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决定孩子命运的12个关口
7177500000031

第31章 关口11不要抱怨,抱怨的孩子没出息(1)

天下所有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年龄小的孩子,因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易产生抱怨的心理,久而久之容易和父母形成代沟。随着年龄的±曾长,孩子们会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但是同时也要求家长们注意教育孩子的方式。

1.攀比让孩子抱怨

当我们给予孩子的是更深层次的精神满足时,当孩子能从我们身上学到坚忍不拔、积极进取、乐观豁达的品质时,他回报我们的将是敬佩。

一个母亲讲述这样一段经历:

“曾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女儿刘芸放学回家后的话题变了。她常常说,谁谁又买了新文具,谁谁又穿了新衣服,谁谁家有车,谁谁的父母是当官的。言外之意是抱怨父母没有能力来给她创造美好的生活条件了。

“记得那年冬天的一个周末,难得我和她爸爸都有时间,天气又好,我们一家三口回了一趟农村老家。在准备回城的前一天,天气突变,飘起了雪花。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决定周一一早雪停后再走。小孩的表叔开着一辆小货车送我们回家,怕影响小孩上课,便开车直奔学校。当车刚行驶到学校路口时,不知怎的,小孩偏不让把车开到校门口。因天气很冷,小孩的表叔坚持要把车开到学校门口,但小孩执意要下车自己走。争执不下,我想这里一定有什么原因,当着她表叔的面不好深说,便决定先随她去。

“下午她放学回来,我问她原因,起初她不说,经再三询问,她才说:

‘别的同学坐的车都是小轿车,哪像我坐着拉货的车上学,让同学看见多丢人,她们谁都得拿我开玩笑。’听了这话,我真的生气了,小小年纪的她怎么会有如此的虚荣心,这是从哪儿学来的?表叔为了她,影响半天的工作不说,还冻了半天。我气呼呼地对她说:‘小小年纪,居然比起车来了,你怎么不比比学习?说到底还是嫌你父母没本事啊!’孩子听了这话,哭了。我没理她,心想她也该好好想想了。可是,夜深人静,当我躺在床上时,我却失眠了。孩子长大了,她开始有自己的思想了。孩子固然有她不对的一面,可这不能全怪她,社会、周围环境都对她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再者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她也是希望过幸福的生活,渴望父母事业有成。我对她的关心还是不够,今天的事,我处理得也不冷静。

“于是,这以后我抽出时间,常和女儿谈心,告诉她,生活是自己创造的,要想生活好,得靠自己努力。父母的一切只能是父母的,不属于孩子,拿父母的成绩来炫耀是不对的。孩子还小,似懂非懂,我就给她讲松下幸之助的故事,带她看电影《居里夫人》,我希望她能懂得我的良苦用心。

“同时,我更加倍地投入工作,几年来,我从一个普普通通的个体劳动者,成为区里最年轻的个协理事,参与区里的建设。我和女儿一起为希望工程捐款。在这点点滴滴的琐事中,女儿变得懂事了,她开始理解了我的忙碌,理解了做人的一些道理。不再为一点小事掉眼泪,她开始热衷于集体活动,能在集体活动中找到快乐而不再总缠着我。她还学会了关心人,久而久之,她担任了班干部,并为组织好每一项活动而开动脑筋。看着她的忙碌,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可见,只要有良好的沟通,家长和孩子也能成为很好的朋友。

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充满了纯真、善良、浪漫。但是,除了学校、家庭、社会的正面影响外,社会的负面效应如攀比心理、虚荣心理、浮躁心态等也时刻冲击着孩子稚嫩的心灵。另外,独生子女的特有问题,如孤独、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性差、情感脆弱等也常常困扰着他们,稍遇挫折就可能产生抱怨的心理,这些都影响他们的成长。

按心理学上讲,子女对父母的情感分两个层次,一是感激,一是敬佩。当我们给予孩子的仅仅是衣食住行的物质满足时,我们得到的只能是感激;当我们给予孩子的是更深层次的精神满足时,当孩子能从我们身上学到坚忍不拔、积极进取、乐观豁达的品质时,他回报我们的将是敬佩。

因此,作为孩子的父母,当孩子有抱怨的时候,我们要经常与孩子交流、沟通,并且注意以下细节:

(1)和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做他们的朋友

由于孩子的生活经验有限,所以他看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会受到限制,再加上其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建立,所以在更多的时候需要家长的辅导。但是辅导的前提有两个,一是要对他的所思所想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使家长的辅导更加有针对性。二是合作态度,辅导者与被辅导者的关系应该是朋友似的平等关系,孩子可以反驳,可以提出质疑,大家对事不对人,不主张把关系变成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

(2)避免把我们的意识强加给孩子

一味的灌输,会让孩子把自己防卫得更严密,无论怎样都要避免把我们的意识强加给孩子,把辅导变成了教导,进而又把教导变成教训。刻板的教训只会让孩子抱怨乃至叛逆。

(3)要讲究方式、方法,还要了解孩子的心理

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然而要做好第一任教师,上好每一堂课,可绝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爱心、责任感外,还要讲究方式、方法,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并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得到孩子的尊重。

(4)开导孩子让孩子自悟

父母经常会急于教训孩子,这样做就忽略了一个重要过程,那就是孩子自省自悟的过程,这时候特别需要父母的耐心。同时还要有一个思想准备,有时候一次两次的沟通过程还不足以让孩子明白真正的事理,我们要允许他慢一些,千万不要嫌他反应慢、不聪明,更不可以由此就说他是个笨孩子,那种嫌弃的态度会影响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

2.放下抱怨的包袱

爱抱怨的人,无形中会给自己一个包袱,然后看啥啥不顺眼。生活更加消极。

如果你想抱怨,生活中一切都会成为你抱怨的对象;如果你不抱怨,生活中的一切都不会让你抱怨。要知道,一味地抱怨不但于事无补,有时还会使事情变得更糟。所以,不管现实怎样,你都不应该抱怨,而要靠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状并获得幸福。心存抱怨,只能使自己更加软弱。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对夫妇在结婚10多年后才生了一个男孩,夫妻恩爱,男孩自然是两个人的宝。男孩两岁的某一天,丈夫在出门上班之际,看到桌上有一药瓶打开了,不过因为赶时间,他只告诉妻子把药瓶收好,然后就上班去了。

妻子在厨房忙得团团转,很快就忘了丈夫的叮嘱。男孩拿起了药瓶,觉得好奇,又被药水的颜色所吸引,于是倒进嘴里喝了个干净。药水药力很厉害,即使成人服用也只能用少量。男孩被送到医院后,终因抢救无效而死亡。妻子被灾祸吓呆了,不知如何面对丈夫。紧张的父亲赶到医院,得知噩耗非常伤心,看到儿子的尸体,望了妻子一眼,然后说了一句话。丈夫到底说了一句什么?

他说的是:“我爱你,宝贝。”

很简短的故事,很简单的一句话,但是,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同一件不幸的事你可以怨天尤人,痛骂社会,甚至自责,但事情却不会因这些而改变,这一切只改变了你和日后的生活,你只能负着疤痕而痛苦地活下去。其实,大部分经常抱怨不停的人正是因为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抱怨上,所以才被眼前的局面所控制。

孩子可能会抱怨自己的学校并非名校,抱怨没有一个有钱有势的老爸,抱怨学校的午饭简直不是人吃的,抱怨作业多,抱怨老师教得不好,抱怨自己这么聪明老师却不重视……有一句话说得好:“就算生活给你的是垃圾,我认为,你同样能把垃圾踩在脚底下,登上世界之巅。”其实,这个世界只在乎你是否到达了一定的高度,而不在乎你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上去的,还是踩在垃圾上上去的。

心理学家的研究显示,之所以有的人喜欢抱怨不停,那是因为他们内心存有恐瞑。他们害怕别人知道做事不力的根源在于他们自己本身,他们害怕面对事情,害怕面对问题本身,害怕和别人作有意义的交流。

例如孩子体育课没达标,他就抱怨,他害怕遭到别人的质疑或嘲笑,于是他告诉朋友们自己不是没有努力,而是场地环境太糟了,就好像谁都不可能取得好成绩一样。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孩子不达标的原因多半在于他们自己本身,要么就是没有努力,要么就是没有找对方法。而那些听他们抱怨的人呢,会根据他们所说的频频点头,这样的结果于是让孩子心里满足:“看,不是我的原因,是那个环境太差了,大家也都这么认为!”

当他面对一个数学题的时候,他的恐惧之心占了上风,害怕不能算出来,害怕自信心受伤害。于是他又开始抱怨,想避开痛苦,想通过抱怨削弱自己内心的恐惧。于是,在他做题之前,嘴里不禁又开始抱怨起来:

“老师真是的,让我在这么短的时间做这么难的题!”或是:“平时都没讲过嘛!怎么做呀!”说这些话的时候,他内心的恐瞑可能少了一些。

这样下去,内心的恐惧会让孩子终日抱怨,孩子的意志就会消沉,变得软弱。这时家长要多和孩子谈心,让他明白最重要的一点:做事的成就决定于孩子做事的态度,决定于孩子自己的心态。

让孩子放弃抱怨,就必须调整好孩子的心态,如果你能把消极负面的情况当成是正面的机会,你就对自己的生命取得了掌控的权力。

来看一下一位心理学家曾介绍过这样一种轻轻松松放下抱怨包袱的行动方案,可以让孩子试一试。

步骤一:写下发生在孩子身上的5件事,并写下其中孩子的抱怨。

对照他写的内容,让他扪心自问:抱怨能真正帮你解决问题吗?显而易见,抱怨不能解决任何事情,相反会阻碍他的成功。

步骤二:找出一直困扰孩子的一件事,让他像看电影一样回忆其中每一个细节,然后把这段过程转化为滑稽的形式。

让他搬一把高高的椅子坐在上面,然后满脸堆笑、气定神闲地进行这一过程。如果有个人对孩子说了什么坏话,让他回忆就像录像带倒带一样,让那个人说话的速度变快很多。这样来来回回反复10遍,再看这个困扰他的这件事,会发现变得非常滑稽了,他就会觉得失去了抱怨的意义。

步骤三:让孩子找一个值得信赖的真挚小朋友作为他倾诉的伙伴,把所有的抱怨、牢骚、不满都发泄出来。

步骤四:在纸上尽快写出孩子的所有感觉,把孩子的每一个意见、思想和感觉尽情发泄在纸上。当孩子全部发泄完之后,把纸撕掉,最好把纸撕得粉碎,再重复地写出来,再撕掉,直到他感觉不到激烈的情绪为止。

3.父母在孩子面前不要相互抱怨

也许家长们都知道不要在孩子面前数落对方,但是能做到的却很少,在孩子面前互相指责对孩子的将来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背后道别人的长短,这样的做法不好,既不光明磊落,又不能解决问题。当着孩子的面说别人的是非,特别是说家里人的不是,更是不好,很多人也知道不好,但却难以控制一时的冲动,或者只是顺口就说了出来。

父母会认为孩子太小,不会懂的。但孩子是真的听不懂你说的话吗?

而从另一个角度,从孩子的感受来看,对家里人,他当然是爱的、喜欢的,最爱的人,当然是爸爸、妈妈了,不管是哪一方在他的面前说另一方的不是,他都会难受的,更不要说其他的影响了。

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个母亲带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母亲一边给孩子喂牛奶,一边不停地唠叨:“你看你,就跟你爹一个样子。”“一说你,就是这个德行。”“你跟你爹一样,喊你起来你一动不动,现在又快迟到了……”不停地说孩子爸爸这不好,那不好。

有人跟孩子母亲说,在孩子面前这样说话不太好。不过,年轻的母亲说“没关系,他还听不懂”。孩子听不懂吗?就算他听不懂是什么意思,看着妈妈的表情,也知道在说什么吧?况且,现在的孩子那么聪明呢。

夫妻双方意见不统一,这是每个家庭常见的事。而当意见不统一,甚至有些争论时,一般你会怎么做呢?如果孩子刚好在一边,不少妈妈的做法是这样的:你爸爸已经听不进去话了,已经不可理喻了,不可救药了,他让人太生气了,宝贝,你以后不要听他的话啊……“你怎么当爸的?孩子整天不学好,你看不见啊?”小强的妈妈大声嚷嚷。“就知道说我,难道你当妈的不用负责任吗?你什么都不管,现在倒埋怨起我来了!’,爸爸也不甘示弱地反驳道。

而小强则一直盯着电视看。对他来说,这样的情景早已是家常便饭了。母亲见到小强这副模样就来气,冲他吼道:“不争气的东西!就是因为你!”小强关掉电视,摔门而出……这是家里常见的一个场景,特别是当夫妻双方都在气头上时,更容易对着孩子说另一方的不是。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则是:以后对双方都不会尊重。甚至于,把这种方法移植到他跟其他小朋友的相处当中去。因为,对孩子来说,他对父母的爱是一样的,一方攻击另一方,想借此让孩子对另一方不满,最后带给孩子的只是伤害。

而出生在这样家庭的孩子,最为普遍的心理特点就是自卑,最坏的情况则是他们走上歪路。人非圣贤,孰能无错,更何况年幼的孩子,他们的成长过程,就是通过犯一个又一个错误来获得历练。然而,有些父母就如小强的家长一样,在孩子犯错后,就开始相互埋怨,把责任推到对方的身上,有些家长必然也会连同孩子一起埋怨。而孩子的心理比较脆弱和敏感,他们看到父母因自己而吵架,就容易产生“都是因为我”的想法,而一味自责,就在不自觉中放大了自己的缺点,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羞耻感和无助感也油然而生。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压抑、自卑,认为“反正总会给人惹麻烦,就这样吧”。自卑导致自暴自弃的情绪,从而“破罐子破摔”,让有些孩子真成了不良少年。

如果年轻的父母们经常发生以上列举的情况,那就应该及时加以纠正。

(1)家长要在孩子心底留下“父母都很棒”的印迹

无论父母中任何一方是对还是错,另一方都不应该在孩子面前讲对方的不是。这样只能让父母在孩子面前没有威信,除减少孩子对他们的依赖和崇拜外,更严重的是:让孩子没有了自豪感,没有了因自豪感而产生的自信心。父母要在孩子面前说:妈妈很爱你,爸爸很爱你,爷爷奶奶也很爱你。让孩子感觉自己被每一个家庭成员爱着,由此产生自豪感。父母是孩子自信与自卑的根源,为父母自豪的孩子,本身是自信的;为父母自卑的孩子,本身是自卑的。所以,年轻的父母们不要在孩子面前说对方的不是。

(2)家长在孩子面前要维护对方的形象

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说对方的坏话,久而久之,孩子会认为那一方不好,这样会影响到孩子为人处世的方式。尤其是在一些单亲家庭中,他们把所有的抱怨与怒气都撒在孩子身上,在孩子面前说对方的坏话,这样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好,长大了他的思想会很极端。孩子说:“爸爸,妈妈说你一点都不好,整天去外面喝酒,都不管我们了。”这时爸爸应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