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课: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经典译注大全
7177300000032

第32章 范仲淹告诸子及弟侄[北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大中祥符进士。少时贫困力学,出仕后有敢言之名。庆历三年任参知政事,建议十事,主张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因保守派反对,不能实现。他亦罢去执政,后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工于诗词散文,文章富于政治内容,风格明健,有《范文正公集》。

家训原典

吾贫时,与汝母养吾亲,汝母躬执爨a而吾亲甘旨b,未尝充也。

今而得厚禄,欲以养亲,亲不在矣。汝母已早世,吾所最恨者,忍令若曹享富贵之乐也。

吴中c宗族甚众,于吾固有亲疏。然以吾祖宗视之,则均是子孙,固无亲疏也。苟祖宗之意无亲疏,则饥寒者吾安得不恤也?自祖宗来积德百余年,而始发于吾,得至大官,若独享富贵而不恤宗族,异日何以见祖宗于地下,今何颜以入家庙乎?

京师交游,慎于高议,不同当言责之地。且温习文字,清心洁行,以自树立。平生之称,当见大节,不必窃论曲直,取小名招大侮矣。

京师少往还,凡见利处,便须思患。老夫屡经风波,惟能忍穷,故得免祸。

大参d到任,必受知也。惟勤学奉公,勿忧前路。慎勿作书求人荐拔,但自充实为妙。

将就大对,诚吾道之风采,宜谦下兢畏e,以副士望。

青春何苦多病,岂不以摄生f为意耶?门才起立,宗族未受赐;有文学称,亦未为国家用,岂肯循常人之情,轻其身汩g其志哉!

贤弟请宽心将息,虽清贫,但身安为重。家间苦淡,士之常也,省去冗口h可矣。请多着工夫看道书i,见寿而康者,问其所以,则有所得矣。

《戒子通录》

注释

a爨(cu3n):烧火做饭。

b甘旨:泛指佳肴美味,此处指替老人预尝咸淡滋味,代指奉养亲人。

c吴中:指其家乡吴县,在今苏州。

d大参:当是作者子侄中某人名字。

e兢畏:恭敬谨慎。

f摄生:养生,保养身体。

g汩(g^):本意是水流的样子或声音。此指沉迷。

h冗(r6ng)口:多余的人口,此指多余的仆人。

i道书:道家或佛家的典籍。作者认为多读之可使人甘于清贫,达观淡泊。

译文

我穷的时候,和你母亲赡养我母亲,你母亲亲自烧火做饭,而我亲自预先代尝咸淡,从来不曾充裕过。现在有了丰厚的俸禄,想用它赡养母亲,母亲已经不在了。你母亲已经早早去世了,我最遗憾的是,不得不让你们享受富贵之乐。

吴中亲族很多,和我固然有的血缘关系亲近有的疏远。然而以祖宗的角度来看,就都是祖宗的子孙,当然没有亲疏之分。既然在祖宗看来无所谓亲疏,那忍饥受冻的我怎么能不去救助?从祖先到现在积德一百多年,而实现在我的身上,得以做了大官,如果独享富贵而不体恤宗族,将来死去了怎么去地下面对祖先,今天有何面目到家庙里去呢?

在京师与人交游,不要高谈阔论别人的是非短长,因为你不是谏诤之官,不在负责进言的位置。姑且去温习文字,清洁自己的心灵和行为,以求自立自强。一辈子的评价,应当从大节中显示出来,不必私下谈论是非曲直,以免因求取小名而招至大辱。

少来往于京师,凡是有利可图的地方,就应想到可能存在忧患。我多次经历风波,就是善于在困穷时忍耐,因此得以免除祸患。

大参就任官职后,必然受到了解和信任。要一心勤学奉公,不要担忧前途。千万不要写信求人推荐提拔,只有充实自己是最好的。

青年时期不应陷于多病之苦,怎么能不注意养生健体呢?门户才刚刚立起来,宗族还没有受恩赐;有文学上的声名,也还没为国家所用,怎能按照平常人的情志行事,而放纵自己的身体任自己的志向泯灭呢?

贤弟请放宽心好好修养,虽然清贫,但求身体安康为重。家庭生活贫苦平淡,是士人的正常状态,省去多余的仆人就可以了。请多花时间在读佛道典籍,见到长寿又健康的人,问人家是怎么做的,就会有所收获了。

评析

这八则家训,看似琐碎,却处处反映出这位北宋杰出政治家、文学家的宽广胸怀和高尚品格。

一曰至情至性,自然流露。第一条追忆贫时与妻子奉养老母,虽尽心竭力,无奈囊中羞涩,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今官高禄厚,依经济力量足以养亲,可老母已不在人世,连和自己同甘苦、相濡以沫的妻子也已离自己而去,真是难以弥补的终生遗憾!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老母、发妻深挚的爱。第二条反映作者身居富贵,而不忘抚恤宗族中饥寒者的爱人之心,读来也很令人感动。更值得注意的是范仲淹言出行随,他自奉节俭,却用薪俸买田千亩,赡养族中的穷人,确属难能可贵。

二曰循循善诱,严格要求。他教诲子弟做官要廉洁奉公,不要写信求人以谋荐拔;交友要谦虚谨慎,不要轻取小名以招大侮。最重要的是要清心洁行,自我树立,自我充实。这样就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祖宗争光。当然严格要求不等于整天板着面孔教训别人,试看七、八两则,叮嘱亲人保重身体,何等情真意切!家训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二者结合得很好。

三曰言传身教,作出表率。如教育儿子“京师少往还,凡见利处,便须思患”,以亲身经验举例:“老夫屡经风波,惟能忍穷,故得免祸。”

这样的言传身教,比起空谈道理,说服力自然强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