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社会经济体制进入市场经济改革阶段,经济各部门发生了重大转变,国内学界、业界对物流管理的研究、实践逐步向纵深发展。真正现代意义的物流管理思想开始冲击中国业界、学界的原有观念。其中,20世纪90年代后期,推动中国物流管理的研究,并促使社会对物流管理关注:首先是国有企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一方面大中型国有企业与其政府主管部门脱钩,真正获得经营管理的自主权,成为独立的经济核算单位和市场的真正主体。条块分割被最终打破,原有的企业间关系不复存在,代之以新型的市场、利润为基础的协作关系,原国有物资储运企业的市场垄断地位受到巨大冲击,方便了其他经济形式的企业领略残酷的生存游戏,生存和获利的动机驱使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寻求获取竞争优势的新手段,现代企业管理思想逐渐获得企业的青睐,综合物流管理观念也逐步得到企业管理者的认同。其次,市场环境的重大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进入了西方世界二战后所经历的所谓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消费者的自我意识逐步被唤醒,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遭到严哟挑战;同时,企业生产经营的品种越来越多,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企业面对着越来越挑剔的消费者,越来越无所适从,从生产和产品以外的新领域寻求利润来源和竞争优势的愿望日益强烈。在这种形势下,原有的物流运作模式根本无法适应市场的新要求,符合市场要求的新型物流管理模式亟待出现。以商品服务行业为例,这一时期大型连锁超市在中国出现,并受到消费者欢迎。然而,由于超市经营品种数以万计,对库存管理造成极大压力。如何在保证现货供应的同时对库存进行有效管理,加快库存周转速度,减少相应投资,成为摆在零售企业面前的一大难题。第三,经济全球化对国内物流管理观念的嬗变发展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越来越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据统计,到1999年8月底,中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3.5万家,世界500强企业已有300多家进人中国市场。外资企业的进入,一方面带来了现代物流管理思想和先进的运作方式;另一方面,也迫切希望中国能有方便、及时、低成本、高效率的现代物流系统作为其跨国生产和营销的服务保障,对中国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随着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进程加快,国内竞争更加白热化。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物流管理等方面的差距也正在使得中国民族企业人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被抵消,强化企业物流管理,求得企业的生存已成为业界共识。此外,中国物流的发展与西方一样离不开技术革新的推动。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兴起为中国物流管理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内在20世纪末的几年里出现了对物流研究的空前关注,有关物流与物流管理的文章、专著大量涌现。
二、现代物流管理的发展历程
现代物流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运输管理阶段(20世纪60~70年代)。
物流管理起源于二次世界大战,是军队在输送物资装备中发展起来的储运模式和技术。战后,这些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界,并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运作效率,为企业赢得了更多的客户。当时的物流管理主要针对企业的配送部分,即在成品生产出来后,如何快速而高效地经过配送中心把产品送达客户,并尽可能维持最低的库存量。美国物流管理协会那时被叫做实物配送管理协会。在加拿大,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协会则被叫做加拿大实物配送管理协会。
在这个初级阶段,物流管理只是在既定数量的成品生产出来后,被动地去迎合客户需求,将产品运到客户指定的地点,并在运输的领域内去实现资源最优化使用,合理设置配送中心的库存量。准确地说,这个阶段物流管理并没有真正出现,有的只是运输管理,仓储管理,库存管理。物流经理的职位当时也不存在,只有运输经理或仓库经理。物流的各项职能被分散在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中,造成本来连续的物流过程被割裂开来。而各部门有限的职责使得管理者往往只追求本部门效率的提高,不可能顾及整个组织范围内成本的降低。物流业务发生的成本归进了各个不同的成本中心,很难综合计算出物流成本的确实水平,企业成本居高不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规模化生产和大批量销售的实现,人们开始意识到降低物资采购成本及产品销售成本的重要性。同时,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多种新兴企业运作技术的引入,为大批量配送提供了条件,也为人们认识物流提供了可能。
第二阶段为物流管理阶段(20世纪70~80年代),也叫内部一体化时代。
现代意义上的物流管理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利用跨职能流程管理的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企业经营中的问题非常有效。通过分析物料从原材料运到工厂,流经生产线上每一个工作站,产出成品,再运送到配送中心,最后交付给客户的整个流通过程,企业可以消除很多看似高效率却实际上降低了整体效率的局部优化。因为每个职能部门都想尽可能地利用其产能,没有留下任何富余,一旦需求增加,则处处成为瓶颈,导致整个流程的中断。又比如运输部作为一个独立的职能部门,总是想方设法降低其运输成本,这本身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但如果因此而将一笔需加快的订单交付海运而不是空运,虽然省下了运费,却失去了客户,导致整体的失利。所以传统的垂直职能管理已不适应现代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而横向的物流管理却可以综合管理每一个流程上的不同职能,以取得整体最优化的协同作用。
在这个阶段,物流管理的范围扩展到除运输外的需求预测、采购、生产计划、存货管理、配送与客户服务等,以系统化管理企业的运作,达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高德拉特所著的《目标》一书风靡全球制造业,其精髓就是从生产流程的角度来管理生产。相应地,美国实物配送管理协会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改名为美国物流管理协会,而加拿大实物配送管理协会也在1992年改名为加拿大物流管理协会。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很多美国企业为了进行有效的成本集中管理,将物流管理分为物资管理和配送管理两个功能部分。前者包括与生产有关的原材料、半成品、零配件及废旧物料的采购、加工、仓储、搬运、回收复用等活动的计划、组织和控制。尤其要指出的是他们将生产时间表的制定也纳入了物流职能部门,物流与生产充分地结合在一起;后者的重点在于产成品从生产线到用户的实物移动过程中发生的运输、仓储、流通、加工、包装、订单处理、需求预测和用户服务等活动。可以看到,营销及销售部门的有些业务被纳入到了物流职能中去。为了实现这一转变,企业在组织结构上做了大量的调整,如扩展传统采购部门的职责,成立一体化的配送部门。物流管理者的职位也由此提升了,出现了“物流主管”的头衔,物流业务由副总裁级的领导来监督和控制。值得指出的是,功能阶段的形成除了成本压力外,物流总成本的概念也为美国物流的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另外,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线性规划技术、模拟仿真系统的大量运用给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等提供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一个典型的制造企业,其需求预测、采购和原材料运输环节通常被叫做进向物流,材料在工厂内部工序间的流通环节叫做生产物流,而配送与客户服务环节叫做出向物流。物流管理的关键则是系统管理从原材料到在制品再到成品的整个流程,以保证在最低的存货条件下,物料畅通的买进、运人、加工、运出并交付到客户手中。对于有着高效物流管理企业的股东而言,这意味着以最少的资本做成最大的生意,产生最大的投资回报,这一时期,管理者逐渐将物资管理和物资配送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物流一体化管理在企业中出现并应用开来。至此,物流管理成为企业的战略问题之一,很多企业开始制定物流战略计划,高级物流管理者也明显增多,并且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企业的计划和决策中去。在物流的实践过程中,涌现了很多既提高了物流的合理化,又增加了利润的企业。对于企业来说,一旦认识了物流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物流在企业中的地位也就得以提高。物流管理部门逐步成为企业经营战略中的重要职能部门。
第三阶段为供应链管理阶段:外部一体化管理阶段和全程物流管理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企业分工越来越细化。各大生产企业纷纷外包零部件生产,把低技术、劳动密集型的零部件转移到人工最廉价的国家去生产。以美国的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三大车厂为例,一辆车上的几千个零部件可能产自十几个不同的国家,几百个不同的供应商。这样一种生产模式给物流管理提出了新课题:如何在维持最低库存量的前提下,保证所有零部件能够按时、按质、按量,以最低的成本供应给装配厂,并将成品车运送到每一个分销商。美国企业的物流系统更加系统化、整合化,物流也从I刀Sisdcs向SCM转化。这已经远远超出一个企业的管理范围,它要求与各级供应商、分销商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共享信息,精确配合集成跨企业供应链上的关键商业流程,才能保证整个流程的畅通。只有实施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方可达到同一供应链上企业间协同作用的最大化。市场竞争已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化到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供应链管理的出现将一体化概念从单个公司扩展到了供应链上的所有公司。在整条供应链中,单个公司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有效配置链上成员的资源,可以提高整条链的效率,以获得链的竞争优势。这一理念使得各个公司进行物流的外部一体化:①集体制定投资计划,共享对物流投资带来的好处:②统一的产品包装设计,便于使用共同的仓储、装卸和运输设备;⑧共享信息,采用DRP或J1T系统以消除库存冗余;④共享专业技术。这样,企业得以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竞争力的建立。依照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很多行业已经开始进行实践。在食品杂货业被称之为ECR(EfficientConsumerResponse),在纺织业被称之为QR(QuickResponse)。即使仅在开展ECR的食品行业,由于批发业和生产企业的联合,初步推算可以节约300(2美元。因此,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积极地推进企业物流的合理化和效率化。
目前,消费晶企业一方面要应付竞争对手、潜在竞争对手、用户、供应商、替代品等市场力量;一方面还要面对产品易耗、时尚、消费者等产业特点的挑战。为了应对竞争,沃尔玛、宝洁、戴尔、联合利华等业界翘楚已经开始委派各自的物流计划部门担当起需求链运营计划统筹的重任。它们纷纷建立了快速市场反应系统,并以此拉动企业供应链的有效输出。在消费品行业,以需求链为中心的行为模式正在成为企业前进的“指南针”。
在这样的背景下,加拿大物流管理协会在2000年改名为加拿大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协会以应对行业的变化与发展。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曾试图扩大物流管理概念的外延来表达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最后因多方反对,不得不修订物流管理概念,承认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在完成三次角色转换与扩展后,如今,物流迎来了自己的第四个新角色一—在复合前三个角色的基础上,成为预测企业各关键部门(销售、生产、市场、研发)需求,制订、实施企业战略计划的统率者。新角色意味着,物流真正融人了企业的战略管理。进入2003年以后,物流又以计划协调负责人的身份跃上企业管理的舞台。一位沃尔玛的副总裁曾这样定义它的作用——“物流以计划协调负责人的身份出现,这是关注未来规模的企业对需求链战略价值认识的质跃。它还原了物流的天然属性:务实细致、贯穿始终。”
因此,由物流部门领导企业的计划统筹系统是需求链驱动与服务经济的必然要求。它将对企业原有的管理系统进行再造,目的在于建立最优的库存配比、健康流转的销售渠道,以及提高客户满意度、提升晶牌市值。在企业全新的计划统筹系统中,物流部门将逐步以策划、组织和协调者的身份登上战略规划与运作控制舞台。
三、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
1.物流运作系统化
物流是一种系统性的经济活动,主要通过物流目标合理化,物流作业规范化,物流功能集成化,物流技术一体化来实现。传统物流一般指产品出厂后的包装、运输、装卸、仓储,而现代物流提出了物流系统化并付诸实施。具体地说,使物流向两头延伸并加进了新的内涵,使社会物流与企业物流有机结合在一起,从采购物流开始,经过生产物流,再进入销售物流,与此同时,要经过包装、运输、仓储、装卸、加工配送到达用户(消费者)手中,最后还有逆向物流。可以这样讲,现代物流包含了产品从“生”到“死”的整个物理性的流通全过程。即通过统筹协调、合理规划,控制整个商品的流动,以达到效益最大和成本最小,同时满足用户需求不断变化的客观要求。这样,就可以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物流无国界”的发展趋势。因此,物流的系统化是一个国家流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2.物流服务网络化
电子商务发展要求物流不仅以较低的成本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而且还要求物流服务向多样化、综合化、网络化发展。为了实现电子商务的物流增值性服务,企业必须重新设计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渠道,减少物流环节,提高物流服务系统的快速反应性能,实现物流服务网络优化和系统性。一是信息网络连结起供应商、制造商、下游顾客以及货物流动中的各个环节;二是实体网络与信息网络的‘呒缝连接”。物流的网络化为物流虚拟化提供了平台基础。
3.物流管理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