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和名家一起回眸大宋风采
7172700000023

第23章 泥马渡君王,半壁河山繁华依旧——高宗朝(3)

镇江是长江天险,过长江必经镇江。韩世忠积极备战,打探到了金人军情。知道完颜宗弼此刻率领十万大军,正往镇江进军。两军力量有着天壤之别,要凭力量制胜恐怕困难重重,只有运用计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韩世忠知道,完颜宗弼到了镇江之后肯定会派人登山观察地形,如果他能预先设下埋伏将这些人一举击毙,必定能给金人一个很好的下马威。

想到如此妙计的韩世忠立马部署,他吩咐下属说:“此间形势以金山龙王庙为最,敌人必定登临窥视我军。你连夜带100人往金山设伏,100人埋伏于庙内,100人伏于岸边,以江中鼓声为号,岸边伏兵先包抄山顶,然后庙内伏兵再杀出,定能将敌酋擒获。”韩世忠安排三百精锐,执行此次任务。宋军三百人在山上严阵以待,金人一到,就将他们杀了个措手不及,打了个漂漂亮亮的胜仗。

此役中只有一人逃脱,后来才知,逃跑的正是完颜宗弼,这不禁让宋将捶胸顿足、后悔不已。若是此时将完颜宗弼一举抓获,可就是另一番情形了。试想,金人没有了统帅,那就等于没有了方向,成了一团乱麻的金军,背负着大包小包的财宝,思乡心切,又不习水战,纵使人数众多,也成不了大气候。

完颜宗弼回到营中,刚刚的一幕在眼前久久不能散去,要不是自己跑得快,就命丧宋人之手。完颜宗弼气愤难当,一拍桌子,此仇不报非君子,发誓要杀韩世忠报仇。

第二日,双方水师在江中大战。此战,宋人虽只有八千人,但是个个都是忠勇之士,他们所配备的战船先进,都是一些大型战舰。金人数量虽多,但是在水中根本就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另外,金人的船只都是一些临时招募来的渔船,这根本没法跟大型战船相比。金军士卒死伤惨重,落水淹死的、被箭射死的不可胜数。只是由于金兵数量多,不断地又补充上来,双方大战数个回合,仍然是胜负难分。

这个时候,韩世忠的妻子梁红玉挺身而出,冒着生命危险亲自擂鼓助威。在古代,打仗擂鼓不仅仅能够振奋士气,更是布阵、指导进军方向的一种方式。因此在这次战斗中,梁红玉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故事后来被屡屡传唱,还被编成了戏剧《梁红玉擂鼓战金山》。梁红玉一出,金人就扛不住了,败下阵来。

数日过去,完颜宗弼有些稳不住阵脚了,将士们归心似箭,这仗却迟迟未结。完颜宗弼一生争强好胜,此刻却不得不放低身段,派使者去找韩世忠求和。使者说,只要能放金人过江北归,这一路所抢来的财宝,都留给宋军。

尽管当时宋军的军饷并不充足,韩世忠仍旧断然拒绝,韩世忠所要并不在此,就算把金山银山摆在他的面前,他也不会为之所动。

完颜宗弼这下没有辄,揣摩着韩世忠的心思,莫非他是嫌这些财宝不够,听闻宋朝没有什么良马,宋人一直觊觎金人名马,就要把名马献给韩世忠,韩世忠依旧断然拒绝。完颜宗弼这下糊涂了,猜不透韩世忠的心思。

无奈,完颜宗弼亲自来找韩世忠谈判,韩世忠义正言辞地提出“复我疆土,还我两宫,则可以相全”。完颜宗弼万不得已才来服个软,没想到韩世忠如此不识抬举,竟然提出如此苛刻的条件。一旦答应了他的请求,金人这些年的努力都成了枉然。更何况完颜宗弼即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不是金太宗,这话他说了也不算啊。完颜宗弼无功而返,还差点被韩世忠一箭射死。

战争依旧进行着,金军节节后退,最后被逼进了黄天荡,黄天荡是个死水港,金军前不能进,后有宋兵围堵,被困在这里,左右为难,插翅难逃了。谈判又不成,这可急煞了完颜宗弼。

天无绝人之路,这完颜宗弼命不该绝,正当他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个当地人,贪图金人财物,就给完颜宗弼出了个主意。

原来,这个黄天荡以前有一条河道,是通往长江的,只是,这条河道现在被淤泥堵住了,若是将这条河道挖通,就能够成功脱逃。完颜宗弼命人日夜挖掘,终究是挖通了。

韩世忠正计算着时日,金人粮食不多,被困数日,总有弹尽粮绝之时,韩世忠正等待这样的时机,虽多日未见金军有什么动静,也未采取其他行动。韩世忠的大意,让完颜宗弼成功脱逃。

听闻完颜宗弼逃走,韩世忠一惊,他来不及多想,立即率军乘船来追。完颜宗弼自知宋人战船先进,被追上是早晚的事情,两军必定还是会有一战。但是以当前形势看,金人战败还是很大的可能。有了前次的经验,完颜宗弼想要找个熟悉水战的人讨个良策才好。

完颜宗弼在外贴出了榜文,重赏募集水战良策。这榜文一出还真有人来献策。完颜宗弼一听大喜,就命人照办。他命人将小船只连在一起,在上面铺上木板,这样船就稳多了,跟在陆地上无异。另外宋军的战船是以船帆扬风前进,若是船帆着火战船就没有办法前进。这个方法正是针对宋人的弱点,结果可想而知,宋军大败,完颜宗弼乘机脱逃。

这次黄天荡大捷虽然没有彻底消灭金军,但是韩世忠以区区八千人对抗完颜宗弼十万大军,并将他们围追堵截在黄天荡四十八天之久。这不仅大大助长了宋军的士气,更是给金人当头一棒,他们再也不敢轻易南下了。韩世忠也以此役名扬南宋,流传千古。

名家回眸

历史学家钱穆说,宋朝不缺武将,缺的是让他们施展才能的舞台,不缺“千里马”,缺的是赏识他们的伯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而韩世忠就是他们之中的杰出代表。有这些英雄男儿,无疑是大宋的幸运,而英雄失意最终被湮没则不能不说是大宋命中注定的悲哀。若是他们遇到李世民那样的盛世明君,说不定能像薛仁贵那样,奏出一曲曲动人的英雄史歌。

“中兴四将”旌旗猎猎

南宋初年,在宋军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所谓的“中兴四将”了。南宋史学家将宋高宗赵构重建宋王朝及南宋初年宋军抵御金军入侵这段历史称为一次中兴。中兴四将就是指这一时期,抗金比较有名的四位将领,他们就是: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和岳飞。这一点在刘松年的“中兴四将”图中得以证实。那么“中兴四将”都有哪些功劳呢?

韩世忠(1089~1151年),字良臣,陕西延安人。韩世忠在北宋末年就已从军,据说就是他生擒了方腊。宋高宗为兵马大元帅时,他就投奔了高宗。宋高宗即位后,他被封为平寇将军。在苗、刘之变中,高宗被迫退位。韩世忠率兵勤王讨伐叛军,帮助高宗复位,因此深受高宗信任,被升迁为武胜军节度使,不久又拜为江浙制置使。韩世忠自从军开始就投身于抗金大业中,他率军多次打败了金军。这其中尤以黄天荡大捷而着称。

1130年,韩世忠以八千水军大败金兀术的十万精兵,并差点生擒金兀术,此战之后,韩世忠名动天下,金军也闻韩世忠之名胆寒。绍兴四年(1134年),韩世忠又击败了金兵与刘豫入侵,奉命守卫楚州,结果十余年金兵不犯楚。由于韩世忠反对和议,被秦桧所忌恨,在被解除兵权后,卧闲居家,自号清凉居士。后来被孝宗朝追封蕲王,谥忠武。

“中兴四将”中,张俊同样从军较早,他和韩世忠是儿女亲家,可以说是声望仅次于韩世忠的一员大将。张俊字伯英,凤翔府成纪人。史书记载他“好骑射,负才气”,宋高宗为兵马大元帅时,他就率兵前来勤王。

高宗见他英俊魁伟,十分爱赏,当时就升了他的官。此后,张俊一直尽心效力朝廷,他战功卓着,多次成功平乱寇贼,打败金军,表现得有勇有谋,更加得到宋高宗的赏识。在苗、刘之变中,张俊对高宗忠心耿耿,和其他勤王军一齐打败了叛军,获得了宋高宗的信任。从高宗南渡以来,张俊是最早掌握兵权的,由于高宗的赏识和他的赫赫战功,他很快就成为独当一面的统帅。在平定李成后,他就坐到了武将的最高职位太尉。张俊虽然也战功赫赫,但他与韩世忠不同,他十分眷恋名利,在被解除兵权后,为了继续享有富贵,转而支持议和,与秦桧同流合污,甚至设置冤狱,陷害岳飞。虽然张俊因此继续享有富贵,但他这种为了自己的荣华,阿谀奸臣,陷害忠良的行径,备受历史的谴责。

刘光世(1086~1142年),字平叔,他是延安志丹县人。他也早在北宋末年就已成为一名将领。在宋徽宗时镇压河南叛军张迪时,初露锋芒。

靖康初年时,他率领部队守卫边疆,大败来侵的西夏兵。在金兵大举南侵时,他和韩世忠等共同守江南,屡立战功,被升任为司检校太保、殿前都指挥使,封荣国公。刘光世也一贯主张抗金,反对议和。总体来说,刘光世是个不错的将领,他实际上很有才能,但他后来日趋厌倦了战争的生涯,开始变得“律身不严,驭军无法,不肯为国任事”,结果统帅的5万大军也成了“军律不整”的骄兵悍将,备受朝野指责。刘光世为人一向也很识时务,懂得韬光养晦,他毫不贪恋权位,主动辞去了军职。这点很为高宗欣赏,厚赏了他。也正因为他与时浮沉,所以保有了荣华富贵,但史书对他评价不高,认为他“方之韩、岳远矣”。刘光世死后赠封太师,被追封为鄜王。

四大将的最后一位,就是妇孺皆知的岳飞。岳飞(1103~1141年),南宋军事家,抗金英雄。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在四大将中,岳飞资历最浅,从军最晚,但是他的声名也最为显赫,战功也最为卓着,同样也最为金军所恐惧,为百姓所爱戴。岳飞一生矢志抗金,精忠报国,终身致力于收复中原,还我河山。他所率领的岳家军战斗力极强,金军感叹地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宋高宗最初信任岳飞,对于他的赫赫战功,大力表彰。因此岳飞虽然资历不如其他三将老,但很快也被升为太尉,独掌一方兵马,他的声名和威望逐渐有大大超越其他三将之势。

岳飞不仅武略超人,在文学上也颇有成就。他的文章激情磅礴,文辞刚劲;所写的诗,格调高昂,一如其文;所写的词更是气势磅礴,千古流传的《满江红》不知让多少男儿热血沸腾。然而,由于岳飞坚决主张抗金,备受奸臣秦桧的忌恨。再加上宋高宗逐渐对他起了猜忌之心,而岳飞又生性耿直廉洁,不会看风使舵,阿谀权贵,最终在被解除兵权后,难逃一死。被冤杀于狱中,其子岳云和部将张宪也被一同杀害。直到宋孝宗即位后,岳飞的冤狱才得到昭雪,并追复了岳飞少保、两镇节度使、开国公等官衔、爵位。岳飞于淳熙五年(1178年)被追谥为武穆,嘉泰四年(1204年)追封鄂王,宝庆元年(1225年)又追谥为忠武,此前还追赠为太师。

名家回眸

史学家黄仁宇说,综观中兴四大将,每个将领都为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他们的结局却由于他们性格的不同而迥异。韩世忠看破了世事,及早抽身,加上向高宗求情,终于免除一死;张俊看风使舵,迎合了高宗的心思,至死备受朝廷宠爱;刘光世晚年默默无闻,只因为识时务,富贵而终;只有岳飞,立功最多,却因为不会阿谀权贵,不会揣摩圣上的心思,怀着一颗铮铮的报国之心,却连同儿子一起被枉杀。四将虽然被并称,但他们的功绩孰大孰小,人格孰高孰卑,我想历史早已明确地作出了判决。而民间流传的《中兴四将歌》

也许就是百姓看法最好表现吧:“中兴有四将,韩岳乃可称。张刘何为者,而亦居其名。张骄刘惰不足道,握兵乃比韩岳早。韩岳自是生死臣,金牌痛哭骑驴老。图其像者刘松年,笑他亦厕韩岳间。此图传之万万古,论功论罪俱昭然。吁嗟乎!张刘地下如有知,请看灵岩西湖两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