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课: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经典译注大全
7177300000083

第83章 曾国藩家书[清]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乳名宽一,更名国藩,号涤生。清代大臣、湘军统帅、洋务派首领、湘乡派古文的创立者。湖南湘乡白杨坪(今属双峰县)人。出身富足家庭,勤奋好学熟读经史,小有才名。道光十三年中秀才,十四年中举。十八年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后十年七迁,连跃十级。在当时甚为少见。咸丰二年协同湖南巡抚办理团练。在长沙以封建宗法和程朱理学办团练勇,多用亲友、士子为将领,标榜诚信,灌输盲从,残酷镇压人民的反清斗争,深得咸丰帝的褒奖。咸丰四年直接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六年,受命办理浙江军务。同治三年他率湘军攻陷天京(今南京),使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陷于绝境。六年,为钦差大臣督湘淮两军,镇压捻军起义。次年转为两江总督。后又历任体仁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办理通商事务大臣。卒谥文正。

家训原典

(一)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古称“金丹换骨”,余谓立志即丹也。

(二)

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亦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侄等处最顺之境,当最富之年,明年又从最贤之师,但须立定志向,何事不可成?何人不可作?愿吾侄早勉之也。

(三)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a,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见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四)

……科名者,食禄之阶也,亦须计吾所业,将来不至尸位素餐。而后得科名而无愧。食之得不得,穷通由天作主,予夺由人作主;业之精不精,则由我作主。然吾未见业果精,而终不得食者也。农果力耕,虽有饥谨必有丰年,商果积货,虽有雍滞必有通时;士果能精其业,安见其终不得科名哉?即终不得科名,又岂无他途可以求食者哉?然则特患业之不精耳。

(五)

大凡做官的人,往往厚于妻子而薄于兄弟,私肥于一家而薄于亲戚族党。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神明鉴临b,予不食言。此时侍奉高堂,每年仅寄些须,以为甘旨c之佐。族戚中之穷者,以即每年各分少许,以尽吾区区之意。盖即多寄家中,而堂上所食所衣不能因之加丰,与其独肥一家,使戚族因而怨我而并恨堂上,何如分润戚族,使戚族戴我堂上之德而更加一分钦敬乎?将来若做外官d,禄入较丰,自誓除廉俸之外,不取一钱。廉俸若日多,则周济亲戚族党者日广,断不积银钱为儿子衣食之需。盖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饭,儿子若不肖,则多积一钱,渠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做恶,必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钱与后人。若禄较丰,除堂上之甘旨外,尽以周济亲戚族党之穷者。此我之素志也。

至于兄弟之际,吾亦惟爱之以德,不欲爱之以姑息。教之以勤俭,劝之以习劳守朴,爱兄弟以德;丰衣美食,俯仰如意,爱兄弟以姑息也。

姑息之爱,使兄弟惰肢体,长骄气,将来丧德亏行,是即我率兄弟以不孝也,吾不敢也。我仕宦十余年,现在京寓所惟有书籍、衣服而者。衣服则当差者必不可少,书籍则我生平嗜好在此,是以二物略多。将来我罢官归家,我夫妇所有之衣服,则与五兄弟拈阄均分。我所办之书籍,则存利见斋中,兄弟与后辈皆不得私取一本。除此二物,予断不存一物以为宦囊,一丝一粟不以自私。此又我待兄弟之素志也。恐温弟不能深谅我之心,欲将我终身大规模e告与诸弟,惟诸弟体察而深思焉。

(六)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也。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f,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七)

所欲常常告诫诸弟与子侄者,惟星冈公之八字、三不信及余之八本、三致祥而已。八字曰:“考、宝g、早、扫、书、蔬、鱼、猪”也;三不信曰:“药医也,地仙h也,僧巫也”;八本曰:“读书以训诂i为本,作诗文以声调j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言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做官以不爱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三致祥曰:“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兹因军事日急,旦夕不测,又与诸弟重言以申明之。家中无论老少男妇,总以习勤为第一义,谦谨为第二义。劳作不佚,谦则不傲,万善皆从此生矣。

(八)

吾见家中后辈体皆虚弱,读书不甚长进,曾以养生六事勖儿辈;一曰饭后散步,一曰睡前洗脚,一曰胸无恼怒,一曰静坐有常时,一曰习射有常时(原注:射足以习威仪强筋力,子弟宜多习),一曰黎明吃白饭一碗不沾点菜。此皆闻诸老人,累试而毫无流弊者,今亦望家中诸侄试行之。又曾以为学四字勖儿辈:一曰看生书宜求速,不多阅则太陋;一曰温旧书宜求熟,不背诵则易忘;一曰习字宜有恒,不善写则如身之无衣,山之无木;一曰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跛不能行。四者缺一不可。盖阅历一生,而深知之深悔之者,今亦望家中诸侄行之。养生与力学,二者兼营并进,则志强而身亦不弱,或是家中振兴之象。

《处世经典》

注释

a河伯之观海:典出《庄子·秋水》,河伯未见到北海前只知自己水量又大又多,以为天下美景都在那里。

b神明鉴临:请神明来监督审查。

c甘旨:指养亲的食物。白居易《奏陈情状》:“臣母多病,臣家素贫;甘旨或亏,无以为养。

d外官:地方官。与京官相对。

e大规模:犹言“大原则”。

f处约:生活在穷困之中。《论语·里仁》:“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g考:指祭祀祖先。宝:指重视并搞好邻里关系。

h地仙:方士称住在人间的仙人。葛洪《抱朴子·论仙》:“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

i训诂:对古书字句作解释。

j声调:古诗古文讲究平仄音韵,所以这里说以声调为本。

评析

曾国藩活动的时代,清王朝“内忧”、“外患”交至,阶级、民族矛盾纵横交错,社会历史急剧变动。在这种复杂多变的形势下,他为清王朝提出了一整套解决内外矛盾的路线、方针、策略,并取得一定成效。

所以,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们从各自不同的利益出发,对其作出了绝然不同的评价。还在他有生之年,即有人誉其为“中兴之臣”,有人骂他是“曾屠户”。死后,国人或褒其是“勋高柱石”的一代“圣贤”、“古今完人”,或斥之为“遗臭万年”的“汉奸”、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但曾国藩生逢“衰世”、“乱世”,由一穷乡僻壤的山村“寒士”而封侯拜相,被封建地主阶级誉为一代“中兴名臣”,其修身处世功夫内涵十分丰富,特别是其做学问和治家教子之道,更具有借鉴价值。毛泽东曾指出,曾氏在学问上是“大本大源”之人(1917年《致黎锦熙》),并称“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同上)。革命烈士车耀先在狱中“寝食外辄以《曾文正公家书》自遣,遂引起写作与教子观念”(《万金家书·先说两句》)。足见其对后世的影响。在今天,对曾国藩的政治立场和思想体系,无疑应该进行批判。而他的修身之道、处世之方、治家教子之法,以及在这些方面获得成功的历史事实,却是无法也无须抹杀的。

其家训成就主要有三:对于子孙,只求其读书明理,不求其做官发财,也不求其早日成名;不为子女谋求任何庇荫;视身教重于言教,读书做人均严格要求。以上几段家书,堪称传世经典。所述八条主要讲了读书、立志、有恒、求精、不贪财、勤俭、做君子不做大官、养生等内容。

其最大特点是,问题谈得具体深入,诫语简明扼要。如果我们能以对历史人物稍稍宽容的态度来看曾国藩,的确在许多方面都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其家书名气最大,可珍可贵者数量也不少。而且曾氏家教家训是有传统的,曾国藩曾历数过其祖父、父亲的家教原则和具体信条,可参互阅读。其后人曾纪泽、曾纪鸿、曾广钧、曾宝荪等,都从小受过严格的传统文化的熏陶、教育,均有不同建树,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材,这是曾氏家教家训成功的有力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