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课: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经典译注大全
7177300000072

第72章 傅超事亲篇[清]

傅超(1638-1702),清代学者。字稽山,号越尘,浙江绍兴山阴人。

少时夜读达旦,刻意奋进,但屡试皆不得志,遂废科举之业,谋生产以供养家庭。父早亡,弟妹皆未成年,他教养备至。曾任知县,知事等职。

长子伯辰早夭,他悲愤自咎,遂绝仕进,解官归家,致力读书,以穷性理之学。

家训原典

百行莫先于孝,而孝莫大于养志a。父母无不志b子为君子,则当希圣希贤,毋亏体c以养之。父母无不志子之成立,则当勤学问,习艺能,毋游荡以养之。父母无不志子之富有,则当惟勤、惟俭,毋骄奢、毋淫佚以养之。

人之爱子,自少至长,心劳力瘁,无倦容,亦无德色d。独至事父母,一念偶动,若不能已,转盼e则少衰矣,甚则厌心生焉。又每举以夸人,是谓口孝,而非心孝,苟移爱子之心以事父母,则可谓孝矣。

凡人时当困厄,略加提携,没齿不忘。一饭小惠,必思图报,否则指为负心。至于身在襁褓,口未能言,身未能行,较之困厄何如?而父母推干就湿,无所不至,较之提携何如?及其长也,延师择配,身之所有,悉以归焉,较之小惠更何如?而人恬不知感,一若父母分所应尔,此其良心尚可问哉?

罗氏《训世编》云:“孝子事亲,不可使吾亲生冷淡心,不可使吾亲生烦恼心,不可使吾亲生惊怖心,不可使吾亲生愁闷心,不可使吾亲有难言心,不可使吾亲有愧恨心。”旨哉斯言,亟宜三复f。父母于子,苟非大无理事,每多曲从。而子则不然,动辙抵牾g;或口虽不言,而心则否,是名腹诽。人子犯此,俱干天怒。如真不可行者,则当柔声怡色,具是非利害而白之,圣人所谓“几谏h”是也。

人至年老,其情最苦。夙昔友朋大半丧亡,而后生小子又不乐与之嬉游。惟赖白头夫妇彼此谈心,少解岑寂。而无如或鳏或寡,形影相吊,愈增忉怛i,全在子孙依依膝下时得欢心。苟惮其迂阔,托故远离;或相对话少,意冷色淡,是谓尊而不亲。西山短景,何以堪此?况血气既衰,语言颠倒,喜怒不时,人多厌之,而又疾病叠乘,涕唾横流,便溺狼籍,即父母亦自厌其余生矣。断在为子为妇者,左右不离,刻刻体贴,洞见肺腑j,即其得疾之由,亦不待切脉k而始知,斯为得之。古人所以身虽贵显,汤药必亲调,溺器必亲涤,巾裙必亲浣l也。倘至久而生倦,或专委奴婢,则曷贵是子是妇也m?盖子一求安,余人益懈怠矣。

但男子每多外事,尤在为妇者能随时尽力,以代子劳。然必人子先有一番缠绵至性,型于感动n,则有孝子,斯有孝妇耳。

《傅氏家训》

注释

a养志:意指承顺父母意志,按希望去做。《孟子·离娄上》说“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可参见。

b志:志愿,希望。此句言父母没有不希望孩子成为君子的。下文几个“志”亦同。

c亏体:指道德上失身陷于不义。《孟子·离娄上》朱熹注:“守身,持守其身,使不陷于不义也。一失其身,则亏体辱亲,虽日用三牲之养,亦不足以为孝矣。”

d德色:自以为有恩于人而表情上有所显示。

e转盼:犹转眼。喻时间短促。

f三复:犹言三遍。指反复温习领会。

g抵牾:用言语顶撞、冒犯。《夜谭随录·戴监生》:“老人遂发怒声曰:‘稚子何敢抵牾先辈!’”

h几谏:反复婉言规劝。

i忉怛(d`od1):忧伤;悲痛。

j洞见:明察;清楚地看到。肺腑:内心深处。言儿女对老人深入了解,体贴至深。

k切(qi-)脉:中医诊查脉象的方法。又称“诊脉”、“按脉”等。

l浣(hu3n):洗。

m“曷(h9)贵”句:这样的儿子媳妇,算什么高贵呢?

n型于感动:意指以自身的模范言行去感动妻子。

评析

傅超的这篇论孝的文章,说理平易、情理交融,可读性是很强的。

首先讲父母对子女的深恩大德,他没有用那种空洞的孝道说教,而是连续三个“无不”、“则当”的排比句一气呵成,道尽了父母的苦心与子女的责任,读来颇有一种振聋发聩、催人上进之感。作者善于用类比方法论述父母一生为儿女操劳之深恩。将一个“孝”字说得深入浅出,鞭辟入里。作者提出,孝敬父母,关键在于“五心”。父母五心生,其子必不孝!所以作者谆谆告诫子女们“亟宜三复”。作者还批评了子女对父母两种常见的不敬不孝之举:“抵牾”--对抗父母;“腹诽”--对父母心怀不满。这些做法,即以当今社会的伦理道德观点而言,也是为大多数人所否定的行为。最后一段,可谓一篇写老人晚景凄凉,子女理应倍加体贴关怀,恪尽孝道的感人文字。通篇理是骨骼,情是血肉,读来既服人心,又发人情,可算劝孝良文了。

文中铺陈人老后的衰颓之象,读来催人泪下,且不由使人产生“我老了岂不也是如此”的联想。作者的主旨是想说明,老人晚景越是凄凉,子弟越应尽孝。孝道功夫,尽在晚景凄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