的事业时,要以同体的慈悲观,平等的智慧观,心地纯净无染,才能生值般若香华,成就菩提道种。如《大乘悲分陀利经》卷六:

妙声柔软如梵王,治世脱苦如良医;

心住平等如慈母,常摄众生踰如父。

以前有两头牛,拉着两辆车子走,一头牛走得快,一头牛走得慢。而走得快的那头牛,愈走愈快,反之走得慢的那头牛,却愈走愈慢。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驾车的人所用的方法不一样。

走得快的那头牛,是因为驾车的人对牛说:“我的乖牛啊!你是最好,最聪明的牛。我靠你得到很多的财物,你替我赶快拉车,拉回到家,我给你上好的草,上好的粮。”

等到这头牛拉不动了,驾车的人又鼓励说:“我相信你还可以再走,你的力气是牛中第一,你是世界最有力气的牛。”

于是那头牛又拼命继续拉。然而后面那头走得慢的牛就不一样了!驾车的人老是叱骂牛:“你这笨牛、懒牛!怎么老是要休息,真是没出息!你看前面那头牛,人家跑得多快,你再不走,回去以后,我把你卖掉,你再不走,我就把你杀掉算了!”

走在后面这头牛想:反正是死路一条,主人认为我是懒牛,再费力气,也徒劳无功,干脆就好好喘气休息吧!于是它就索性蹲下来,不走了。

菩萨心质直柔软,能像慈母使众生脱苦,得以安养无忧。在摄伏众生时,种种的爱语鼓励,令众生远离怯弱,以般若智得大势力,不再身受三毒猛火,五蕴毒刺,驰向常乐我净的彼岸。

二、实无有法得菩提

佛陀为什么再一次把第十分“授记”的公案引出?因为佛陀要显明“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前文已明示,因为佛陀“无法可得”,才得予授记成佛,是针对空去所得的菩提法,这只是“心外之相”。在第十七分中,再把“能得的心相”也要空掉,亦即发菩提心的人都空了,哪里还有个“菩提法”可得?没有能得的人,也没有所得的法,因为内心能得之相已经净除扫尽。

佛陀为念众生能悟此一层微妙之理,因此对须菩提所答,二番印证和肯定,要吾人彻头彻尾死心,死掉“有所得”的妄想。一切法,都依止因缘而生,小乘四果,大乘三贤十圣阶位,亦是权巧设立,当体是空,哪里有个菩提法可得?

众生因妄想执著,百千岁如在暗室,能深解般若义趣,如举灯炬,即照万象;能信如来真实语,如获金刚宝,即摧伏魔怨。《大方广如来秘密藏经》卷下:

迦叶!如百千岁,极大暗室,不然灯明;是极暗室,无门窗牖,乃至无有如针鼻孔,日月珠火,所有光明,无能得人。迦叶!若暗室中,然火灯明,是暗颇能作如是说:“我百干岁住,今不应去。”迦叶白言:“不也。世:尊!当然灯时,是暗已去。”佛言:“如是迦叶!百千万劫所造业障,信如来语,解知缘法,修观察行,修于定慧,观无我无命无人无丈夫等,我说是人,名为无犯无处无集。迦叶!以是事故,当知羸劣诸烦恼等,智慧灯照,势不能住。”

信如来实语,信燃起金刚灯明,即破吾人百千岁的昏暗,照见日月珠光,一一宝藏,悉备足矣!

宝志禅师,托人捎话给住在南岳山上的慧思禅师,说:“为什么不下山去教化众生呢?日日坐拥星光云彩,又有什么作为呢?”

慧思禅师回答说:“三世诸佛被我一口吞尽,我的眼中,哪里还有什么众生可教化?”

慧思禅师告诫徒众:“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觅。觅即不得,得亦不真。”并诵一偈:

天下能盖地不载,无去无来无障碍;

无长无短无青黄,不在中间及内外;

超群出众太玄虚,指物传心人不会。

南岳慧思禅师,吞尽三世诸佛,心眼洁净,无佛可遥求,更无众生须灭度。从实无众生得灭度,打破吾人着意执取众生可度的障碍,知人人有个道源性海,非假他求,非由他觅。种种菩提法,如止小儿啼之黄叶,如应病与药的针砭,不过是止啼的幻术,引渡的舟筏罢了!

佛陀为什么被然灯佛授记呢?因为佛陀我法二执已空,没有能所分别(即能得之心,所得之法),所以授予成佛记别。佛陀被授予成佛之名号——释迦牟尼。释迦之义为能仁,牟尼谓寂默。能仁者,即心性无边,含容一切;寂默者,即心体本寂,动静不干。

佛陀是深解凡夫欲望执著的习气,为使发心欲学菩萨道者,不误蹈迷网,不陷溺歧途,因此要吾人对现起的诸相,要不住心布施,逐步观照内心微细动念之相。我们烦恼的根源,在于不明真相,生起种种贪爱欲求。

有一天,渔人在捕鱼。一只鸢鸟猝然飞下,攫捕了一条鱼。同时约有干只乌鸦看见了鱼,便聒噪着追逐鸢鸟。不管鸢鸟飞到哪里,乌鸦就跟到哪里。

鸢鸟不论飞东飞西,满天成千的乌鸦都是紧迫不舍,鸢鸟无处可逃,不知如何是好,飞行疲累的,心神涣散时,鱼就从嘴里掉下来了。那群乌鸦朝着鱼落下的地方继续追逐。鸢鸟如释重负,便栖息在树枝上,心想:我背负这条鱼,让我恐惧烦恼,现在没有了这条鱼,反而内心平静,没有忧愁。

这条鱼,象征内在的欲望,有了欲望,就有所造作,烦恼也像满天追逐的乌鸦,紧紧的跟随我们,日夜不得安宁。

三、一切法皆是佛法

经文中所言“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此句是解释如来法身的,即是不随诸法生灭去来,如如不动之义。佛陀已证得此“不变异”之理,以离相无住之智,彻证真如,名为“如来”。因众生妄想执著,盖覆真如,不知法身不生不灭,遍一切诸法。

真谓不妄,如为不变异,佛陀所得之真如菩提法,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理。不可以色相见,不可以言说求,故为“无实”。但是不异色相外有平等真如,不离语言外,别有实相妙理,故为“无虚”。所谓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集经》卷第三:

言菩提者,名为寂静;寂静者,名为一切法真如。问曰:“善男子!所言真如:真如者,于何法说?”答曰:“善男子!言真如,真如者,名为空;彼空不生不灭。””问曰:“若如是一切法空,是故一切法不生不灭。”无所发菩萨言:“如是,如是,善男子!如汝所说,一切法不生不灭。”问曰:“若如是,何故如来说有为法皆悉生灭?”无所发菩萨言:“善男子!为思痴凡夫著生灭法故;诸佛如来,以大慈悲,为护惊怖,随顺世谛,作如是说诸法生灭,而一切诸法不生不灭。是故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应知诸佛,应知诸佛法,应知诸众生,应知诸法,应知自身,应知身法。”

诸佛护念众生,免除惊怖,因此随顺世谛,而言生灭。如经文中的“一切法者”,佛依俗谛而立,世谛语言皆合道,弦歌瓦竹,无不传心。“即非一切法者”,佛依真谛而说,以一切法,体性空寂,本无有世界众生,因此不可执著一切法,是真如佛法也。“一切法,皆是佛法者”,此依即俗即真,为中道第一义谛而说。了知诸法性空的真谛,眼前的染净圣凡,情与无情,世出世间等等,无一不是佛法。能闻翠竹的呼吸,黄花的脉动,独坐高高大雄峰顶,与溶溶之水,奔湍于迤逦的人间行路。

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公元1045-1105年),号山谷道人,是一位好佛的居士,常出入禅门,而且还是临济宗黄龙派黄龙祖心禅师的法嗣。

黄庭坚喜作艳词,常参谒圆通秀禅师。有一天,圆通秀禅师对黄庭坚叱喝道:“你的诗词书法之妙,甘心就与艳词为伍吗?”然后举当代李公麟画马精勤之事,黄庭坚幽默地说:“这岂不是把我复置于马腹中吗?”

圆通秀禅师呵斥道:“你以华丽的词藻迷惑天下人的心,岂止是要把你复置于马腹中,恐怕是要把你变成牛去犁地。”

黄庭坚悚然悔谢,因此绝笔,津津乐道于禅,并著《发愿文》,痛戒酒色,每天不食鱼肉,只是早上喝粥中午吃饭而已。

黄庭坚有一天去参谒晦堂禅师,乞求指引参禅悟道的捷径。晦堂禅师问:“如孔子所说,两三个学子以我这里为隐适处吗?我无隐适处与你。太史(指黄庭坚)居俗家,如何谈论禅门中事呢?”黄庭坚正准备回答,晦堂禅师说:“不是,不是!”黄庭坚听后迷闷不已。

有一天,黄庭坚陪同晦堂禅师游山,山岩桂花盛开,幽香远播。

晦堂禅师问:“太史闻到花香没有?”

黄庭坚说:“闻到了。”

晦堂禅师说:“我无隐适处与你。”

黄庭坚明白其意,随即礼拜之,并说:“大师真是如此老婆心切。”

晦堂禅师笑着说:“只要你到家就行了。”

山岩的桂花盛开,香气四溢,无半分隐藏,只是吾人六根充塞华丽的声色,哪里闻得到花开的馨香呢?参禅悟道,不被根尘、语言、文字所转,勘破见闻觉知的虚妄,洗净内心的铅华粉墨,六根门头不生幻象时,方知此时凉风习习,池中一片蛙鸣,袅袅的村花,早占尽满畦的嫣红姹紫。

四、菩萨通达无我法

什么才是“真菩萨”呢?即能通达无我的人。以真谛的立场,一切法都是不可得的,要破除我执(菩萨之相),法执(菩萨之法),因此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不执著“我等四相”,泯绝能度所度的法相,菩萨于修因上要无住离相,如此才是“真实菩萨”。

佛陀以无我不著相的修行,告诫菩萨行者,不要被“能度所度”的法相障道,更不可落入二乘偏空的执著。经文中有三番“即非菩萨”。

(一)约能发心: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二)约能度生:菩萨亦如是,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

(三)约所严土: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佛陀以此发心、度生、严土再三嘱咐,菩萨要融通无我,如月行空不留不碍,不人世间妄情,不落出世圣解,方为真实发菩提心的真菩萨也。《大乘十法经》言:

云何菩萨摩诃萨正观诸法?善男子!若菩萨作如是观:

一切诸法如响声,生灭坏故。一切诸法性灭,离烦恼故。

一切诸法离心境界,无体性故。一切诸法不可求,灭爱憎等心故。

一切诸法无著,离烦恼境界故。一切诸法如芭蕉,无坚实故。

善男子!菩萨如是观,名为正观诸法。

菩萨正观诸法,通达无我法,才能远离颠倒梦想,发起无畏的真心,往还娑婆,如莲花出水,只取香味,不著烦恼泥尘。

石头自回禅师世代都是石匠,人们都叫他“回石头”。

石头目不识丁,却渴仰佛法,时常请和尚帮他读诵经书,经书听得多了,自然也能背诵不少。

后来,回石头离家到大随禅师门下当杂工。寺中要他凿石做工,他手不离铁锤,口不停背经。大随禅师见他每日如此,就对他说:“你今日叮哨,明日叮哨,死生到来时怎么办?”回石头把手里的铁锤一扔,就跟着大随禅师进到方丈中。大随禅师要他停止背经,放下对文字的执著。

有一天,回石头又在凿石,手中的石头十分坚硬,回石头使尽力气狠狠的锤下去,刹时火花四溅,他于火花中忽然省悟。

回石头走到大随禅师的方丈中,顶礼说道:

用尽功夫,浑无口鼻。

火花迸散,原在这里。

大随禅师一听,明白他已彻悟,于是就授给回石头一套僧衣。

有一次,回石头上堂说法:“参禅学道,若不明自心,就像人在井里,还在叫渴一样。一天当中,行住坐卧,转动施为,有个什么是不动的?眼见耳闻,何处不是路头?若识得路头,便是大解脱路。你们看我老汉有什么比你们强的?你们又有什么比我差的?懂了吗?太湖三万六千顷,月在波心说给谁听?”说罢下座而去。

回石头禅师,放下经书的糟糠,回头凿取自性的火光,再没有口鼻的论议计量,火花迸散时,才知平日用尽功夫,不在别处,就在这里。《金刚经》不断地粉碎我们内外的妄想,像把铁铲要凿开我们自生的火苗,直至叮当一声,根尘迸落,口鼻俱丧,那时,吸尽三万六干顷湖水,眼见耳闻,皆是解脱路头。

习题:

1.此分重述“住心降心”的提问,又有什么不同的含意?

2.既然说无法可得,为什么怫陀又会被授记成佛?

3.什么是如来?

4.为什么通达无我法者,才名为真是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