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成败的关键并不在于实力的强弱,而在于才能的高低。
才能高明者即便是开始阶段比较弱小,但最终也会强大起来,而一开始有实力但是才能不足者则正好相反。当年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楚汉相争就证明了这一点。现在能与曹操争夺中原地区霸权的,只有袁绍集团,尽管目前双方的强弱对比明显,但袁绍的才能是无法与曹操相提并论的。袁绍外表宽容却器量狭小,用人猜忌,而曹操则明智通达,不拘小节,唯才是举,这就在气度上超过了袁绍。袁绍处事优柔寡断,容易错失良机,而曹操却能明智豁达,随机应变,不守成规,这在谋略上超过了袁绍。袁绍治军松弛,军法不严,士兵虽多但却难以进行统一调度,曹操则法令严明,奖惩必行,士兵虽少,但都能奋勇争先,这在军事上超过了袁绍。袁绍只是凭借四世三公的家庭背景博取了名誉和社会地位,喜欢沽名钓誉,华而不实,而曹操则以诚待人、礼贤下士,天下忠义之士倾心投奔,这在德行上又超过了袁绍。凭借气度、谋略、军事、德行这四个方面的优势,再加上“辅佐天下”这一正义的旗号,天下还有谁人会不望风而从呢!
对于荀彧提出的“四胜论”,曹操非常高兴,因为这是从战略的层面分析了曹操集团与袁绍集团之间存在的差异,为将来曹操与袁绍之间展开的战略决战做好了思想准备。
但是,如何摆脱目前四面受敌的不利局面呢?曹操的心中还是没有多大的把握。因为就在曹操所占据的兖州、豫州四周,不但有强大的袁绍集团,东面尚有徐州的吕布集团、南面有张绣集团和荆州的刘表集团,西面有马腾、韩遂集团。曹操非常担心一旦袁绍与自己展开决战,这些军事集团又分别从不同的方向对自己发动进攻,那么就无异于自杀。
针对曹操的顾虑,荀彧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战略规划。荀彧表示:
西面的三辅及凉州地区的割据势力虽然人物众多,但是派系林立,很难形成一个整体,这其中只有马腾和韩遂最为强大,但是他们胸无大志,只会关心自己的地盘而不会卷入角逐天下的行列。一旦他们发现中原地区激战正酣,他们一定会尽全力维护自己的地盘,防止被别人夺走。如果以朝廷的名义对其进行安抚并派遣使臣游说,他们至少都会在这场战争中保持中立,不会卷入战争。而东面徐州的吕布集团对于曹操而言极具威胁,必须在与袁绍展开决战之前消灭吕布,保证东部地区没有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才能全心全意与袁绍决战。荀彧建议曹操,委任钟繇担任使者前往三辅及凉州地区进行安抚,并乐观地表示,只要钟繇前往就一定能够马到成功。
在荀彧的建议下,曹操委任钟繇为侍中兼司隶校尉,对盘踞三辅及凉州地区的马腾、韩遂等割据势力进行安抚。荀彧的预料变成了现实。
马腾、韩遂等凉州割据势力不但没有与袁绍同谋合击曹操,反而经过钟繇向曹操提供了曹军极为缺乏的战马两千匹并派出军队协助曹操作战,为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及平定袁绍残余势力的战争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军主力出征徐州,经过数月征战,吕布被杀,徐州也落入了曹操之手。至此,曹操的战略后方得到了基本的稳定,这也为曹操与袁绍之间的官渡之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至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年底之前,曹操已经通过多次征战先后消灭了吕布集团和袁术集团,收降了张绣集团,中原地区除袁绍集团之外再无其他力量可以威胁到曹操的安全,这时曹操集团与袁绍集团之间的战略决战已经迫在眉睫、难以避免了。
此时,不少朝中大臣对与袁绍集团对峙仍然信心不足,在不少公开场合散布悲观言论,侍郎孔融就是这类朝臣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孔融认为袁绍地广兵强,手下既有田丰、许攸这样的智谋之士为其出谋划策,又有颜良、文丑之类勇冠三军的名将冲锋陷阵,曹操兵微将寡,难以取得最终的胜利。针对这种失败言论,时任侍中兼中书令的荀彧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荀彧认为:袁绍虽然兵多但是法纪并不严明,难以形成强大的战斗力;谋士田丰等人尽管足智多谋,但是缺陷也非常明显。田丰性格刚直,容易犯上;许攸贪婪却从来不知道约束自己;审配专制却毫无谋略;逢纪果断但又刚愎自用。这些人彼此矛盾重重。审配和逢纪作为袁绍镇守后方的主要谋士,他们和许攸的矛盾非常剧烈,加上许攸的家族成员触犯了法纪,这两个人一定会想方设法地利用此事打击许攸,到时候许攸就一定会背叛袁绍;如颜良、文丑之流,只不过是匹夫之勇,一战就可以抓获,根本不足为虑。
荀彧的公开表态在曹操阵营中起到了统一思想的作用,进一步鼓舞了军心、民心、士气,也为一年之后的官渡之战提前做了一个战前动员。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二月,袁绍率领十万之众进驻黎阳地区,与曹操展开了争夺汉末中原地区控制权的战略决战,史称官渡之战。作为曹操集团最为重要的谋士,荀彧被留在了许都,全权负责曹操集团的内部稳定及后方运输。
战争开始初期,曹操的军队连续在白马、延津南等地区挫败了袁绍的进攻,军心大振。袁绍恼羞成怒,以主力屯兵阳武与曹操对峙,并在汝南地区联络黄巾军余部刘辟对曹操的战略后方进行骚扰,后来又派出刘备等人攻略汝、颍地区,造成许都等地局势混乱。曹操则在打败刘备之后,以曹仁偷袭袁绍将领韩荀,同时命大将于禁率部镇守官渡,自己也于当年九月率主力赶至官渡,与袁绍大军展开了阵地战。
面对袁绍巨大的兵力优势,曹操的处境变得十分艰难,不但进攻受阻,部分将士士气低落,甚至出现了少数士兵逃往袁绍阵营的现象,同时,粮草供应也出现严重短缺。曹操对此感到非常忧虑,他写信给镇守许都的荀彧,打算放弃官渡之战,退兵返回许都,来年再与袁绍决战。
一旦曹操下定决心退兵,不但官渡之战前期所取得的战略优势即将化为乌有,同时还会严重影响双方的军心、民心,这对曹操统一北方的大业将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收到曹操的来信之后,荀彧立刻写了一封回信,在信中,荀彧借楚汉相争的故事来坚定曹操继续作战的决心。荀彧表示:
目前军中虽然军粮供应、将士士气、战争进程等诸多方面出现问题,但是这种情况却不像当年刘邦与项羽在荥阳、成皋地区相持的情形。那时刘、项双方交锋于荥阳、成皋地区,刘邦倾尽全力都未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而项羽却在久攻不下的情况下也未主动退兵。
因为双方都知道,先行退却的一方就意味着从此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目前我们以寡敌众扼守住了前线的各大战略要地,并抵御住了袁绍十万大军的进攻长达半年之久,这就证明当初我们制定的战略战术是卓有成效的。尽管袁绍还占据一定的优势,但半年的坚守已经足以让其锐气受到极大的打击。按照我的判断,不久的将来袁绍阵营就会出现混乱,到时候我们抓住有利时机就可以消灭袁绍主力,取得战争的胜利。
荀彧的坚定态度和乐观情绪深深感染了愁眉不展的曹操,在荀彧的坚定支持下,曹操终于打消了撤退的念头,咬紧牙关继续与袁绍周旋,并取得了官渡之战的最终胜利。正如荀彧事前预料的那样,袁绍集团发生了内讧。谋士许攸主动归降曹操并献上了偷袭乌巢、火烧袁军粮草这一扭转战争局势的妙策;谋士田丰也因为劝谏而遭到了袁绍的杀害。至于孔融口中所言的名将颜良、文丑也如荀彧所言,乃是匹夫之勇,在官渡之战前期就已经被曹操手下大将斩杀,并未对曹军产生丝毫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