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一个人向往庐山的濛濛烟雨和浙江钱塘潮水的澎湃,很遗憾一直没有机会登临庐山,以及亲见浙江钱塘潮水。
“到得原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后来他终于亲临庐山、浙江,看到了潆漾烟雨和澎湃潮水,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我们对未知的事情都很好奇,对得不到的东西总是一心追求。庐山烟雨你未曾见之前,它是神奇的庐山烟雨;你见了,心里的神秘感消失,它也就只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你未亲见之前,它是澎湃壮观的浙江潮,在你的想象中飞舞;你到了,它还是浙江的潮水,不因你到不到而增减。
佛法,就是要以平常心对治好奇心,世间一切有它自然的道理,不一定非要得到才是我的,非要见到才是我的。没有见过的东西,可以用心眼去想,用心耳去听,不必加意夸张渲染。只要我们用平常心来看待这个世界,快乐也好,痛苦也好,有也好,无也好,能够不在这些外境上面计较和起烦恼,一切就会显得那么自然、那么本色了。
很多人愤世嫉俗,有怀才不遇的慨叹,实在是多余的。“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世事无常,诸相皆空,如果我们有一颗平常心,世间一切有也好,无也好,都看作镜花水月。有,固然可以生活不忧愁;无,也可以心灵自在,深入体会无限、无边、无量!得也好,失也好,能得是福气,失去是结缘。常怀一颗平常心,能让我们在生活里不因好奇而颠倒挂碍!
我从曹溪来
巨海茫茫性海清,何分江渠与沟坑;
归来一滴曹溪水,洒向云厨味自珍。
——古德
人心,在佛教的唯识家中称为“识”。人有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八识依各自的功用,分别认识世间的一切,如眼睛能认识青黄赤白、长短方圆……耳朵辨别小声、大声、好声、坏声各种声音……鼻子嗅出香味、臭味……这些“识”,又可以称为田地,就是所谓的“八识田”;也可以比作海,如识海无边。
八识的大海里龙蛇混杂,藏有各色各种东西。“巨海茫茫性海清”,是说八识的自性海里,应该清净无染。“何分江渠与沟坑”,是说世间一切都是由识海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不管你是江渠还是沟坑,不必以分别识执迷。
世间现象,既然与我们心识的本体融会在一起,我们便要“归来一滴曹溪水,洒向云厨味自珍”。不管是求学、求事、求法问道,都要将佛法利益回向给众生,一滴禅水洒天下,普施甘霖与法喜。
六祖惠能大师在曹溪弘法,很多人慕名前往参学,得到的曹溪法水,除了自受用外,还广泛运用于生活上、事业上、社会上,终于大兴禅风。
有人曾问石头希迁禅师:“你从哪里来?”“我从曹溪来。”“你得到什么来?”“我未到曹溪也不失。”“既然没有失去什么,又为什么去曹溪?”“若不到曹溪,我怎么知道没有失去什么呢?”
在我们的识海心田里,本来具足一切佛法;我们应将这些佛法,如厨师备办珍馐佳肴分享宾客一般,让世间人都能尝到佛法的美味。
全凭心地
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地用功夫;
若要纸上谈人我,笔影蘸干洞庭湖。
——古德
达摩祖师当初从西天印度到中国来,是带着心灵的禅道来的,没有语言文字,所以说“达摩西来一字无”。
“全凭心地用功夫”——达摩传禅,不在文字语言上卖弄,全凭内心深思体会。我们要能在心地上收获佛法,不是口说指画就可以的,也不是礼佛合十做样子就行了,要时常在内心观照自己是否有慈悲、忍耐、智慧、佛法,你“若要纸上谈人我”,拘泥于文字语言上的辩解,就走入歧途了。语言文字只是一种表达的工具,是一道桥梁,而不是真理,不是法。如同画饼不能充饥,尽得文字语言义谛而不能在心理行为上印证的人,不是真正的禅者。
“笔影蘸干洞庭湖”——过去有一个国家贴出告示:假如有人能不眠不休弹三天三夜的琴,国王愿奖赏十二头牛。消息传开后,全国音乐家都前来应征,其中有一个音乐家歌声好,琴法妙,为了想得到十二头牛,非常卖力地弹唱。三天三夜过去了,国王并未依约把牛赏赐给他。音乐家很不高兴地问国王:“为什么不实现告示上的诺言?”国王冷冷地回答:“你为了得到牛,声嘶力竭地弹唱,只不过给人一种空欢喜;我没有依诺言赏赐十二头牛,也是给你空欢喜。彼此谁也不亏欠谁,谁也没有占谁的便宜呀!”
学禅的人,内心要慈悲喜舍,能透出祖师西来意,才能进入禅海遨游。语言文字上的空欢喜不过是海市蜃楼,不是真正的究竟。
见深见浅
天地销归何处去,微尘幻现奈他何;
见深见浅由他见,水是水兮波是波。
——古德
“天地销归何处去,微尘幻现奈他何”——山河大地、日月宇宙,都由微尘积聚而现,假如有一天全消失了,我们何去何从?在梦里影般的人间世,人有生老病死,世界会成住坏空。一切成住坏空的时候,宇宙世间又在哪里?
宇宙世间是如何有的?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基督教说人是上帝创造的,佛教则讲缘起,认为世界是成住坏空的循环递转,人是因生而死、因死而生的轮回,以此说明佛教的宇宙观与世界观。
“见深见浅由他见,水是水兮波是波”——同样的一件事,常因各人观念的歧异,而有认知上的差距,犹如盲人摸象:摸到象腿的人,说大象像柱子;摸到象鼻的,判定大象如钩;摸到象耳的人,坚称大象似蒲扇;摸到象肚的人,肯定大象似个鼓;摸到象尾的,又断言大象像一把扫把……真正的大象像什么?是要张开智慧的眼来看的。所以见深见浅由他见,个人修行程度高低才最重要。
佛门常讲“三兽渡河”、“三鸟飞空”的譬喻:大象、马、兔子一起涉水过河,河水无深浅,三兽的脚迹却有深有浅。老鹰、乌鸦、麻雀同在天空飞翔,天空没有远近,三鸟展翅高低翻飞却有远有近。真理的深浅也视各人领受力而不同,到底“水是水兮波是波”呀!
这首偈语说明了在这个成住坏空、生住异灭的世界里,我们要有中道的认识,才是处事妙方。
世界上最大的东西
理事圆融泯自他,白云飞去了无遮;
海纳百川流不尽,空容万象是吾家。
——古德
“理事圆融泯自他”——世间万物,都具有理和事两个层面。有人做事太现实,缺乏远大的眼光,不能成就大事业;有人只会夸夸空谈,不能合情度理。这都是不合事理。唯有天理、国法、人情都顾到,才能理事圆融。
人世间诸般事象,往往都从对待产生,如是非对待、你我对待、好坏对待。一有了对待,就有计较;一有了计较,就有是非。理事圆融之后,自然泯除对待,消去差别,人我是非也就豁免了。心中坦坦荡荡,自然“白云飞去了无遮”;能将心上的对待、比较消除,就能有平等安然的世界。禅宗常开示:“不思善,不思恶。”能到达不思善不思恶的那个境界,就是开悟!
“海纳百川流不尽”——海洋浩瀚,是因为不拒绝百川众流的汇集;泰山巍峨,是因为众山环峙,不辞土壤的缘故。
“空容万象是吾家”——世界上最大的东西是什么?是虚空。它能包容万物,也不挂碍万物的存在。朱元璋年轻的时候曾当沙弥,有一次回寺太晚,寺门已关,只好露天而眠在寺门外,因而作了一首诗:“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心量宏大的人,气魄足,能屈能伸,有容人容物容事的胸襟。所以,我们要像包容万物的虚空,容纳异己,不排斥异己的存在,才能有容乃大!
空是存在的
山也空来水也空,随缘变现体无穷;
青山绿水依然在,为人疑嫉难相容。
——古德
人间虽然变幻无穷,甚至“山也空来水也空”,但是却有不变的因果在。这个空,不是没有山没有水,反而是肯定山有山的内容、水有水的本性。空,是佛教至高无上的真理,是妙有,凡事有空才能有,不空就没有了。比方说,房子要有空间才能住人,茶杯要空才能泡茶,皮包口袋有空间才能放东西,耳朵、口腔、鼻子、毛孔、五脏六腑要空间流转,生命才能存在。如果眼、耳、鼻、口都堵塞了,不空了,生命怎能存在呢?
所以空是有,空是存在的。犹如虚空,因为空,森罗万象才包容其中。有的人体会不到这一层,把空和有对立起来,认为有不是空,空不是有。其实空与有是一物的两面,在《般若心经》里讲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是说:有就是空,空就是有,空有是一体的两面。
色是物质,空是精神,物质与精神要合起来,才有宇宙虚空的本体,才能“随缘变现体无穷”。空是本体,有了本体,千变万化都超脱不了这个空之外。
“青山绿水依然在,为人疑嫉难相容”——我们要了解到“空有相生”的真理,在时空环境中,宛如青山绿水因有空朗而因缘际会之时随即存在;与人相处时,如你心中有任何疑嫉,即使再宽广的世界,在你心中也放不下丝毫。因此我们何不做到不嫉妒、不怀疑、不陷害人,胸襟空出一片坦荡天地,让生命空出一世慈悲与造化,而拥有一个自自在在、洒洒脱脱、快快乐乐的生活!
观音老母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古德
佛陀在哪里呢?“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并非远在印度的灵鹫山,“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我们内心的真如自性、佛性,就是灵山塔,要修行,“好向灵山塔下修”。
过去有一个屠夫非常不孝顺母亲,然而对观世音菩萨却有热烈的信仰。他不辞千里到普陀山朝圣,希望能看到活观音。到了普陀山东寻西找,始终看不到活观音,他就问路旁一位老婆婆:“到哪里才能看到活观音呢?”老婆婆笑着说:“你要看活观音?他已经到你家去了!”屠夫大吃一惊:“啊!到我家去了?真的吗?”老婆婆一脸虔诚:“当然是真的。”屠夫想想,又问:“活观音是什么样子的?”老婆婆说:“活观音衣服是反穿的,鞋子倒着趿在脚上。你只要看见反穿衣、倒趿鞋的人,那就是活观音。”屠夫匆匆赶回去,回到家已三更半夜了。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熟睡的母亲,为了赶着开门,慌忙中把衣服穿反了,鞋子倒趿着。门一开,屠夫一眼望见母亲这副样子,心里豁然惊觉,马上跪下来顶礼:“观音老母!”那母亲也吃惊:“你怎么啦?我是你娘,不是什么观音老母呀!”屠夫连连叩头:“我到普陀山朝拜,有人亲口告诉我反穿衣、倒趿鞋的就是观音老母!”
原来,堂前双亲你不孝,远方拜佛有何功?观世音菩萨是在我们自己家里,佛祖也是在我们心中。能孝顺父母,多行慈悲,多修道德,就是我们人人自性的一座灵山宝塔了。
凡人做神仙
三十三天天外天,九霄云外有神仙;
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
——古德
三十三天,是佛教宇宙观的一部分,佛教认为虚空有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就像我们世间,是以情欲来维持我们的生命;色界是没有肉体的爱情,只在精神上滋长存在;无色界是完全清净的境界.连精神上的一抹杂念都没有了。
欲界里有六个天,也就是俗称的六欲天。六欲天里有个忉利天,又称为三十三天。三十三天并不是最究竟的,也不是最高的,如同一般人常说的“天外有天”。“三十三天天外天,九霄云外有神仙”——天人的寿命很长,福禄很多,功德很大,是我们理想中的高人。然而我们常羡慕的这些天人神仙在哪里?在九霄云外?或者在天外之天?其实神仙也只是人格崇高的有德之士、有道之人,这许多九霄云外的神仙不是无缘无故成仙的。世上没有天生的弥勒,也没有自然的释迦,弥勒菩萨也要经过多生多劫的修行。释迦牟尼佛之所以成佛,并不单单依靠六年的苦行就可以成就,而是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磨难,一步一修,千劫千应,才巍然成佛。
“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诸佛菩萨都是由凡人修成。佛是觉悟的人,人是未觉悟的佛。所以佛与人之间的不同,在于一个已经觉悟,一个没有觉悟,一个已经完成自己,一个还没有完成自己。神仙也是凡人修行出来的,我们理想中的神仙,能帮助人间解除苦难,给予人间幸福安乐,因此成圣成贤。问题是,我们凡人如果心志不坚定,常常随境界流转,退失修行的信念,不能坚持成佛的一念,不能忍百苦耐千忧,希圣希贤就只是人生的海市蜃楼了!
身体如房子
住此闲房又一年,岭云溪月伴枯禅;
明朝欲下岩前路,又向何山石上眠。
——古德
人,由身和心组合起来,身体如房子,心住在身体里面,身体坏了,心就得另觅新居。搬到什么地方去呢?如果生前修了善业功德,人天福报都是去处;如果生前罪业太多,堕落恶道则难免。好像世间上的人,经济条件越好,搬家的能力越强,高楼华厦、庭园水榭任他住。如果经济条件差,自难顺心如意,只能寄人篱下或住陋室了。身体不是我们永久安住的金刚不坏地,一病一死,时时都要准备搬家,随善业投善生,依恶业堕罪尘。
这首诗偈表达了禅者对人生的感叹。“住此闲房又一年”,是说借着这个身体存活,一年又过去了。“岭云溪月伴枯禅”,是说山岭白云、溪边月色,陪伴着我修习禅法。“明朝欲下岩前路”,是说明天我就要离开这里了,这一生宛如惊梦忽醒,也快结束了。“又向何山石上眠”,是说生命结束后,我又要向什么地方安住呢?
沩山灵佑禅师但愿百年之后在山下寻常百姓家做一头水牯牛,为众生服务,他对生命的方向分明了然于心,且能坦然承受,故不畏瞑生死的来临。
人生,常常有两大疑团笼罩在心头:生从哪里来?死往何处去?何去何从,完全要看自己平常如何为生命准备资粮,一切都基于因缘,缘生则聚,缘灭则散。
磨砖不能作镜
坐禅成佛心中病,磨砖作镜眼中眼;
一破牢关金锁断,等闲信步便归家。
——古德
“坐禅成佛心中病”——现在一些参禅修行的人,你问他:“怎么参禅?”他答:“打坐!”“为什么要打坐呢?”“要成佛!”认为打坐可以成佛的人,是犯了大错了。因为心有执著,心有沾滞,就成束缚,而不是禅的解脱,更何况禅非坐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