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同观分第十八①
【原典】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②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③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④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⑤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译文】
阐发了究竟无我的义理之后,才能见万法如一,见众生心如我心。
“须菩提!你认为如来有肉眼吗?”
须菩提答:“有的,佛陀,如来有肉眼。”
佛陀又问:“如来有天眼吗?”
“是的,佛陀!如来也有天眼。”
“须菩提!如来有慧眼吗?”
“是的,如来具有慧眼。”
“如来有没有法眼?”
“是的,如来具有法眼。”
“须菩提!如来具有遍照一切十界的佛眼吗?”
“是的,佛陀!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你认为,恒河中的所有沙粒,如来说是不是沙?”
“是的,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如果一沙一世界,那么像一条恒河沙那么多的恒河,这河中每一粒沙都代表一个佛世界的话,如此,佛世界算不算多?”
“很多的,佛陀!”
佛陀又问:“须菩提!如你刚才所说,佛眼可摄一切眼,一沙可摄一切沙,在诸佛世界中的一切众生,所有种种不同的心,佛也是完全知晓的。为什么呢?因为众生的心源与佛如一,譬如水流歧脉,源头是一,心性同源,众生心即是佛心,所以,如来能悉知众生心性。但是,众生往还六道,随业逐流,遗失了本心,反被六尘的妄想心所蒙蔽,生出种种虚妄心念,这种种心皆不是真实不变的心性,只是一时假名为心而已。这过去之心、现在之心、未来之心,无非皆由六尘缘影而生,念念相续,事过则灭,这种种无常虚妄之心,是不可得的。
【注释】
①所谓“一体同观”者,即是“万法归一,更无异观”之意也。故能以一眼摄五眼,一沙摄恒河沙,一世界摄多世界,一心摄众生心。众生与佛,本来无异。众生本有佛性,与佛原来无二无别,只是众生随业迁流,忘失了本体。而佛不为业转,了悟真心。佛知众生为同体,因同体而起灭度无量众生之大悲也。
②肉眼:五眼之一。所谓五眼,即(一)肉限:世人所具的眼根,受种种障碍而不通达;(二)天眼:天人所具的眼根,人中修禅定可得之,虽内外、昼夜皆能得见,但仍有理障;(三)慧眼:为二乘圣贤照见平等法界空无相的智慧,但因所知障故,有智无悲,虽胜天眼,犹不及法眼能悲智并用;(四)法眼:是菩萨为适应机缘,度化众生故,照见一切世出世法,差别诸相,以及众生心数,前因后果,如幻缘起的智慧;(五)怫眼:佛陀照了诸法实相,圆具前四眼,而超胜四眼者。
③此答正显示如来不异凡夫,生佛平等,如来虽具五眼,亦不离众生肉眼。
④以上这五眼的五问五答,皆是要表明平等真实相本体,在圣不增,处凡不减,所谓“溪山虽别,风月是同”,不仅佛佛道同,亦且在凡同凡,在天同天,在圣同圣,在菩萨同菩萨。所以虽在凡夫,亦可五眼具备,只是凡夫有所知障,各以己见为是,便不能彻见一切,局促于一偏之见。
五眼并不是说一个人长五个眼睛来看东西,而是同一个眼睛,就他所能看见的意义来说,有这五种不同的境界。溥大士偈云:“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唯观俗,慧眼直缘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圆明法界内,无处不含容。”
⑤佛陀所证悟的法界真如,等同虚空,既无分别心识,则彼此一如,人我同等,众生皆是其心内之众生,当然皆能悉知。无分别心,就好像一面大国镜,物来即映,了无遮碍,洞然明白。
【讲话】
前分说通达无我无法真是菩萨,又恐行者未识真如不变,而妙能随缘之义,执无我无法为究竟,又坐在俱空境上,不得出头。所以佛陀一番深意,以自己具备的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为例,将吾人之般若本体,平等真如,满盘托出,无半分隐藏。
一、五眼遍观众生界
二、佛世界如恒河沙
三、如来悉知众生心
四、三际妄心不可得
佛陀以五眼譬喻,一切众生,皆具五眼,但被迷心盖覆,不能自见。五眼说明五种平等:
(一)肉眼:生佛平等。
(二)天眼:诸天与佛平等。
(三)慧眼:小圣与佛并无分隔,显小大平等。
(四)法眼:菩萨亦具法眼,此明因果平等。
(五)佛眼:此显佛怫道同。
一、五眼遍观众生界
五眼在凡同凡,在天同天,在圣同圣,在菩萨同菩萨,在诸佛同诸佛,乃平等真如之本体,在圣不增,处凡不减。在《五眼度世品经》说:
佛随世间化,入于五道而净五眼。
(一)肉眼处,处于世间,现四大身,因此开化,度脱众生。
(二)天眼处,诸天在上,及在世间,未识至道,示以三乘。
(三)慧眼处,其不能解智度无极,皆开化之,并入大慧。
(四)法眼处,其在偏局,不能恢泰,悉开化之,解法身无来去,令平等三世。
(五)佛眼处,其迷惑者,不识正真,阴盖所覆,譬如睡眠,示以四摄六度之行,善权方便,进退随宜,不失一切,令发真正道意。
佛陀能清净五眼,是人人、天、二乘、菩萨等处,令他们从睡眠中起,不再被梦想之阴盖障覆,能解自身本与佛身无异,遍充三界,放光普照。佛陀因彻知无我无法的至理,因此才能发起大行力,于六道随缘度化。佛陀恐行者闻无我,偏入俱空之网,才以自身的五眼,说明一切诸佛相如秋月,绀目如海,种种圆满和神通变化,是遍入众生界,周济一切合识。《佛本行集经》卷二十一:
一切法胜唯有行,清净寂定不过心;
染着恩爱最怨家,诸有恐怖是老死。
再美丽的风景,只有亲自观赏以后,才有真正的感受,再高妙的法,听闻信受和思维正观后,不去修证,不过如痴入画饼充饥,入海算沙。
佛陀的五眼遍观众生界,此五眼神通,吾人原本无欠无余,只因念念被五阴所迷,不知同体共生,因缘相互依存的道理。
过去有一个无恶不作的坏人叫做乾达多,有一天他路过一个地方,定睛一看,脚下一团黑黑的东西,一脚踏下去,差点踏死一只蜘蛛,他忽然生起了一念慈悲:“蜘蛛虽然是小小的生命,但是我又何必把它踩死呢?”于是提起了脚步,向前跨出了一步,终于救了蜘蛛一命。
由于他穷凶极恶,做尽坏事,因此死后就堕入无间地狱。正在受苦的时候,突然从空中飘下一条银光闪闪细如钢针的蜘蛛丝,他仿佛身陷大海见到船只一样,赶忙攀着蜘蛛丝,奋力地往上爬,想要脱离无间炼狱的痛苦。当他低头一看,许多的地狱众生也跟在他后面攀爬上来。他转念一想:这么细小的蜘蛛丝怎么负荷得了众人的重量?万一蜘蛛丝折断了,我不就万劫不复,永无解脱之期了吗?于是伸脚把尾随而来的同伴,一个一个踢了下去。当乾达多用力踩踢同伴的时候,突然蜘蛛丝从空断裂,乾达多和所有的地狱众生,一起掉人黑暗无底的地狱之中,再度接受地狱无尽的刀剐火炼之苦。
众生的肉眼,只看到自己的痛苦,把人我隔绝二边,那条银光闪闪的蜘蛛丝,是吾人一念慈悲救度自己,超脱无间地狱的丝绳,当念头昏昧时,刹那又堕入地狱的猛火中。《金刚经》要我们不要被肉眼蒙蔽,要借助无我的般若智力,展开行树重重,宝阁莲池的天眼;五蕴云消,如碧潭映月,澹然自足的慧眼;不住涅槃寂乐,不著世间诸有,自在游化的法眼;见无烦恼可断,无圣果可成,念念清净的佛眼。
二、佛世界如恒河沙
佛陀在印度说法,大多的地点都于恒河两岸,因此常举恒河或恒河沙作譬喻,让大众容易了解。前文已明佛能见之眼,接下来说明佛的世界到底有多少呢?如经文所说的:“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
恒河中所有的沙数,已不可计量,以其中的一粒沙比作一恒河,再以其中一粒沙都是一尊佛教化的世界,如此佛世界早就胜过恒河沙数。佛陀从五眼遍观众生界,再用恒河沙数的佛世界,告诉我们遍一切处都是佛世界,只是昧于质碍形色的肉眼,与诸佛菩萨迎面相逢不相识。如《观无量寿经》: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我们的妄心,如猿马奔跃不已!这颗心朝夕与我们眠起,生死和我们依存,心想佛时,即现圆光普照,心住魔境,枉受啼哭忧悲,沉沦之苦。
有一个比丘很欢喜打坐,这几天在打坐时,遇到一件怪事,心里很苦恼,于是向寺里的老和尚请教:
“我一入定,眼前就看见一只大蜘蛛爬在我腿上,怎么赶也赶不走它。”
老和尚:“下次入定时,你就拿支笔在手里,如果大蜘蛛再出来捣乱,你就在它的肚皮上画个圈,看看是何方的妖怪?”
得到老和尚的传授,那比丘准备了一支笔。一次入定,果然大蜘蛛又出现了。他马上拿起笔来,在蜘蛛的肚子上画了个圈圈作为标记。谁知刚一画好,大蜘蛛就销声匿迹了。因为没了大蜘蛛,所以比丘便安然入定。
过了一段时间,比丘出定。傍晚时,准备沐浴净身,才猛然发现,画在大蜘蛛肚皮上的圈圈,赫然就在自己的肚子上。
这时,比丘才省悟到,扰乱自己入定的大蜘蛛,不是来自外界,而是发自自身——心思的妄想幻境所现。
当我们在怪罪外境带给我们苦恼和不安,要返归自心,检点善念恶念有几分?不先洗净心地,以空慧为清池,慈悲为芽种,忍辱为枝干,信进为花叶,如何生诸大法果?学佛者,要明白心与佛感应道交,修行才有根本,而不是无根的浮萍。布施供养,拜佛礼忏等等,是逐渐止息吾人的妄想分别,从中观照念头,再更进一步“行佛”,于日常生活中,与诸佛打成一片。
观众生苦与佛眼感应,
闻善妙语与佛口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