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课: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经典译注大全
7177300000049

第49章 方孝孺谨行[明]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号正学,宁海(今属浙江)人。

明代着名大臣、文学家。初从名儒宋濂学,“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

后为教授、翰林侍讲、文学博士。朱棣起兵篡权,惠帝所发诏檄皆出其手。被朱棣抓入狱中时,朱令其起草即位诏书,他投笔于地,边哭边骂:

“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怒杀之于市,他慨然就义,作《绝命词》云:

“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孝儒死后,被诛者连其十族。方孝孺在史上以忠孝耿介着称,故其治家训子也颇具影响。在正伦、重祀、谨礼、务学、笃行、自省、绝私、崇畏、戒惰、审听、谨习、虑远、慎言诸方面,都有严格训诫。

家训原典

谨行

士之为学,莫先于慎行a。行之于人,犹室之有栋柱也,帛之有丝缕也,木之有本也,马之有足也,鸟之有翼也。圣得之而后为圣,贤得之而后为贤。君子修是而为善,小人失是而陷于夷狄禽兽之归,夫焉可忽哉?积之如升高之难,而或败于谈笑;为之于阃阈b之内,而或播于四海九州。才极乎美,艺极乎精,政事治功极乎可称,而行一有不掩焉,则人视之如污秽不洁,避之如虎狼,贱之如犬豕。并其身之所有,与其畴昔c竭力专志之所为者,而弃之矣!可不慎乎?……迷溺于声色势利,以身为之役,而不以为劳其心;以为至乐也,而不知其可悲也;甚适也,而不知其为污辱也。均之为身也,圣贤之尊荣若彼,而众人之污辱若此,曷为而然哉?慎行与否致之耳。难成易毁者,行也;难立易倾者,名也;得之不能久于身,乐未既而忧继之者,人之欲也。以富贵利达,易污辱之名,犹食乌喙d而易死也,况倏忽接于耳目者之不足恃乎!……人莫不喜为名人之子孙,而不知其尤难于众人。盖德大则难继,行高则难称。有善过于人,人未之取也。曰其祖之贤,不但如斯而已。有恶未着,人已责之,以为不肖。曰若之祖何人也,而为此哉?故生于微宗庸族者,过易隐而善易着,以其特出,掩于其先,人皆异之,故不求其备也;生于世家者,过易闻而善难昭,以其先多显人而不可企也。呜呼!方氏之嗣人e,奈何而不慎乎!

注释

a慎行:谨慎小心于自己的德行。

b阃(k^n)阈(y&):门限,门户。

c畴昔:往日,从前。

d乌喙(hu#):中药附子的别称。以其块茎形似得名。是一种有毒植物。

e嗣(s#)人:后人。嗣:接续,继承。

译文

士致力于做学问,没有什么比谨慎于修养自己的德行更首要。德行对于人,好比房屋有栋梁和柱子,布帛有丝线,树有树根,马有蹄子,鸟有翅膀。圣人有德行才成其为圣人,贤人有德行才成其为贤人。君子修养德行而行善,小人失去德行而沦为野蛮的异族和禽兽之类,这怎么能忽略呢。积累德行像登高一样难,而毁败失去有时却在谈笑之间;在门庭之内修养德行,有时却能传扬到四海九州。才华美赡至极,技艺精湛至极,政务上的成绩功劳极高值得称颂,而行为稍有不够检点,那么别人看待他就像看待污秽不洁的东西,像躲避虎狼一样躲避他,像对猪狗一样看不起他。这个人所有一切,以及他以往竭力专心所做的,前功尽弃。能不谨慎吗?……沉迷于声色享受和权势物欲,身体受其驱使,而意识不到心灵也被劳役;看做最高的享乐,而看不到其可悲;感觉非常安逸,而不知道那其实是污秽和耻辱。平等地生而为人,圣贤的尊荣到那般境界,而普通人污秽耻辱到这种天地,怎么会这样呢?导致这样的原因就是是否谨慎修养德行。养成难,毁坏易的,是德行;树立难,倾覆易的,是名声;得到不能持久随身,欢乐还未结束忧患就会继之而来的,是人的欲望。

以富贵通达来换取污秽耻辱之名,好比食用乌喙来换死,何况倏忽之间的感官享受根本不足倚靠!……人没有不喜欢做名人后代的,而不知道做名人之后特别难于做普通人的后代。因为道德高难以继承,品行高难以与之相称。有长处胜过别人,人们不多加赞许。说他祖辈的贤能,还不止是这些呢。有缺点还不明显,人们已经在苛责他,认为是不肖子孙。说你的祖先是谁啊,现在你做这种事?因此,生于没什么名声的普通家族的人,缺点容易隐藏起来而长处容易显着,因为他独特地崭露头角,比他的祖先强,人们都高看一眼,所以不求全责备;生于世家大族的,缺点容易传扬而长处难于显露,因为他的先世多显达的名人不可企及。唉!我们方家的后人,怎么能不谨慎呢!

家训原典

自省

言恒患不能信,行恒患不能善,学恒患不能正,虑恒患不能远。改过患不能勇,临事患不能辨,制义患乎巽懦a,御人患乎刚褊b。汝之所患,岂特c此耶?夫焉可以不勉?

绝私

厚己薄人,固为自私;厚人薄己,亦匪其宜。太公d之道,物我同视e。循道而行,安有彼此?亲而宜恶,爱之为偏。疏而有善,我何恶焉?爱恶无他,一裁以义。加以丝毫,则为人伪。天之恒理,各有当然。

孰能无私?忘己顺天!

虑远

无先己私而后天下之虑;无重外物而忘天爵f之贵;无以耳目之娱而为腹心之蠹g;无苟一时之安而招终身之累。难操h而易纵者,情也;难完i而易毁者,名也;贫贱而不可无者,志节之贞也;富贵而不可有者,意气之盈也。

《逊志斋集》

注释

a制义:裁断义事。巽懦:卑顺懦弱。此句指义所当为之事要勇往直前。

b御人:统治、管理人。刚褊(bi2n):刚愎、狭隘。

c特:仅只。

d太公:即大公,极其公正。

e物我同视:外物和自我一视同仁。

f天爵:自然的爵位。《孟子·告子》:“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此处是把名利禄位视为外物,把道德修养视为天爵。

g腹心之蠹(d&):指对人心灵的侵蚀。蠹:蛀虫。

h操:把握、控制。

i完:完善,完美。

译文

自我省察

说话常最怕的是不能守信用,行事常最怕的是不能行善,治学常最怕的是不能遵循正确的学术理路,考虑事情常最怕的是不能从长远计议。改正过失怕的是不能勇敢改过,处理事务怕的是不能明辨,裁断正义是非怕的是卑顺懦弱,不能勇往直前,管理人怕的是刚愎狭隘。你所该担心的,岂止这些呢?怎么可以不勉力去做呢?

弃绝私情

待自己宽厚,待他人苛刻,固然是自私;待别人宽厚,待自己苛刻,也并非正道。真正极其公平的正道,应是外物和自我同等看待。遵循这个正道行事,哪里有彼此之分?关系亲近的人如果本应厌恶,错爱他就是偏向。关系疏远的人如果有善行,我为什么要厌恶人家呢?喜爱或厌恶一个人的标准没有别的,一律以义做裁定。加以丝毫私情,那就是做人虚伪了。天的永恒真理,各有理所应当的样子。谁都够没有私心,忘怀自我顺应天道呢!

谋划长远

不要以个人私利为先而以公共利益为后,不要过分看重身外的功名利禄而忘记天爵的高贵;不要让声色感官的快乐成为心灵的蠹虫;不要苟且满足于一时安逸而招至终身负累。难以控制而容易放纵的,是情欲;难以完美而容易毁坏的,是声名;虽贫贱也不可或缺的,是志向节操的刚正;虽富贵而不能有的,是志得意满后的洋洋自得。

评析

待人处世,修身养性,是中国封建社会里以儒家正统思想指导、约束自己、训诫子孙的士大夫们十分重视的。在这里,方孝孺从谨行、自省、绝私、虑远四个方面谆谆教诲,读来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德行,古人认为是“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这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心,就是仁、义、礼、智的思想基础。有了这孔孟之德,施之于行,便可为君子。他认为,德行的修炼是很艰难的。有时你在家中所为,可以传闻于四海九州,有时你谈笑间的疏忽,竟会身败名裂。无论才、艺、政事、治功如何有成就,德行一不慎,就可能遭人唾弃。抽去方孝孺所言德行之封建内涵,辨清古今德行之差异,仅就方氏对德性重要性和积行之难的剖析来说,他的话确是中肯的启迪。今天社会提倡的道德品行,是由对历史上的传统美德继承、改造、发展来的。从小对德行的培养,任何时候都是社会的重要职责。作为个人,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良好的品德操行,更是应该首先引以为重的。

向往幸福、富裕、美好的生活,追求自由、欢乐、体面的人生,是人类的共同理想。然而,如何获得这种生活和人生,德行不同的人态度必然不一,随之效果也就不同。在今天,有道德修养的人做每一件事,首先考虑的是人民的利益。如果违背人民的利益,对他个人好处再多,也会严谨克制,绝不为之。因为这是关系到个人良好德行的大事。为了一点眼前利益,置社会伦理于不顾,其结果,不仅德行丧尽,而且轻者遭人耻笑,重者载入史册,遗臭万年,无颜以对子孙。这样的事,历史上比比皆是。

要培养好德行,就得深刻理解德行于生命的意义。方孝孺训戒子孙,不可得意自生,不能迷溺于声色势利,碌碌庸俗地虚度一生。而要知礼节,修德行,小则修身齐家,大则利国利民,使自己充实的不足百年之生,留下千载流芳的仁厚孝义之名。能理解和做到这些,就必然能注重个人德行的培养。

有无德行,不在于贫穷或富贵,而在于个人或家庭持之以恒地蓄学积行。出生于普通人家,培养德行很难;出生于有德行的名门望族,个人的德行培养似乎更难。因其先人的德行名望高,在众人眼里,人们会自然而然地将他与其先人相比。方孝孺要求自己的子孙更要严于要求自己,以先人为榜样,谨慎培养自己的好德行,为家族争光。体现了家规家法的无上权威性,足令方氏后人读之不寒而栗,肃然起敬。

方孝孺要求从言语、行动、学习、思虑、改错、处事、制义、治理等八个方面不断反省自己,努力做一个正直、聪慧、睿智、大度之人。

为后人指出了一条不断改造自己、完善个性的理想之路。

治家修身、待人处世讲究公正无私。凡事偏爱自己,轻视苛刻别人,这是明显的自私自利,当然不对;但遇事过于宽容别人,轻视自己,失去衡量事理的公正标准,这同样是不对的,当然也不能让所有人所接受。

对物对事,对人对己,都应当一视同仁。

凡事要做久远之虑,否则就会有日近倾败之忧。方孝孺从情感、声誉、意气、志节四方面,要求做人处世要瞻前顾后,择善而从,千万不可鼠目寸光,因小失大,枉对人生。

情感是人类和睦相处的润滑剂。在情感方面的远虑,就是应当有高尚的情感追求,要不断提高个人情感的道德品位,不要陷入卑污猥琐的情感世界中,不可有唯我为重的私心杂念。

声誉是为人立世之操守所在。声誉的培植完善需日积月累,稍有不慎就会毁于一旦。处世作人,千万不可只重身外之物,而忘却受人尊敬留人怀念的声誉之宝贵。

意气是由主观偏激而产生的任性情绪。为人不论贫富,和蔼谦恭应为待人交友的准则。家境越富裕,地位越高贵,就越要警惕颐指气使、意气用事。千万不能以看着舒服听着顺耳来衡量、评价一个人。

志节就是做人的骨气。无论生活地位如何,自尊自重、堂堂正正做人这一点不能变。光明磊落,坚持正义,绝不能狗苟蝇营。顺利时正直做人,困厄时不屈辱偷生,面对现实,挺起脊梁,活着就要有做人的骨气。

这篇家训,从艺术上看,确是一篇结构严谨,文字流畅,读后令人感觉余音缭绕、回味无穷的好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