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外交家成长故事(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
7169100000006

第6章 诸葛亮的故事(1)

一、流寓荆州,隐居待时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出生于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南)一个中小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他的远祖诸葛丰,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不阿谀权贵。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曾做过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与当时的名门贵族袁术和荆州刺史刘表都有过交往。

诸葛亮出生的第四年,即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就爆发了黄巾大起义。起义的烽火燃遍全国各地,大河南北,给东汉政府的腐朽统治以沉重打击。诸葛亮八岁时,父母相继去世。诸葛亮姐弟五人:哥哥诸葛瑾比他大七岁,弟弟叫诸葛均,此外还有两个姐姐。姐弟五人依靠叔父诸葛玄抚养生活。诸葛亮十岁那年,关东诸侯纷纷起兵,讨伐董卓,于是军阀混战不休,中原大地遭到严重破坏,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兵荒马乱的岁月里,诸葛亮一家为了躲避战乱,便随叔父诸葛玄辗转到了南方。

献帝兴平二年(195),割据淮南的军阀袁术,便委任诸葛玄为豫章(治今江西南昌市)太守。诸葛玄上任不久,东汉王朝又派了一个叫朱皓的人,去取代诸葛玄豫章太守的职务。朱皓从刘繇那里借了一批兵马,动用武力强行上任,因此诸葛玄只好带着诸葛亮姐弟四人来到荆州的首府襄阳,投奔荆州刺史刘表去了,诸葛亮流寓到荆州时,才十五岁。不久,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也到江东避难去了,后来投奔到孙权那里,做了东吴朝廷的大臣。

荆州地控南北,水陆交通便利,在当时是一个比较安定的地区。当时号称“八骏”之一的刘表,徒有名士虚名,他虽有雄兵十万,却没有雄心壮志,只能保境安民,维持暂时的安定。诸葛亮到达荆州后两年,他叔父诸葛玄就病死了,十七岁的诸葛亮从此便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他看到刘表昏庸无能,不图进取,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盖了几问草屋,过着“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隐居生活。平时除参加劳动外,多半在草堂内读书,有时应学友相邀,外出游历,或个人寻访师友。

诸葛亮从建安二年(197)到建安十二年,在隆中隐居了十年。由于他出身官宦之家,自幼博览群书,在襄阳隐居期间,因他叔父的关系,又结识了不少当地以及外地流寓到荆州的名流志士,通过交游、研讨学问、谈古论今品评人物以及对时局的看法,使他在政治上更加成熟,学识更加渊博,对荆州的重要地位更加了解。他先后结识了沔南名士黄承彦,从颍川迁居襄阳的庞德公和他的侄子庞统,以及号称“水镜先生”的司马徽,汝南名师酆(音fong)久和孟公威,颍川的石广元、徐庶,博陵的崔州平等。他们这些人,当时的名气很大,社会影响也很大。而最有名望的庞德公,当时司号徽尊称他为“庞公”,以兄长相待,刘表多次请他出来做官,都被他坚决地拒绝了。诸葛亮常到他家里拜访,深感庞德公是一位思虑精密、学识渊博的人。诸葛亮在和司马徽的交谈中,深感这位“水镜先生”的雅致情趣,又通过司马徽的介绍,得知汝南灵山的酆久是位熟谙韬略的博学之士,于是诸葛亮就拜他为师,学习兵法阵图、治国安邦之道。在这期问,诸葛亮的两个姐姐,也先后分别嫁给中庐县(今湖北南漳)大族蒯祺和庞德公之子庞山民为妻。诸葛亮则娶了黄承彦之女阿丑为妻。阿丑虽头发较黄,皮肤较黑,但其才智却堪与诸葛亮相配。有一次,诸葛亮在草堂款待客人。阿丑做饭,只见她用数个木人舂米,一木驴运磨如飞,不一会饭就做好。诸葛亮当即向妻子“求传是术”。据说诸葛亮出师北伐曹魏,发明运送军粮的木牛流马,就是用其妻制作木驴之术而制作成的。诸葛亮娶阿丑的故事,被好事者编成“莫作孔明择妇,止得阿承丑女”的谚语而广泛流传。

经过诸葛亮的努力,终于跻身于荆州社会上流,名声越来越大,并成为其中坚人物,被司马徽称为“真第一流也”。庞德公深感诸葛亮学识渊博,称其为隐藏在隆中山林中的一条“卧龙”,与号称“凤雏”的庞统齐名。

诸葛亮在隆中,常和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一起读书研讨学问,诸葛亮对他们说:“你们三人要做官的话,可以做到郡守、刺史。”他们反问诸葛亮,诸葛亮只是笑而不言。诸葛亮胸怀大志,不问自明。诸葛亮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他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称霸天下,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最早的一个霸主之国。乐毅是战国时期燕国名将,他统率弱小的燕国军队打败了强大的齐国,攻下齐国七十余城,使齐国几乎灭亡。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不仅要求自己具有将相才能,而且还表现他决不苟且许身的抱负。诸葛亮在读书之余,还常常在草堂上抚琴弹奏起《梁父吟》的古曲。此曲流传于山东,不仅抒发了他怀念故乡之情,而且这首古曲的内容,讲的是春秋时期齐圈的晏子用“桃杀三十”的故事,以激起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诸葛亮隐居待时,一旦这位“卧龙”先生飞出山林,将会做出一番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二、草庐献策,谋划大业

诸葛亮在隆中隐居的十年中,全国的政治军事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于建安五年(200)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北)打败袁绍后,从袁绍手中夺取了冀、青、幽、并四州,又于建安十二年(207)平定乌桓,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最终统一了北方。在曹操统一北方的同时,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权,继承父兄的基业,任贤使能,发展生产,也消灭了盘踞东南的军阀割据势力,占领了江东六郡(吴郡、会稽、庐江、庐陵、豫章、丹阳),地区虽不算大,但地处长江以南,远离中原战场,经济比较发达,不少北方人士迁到这里,又有长江天险作为屏障,是一个很有实力的集团。在南方除孙权集团外,还有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璋,他们都昏庸无能,政权面临着严重危机。

这时胸怀大志的刘备,虽然是西汉皇室的后代,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以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先后被任命为安喜(今河北定县)尉、下密(今山东金乡县)丞、高堂(今山东禹城东南)令、平原(今属山东)相、徐州牧等职,职务不断升迁,但军力却十分薄弱,属下仅有兵马数千,将不过关羽、张飞、赵云数人。虽然转战二十多年,先后依附过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等,两次得到徐州,又两次失去徐州。在官渡之战前夕,他见袁绍好谋寡断,志大才疏,决计脱离袁绍,另谋出路。恰在这时,汝南的以龚都为首的一支黄巾军起义响应袁绍,他以联络龚都为名,脱离了袁绍,依附于荆州的刘表。刘表对刘备的到来,表示热情欢迎,以上宾相待。因为刘表和刘备都是同宗同族,按辈数论,两人应是兄弟,表面上相处很和睦,实际上刘表很嫉妒刘备,只给他数千兵马,叫他屯驻新野(今属河南),看守荆州的北大门,以抗御曹操。

刘备虽有统一中国的大志,但一时尚无用武之地,连真正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都没有。他屯驻新野后,除白天和关羽、张飞、赵云操练兵马外,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想起自己戎马半生、屡遭失败的教训,仍然落得个寄人篱下的痛苦经历,不禁思绪起伏,久久不能平静。有一次,刘备在刘表府中闲坐聊天,刘备愁容满面,不觉落下泪来。刘表十分惊异,便问刘备有何不快之事。刘备答道:“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生肉。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日月如流水,而自己作为皇室宗亲,怎能眼看祖宗基业落入他人之手?功业未建,老之将至,怎能不悲伤呢!不过他并不因为眼下没有自己的地盘就感到事业没有成功的希望,但他深知刘表不能成就大事,是不能依靠的,于是决心独创局面,扩大自己的政治军事力量,争取荆州人士的支持和帮助,以求摆脱困境,兴复汉室。于是他访求荆州名士,渴望从他们中间找到具有远见卓识,志同道合,而又能为他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的人物,与他合作,完成兴复汉室的统一大业。

有一次,刘备向司马徽求教,问起他对当今天下形势的看法时。司马徽很感慨地对刘备说:“像我这样的儒生俗士,哪里懂得什么时务!真正能看清当今天下大势的是那些英雄俊杰,我们这里的‘卧龙’和‘凤雏’就是这样的俊杰。”刘备忙问:“卧龙、凤雏是谁?”司马徽笑道:“诸葛亮和庞统就是人们所说的卧龙、凤雏。”经过司马徽的介绍,诸葛亮在刘备的心中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这时已经投奔刘备的徐庶,也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并称赞诸葛亮是一位胸怀大志,有卓越才能的人物。刘备本来对徐庶就很器重,见徐庶对诸葛亮如此夸赞,就迫不及待地让徐庶把诸葛亮请来,共谋统一大计。徐庶却微微摇头说:“诸葛亮虽躬耕隆中,但苦读经典史书,通晓古今治国理政的道理,熟悉历代兴亡的历史,还悉心钻研兵法,兼备将才。平时性傲孤直,愤世嫉俗。将军若要相请,还是亲自上门为好。”徐庶的话更激起刘备对诸葛亮的倾心和向往,一心想早日见到这位卧龙先生。

思贤若渴的刘备,便带领关羽、张飞到隆中接连拜访了两次,都没有见到诸葛亮。当刘备第三次来到隆中时,才见到诸葛亮。这就是所谓“三顾茅庐”的故事的由来。刘备见到诸葛亮,只见他身高八尺,眉清目秀,头戴纶巾,身穿鹤氅(音chang),潇洒倜傥,心中无限欢喜,忙向前说道:“久闻先生大名,两次拜访,未能相会,今日如愿,实乃平生万幸!”诸葛亮连忙答道:“将军胸怀大志,可惜亮年轻无才,有失所望。”说着请刘备到草堂入座。

刘备开门见山,把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来意向诸葛亮倾吐出来。刘备表示:自己戌马半生,用尽心血,所追求的目标就足消灭割据势力,复兴汉室。但由于自己智术短浅,无法实现这个目标,因此诚恳地前来向诸葛先生求教。

诸葛亮觉得刘备的政治抱负与自己相同,又谦虚诚恳,并且出身于汉室宗亲,是完全可以信赖的。于是就对当时的天下形势作了精辟的分析,提出统一天下,应先三分天下,而后联吴抗曹。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草庐对”,也称“隆中对策”。

诸葛亮指出:“自董卓之乱以来,全国豪杰四起,各据一方,互相争夺天下。曹操与袁绍相比,名望既低,兵力又少,但他终于打败袁绍,由弱变强。这不仅仅是时机对他有利,而且也是靠人谋。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又控制着皇帝,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处于这样有利的政治地位,一时很难同他争锋。孙权占据江东六郡,已经历了父子三代,那里地势险要,民心归附,又有贤能之士为他效劳,因此对孙权只能联合,而不能去吞并他。”

诸葛亮指出,当今天下,已形成南北对峙之局。但孙权不足以单独对抗曹操,是刘备联合的对象。接着向刘备献计说:“目前可以占据的地方只能是荆州和益州。荆州北依汉水天险,南方的利益也能得到,东接吴郡、会稽郡,西通巴郡和蜀郡,交通四达,是一个战略要地。但刘表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对将军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不知将军是否有意于此?”

刘备正听得入神,见诸葛亮问自己,便连连点头。

诸葛亮又接着说:“益州地势险要,沃野千里,号称天府之国。汉高祖就是凭借这个地方建立了帝业。但盘踞益州的刘璋,却昏庸无能,加上北面有张鲁的威胁,不知道怎样治理它。那里的智土贤人都希望得到一位贤明的君主。将军您是皇室后代,又有很高的声望,正在收揽英雄,思贤若渴,如果您占有荆、益二州,据险防守,与西面、南面的少数民族和好,外结孙权,内修政治,一旦时局发生变化,就可从西路出击,命令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捣宛、洛。将军您亲率益州的军队,从汉中出发,攻取长安。到那时,老百姓谁能不担着酒食来迎接将军呢?如果真能这样,那么统一大业可以成功,倾颓的汉朝就可以复兴了。”

刘备听了诸葛亮提出的这套方略,茅塞顿开,佩服得五体投地,更加钦佩和尊重诸葛亮,于是就恳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共同完成统一大业。诸葛亮觉得刘备有复兴汉室的志向,很合自己的心意,便慨然允诺。这年刘备已四十七岁,诸葛亮年仅二十七岁。从此,诸葛亮便随刘备离开隆中,踏上了政治征途。刘备更是十分高兴,他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孔明,如鱼得水!”

三、扩充军队,削弱刘表

诸葛亮来到刘备军中不久,曹操已经平定北方,屯兵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开挖玄武池,引漳河水,加紧操练水军,不久可能挥师南下。而刘备的兵力只有数千人,将不过关羽、张飞、赵云数人,要想用如此微弱的兵力,来抵挡曹操的数十万大军,只能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刘表兵力虽多,但他昏庸无能,又不懂军事,再加上刘表“虽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其内部又矛盾重重。追随刘表多年的韩嵩,因为刘表让他出使许都(今河南许昌),观察曹操虚实,而被献帝召见,封为侍中,迁零陵太守。韩嵩回来后,刘表就怀疑他有二心,将他囚禁于狱中。刘表有两个儿子,长子刘琦非常慈孝,是荆州刺史的理想继承人,少子刘琮是刘表的后妻蔡氏所生,刘表又非常宠爱蔡氏,对蔡氏的话言听计从,因此决心废嫡立庶。诸葛亮面对现实,就如何扩充军队来抵抗曹操,又如何利用刘表集团的内部矛盾来削弱刘表的力量,以及等待时机,夺取荆州等问题,向刘备出谋献策,并加以实施。

一天,刘备为自己的兵力太少,对如何抵抗曹操深感不安,又想不出别的办法而烦闷,于是就拿起髦牛尾结起来,以排解自己的忧虑。正巧被诸葛亮看见,他看出刘备的心事,于是问刘备:“将军您认为刘表比曹操如何?”刘备答道:“不如曹操。”诸葛亮又问:“将军您和曹操相比呢?”刘备说:“也不如曹操。”诸葛亮又问:“既然将军和刘表都不如曹操,如何来抗拒曹操,将军您有什么计策吗?”刘备答道:“我正为此发愁呢,您认为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诸葛亮早已想出良策。他根据东汉未年以来,军阀混战,大批农民流离失所,来荆州避难的人很多,大多依附于豪强地主门下,很少有户口的情况,向刘备献策说:“现在流寓荆州的人口很多,而有户籍者很少。如果按户籍征发兵役,就会引起有户籍的人们不满。将军可转告刘表,让他命令境内游户如实申报人数,登记户口,从中选拔丁壮,来扩大兵源。”刘备顿时眉开眼笑,于是就采纳诸葛亮的建议,采用清查游户的办法,短短数月,便迅速把几千人的部队扩大到数万人,成为以后刘备转战各地、建立蜀汉政权的基本力垦。

这时刘表已经卧床不起,他对刘备虽“厚待之,然不能用”。但大敌当前,他也无能为力,只好听任刘备去扩大实力,来抗拒曹操罢了。但刘表仍存戒心,便命令刘备屯驻樊城(今湖北襄樊市),靠近自己,以便控制,同时也可以随机措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