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课: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经典译注大全
7177300000056

第56章 高攀龙家训[明]

高攀龙(1562-1626),明代学者,东林党首领,教育家。字存之,又字云从,号景逸,无锡人。少年读书时就有发扬光大程朱理学的志向。

举万历十七年进士,授行人之职。四川张世则以所着《大学初义》进呈,请诏颁行天下。他以张氏所言多有诋毁程朱之处,上书驳斥其谬;又因赵用贤、李世达得罪权臣被削职,他上疏力保,被贬为揭阳典史。后辞官归乡,在家30多年未出仕。天启元年重起,四年八月,拜左都御史,因弹劾御史崔呈秀罪状,被魏忠贤所恨,革职回籍。与顾宪成同主讲无锡东林书院,时称“高顾”。后遭魏忠贤迫害,遭追捕,他整衣冠草遗表,投河自尽。他一生为官仅六七年,其余时间都在授徒讲学,“操履笃实,粹然一出于正,为一时儒者之崇”,影响很大。

家训原典

做好人,眼前觉得不便宜,总算来是大便宜;作不好人,眼前觉得便宜,总算来是大不便宜。千古以来,成败昭然,如何迷人尚不觉悟,真是可哀!吾为子孙发此真切诚恳之语,不可草草看过。

取人,要知圣人取狂狷之意,狂狷皆与世俗不相入,然可以入道a。

若憎恶此等人,便不是好消息。所与皆庸俗人,己未有不入于庸俗者,出而用世,便与小人相昵,与君子为仇,最是大利害处,不可轻看。吾见天下人坐此病甚多,以此知圣人是万世法眼b。

不可专取人之才,当以忠信为本。自古君子为小人所惑,皆是取其才,小人未有无才者。

以孝悌为本,以忠义为主,以廉洁为先,以诚实为要。

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

善须是积,今日积,明日积,积小便大。一念之差,一言之差,一事之差,有因而丧身亡家者,岂可不畏也!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我恶人,人亦恶我;我慢人,人亦慢我。此感应自然之理。切不可结怨于人,结怨于人,譬如服毒,其毒日久必发,但有小大迟速不同耳。人家祖宗受人欺侮,其子孙传说不忘,乘时遘会c,终须报之。彼我同然,出尔反尔d,其可不戒也!

言语最要谨慎,交游最要审择。多说一句不如少说一句,多识一人不如少识一人。若是贤友,愈多愈好,只恐人才难得,知人实难耳。语云:“要做好人,须寻好友,引酵e若酸,哪得甜酒?”又云:“人生丧家亡身,言语占了八分。”皆格言也。

见过所以求福,反己f所以免祸。常见己过,常向吉中行矣。自认为是,人不好再开口矣。非是为横逆g之来,姑且自认不是,其实人非圣人,岂能尽善。人来加我,多是自取,但肯反求,道理自见。如此则吾心愈细密,临事愈精详,一番经历,一番进益,省了几多气力,长了几多识见。小人所以为小人者,只见别人不是而已。

注释

a狂狷:语出《论语·子路》:“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孟子·尽心下》:“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孟认为狂、狷这两种人都不合于世俗中道,但狂者能进取于善道,狷者能守节无为,都可以入道,与他们相处,胜于交往庸俗者和小人。

b万世法眼:佛教语,借指卓越精深的眼力。

c乘时遘(g7u)会:寻找捕捉可乘之机。遘,遇。

d出尔反尔: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本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此处即用本意,而非今天通常理解的言而无信,反复无常的意思。

e酵:做酒的酵母。

f反己:反过来找自身的原因,自我反省。

g横逆:横暴无理的行为。《孟子·离娄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

家训原典

世间惟财色二者,最迷惑人,最败坏人。故自妻妾而外,皆为非己之色。淫人妻女,妻女淫人,夭寿折福,殃留子孙,皆有明验显报。少年当竭力保守,视身如白玉,一失脚即成粉碎;视此事如鸩毒a,一入口即立死。须臾坚忍,终身受用;一念之差,万劫莫赎,可畏哉!可畏哉!古人甚祸非分之得,故货悖而入,亦悖而出b。吾见世人非分得财,非得财也,得祸也!积财愈多,积祸愈大,往往生出异常不肖子孙,作出无限丑事,资人笑话,层见叠出于耳目之前而不悟,悲夫!吾试静心思之、净眼观之,凡宫室饮食、衣服器用,受用得有数,朴素些有何不好?简淡些有何不好?人心但从欲如流,往而不返耳。转念之间,每日当省不省者甚多。日减一日,岂不潇洒快活。但力持勤俭两字,终身不取一毫非分之财,泰然自得,衾影无怍c,不胜于秽浊之富百千万倍耶?

人生爵位,自是分定,非可营求,只看得义命二字透,落得作个君子,不然,空污秽清净世界,空玷辱清白家门。不如穷檐蔀屋d,田夫牧子,老死而人不闻者,反免得出一番大丑也。

士大夫居间得财e之丑,不减于室女逾墙从人之羞。流俗滔滔,恬不为怪f者,只是不曾立志要作人。若要作人,自知男女失节,总是一般。

人身顶天立地,为纲常名教之寄,甚贵重也。不自知其贵重,少年比之匪人,为赌博宿娼之事,清夜睨g而自视,成何面目!若以为无伤而不羞,便是人家下流子弟。甘心下流,又复何言!

古语云:“世间第一好事,莫如救难怜贫。人若不遭天祸,舍施能费几文?”故济人不在大费己财,但以方便存心,残羹剩饭,亦可救人之饥;敝衣败絮,亦可救人之寒。酒筵省得一二品,馈赠省得一二器,少置衣服一二套,省去长物一二件,切切为贫人算计,存些赢余以济人急难。去无用可成大用,积小惠可成大德,此为善中一大功课也。

有一种俗人,如佣书作中h、作媒唱曲之类,其所知者势利,其所谈者声色,所就者酒食而已。与之绸缪i,一妨人读书之功,一消人高明之意。一浸淫渐渍j,引入于不善而不自知,所谓“便辟侧媚k”也,为损不小,急宜警觉。

在乡里中做个善人,子孙必有兴者,各寻一生理,专守而勿变,自各有遇。于“毋作非为”内,尤要痛戒嫖、赌、告状,此三者,不读书人尤易犯,破家丧身尤速也。

《高子遗书》

注释

a鸩毒:鸩是传说中的毒鸟,用其羽泡酒可毒死人。

b货悖而入,亦悖而出:财物不以正道得之,必被人巧夺或浪费而尽。

c衾(q~n)影无怍(zu7):指光明磊落,私生活无不可告人之事,故独居无愧。语出北齐刘昼《刘子·慎独》“独立不惭影,独寝不愧衾”。

怍:惭愧。

d穷檐蔀(b&)屋:草席盖顶之屋,贫者所居。蔀:覆盖于棚架上以遮蔽阳光的草席。

e居间得财:利用个人权势地位为人办事从中谋取钱财。

f恬不为怪:安然处之,不以为怪。

g睨(n#):视。

h佣书:受雇为人抄书。作中:作买卖交易的中间人。

i绸缪:情意殷切,形容交往密切。

j浸淫渐渍:渐相亲附,逐渐接近。

k便辟侧媚:逢迎谄媚,讨好别人。

评析

晚明社会,朝纲废弛,奸佞当道,高攀龙为明皇朝忠臣,与权阉魏忠贤势不两立,绝不阿俯奉迎取一时之荣华富贵。在取人上他认为“要知圣人取狂狷之意”;因为“狂狷皆与世俗不相入,然可以入道”。正是这个原因,他强调取人以德为先,当然也不否定有才之人。他在告诫子弟慎言语、慎择友的同时,要求多交贤友。“若是贤友,愈多愈好,只恐人才难得,知人实难耳。”这就是他在严酷的文网吏治境况下,主讲东林书院,与奸佞不屈斗争的精神所在,这对于子弟成长实在是极为有益的教诲。

晚明社会之腐败风气,在中国历史上是人所共知的,酒色才气,人欲横流,上自皇帝,下至士绅,沉溺其中,不可自拔,一部《金瓶梅》,就是生动写照。高攀龙对此自然深恶痛绝,要求子弟朴素度日,保持男子之节;更不许子弟亲近匪人,赌博宿娼,堕入下流。这是日常生活的道理。语虽浅显,道理很深,尤其在那个腐败的社会,更是金玉良言。

立身处世,当须戒除恶习。对待他人,也要救难怜贫。他要求子弟省俭,并非只是为了积累财富,以图家业兴旺,还要用来济人急难,积德行善。

他还主张“少杀生命”,这不仅是佛家慈悲心肠,还有为了节俭的目的。

并且,有助于消弥子弟的暴戾之气,培养其仁爱之心。所以,他严禁子弟趋附势利,要求他们摒除声色,不与匪人为友,这也即是孔子所谓“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这个道理,无论何时何地也是正确的。

高攀龙的《家训》,如家常口语,娓娓道来,亲切生动。因此也极能感人。虽是处世经验之谈,但其中时见刚直之性,真正是文如其人,使人读后油然而生敬意。

第1海葬陆氏温氏母训[明]

陆氏,明末浙江湖州人,抗清名士温璜之母。平素勤俭持家,家法极严。她以忠信、孝顺、行善等处世原则训诫其子,又教育俭约淳厚、修身养性、反省自向等。“温母之训不过日用恒言,而于立身行己之要,型家应物之方,简该切至,字字从阅历中来”,“耐人寻思,发人深省”

(清陈洪谋)。在陆氏的言传身教下,温璜崇祯十六年进士及第,授徽州府推官。清兵进攻徽州城,他严兵拒守,城破,手刃其妻女,且自刎而亡,历来被视为忠烈之模范。

家训原典

贫人勿说大话,妇人勿说汉话a,愚人勿说乖话,薄福人勿说满话,职业人勿说闲话。

凡人同堂同室同窗多年者,情谊深长。其中不无败类之人,是非自有公论,在我当存厚道。

世人眼赤赤,只见黄铜白铁b。受了斗米串钱,便声声叫“大恩德”。

至如一乡一族,有大宰官当风抵浪的;有博学雄才开人胆智的;有高年先辈道貌诚心,后生小子步其孝弟长厚、终身受用不穷的。这些大济益处,人却埋没不提,才是阴德。

但愿亲戚人人丰足,宁我只贫自守。若使一人富厚,九族饥寒,便是极缺陷处,非大忍辱人不能周旋其间。

人生只消得一个“巴”字。日巴晚,月巴圆,农夫巴一年,科举巴三年,官长巴六年九年,父巴子,子巴孙。巴得歇得c,便是好汉子。

贫人未能发迹,先求自立。只看几人在坐,偶失物件,必指贫者为盗薮d;几人在坐,群然作弄,必持贫者为话柄。人若不能自立,这些光景,受也要你受,不受也要你受。

作家的e,将祖宗紧要做不到事,补一两件;做官的,将地方紧要做不到事,干一两件,才是男子结果,高爵多金,还不算是结果。

儿子是天生的,不是打成的。古云:“棒头出肖子。”不知是铜,打就铜器;是铁,打就铁器。若把驴头打作马面,有是理否?

世人多被“心肠好”三字坏了,假如你念头要做好儿子,须外面实有一般孝顺行径;你念头要做好秀才,须外面实有一般勤苦行径。心肠是无形无影的,有何凭据?凡说“心肠好”者,多是规避样子。

过失与习气相别,偶一差错,只算过误,至再至三,便成习非,此处极要点察。

汝与朋友相与,只取其长,勿计其短。如遇刚鲠人,须耐他戾气f;遇骏逸之人,须耐他罔气g;遇朴厚人,须耐他滞气h;遇佻达i人;须耐他浮气。不徒取益无方,亦是全交之法。

母曰:“这个‘敬’字,不要文皱皱说许多道理,但是人子肯把‘犬马’二字常在心里省觉,便是恭敬孝顺。你看世上儿子,凡日间任劳任重的,都推与父母去做,明明养父母,直比养马了;凡夜间晏眠早起的,都付与父母去守,明明养父母,直比养犬了。将人比畜,怪其不伦,况把爹娘禽兽看待,此心何忍?禽兽父母j,谁肯承认,却不知不觉日置父母于禽兽中也。一念及此,通身汗下。只消人子将父母、禽兽分别出来,够恭敬了,够孝顺了。”

《中华家训大观》

注释

a汉话:指男人说的话。

b黄铜白铁:对金、银的鄙称。

c巴:盼望,等待。歇得,指盼望、等待的事暂不能实现时能耐住寂寞,淡然处之。

d盗薮:指盗贼,薮指人或物聚集之所。

e作家的:当家的。

f戾气:刚烈劲疾之风。

g罔气:当指罔然无视、眼中无人的习气。

h滞气:当指晦涩迟缓的待人处世风格。

i佻达:潇洒风流。

j禽兽父母:虐待父母如待禽兽。

评析

温母深信一种积极的精神力量的感召力,其价值远胜于施人斗米串钱的恩惠。她认为,道德人格的力量如果是真的,必然从行动中表现出来,否则都是虚伪的。精神并不是嘴上说说、脑子里想想的,而是与行为联系在一起的。好人不是一个空洞无物的概念,也必须通过具体的言行表现出来。追求道德人格的完善应该是从行动开始,在行动中进行。

因此,做官的,不必在口头上大讲勤政廉洁,而要干几件地方上的紧要事。有孝心的,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爱与敬就行了。指责他人有瑕疵的,自己行得正才对。做人不论贫富,都应该自立自尊自爱。在交友时要厚道待人,以宽容之心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