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三国谋士今日观
7173800000025

第25章 蒋济:审时度势的四朝元老(2)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继任为丞相、魏王。同年二月,曹丕改丞相为相国,相国府设左、右长史各一人,任命原御史大夫华歆担任该职,蒋济也随即由丞相主簿西曹属专任为相国长史,成为华歆的主要助手之一。同年十月,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成为了曹魏帝国的第一任皇帝,史称魏文帝。为巩固边防力量,曹丕下诏任命蒋济为东中郎将,让他离开京师镇守边境地区。没想到蒋济居然不愿前往,一心想着在朝中为官。为此,曹丕专门下了一道《出蒋济为东中郎将不听请留诏》,催促蒋济尽快赴任。但蒋济到任后不久就立即想出了返回京城的妙计。他拿出了自己多年精心创作而成的《万机论》十卷,呈送给曹丕。这部《万机论》洋洋洒洒,不但推及利弊,同时也包含了治国思想和理念。曹丕读完之后龙颜大悦,立即下诏将蒋济调回了京师洛阳,并授予蒋济散骑常侍一职,成了自己身边的近臣。不过,蒋济回到洛阳不久就给曹丕上了一课,弄得曹丕这个着名的文学家、诗人很没面子。

事情是由曹丕颁布给征南将军夏侯尚的一道诏书引发的。曹丕在这道《诏征南将军夏侯尚》中是这么写的:

卿腹心重将,特当任使。恩施足死,惠爱可怀。作威作福,杀人活人。

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文大致的意思是这样的:你是我的亲信和重要的将领,因此特地委任你担任征南将军这样的要职。施恩足以让人为之牺牲生命,惠爱也能让人怀念终生,作威作福,可以杀人或者活人。

这道诏书原本是对夏侯尚的嘉勉和鼓励,但是文中使用的“作威作福”一句却犯了大忌,属于一种严重的用词不当。而当夏侯尚美滋滋的将这个诏书拿给蒋济看时,蒋济顿时就看出了其中的问题。

过了没多久,曹丕召见蒋济,向他问及天下风俗教化的情况,而蒋济却冷冰冰地回答说没有看到什么令人欣喜的情况,反而听到的都是些亡国之语,这让原本等着蒋济歌颂自己功绩的曹丕非常愤怒,责问蒋济究竟是什么意思。这时候蒋济不慌不忙地说起了曹丕给夏侯尚的诏书。

蒋济认为,“作威作福”是《尚书》中明确劝诫后人应该戒除的,是个贬义词,而曹丕作为一国之君居然用上了这个词作为颁布天下的诏书,足见已经忘记了古代圣贤的训诫。蒋济提醒曹丕,天子无戏言,希望曹丕认真对待在诏书里出现的这个严重失误。

蒋济的话让曹丕深有感触,于是连忙命人追回了给夏侯尚的这道诏书。对于心胸狭窄的曹丕来说,承认自己的错误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这一次蒋济的话却让他不但怒气全消,而且心甘情愿接受了蒋济的批评。这也可以看出蒋济在曹丕心中的地位。

就在蒋济在洛阳悠闲地担任着散骑常侍的这段时间里,三国形势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关羽在荆州败亡之后,蜀汉集团的势力扩张受到了极大的遏制,由诸葛亮所制定的“跨有荆益”的战略构想也濒临破产。

为了挽回这种不利局面,刘备于黄初三年(公元222年)二月开始向孙权占领的荆州地区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孙权主动向曹丕俯首称臣,而曹丕拒绝了谋士刘晔提出的趁机向东吴发动夹击的建议,接受了孙权的请降要求。孙权在夷陵之战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曹丕这时候才想起来应该向孙权施加更多的压力,于是向孙权提出将其儿子孙登送至魏国作人质的要求,遭到了孙权的断然拒绝。曹丕恼羞成怒,不顾刘晔等大臣的反对,于同年九月以十万之众兵分三路沿长江一线向孙权发动进攻。曹休、张辽、臧霸作为东路进攻洞口,曹真、夏侯尚、张合、徐晃作为西路进攻江陵,曹仁则作为中路进攻濡须地区。由于蒋济曾经在淮南一带与孙权有过交手并具有一定的作战经验,曹丕特意命令蒋济随同中路大军统帅曹仁一起出征。就这样,蒋济又一次来到了战争的第一线。

战争开始之后,曹仁以其子曹泰向濡须发动主攻,并以将军常雕及诸葛虔、王双等乘船袭击濡须中洲,蒋济则被安排率领一支偏师进攻羡谿。对于曹仁的这个部署,蒋济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蒋济认为,东吴大军占据长江西岸,并将战船部署在长江上游,按照这样的战场态势,曹仁进攻濡须中洲的计划等于是钻进了吴军预先布置好的陷阱,无疑是自取灭亡。不过,蒋济的建议并没有得到曹仁的认可,曹仁固执地按照原定计划发动了进攻,结果东吴将领朱桓以将军严圭进攻曹仁的油船,以一部对常雕所部进行反击,自己则以主力对曹泰发动总攻。这一下子让曹仁措手不及,常雕当场阵亡,王双被俘,曹泰眼见大事不妙,只能烧毁营寨撤退,数千士兵在这场战斗中死亡,中路大军的进攻遭遇惨败,曹丕三路进攻的计划无法实现,只能全军撤退,无功而返。此战过后,曹仁羞愧难当,不久便抑郁而亡。战后检讨得失,蒋济不但没有受到丝毫的处罚,反而因为向曹仁提出警示而得到了曹丕的嘉奖。黄初四年(公元223年)三月,曹丕下达了一道《以蒋济为东中郎将代领曹仁兵诏》。

该诏提道:

卿兼资文武,志节慷慨,常有超越江湖吞吴会之志,故复授将率之任。

这道诏书对蒋济的赞誉可谓跃然纸上,蒋济不但被形容为文武双全、品德高尚,同时还得以统帅刚刚病逝的大司马曹仁所部,同时又被重新授予了东中郎将一职,由一个文职的京官摇身一变成为拱卫江淮的边塞重将。不过,这个任命更多的则是失败之后鼓舞士气的一个临时举措,就在之后不久,蒋济便奉命调回了洛阳,任职尚书,从此进入了曹魏帝国的核心阶层。

黄初六年(公元225年)十月,曹丕再一次对东吴发动进攻。当曹丕的大军抵达广陵之时,蒋济向曹丕献上了《三洲论》,认为水路无法通畅,不适宜发动进攻。不过蒋济的建议再一次遭到曹丕的否定。当曹丕大军前进至渎水之际,中渎水道结冰,数千艘战船停滞不前。这时候有大臣建议就地驻扎屯田,而蒋济则认为该地东临洪泽湖,北靠淮河,容易遭到吴军的进攻,反对就地驻扎的意见。蒋济的这个建议终于得到了曹丕的采纳,于是大军开始后撤。但是就在回军途中,精湖的湖水几近干枯,船队散布在数百里的水面上因为搁浅无法前行。此时已经无计可施的曹丕将这个难题又甩给了蒋济,自己由谯县返回洛阳。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意外状况,蒋济沉着冷静,下令开凿出四五条水道,让船只聚拢,然后修筑土墩阻断湖水,先将战船都牵引在一起,最后再掘开土墩,顺着水势将战船全部引入了淮河,仅仅比曹丕晚一点抵达谯县。曹丕对此深有感触,回到洛阳之后由衷地赞叹道:“我原本决定从被困的船只中分出一半在山阳池中烧毁,而你却能将所有的战船全部带了回来,仅仅比我晚一点回到谯县,实在出乎我的意料;每次你所陈述的意见都与事态的发展丝毫不差,这更是让我钦佩。以后征讨敌人的计划,你想到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的时候,一定要告诉我。”

回顾蒋济在曹丕当政期间的经历,尽管所提出的建议并没有完全得到曹丕的采纳,但是每到事后,曹丕都会对蒋济的先见之明钦佩不已。

因此,蒋济在朝中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

黄初七年(公元226年)五月,魏文帝曹丕病逝,其子曹睿继位,史称魏明帝,此时已经恢复联盟的孙刘两家借机向曹魏发动两线进攻。

太和二年(公元228年)五月,孙权命令鄱阳太守周舫向曹魏扬州牧、大司马曹休诈降,企图吸引曹军淮南地区的主力深入东吴境内予以歼灭。

此时已经被授予关内侯的尚书蒋济上书魏明帝,认为不可轻信周舫投降的说法,并指出一旦大军深入敌境,不但将与东吴的精锐正面相对,同时还面临着东吴将领朱然的尾随追击,后果不可设想。

不过,魏明帝并没有听从蒋济的意见,仍然命令曹休率领十万大军出兵皖城,同时以司马懿、贾逵分别出兵江陵和东关,对东吴进行三路进攻。当曹休大军进抵皖城后,蒋济再一次提醒魏明帝曹睿:目前东吴军队已经显露出向西进军的迹象,一定是想合并一处向曹休发动进攻,应该立即派遣主力增援曹休,以免曹休遭遇重创。战局的发展也正如蒋济预料的那样,等到曹休发觉中了周舫的诈降之计时,东吴名将陆逊已经率领大军对曹休实现了合围。一战之后,曹休大败而归,伤亡万余人,军用物资消耗殆尽。幸好贾逵及时赶到,否则曹休的十万大军就将全军覆没。战后,曹睿对于蒋济的先见之明称赞不已,提拔其为主管中央武官选拔的中护军一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