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课: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经典译注大全
7177300000038

第38章 黄庭坚家戒[北宋]

黄庭坚(1045-1105),北宋着名书法家、文学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幼年机警聪慧,过目成诵。

熙宁初教授国子监,深得宰相文彦博的器重,又得苏轼赞誉,名声大震。

出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为百姓爱戴。绍圣初年出知宣州,又鄂州。

因得罪权臣章惇、蔡卞,被贬为涪州别驾。宋徽宗时起知太平州。因与宰相赵挺之有微隙,谪官宜州(今属广西)。3年后,客死宜州。其文章天成,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同游苏轼门下,世称“苏门四学士”。

他尤长诗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善书法,独成一派。50岁作《家戒》以教幼子黄相。

家训原典

庭坚自丱角a读书,及有知识,迄今四十年,时态历观,谛见润屋封君b,巨姓豪右,衣冠世族,金珠满堂。不数年间,复过之,特见废田不耕,空囷c不给。又数年,复见之有缧绁d于公庭者,有荷担而倦于行路者。问之曰:“君家曩时蕃衍盛大,何贫贱如是之速耶?”

有应于予曰:“嗟呼!吾高祖起自忧勤,噍类e数口,叔兄慈惠,弟侄恭顺。为人子者,告其母曰:‘无以小财为争,无以小事为仇’,使我兄叔之和也;为人夫者,告其妻曰:‘无以猜忌为心,无以有无为怀’,使我弟侄之和也。于是共卮f而食、共堂而燕g、共库而泉h、共廪i而粟。

寒而衣,其币j同也;出而游,其车同也。下奉以义,上谦以仁。众母如一母,众儿如一儿,无尔我之辨,无多寡之嫌,无私贪之欲,无横费之财,仓箱共目而敛之,金帛共力而收之。故官私皆治,富贵两崇。逮其子孙蕃息,妯娌众多,内言多忌,人我意殊,礼义消衰,诗书罕闻,人面狼心,星分瓜剖k。处私室则包羞自食l,遇识者m则强曰同宗;父无争子n而陷于不义,夫无贤妇而陷于不仁,所志者小而所失者大。

至于危坐孤立,患害不相维持,此其所以速于苦也!”庭坚闻而泣曰:

“家之不齐o,遂至如是之甚,可志此以为吾族之鉴!”因为常语以劝焉,吾子其听否?

注释

a丱角:头发束成两角形,旧时多为儿童或少年人的发式。代指童年或少年时期。

b谛见:亲眼所见。润屋封君:屋宇豪华,主人受到封诰。指人家极其富贵。

c空囷(qn)不给:粮仓空空,生活不能自给。囷:圆形谷仓。

d缧绁(l9ixi-):原意是捆绑犯人的绳索。后指囚禁。

e噍(ji3o)类:活着的人。

f卮:古代的一种酒具。

g燕:通“宴”,宴席。

h泉:古代钱币的名称。

i廪:粮仓。

j币:本为缯帛,此处指衣服的料质。

k星分瓜剖:犹言分崩离析。

l包羞自食:自己偷偷做好吃的美味来吃。包,通“庖”;羞,通“馐”。

m识者:此处指有名望的人。

n争子:能够直言劝谏父亲的儿子。争:通“诤”。

o齐:治理。《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译文

我从小读书,到有了学问见识,至今四十年,世事变迁身历目睹,亲见居住在豪华宅邸受到朝廷封赏的富贵人家、大户豪强、世代为官的世家大族,金银珠宝堆满庭堂。不出数年之间,再从那里经过,只见荒废的田地无人耕种,粮仓空空供给不上。再过数年,又见到在公堂上被囚禁收监的,在路上担着担子疲于奔走的。问他们说:“你家以前人丁兴旺家族强盛,因何这么快就沦为贫贱了呢?”有人回答我说:“唉!

我的高祖父自忧患勤劳中起家,全家只有几口人,长者慈爱,小辈恭顺。

做儿子的,告诉他们的母亲说:‘不要因小财争斗,不要因小事起仇怨’,让我们兄弟叔侄保持和睦;为人夫的,告诫他的妻子说:‘不要存心猜忌,不要计较有无’,让我们兄弟叔侄保持和睦。于是同一副餐具吃饭,同一间堂上宴席,同一个库中保存钱财,同一个粮仓里储藏粮食。冷了加衣服,衣服的料子是一样的,出去游玩,乘坐的车是一样的。下侍奉上,上谦让下,共同遵循仁义的准则。家族里所有的母亲是大家的母亲,家族里所有的儿女是大家的儿女,没有你我之分,没有多了少了的嫌猜,没有个人贪多的私心,没有无端耗费的钱财支出,大家一齐盯着往粮仓钱柜里增加储蓄,齐心合力往家赚取金帛财货。所以公家的事自己的事都处理得好,金钱财富和高贵的地位都来了。等到子孙繁衍增加,妯娌众多,家族内部说话多忌讳,人和人想法都不一样,礼义衰落不讲了,攻读诗书之声很少听到了,人面之下起了狼心,家族像天上的星斗、像剖开的瓜一样分散离析了。在自己的小家里的时候做珍馐美味吃,遇到有名望的人就勉强去攀同宗,父亲没有直谏的儿子而陷于不义,丈夫没有贤德的其子而陷于不仁,计较关注的都是琐事,以致遗失忽略了真正重要的。直到孤家寡人各行其是,有了祸患不会相互维护支持,这就是家族迅速沦落的原因!”我听了感慨而泣,说:“不治家,后果如此严重,可以记住这些作为我们家族的鉴戒!”为此常常说起来勉励大家,你们能听从吗?

家训原典

昔先猷以子弟喻芝兰玉干生于阶庭a者,欲其质之美也;又谓之龙驹b鸿鹄者,欲其才之俊也,质既美矣,光耀我族;才既俊矣,荣显我家,岂有偷取自安而忘家族之庇乎?汉有兄弟焉,将别也,庭木为之枯;将合也,庭木为之荣。则人心之所叶者,神灵之所佑也。晋有叔侄c焉,无间者,为北阮之富;好异者,为南阮之贫。则人意之所和者,阴阳之所赞也。大唐之间,义族尤盛,张氏d九世同居,至天子访焉,赐帛以为庆;高氏e七世不分,朝廷嘉之,以族闾为表;李氏f子孙百余众,服食器用,童仆无所异。黄巢、禄山大盗g,横行天下,残灭人家,独不劫李氏,云:“不犯义门也”。此见孝慈之盛,外侮所不能欺。虽然,皆古人陈迹而已,吾子不可谓今世无其人……吾子力道问学,执书册以见古人之遗训,观时利害,无待老夫之言矣。于古人气概风味,岂特仿佛耶?愿以吾言敷h而告之,吾族敦睦当自吾子起,若夫子孙荣昌、世继无穷之美,则吾言岂小补哉!志之曰“家戒”。时绍圣元年i八月日书。

《戒子通录》

注释

a“昔先猷(y5u)”句:典出《晋书·谢安传》,晋代谢安问子侄为什么长辈希望后代成为优秀者,其侄谢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猷:谋划、计谋,“先猷”是先代圣贤指出的大计,代指先贤。

b龙驹:以龙驹喻英俊秀颖的少年。语出《晋书·陆云传》:“云字士龙,六岁能属文,性清正,有才理。少与兄机齐名,虽文章不及机,而持论过之,号曰‘二陆’。幼时吴尚书广陵闵鸿见而奇之,曰:‘此儿若非龙驹,当是凤雏。’”

c“晋有叔侄”句:典出《世说新语·任诞》:“阮仲容、步兵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皆富,南阮贫。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罗绮。仲容以竿挂大布犊鼻裈于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后常以“北阮”代称亲族之富者。前句“汉有兄弟”典故未详。

d“张氏”句:指张公艺,唐代郓州寿张(今河南台前)人,其家九代聚居,北齐、隋朝、唐朝都曾予以表彰。

e“高氏”句:指唐代名将高崇文,其先为渤海高氏(在今河北景县),后“徙幽州(今北京),七世不异居,开元中,再表其闾”(《新唐书》卷170)。

f“李氏”句:指隋末唐初李知本,赵州元氏(今属河北)人,事迹见《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八》。

g“黄巢”句:此处为作者误记,应为“隋末盗贼”。

h敷:铺陈,详细叙述。

i绍圣:宋哲宗赵煦的第二个年号。绍圣元年是1094年,作者时年50岁。

译文

古代的贤人把孩子比作庭院前生长的芝兰玉树,是希望孩子具有芝兰玉树那样美的材质;又比作龙驹和鸿鹄,是希望像龙驹鸿鹄那样有俊逸的才华,材质美,才华俊逸,都是为了使家族荣耀、显达;哪有为了自己偷偷受益而忘了家族的荫庇的?汉代有一对兄弟,即将离别时,庭院中的树为之枯萎,即将重逢,庭院中的树为之繁茂。如此说来,人心和谐的,能得到神灵的保佑。晋代有一家叔侄,居道北的北阮亲密无间因而富足;南阮因总爱标新立异而贫困。如此说来,人情和睦的,能得到天道的赞誉。唐代,行仁义的家族尤其昌盛,张氏家族九代人住在一起,以致皇帝得知后赐给丝帛作为庆贺;高氏家族七代人不分家,朝廷嘉许他们,以他们的聚居区为榜样;李氏家族子孙一百多口,日常饮食用具,儿童、仆人都一样没人享受格外的奢华。黄巢、安禄山那些大盗,横行天下,残灭人家,惟独不劫李家,说:“不冒犯仁义之门”。由此可见孝悌慈爱而来的兴盛,外部的侵犯不能奈何。即使这样,都是古人的过去的事了,你们不能说当代没有这样的人……我的儿子们致力于研习学问,手捧书本可以读到古人留下的训诫,观察时时的利害变化,不要等我说才知道该怎么做。和古人的气概风格,难道只是差不多吗?愿把我的话详细告诉给你们,我们家族真诚和睦之风应当从我的儿子们开始,如果子孙荣耀昌盛,把好的家风一代一代继承下去,那我的话作用还小吗!把以上铭记下来,叫做“家戒”。书写于绍圣元年八月某日。

评析

黄庭坚《家训》以40年所见所闻,谆谆教诲子弟,以期子孙荣昌,世继无穷。

封建社会以大家庭和睦共昌为荣,这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体现形式。黄庭坚于此十分重视,殷切希望黄氏家族亦成巨姓大族,世代繁荣昌盛。他总结一些家族败落的原因,则是由于后代子孙抛弃了先祖“叔兄慈惠,弟侄恭顺”的好家风,而各怀私心,才导致一败涂地,一蹶不振。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一个大家庭的维系以及兴旺,确实需要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操持,而且要做到“无以小财为争,无以小事为仇”,“无以猜忌为心,无以有无为怀”。然而人有私心,难免会有猜忌,籍礼义来维系家族,也只能是唯一的办法。但往往难以持久,这大概也是理学教条无力的表现。不过,亲属之间互相谦让、互相照顾还是应该的。

这样可以避免不少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酿成的祸害,这在今天也是有教育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