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现代物流
7188800000012

第12章 商品储存(3)

运输是物流过程中需要花费较多时间的环节,尤其是远程运输。在全部物流时间中,运输时间占绝大部分,所以,运输时间的缩短对整个流通时间的缩短有决定性作用。此外,运输时间短,有利于运输工具的加速周转,充分发挥运力的作用,有利于货主资金的周转,有利于运输线路通过能力的提高,对运辅合理化有很大贡献。

5、运输费用

前文已言及运费在全部物流费中占很大比例,运费高低在很大程度决定整个物流系统的竞争能力。实际上,运输费用的降低,无论对货主企业来讲还是对物流经营企业来讲,都是运输合理化的一个重要目标。运费的多少,也是各种合理化措施是否行之有效的最终判断依据之一。

从上述五方面考虑运;输合理化就能取得预想的结果。

二、不合理运输

不合理运输是在现有条件下可以达到的运输水平而未达到,从而造成了运力浪费、运输时间增加、运费超支等问题的运输形式。目前我国存在的主要不合理运输形式有:

(一)返程或起程空驶

空车行驶可以说是不合理运输的最严重形式。在实际运输组织中,有时候必须调运空车,从管理上不能将其看成不合理运输。但是,因调运不当,货源计划不周,不采用运输社会化而形成的空驶,则是不合理运输的表现。造成空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能利用社会化的运输体系而不利用,却依靠自备车送货提货,这往往出现单程实车、单程空驶的不合理运输。

(2)由于工作失误或计划不周,造成货源不实,车辆空去空回,形成双程空驶。

(3)由于车辆过分专用,无法搭运回程货,只能单程实车、单程回空周转。

(二)对流运输

对流运输亦称“相向运输”;交错运输,指同一种货物,或彼此间可以互相代用而又不影响管理、技术及效益的货物,在同一线路上或平行线路上作相对方向的运送,而与对方远程的全部或一部分发生重叠交错的运输。已经制定了合理流向图的产品,一般必须按合理流向的方向运输,如果与合理流向图指定的方向相反,也属对流运输。

在判断对流运输时需注意的是,有的对流运输是不很明显的隐蔽对流,例如不同时间的相向运输,从发生运输的那个时间看,并无对流出现,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所以要注意隐蔽的对流运输。

(三)迂回运输

迂回运输是舍近求远的一种运输,可以选取短距离进行运输,却选择路程较远路线进行运输的一种不合理形式。迂回运输有一定复杂性,不能简单理解,只有因计划不周、地理不熟、组织不当而发生的迂回,才属于不合理运输。当最短距离有交通阻塞、道路情况不好或有对噪音、排气等特殊限制而不能使用时发生的迂回,不能称不合理运输。

(四)重复运输

重复运输有两种形式:一是本来可以直接将货物运到目的地,但是在未达目的地之处,或目的地之外的其他场所将货卸下,再重复装运送达目的地;二是同品种货物在同一地点一面运进,同时又向外运出。重复运输的最大毛病是增加了非必要的中间环节,这就延缓了流通速度,增加了费用,增大了货损。

(五)倒流运输

倒流运输是指货物从销地或中转地向产地或起运地回流的一种运输现象。其不合理程度要甚于对流运输,原因在于,往返两程的运输都是不必要的,形成了双程的浪费。倒流运输也可以看成是隐蔽对流的一种特殊形式。

(六)过远运输

过远运输是指调运物资舍近求远,近处有资源不调而从远处调,这就造成可采取近程运输而未采取,拉长了货物运距的浪费现象。过远运输占用运力时间长,运输工具周转慢,物资占压资金时间长,地区间自然条件相差大,又易出现货损,增加了费用支出。

(七)运力选择不当

运力选择不当是由于未考虑各种运输工具优势而不正确地利用运输工具造成的不合理现象。常见有以下若干形式:

(1)弃水走陆。在同时可以利用水运及陆运时,不利用成本低的水运或水陆联运,而选择成本较高的铁路运输或汽车运输,使水运优势不能发挥。

(2)铁路、大型船舶的过近运输。不是铁路及大型船舶的经济运行里程,却利用这些运力进行运输的不合理做法。主要不合理之处在于火车及大型船舶起运及到达目的地的准备、装卸时间长,且机动灵活性不足,在过近距离中利用,发挥不了运速快的优势。相反,由于装卸时间长,反而会延长运输时间。另外,和小型运输设备比较,火车及大型船舶装卸难度大,费用也较高。

(3)运输工具承载能力选择不当。不根据承运货物数量及重量选择,而盲目决定运输工具,造成过分超载、损坏车辆及货物满载、浪费运力的现象。尤其是“大马拉小乍”现象发生较多。由于装货量小,单位货物运输成本必然增加。

(八)托运方式选择不当

对货主而言,在可以选择最好托运方式情况下而未选择,造成运力浪费及费用支出加大的一种不合理运输。例如,应选择整车未选择,反而采取零担托运,应当直达而选择丁:卜转运输,应当中转运输而选择了直达运输等都属于这——类型的不合理运输。

上述各种不合理运输形式都是在特定条件下表现出来,在进行判断时必须注意其不合理的前提条件,否则就容易出现判断的失误。例如,如果同一种产品—,商标不同,价格不同,所发生的对流,不能绝对看成不合理,因为其中存在着市场机制引导的竞争,优胜劣汰。如果强调因为表面的对流而不允许运输,就会起到保护落后、阻碍竞争甚至助长地区封锁的作用。类似的例子,在各种不合理运输形式中都可以举出一些。

再者,以上对不合理运输的描述,就形式本身而言,主要是从微观观察得出的结论。在实践中,必须将其放在物流系统中做出综合判断。在不做系统分析和综合判断的情况下,很可能出现“效益背反”现象。单从一种情况来看,避免了不合理,做到了合理,但它的合理却使其他部分出现不合理。只有从系统角度,综合进行判断才能有效避免“效益背反”现象出现,从而优化全系统。

三、运输合理化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运输工具实载率

实载率有两个含义:一是单车实际载重量与运距之乘积和标定载重量与行驶里程之乘积的比率,这在安排单车、单船运输时,是作为判断装载合理与否的重要指标;二是作为车船的统计指标的含义,即一定时期内车船实际完成的物品周转量(以吨公里计)占车船标定载重量与行驶里程乘积的百分比。

提高实载率的意义在于:充分利用运输工具的额定能力,减少车船空驶和不满载行驶的时间,减少浪费,从而求得运输的合理化;

提高实载率的有效途径是实行“配送”,将多家需要的物品和一家需要的多种物品实行配装,以达到容积和载重量的充分合理运用,比起以往自家提货或一家送货车辆的回程空驶的状况,是运输合理化的一个进步。

(二)减少动力投入

运输的投入主要是能耗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设施建设已定型和完成的情况下,尽量减少能源投入,是少投入的核心。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大大节约运费,降低单位物品的运输成本,达到合理化的目的。其意义在于少投人、多产出,走高效益之路。

减少动力投入,提高运输能力的有效措施是:在机车能力允许情况下,多加挂车皮;水运拖排和拖带;将内河驳船编成一定队形,由机动‘船顶推前进;汽车拖挂运输等。

(三)发展社会化运输体系

运输社会化的含义是发展运输的大生产优势,实行专业分工,打破一家一户自成运输体系的状况。

一家一户的运输小生产,车辆自有,自我服务,不能形成规模,且运量需求有限,难于自我调剂,因而经常容易出现空驶、运力选择不当、不能满载等浪费现象,且配套的接、发货设施,装卸搬运设施也很难有效运行,所以浪费很大。实行运输社会化,可以统一安排运输工具,避免对流、倒流、空驶、运力不当等多种不合理形式,不但可以追求组织效益,而且可以追求规模效益,所以发展社会化的运输体系是运输合理化的非常重要的措施。

(四)开展中短距离铁路公路分流

在公路运输经济里程范围内,或者经过论证,超出通常平均经济里程范围,也尽量利用公路,“以公代铁”运输。这种运输合理化的表现主要有两点:一是对于比较紧张的铁路运输,用公路分流后,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从而加大这一区段的运输通过能力;二是充分利用公路从门到门和在中短途运输中速度快且灵活机动的优势,实现铁路运输服务难以达到的水平。

(五)尽量发展直达运输

直达运输是追求运输合理化的重要形式,它可以减少中转过载换装,从而提高运输速度,节省装卸费用,降低中转货损。直达的优势是在一次运输批量和客户一次需求量达到了一整车时表现最为突出。此外,在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运输中,通过直达,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和运输系统,也有利于提高运输的计划水平,考虑用最有效的技术来实现这种稳定运输,从而大大提高运输效率。

(六)配载运输

这是充分利用运输工具载重量和容积,合理安排装载的物品及载运方法以求合理化的一种运输方式。配载运输也是提高运输工具实载率的一种有效形式。配载运输往往是轻重商品混合配载,在以重质物品运输为主情况下,同时搭载一些轻泡物品。在基本不增运力投入、也不减少重质物品运量的情况下,解决了轻泡物品的运输,因而效果显著。

(七)“四就”直拨运输

一般批量到站或到港的物品,首先要进分配部门或批发部门的仓库,然后再按程序分拨或销售给客户。这样一来,往往出现不合理运输。“四就”直拨,首先是由管理机构预先筹划,然后就厂、就站(码头)、就库、就车(船)将物品分送给客户。

(八)发展特殊运输技术和运输工具

依靠科技进步是实现运输合理化的重要途径。例如,专用散装及罐车解决了粉状、液状物运输损耗大、安全性差等问题;袋鼠式车皮、大型半挂车解决了大型设备整体运输问题;“滚装船”解决了车载货的运输问题;集装箱船比一般船能容纳更多的箱体;集装箱高速直达车船加快了运输速度等。这些都是通过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实现合理化。

(九)流通加工合理化

有不少产品,由于产品本身形态及特性问题,很难实现运输的合理化,如果进行适当加工,就能够有效解决合理运输问题。例如,将造纸材在产地预先加工成干纸浆,然后压缩体积运输,就能解决造纸材运输不满载的问题;轻泡产品预先捆紧包装成规定尺寸,装车就容易提高装载量;水产品及肉类预先冷冻,就可提高车辆装载率并降低运输损耗。

§§§第一节 商品储存概述

一、 商品储存的基本概念

商品储存在物流系统中是一个相对比较传统,也比较完善的环节。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与进步,商品储存的内容和技术有了较大的改变。

从广义上讲,储存就是保护、管理、贮藏物品。物资储存是指生产资料自生产出来到进入下一个生产过程前的短暂停留。储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

在物流科学体系中,经常涉及库存、储备和储存这几个概念,而且经常被混淆。其实,这三个概念虽有共同之处,但仍有区别,认识他们的区别还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理解物流中储存的真正含义。

1.库存

库存是指仓库中处于暂时停滞状态的物质。这里需要强调的有两点:其一,物质所停滞的位置,不是在生产线上,不是在车间里,也不是在非仓库中的任何位置,如汽车站、火车站等类型的流通结点上,而是在仓库中;其二,物质的停滞状态可以是任何原因引起的,而不一定是某种特殊原因的停滞。

2.储备

商品储备是一种有目的的储存物质的行动,商品储备的目的是保证社会再生产连续不断地、有效地进行。所以,商品储备是一种主动的储存形式,或者说是有目的的在生产领域、流通领域中的暂时停滞。

储备和库存的本质区别在于:第一,库存明确了商品停滞的地点,即在仓库中,而商品储备所停滞的地理位置远比储存要广泛的多,商品储备的位置可以在生产、流通中的任何结点上,可能是仓库的储备,也可能是其他任何形式的储备;第二,储备是有目的的主动的,而库存可能不是有目的的,有可能完全是被动的。

3.储存

储存是包含库存和储备在内的一种广泛的经济现象,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经济现象,在任何社会中,不论任何原因形成停滞的物资,也不论是什么种类的物质,在没有进入生产加工、消费、运输等活动之前或在这些活动结束之后,总是要存放起来,这就是储存。

在实际工作中,储存、储备这两个概念是不做区别的,在这里将储存、储备、库存加以详细地描述,是为了使大家明确物流中的储存是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物流学要研究的是包括储备、库存在内的广义的储存概念。

二、商品储存的形态

储存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表现为三种形态,即生产储存、流通储存和国家储备。

(一)生产储存

生产储存是生产企业为工满足生产消耗的需要,保证生产的连续性和节奏性而建立的储存,其中有原材料、-材料、半成品的储存,也有辅助生产用的工具、零件、设备乃至劳保用品的储存。生产储存管理的关键在库存量的控制上,库存量过大,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不对于秆会资源的利用。在资源可以得到充分保证的条件下,某些企业的某些环节,应尽可能实现“零库存”或“无仓库仓储”。

(二)流通储存

流通储存是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消费的需要,补充生产和生活消费储备的不足而建立的储存。其中有商业和物资部门为了保证销售和供应而建立的物资和商品储存、生产企业待销待运的成品储存,以及在车站、码头、港口、机场中等待中转运输和正在运输过程中的物资和商品。

(三)国家储备

国家储备是流通储存的一种形式,是国家为了应对自然灾害、战争和其他意外事件而建立的长期后备。

三、商品储存的原因

商品储存是商品流通中的一个条件,进行商品储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在时间工存在一定的间隔,例如,季节生产常年消费的粮食等,对这类商品就必须要依靠储存来调节。

(2)商品从生产到消费在空间上有分离,在进行运输转移时,要有一部分商品在中途停留,形成途中储存。

(3)为了适应销售的需要,在商品进行销售前,需要对商品进行加工、编配、整理、分类等,也需要有—定的加工储存。

(4)为了防备战争的突发、农业歉收及其他意外事故的发生,对涉及国计民生的商品要有一定的备用储存。

四、商品储存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