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课: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经典译注大全
7177300000037

第37章 苏轼与子弟书三则[北宋]

苏轼(1037-1101),北宋大臣,北宋着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仲和,号东坡居士,苏洵之子,眉山(今四川)人。幼时,母程氏亲授其学,听见古今成败之事,皆即一语中的,并以范滂自鉴。宋仁宗嘉佑二年进士及第,深得主考官欧阳修赏识,荐之秘阁,后升任太常博士。王安石变法,他上疏竭力反对,遭贬至黄州团练副使。哲宗时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读。因反对尽废新法而出知杭州。元佑八年,哲宗亲政,复行新法,其又被贬知定州、惠州等地。徽宗即位,才得大赦北还。次年卒于常州。其博学多才,享有盛名,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家训原典

付迈a

古人有言:“有若无,实若虚。”b况汝实无而虚者耶?使人谓汝庸人,实无所能,闻于吾者,乃吾之望也。慎言语,节饮食,晏寝c早起,务安其形骸d为善也。临书以是告汝。

付迈。

四月十五日

与千之侄

独立不惧者,惟司马君实e与叔兄弟耳。万事委命,直道而行,纵以此窜逐,所获多矣。

因风寄书,此外勤学自爱。近来史学凋废,去岁作试官,问史传中事,无一两人详者。可读史书,为益不少也。

与元老侄孙

侄孙近来为学何如?想不免趋时,然亦须多读史,务令文字华实相副,期于适用乃佳。勿令得一第后,所学便为弃物也。海外f亦粗有书籍,六郎亦不废学,虽不解对义g,然作文极峻壮,有家法。二郎、五郎见说亦长进,曾见他文字否?侄孙宜熟前、后汉史及韩、柳文。有便寄近文一两首来,慰海外老人意也。

《苏东坡全集》

注释

a迈:即苏迈,苏轼的长子。付迈,就是写信给苏迈。

b“古人”句:古人,此指曾子。语出《论语·泰伯》:“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指君子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时能虚怀若谷。

c晏寝:晚睡。晏,晚。

d形骸:人的躯体。

e司马君实:即北宋名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与作者关系很深,故以“兄弟”相称。二人都反对王安石变法,亦都因之被贬谪出京。

f海外:指海南儋耳,时苏轼正被贬官在此。

g对义:指对偶之类诗文技法。

译文

致苏迈

古人说过:“虚心请教别人时,有学问像没有学问一样,满腹知识像空无所有一样。”何况你确实是没有学问、空空如也的人呢?假使有人说你是平常之人,实际没有什么本领,这话让我听到,是我的期望。

谨慎言语,节制饮食,晚睡早起,务求使躯体安宁为最好。写信告诉你这个道理。

致苏迈。

四月十五日

致千之侄

独自行事而没有畏惧的人,只有司马光和叔叔我们兄弟二人。万事成败听凭命运的安排,自己只管正道直行,纵然因此被流放,从中获得的足够多了。

追随风雅传统寄情写作,此外勤学自爱。近来史学衰落荒废,去年我做科举考试的考官,提问史传中的事情,详知的人极少。可以读史书,会有不少帮助。

与元老侄孙

侄孙近来学习情况怎么样?想来难免趋从时尚,然而也要多读历史书,一定要使写出来的文章文采和内容相一致,达到适合应用就行了。

不要让自己考下一个功名以后,就把所学知识扔到一边。海南这边也还有一些书籍,六郎也没有废弃学习,虽然还不懂对偶之类技法,然而写起文章来非常谨严有气势,有家传的法度。二郎、五郎听说也都有长进,你曾见过他们的文字吗?侄孙你应当熟悉前、后《汉书》以及韩愈、柳宗元的文章。如果近期写了文章就寄一两首来,安慰远在海南的老人的心。

评析

这三篇短简,皆写于贬谪窜逐之时。主要讲为学途径和学风问题,同时涉及到人生态度和文风问题。

首先是治学态度要谦虚,“有若无,实若虚”,犹海纳百川,虚谷方能容入一切。故君子常虚其心志,恭其容貌,不以逸群之才,加乎众人之上。苏轼将务学、修德同观,主张以虚而务实,乃体会遥深之语。

其次,他劝导子侄要独立不惧,临逆境而不馁,不因一时之得失而移志,便是宠辱不惊,泰然处之。他还以司马光及自己刚直不阿的品行,教导子弟“直道而行”,不改初衷。万事委命,不是说听凭命运安排,而是指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有时必须洒脱一点,如此,就是被贬窜,亦能增长见识,有所创获。苏轼的这种人生态度,绝不是消极的,细读其《前赤壁赋》,我们还是可以揣摩到他乐观豁达的进取精神的。

再次,苏轼对后辈提出了一个认真读史的问题。我国古代特重修史,讲求以史鉴今,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以便更深刻地认识现实,从而更好地去改变现实。“相今必鉴古,无古不成今”。“读史方知今日事,看花犹是去年人”。这些格言和警语,都说明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视读史的情况。

最后,苏轼谈到“文字华实相副,期于适用乃佳”。文字华丽好还是朴实好,不可一概而论。关键要看内容。写幻境奇景,神会仙遇文字自要瑰玮华美;写寻常事,菽粟布帛,下笔则须平朴亲切。苏轼的这些观点,是很耐人寻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