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课: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经典译注大全
7177300000059

第59章 陈龙正家矩[明]

陈龙正(1585-约1645),明代学者。字惕龙,号几亭。浙江嘉善人。师事东林党领袖高攀龙,留心当世之务。崇祯七年进士。多次被人举荐,帝皆不用,遂居冷宫。进垦荒之策,被人弹劾,诬为伪学。十七年,迁国子监丞。南明时用为祠祭员外郎,不就,南京失陷后得重疾卒。

陈龙正与同里袁黄在当时先后以治家教子严谨闻名。后人谓其家训平易浅显,常人易懂。

家训原典

不悭贻后

人性不悭,必不至大富;不贻子孙以大富,则不生侈心;不侈,则又不至大贫。是贻子孙以善守者,不悭乃其本也。祖父累之如锱铢a,子孙费之必如泥沙。子孙痴根,还从祖父愚性生下。

惠蒙

人自十五六以下,志识未定,记性偏清,一善言入耳,终身不忘;一邪言入耳,亦时时动念。先入为主,年少其尤。是以长愿亲朋惠我子弟:勿述市井之事,尤戒亵秽之谈;或称贤圣高踪,或陈古今治绩。切b无如孝悌忠信,泛不过山水图书c。倘遇事情兼备法戒d,则请详于所是,略于所非,或节其委而弗周,或微其词而弗露。使夫成人会意,小子忘情,既有益于人,亦自养厥德。

饮食间气质

盛馔变色e,为相敬也;蔬食必饱f,为相爱也。随分而宜,有何分别?识此意,人易于待我,我亦易于待人。若不得圣人之意,将恬然而安之,此其病根是傲;不得晋平公之意g,且以为简我而不乐矣,此其病根是陋。吾见世间朋友多犯此病。若真心为学,只饮食间便须变化气质。

《几亭外书》

注释

a累之如锱铢:一点点地积累。锱是一两的四分之一;铢是一锱的六分之一。

b切:贴切有用。

c泛:空泛无用。山水图书:游山玩水、书画印章,这些都是古代文人雅士喜谈之事。

d兼备法戒:同时既有可资师法的,又有可作警诫的。

e盛馔变色:意指主人设盛宴,因其礼重,客人应变色起身,以示敬谢。

f蔬食必饱:主人请吃粗食菜饭也一定吃饱。

g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君主。姓姬,名彪,前557年-前532年在位。晋平公之意,未明所指。

评析

陈龙正在培养后代方面很有其自己的一番见解。他透彻地分析了不悭、大富、侈心、大贫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子孙成长的影响。他认为,要使子孙成为善良忠厚的人,首先必须做到不吝啬。他从生活所见出发阐述昔日父辈辛辛苦苦积累的财产,而子孙不知来之不易,浪费如泥,弃之如土这种“痴根”,都与父辈的愚昧有关。要让子弟成为“善守”

家业者,必须让他们自己去勤俭创业。

陈龙正经过长期的经验总结得出结论,他认为,人在十五六岁以前,志趣认识还没有定型,社会经验不足,思想较为单纯。因此,他期望亲朋好友在子弟面前,不要谈市井亵秽之事,以免降低他们的道德情趣;不要谈游乐书画之事,以免引偏他们的人生志向。从而保证“先入”之物,都是正面的东西。

陈龙正很注意在生活小事上培养子弟的良好品格。他认为,赴宴时对盛情款待表现出心安理得,这是一个人傲气的表现。反过来因主人以简便款待而感闷闷不乐,这是其学识浅陋的表现。他主张,遇到宴请,应对主人的礼重表示敬意;如果是粗茶淡饭也要吃饱,以示对主人的敬爱。有什么吃什么,“随分而宜”。一个有修养的人,对待盛宴和粗饭,态度应该是一样的。如能做到这一点,那别人待我容易,我待别人也方便。为了饱肚子,何必强调丰盛与否呢?所以他认为,如果真心想做学问,就必须先从生活小事开始改变自己的气度,做恭和谦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