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课: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经典译注大全
7177300000031

第31章 章仔钧太傅公家训[五代]

章仔钧(868-941),字仲举,浦城(今属福建)人。深沉大度,于晚唐生活约40年,晦迹不仕。后遇闽王王审知,乃诣军门,献战、攻、守三策。闽王大喜,待为上客,特授刺史、太傅、招讨制置使。在官有仁政,民甚怀之。其有子10余人,孙辈70,分居各省,后均蔚为巨族。

家训原典

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安家两字,曰让与忍;防家两字,曰盗与奸;亡家两字,曰嫖与赌;败家两字,曰暴与凶。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语,休作生忿a之事,休专公共之利。吃紧在尽本求实,切要在潜消未形。子孙不患少而患不才,产业不患贫而患喜张,门户不患衰而患无志,交游不患寡而患从邪。不孝子孙,眼底无几句诗书,胸中无一段道理,神昏如醉,体懈如瘫,意纵如狂,行卑如丐,败祖宗之成业,辱父母之家声,乡党为之羞,妻子为之泣,岂可入吾祠而葬吾茔乎?戒石b具在,朝夕诵思。

《江阴章氏支谱》

注释

a生忿:忤逆,冒犯,不孝顺父母。

b戒石:刻着训诫文字的石碑,古时多立在官衙大堂之外仪门之内,官员升座办案,抬眼就可望见。

译文

传家最重要的是读书和耕作;家族兴旺最重要的是俭朴和勤劳;家庭和睦最重要的是谦让和隐忍;家族中最须防范的是偷盗和奸淫;最常招致家族灭亡的是嫖妓和赌博;家族衰败往往缘于暴虐凶残。不要心存猜忌,不要听信离间的话,不要做忤逆不孝的事,不要独占公共的利益。最要紧最关键的是求本务实,把祸患消除在未形成之前。不担心少子少孙,而担心他们不长才干,不担心产业贫而担心铺张浪费,不担心门户人丁不旺而担心不长志气,不担心结交的朋友少而担心追随坏人。不孝子孙,眼里没看过几句诗书,胸中不懂做人处世的道理,精神浑浑噩噩像喝醉了酒,身体懒惰懈怠像半身不遂,对欲望不加约束像疯狂了一样,行事卑贱像个要饭的乞丐,败坏祖宗积攒下的产业,辱没父母的家族声誉,乡亲为他害羞,妻儿为他哭泣,这样的人死后怎能让他进我们的宗祠葬在我们的祖坟里呢?刻着训诫文字的石碑都在,一早一晚要记诵检点。

评析

一篇家训的传与不传,情况极为复杂。有的家训不传而传,是凭它深遂的内涵和强有力的生命力,或许被长期的史尘所遮,但一旦发现便会大放异彩。有的家训传而不传,虽经再三宣扬,或许也能风光一时,然终要被时代吞没,不留痕迹。这篇家训在史上鲜为人知,《全唐五代文》中也没有记载,但如前所说,发现后确是大放异彩。

古人云:“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谨”。仔钧深深理会这一古训的真谛,在治家教子上大下功夫。他的传家、兴家、安家、防家、亡家、败家之说,言简意赅,浅显易懂,深得治家之法。而“四不患”、“四患”

的训子思想更具哲理,至今想来仍是此理,回味无穷。“吃紧在尽本求实,切要在潜消未形”句,尤为中肯。是训,既无僵死的“忠孝仁义”

的宣化,也无传统道德观念的说教,短短200来字却包含了许多治家守业、为人处世之道。他用“眼底无几句诗书,胸中无一段道理”等语来描绘不肖子孙的形象,也有理有趣,可圈可点。

这篇家训,融情于理,藏爱于义,文短意深,堪称历代家训中少有之精品。据称,章氏后人均不忘祖训,仁义乡里,蔚为巨族。由此,也足可证明章氏治家教子艺术的成功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