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课: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经典译注大全
7177300000060

第60章 黄道周京师与侄书二通[明]

黄道周(1585-1646),字幼平,号石斋,福建漳浦人。天启二年进士,崇祯初官右中允,因语刺周延儒、温体仁而被斥为民。后起为少詹事。南明弘光时任礼部尚书,南京失守,拥立唐王为隆武帝。自请赴江西召军队,率师出征,与清兵相遇,兵败不屈而死。黄道周工书善画,以文章、气节高天下,严冷方刚,不谐流俗,公卿多畏忌之。

家训原典

子静:汝读书幸自爱。少年努力为圣贤,才得中人。如在中人下手,到底下流也。汝精神温秀,又有峰峦,可时看关、闽、濂、洛a诸理学家言。自有入手,乃渐看汉、唐以下,如张良、汲黯、董仲舒、刘向、第五伦、黄宪、管宁、诸葛亮、陶潜、王通、马周、韩愈、李泌、元德秀、韩琦、范仲淹、李沆、司马光、李纲、文天祥b,此数人者,写其全传,出入袖中,久之自然成人。如泛泛度日,常有醉饱之心,此朽木粪土,终不可道矣。世人读书,能作文章,只是无本领。虽作文章好,亦无用处。汝文章犹未平达,而多有枝叶,须明明白白,不悖圣贤,乃可言文章。

父兄不可常恃,乡国不可常保c。人当自求之身,汝其不知?作官是祸难根本,凡人读书,不过为君父耳!

《黄漳浦先生全集》

注释

a关、闽、濂、洛:分别指关中张载、闽中朱熹、濂溪周敦颐、洛阳程颢、程颐,这五人是有宋一代最着名的理学家。

b张良、汲黯等诸人:此皆汉唐至宋代的着名文臣、贤士。汲黯:

西汉初年名臣。以直谏、谨严着称。刘向: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第五伦,字伯鱼,东汉初年名臣,任官以贞洁着称,当时人也比作西汉的贡禹。黄宪:东汉名士,一生未仕。管宁:汉末名士,一生讲学,居辽东。三国时,魏国多次征召,委以重职,固辞不受。王通:号文中子,隋末大儒,多位唐初重臣出其门下。初唐着名文学家王勃的祖父。马周:唐太宗时出身贫寒后至宰相的名臣,很受唐太宗的器重。李泌:中唐一代“帝王师”式的名臣,出身道士,曾辅佐肃宗、代宗平定安史之乱,德宗时官至宰相。

元德秀:唐时名士,曾任鲁山令,世称元鲁山。韩琦:北宋着名政治家、名将。李沆:北宋太宗时宰相。秉性亮直,内行修谨,时称“圣相”。

李纲: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

c“父兄”句:语出《颜氏家训·勉学》,“恃”字原作“依”。

评析

黄道周为明末抗清志士,其为学力揭宋儒以气质为性之非,认为人才之由生,必生于学,学大而后识大,识大而后力大。谓取其高而得其中,若取中势必流于下矣。又谓读书作人当有楷模,不可泛泛度日。提倡读书作文务求致用,文章虽好而无实际本领,终是无用。这个思想,反映了明清之际学者对宋儒心性之学的非难,乃是沿着王学一路进行思辩的。这是此文尤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当时或稍后的不少学者侧重于批判宋儒脱离实际的学风,如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对宋明理学的批判就相当有力。顾炎武提倡“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之计”才是真正的“实学”。王夫子则基于唯物论的感觉论,否定了朱子的“去欲存理”

说,认为“欲即天理”,“饮食男女之欲,人人之大共”,一针见血地指出:

“终不离欲而别有理”。颜元、戴震等更是提倡“践履”、“力学致知”的学风,对宋明理学的核心展开了强有力的质疑和批判。联系起来看,黄道周主张读书作文,要在有本领的观点,与明清之际思想家们新的启蒙思潮是一脉相通的。道周在《式士策》中还说过:“天地之生才,今古一也。才不视所生,视所用;不视所用,视所成。”所成,即指人才学问有补于世,而非空谈性理,直将学问弄成学究式的教条。他讲人贵志学,又贵自立,其学、识、力皆从自身努力中来,靠荫庇立足于世终不长远。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纵令不得其上,亦得乎中。至于做官得祸的说法,乃是与为学相对而说的。他以为作人为本,做官为末,与其人才观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