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偶遇一位法师,法师对老婆婆说:“你可以心念转一转,观念改一改。出大太阳时,先想二女儿的米粉晒得快,卖得多,财源滚滚来;雨绵绵时,先想大女儿的雨伞当时得令,必然畅销。”老婆婆恍然有得,心念次序一改:天晴时,为卖米粉的二女儿笑;下雨时,为卖伞的大女儿笑。忽然老婆婆从“哭婆”变成“笑婆”了,自此笑颜常开。
观念的一转,有旋乾转坤之力,能转凡夫为如来。“春至山花处处开”,能转境界、转感情、转事务,化暗为明,转逆为顺,心地清明愉悦,不就是春天吗?
“自有一双慈悲手,摸得人心一样平”——人人一双手,让它不杀人、不偷盗、不打人做坏事,转成慈悲喜舍的手,替人服务,助人为善,安和乐利的世间就靠你我这一双慈悲手造就了。
水到渠成
个个明明呈似君,不须特地策功勋;
风和日暖黄鹤叫,春在花梢已十分。
——古德
“个个明明呈似君,不须特地策功勋”——我们学佛修道,不需要特意去做作,要紧的是将一颗心返本归源,轻松自在,明白自己的来去,知道自己的存在。
人常常会为别人的一句话而欢喜,为别人的一个眼神而难过,好像不是为自己生活,而是在别人的眼光动作下过日子。有些人太做作,心想这样,意想那般,心念就被妄想束缚了。有的人贪名图利,不自觉就被名缰利锁系缚了。
“风和日暖黄鹤叫,春在花梢已十分”——假如我们每一个人能将自己的本性、自心回归到大自然,当慈悲的时候给世间社会多一点慈悲,当服务时给世间社会多一点服务,该替别人说好话时就多说几句好话,有机缘做好事时多做一些好事。多多慈悲喜舍,自然能够随顺世间,而不为世间左右,随顺人情而不为人情束缚。
道,是有自己也有别人,有利己也有利他。如果能把人我看成是一体的两面,那就是“风和日暖黄鹤叫”的心境,是天朗气晴、风和日丽、百鸟和鸣、万花齐放的境界了。
唐代的无尽藏尼有一首诗:“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有时我们刻意地去追寻什么,反而找不到;不着意计较,不患得患失,不痴心妄想,说也奇怪,因缘反而自然凑泊起来,水到渠成,成就了大功德。
三思而后行
事不三思终有悔,幸能一忍永无虑;
诸事随时皆流水,此怀无日不春风。
——古德
这首偈语主要意思是说:凡事要三思,要慎重考虑,如果以一时的情绪行动决定行事,必定会后悔的。遇事稍忍耐一下,细思后再付诸行动,比较妥当。
过去有一个商人出外经商,年关近了,想回家过年,不知带什么东西给太太好。正在市场徘徊时,看到一位老和尚卖偈浯,商人好奇地走过去,问老和尚:“一首偈语要多少钱?”“十两黄金!”“这么贵?”“偈语灵验,当然有它的价值呀!”商人想了想:“我就买一首偈语吧!”于是老和尚说了一首偈语,要商人仔细记住。
一首偈语才四句话,就花费十两黄金,商人实在有点不舍,又不便表示什么,只好连夜赶路,回到家已是除夕夜半。大门没关牢,商人奇怪地悄悄走进屋中,在昏暗的灯烛下,看到卧床前有一双男人的鞋子,顿时怒从心起:原来太太竟趁我外出时瞒着我做坏事!嗔火熊熊中,他到厨房拿起一把刀子,回到卧房,正要下手时,忽然想起老和尚的偈语:“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后三步思一思;欲知世间真实相,六根盗贼是帮凶。”
就在他前三步后三步地走动时,吵醒了妻子,妻子看到丈夫满脸怒容,真是又惊又喜,问明缘由后,无限委屈地说:“哎哟!今天是除夕夜,你又不在家,为了等你回来,我先在床前摆一双你的鞋子,好讨个吉利呀!”商人一听,忍不住额手称庆:“值得!十两黄金的偈语买得真是值得!”
我们做事前一定要先想一想、思一思,有时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也不一定正确,容易被我们的六根帮凶蒙蔽,不可不谨慎!
明明是人
舍内分明有个人,无端答应内无人;
叩门借宿非他也,你我原来都是人。
——古德
过去有一位秀才上京赶考,错过了旅店,在半途中找到一户村庄人家,希望借住一宿,可是敲了很久的门,屋内才有应声:“我们家里没人啦!”秀才疑惑地问:“难道你不是人吗?”屋内又答:“我丈夫不在家,我是女人,没有男人!”秀才:“我就是男人呀!”这两个人,有里外的分别、有人我的分别,所以各说各话,各有各的立场。
“舍内分明有个人,无端答应内无人;叩门借宿非他也,你我原来都是人”——我们常把人我分开,有你有我,就有了是非。过去有个学僧问禅师:“如何是佛?”禅师答:“我不敢告诉你,我告诉了你,怕你不相信。”学僧一口咬定:“您的话,我一定相信!”禅师就说:“好!你既相信,那你刚才问什么呢?”学僧说:“我问如何是佛?”禅师回答:“你就是佛!”学僧心想:我就是佛?我怎么会是佛呢?我是落地凡夫呀!因此忍不住就问:“我既然是佛,我自己怎么不知道呢?”禅师:“因为你有‘我’的缘故,所以不知道自己是佛!你有我执。”学僧:“我有‘我’的缘故?我不是佛,请问禅师,那你就是佛啰?”禅师:“有‘你’有‘我’,就更加见不到佛了。”
我们本来是佛,因为有个我执,就沦为凡夫了。假如去除我执,证悟到真我,无我、无相、无执,证悟到法身,那个本来真我的面目就现出了,所以不必分你我,要看世相都是虚妄空!
安身立命
眼里尘沙耳里土,千峰万峰不肯住;
落花流水太茫茫,剔起眉毛何处去?
——宋雪窦重显
“眼里尘沙耳里土”——世人往往不认识自己,不知道人生最后的归宿,像尘沙飞到我们眼里,飞到我们耳朵里,遮蔽我们的视听能力。眼睛怎么容得下一粒沙子呢?耳朵怎么能给尘土居住呢?人生当然就不安稳了。
飞来的尘沙泥土真是障碍,“千峰万峰不肯住”,那么多的高山丘壑为什么不去住呢?人生境界浩瀚宽广,为什么不去安住净土桃源,反而在烦恼迷障里钻营沉沦?我们应该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
“落花流水太茫茫”——人生真像落花流水,像无根的浮萍。落花随着流水逝,漂不到自己要去的地方,一如我们在五欲中生活,太过计较执著,怎能永远地安住呢?
“剔起眉毛何处去”——过去日本首相陆奥宗光对宗教没有什么认识。他的小女儿将去世时,哀求陆奥宗光:“爸爸,人为什么会死呢?人死了以后,要到哪里去?请爸爸告诉我!”
陆奥宗光一听,回答不出,可是又不能不回答,所以只有说:“孩子!人死了后到哪里去,爸爸不知道。你妈妈常常礼拜观世音菩萨,你死了以后,观世音菩萨一定会把你带到一个快乐幸福的地方去!”小女儿听了,含笑而终。
陆奥宗光后来为了解答人死后要到哪里去的疑问,就出家学道,成为一代高僧。我们是不是也要仔细想一想:我们人生的最后要到哪里去?
过关
山重重又水重重,透出重重重见功;
重重妙义重重意,不管东南西北风。
——古德
这首偈语是说:不管重重叠叠的千山万水有多少难关,越是艰险高峰,我们越要无畏,唯有步步攀登,在重重高峰上,才会感受超越的意义。
“山重重又水重重”,是说明一个修行人,一参禅就是几十年,一念佛也是几十年,总是慢慢地养深积厚。我们做事也不可以太急功近利,总求速成,要有“耐寒扫雪,冒热灭火”的涵养。容易得来的东西,也容易失落,所以“透出重重重见功”,经得起十载寒窗的考验,经得起百般挫折的磨炼,才有磐石不移的根柢。我如果有越挫越奋的智慧与勇气,“重重妙义重重意,不管东南西北风”,自有不可思议的造化。一如“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有流水的柔性,再密的竹林也阻止不了你的前进;有旺盛的精神毅力,再高的山峦也横阻不了白云的飘飞。我们投身工作为人服务时,不要怕重重难关,不要怕日日窒碍,只要挺得住、熬得过,云开雾散后,自然苦尽甘来,一切妙义都会呈现。
唐朝天台山国清寺拾得禅师(因丰干禅师捡回,故名之)是位自在洒脱的有德高僧,他初到寺时,不为人识,每日做着打扫的粗重事务,三餐只是到厨房吃剩菜。经过数十年,一日,国清寺诵戒,拾得拍手:“聚想那事,又能如何?”维那师父叱责他,拾得即以偈答:“大德且住!无嗔即是戒,心净即出家,我性与你合,一切法无差。”有德者,自有重重体会、重重功力,岂是世上无常是非所能拘泥!
人在这世上,要承受春天的和风、夏天的细雨,也要安忍秋天的寒霜、冬天的冰雪。只要能一一熬过,自有柳暗花明的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