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像他们那样——成长·学习·创新
7206200000022

第22章 只有坚持学习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2)

陈景润调到北京后,在华罗庚的栽培之下,迅速成长起来。他在圆内整点问题、球内整点问题、华林问题、三维除数问题等方面,都改进了中外数学家的结果,取得了最新的成就。但是他并不满足,他要完成青年时期的梦想,向哥德巴赫猜想挺进。陈景润当时居住在6平方米的小屋内,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进行繁复的计算,条件十分艰苦。但是他浑然不顾,废寝忘食,昼夜不舍,潜心思考,达到了痴呆的地步。有一次一头撞在树上,还问是谁撞了他。1966年5月,陈景润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写成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攻克了世界着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有一步之遥的辉煌。可是论文太长了,厚达200多页。考虑到科学的简明性,闵嗣鹤教授建议他简化一下。他又投入到更加艰巨的工作中去了。这时“文革”开始,陈景润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他并没有放弃。

1973年,陈景润终于将论文简化完成。

陈景润的工作轰动了世界,国际上的反响非常强烈。当时英国数学家哈勃斯丹和西德数学家李希特的着作《筛法》正在印刷所校印,他们见到陈景润的论文后,立即要求暂不付印,并在这部书里加添了一章“陈氏定理”。

他们把它誉为筛法的“光辉的顶点”。一位英国数学家在给陈景润的信里称赞他说:“你移动了群山!”

陈景润分别在1978年和1982年两次收到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作45分钟报告的邀请。他本想在他有生之年完成(1+1),彻底摘取皇冠上的明珠。可惜的是,在他生命最后的10多年中,帕金森氏综合征困扰他,使他长期卧病在床,最终未能实现夙愿。虽然小有遗憾,但是陈景润在数论和歌德巴赫猜想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将永垂千古,流芳中国科学史。

用学习点燃事业发展的星星之火——吴燎原

吴燎原是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三明电业局带电中心带电二班班长,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到了爱岗敬业、学习钻研,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1994年吴燎原从福州电力技工学校毕业,来到了三明电业局供用电部配电维护及配电工程班。2000年由于工作需要他来到了带电中心开始从事带电作业。由于带电工作的组织性、技能性和专业性都非常强,吴燎原认为自己终于找到了施展才华的人生舞台。为了尽快提高业务水平,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并且考取了福州大学大专文凭,还及时向老师傅和专家们请教学习相关的经验和技术,仅用了几年就掌握了带电作业的多项核心技术,对于一些重要设备的操作非常熟练。

在提高自我的同时,他还认真组织全班同事学习,共同编写带电作业操作规程,努力提高全班的作业水平。从2007年班组改革后,吴燎原积极组织班内业务培训,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制定了配套事故抢修和带电施工作业方案,完成了多项重大任务。他还带领全班成员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和项目研发,先后完成了绝缘平台、绝缘梯带电断接火等项目,并把技术创新的成果及时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使新项目常规化、规范化,他们开发的10千伏带电更换分段开关获得了福建电力公司2005年科技开发进步三等奖。

吴燎原不仅带领全班在新知识、新技术培训中不断进步,而且在工程质量、工作态度、吃苦耐劳方面也毫不放松。全班多次面对重大抢修任务和险情敢打敢拼,用辛苦和勇气换来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无论何时何地,吴燎原总是能第一时间来到最需要他的工作岗位上,从不讨价还价,从不叫苦叫累。因为他知道电力供应关乎国计民生,他的一点小小的努力就能换来千千万万老百姓生活的安定祥和。

博学多才的智者——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出生在希腊北方的斯塔吉拉城。其父是马其顿国王阿穆塔的宫廷御医,因医术高明,深得国王的宠信。母亲是国王赏赐给老御医为妻的侍女。国王非常关照这个特殊的家庭。因此,小亚里士多德可以自由出入王宫。王宫贵族的生活方式,让少年亚里士多德着迷。在一段时间里,他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了和贵族王子们的玩耍之中。

后来亚里士多德的父亲不幸病逝,他的母亲也在郁闷中病倒了。母亲在生命垂危的时候对儿子说:“做人无论如何要知道自己的位置。我们不是贵族,不要把自己装扮成贵族,那样会害了自己。”她已经很虚弱了,停了一会儿接着又说:“你父亲留下了一些遗产,但这些不能持久。你应该学会做点事情,要能够养活自己,要像你的父亲那样,靠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赢得别人的尊敬……”

母亲死后,少年亚里士多德显得成熟多了。他不再追求时髦的穿戴,也不再和那些贵族公子们玩耍了,而是收住心思,学习各种知识,钻研感兴趣的学问。

追随名师

17岁时,亚里士多德十分欣赏当时柏拉图创办的学园的学风,便决定到那里求学。亚里士多德由于受贵族生活的影响,不仅举止温文尔雅,连说话也非常讲究且语调柔和。不久柏拉图发现,这个年仅17岁的青年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亚里士多德使已进入暮年的柏拉图深感惊异,并给柏拉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柏拉图学园,亚里士多德度过了20年的时光。学习期间,他广泛涉猎各个学科,对政治、历史、天文、数学、物理、生物、心理、修辞、戏剧等学科都做了深刻的研究。作为学生,他对老师十分尊重,虚心向老师学习,但他从不在思想上受任何人的束缚。他对柏拉图在学园门口写着的“不懂几何学的人,请勿入内”的观点不以为然,还常驳倒柏拉图的理论。这使柏拉图的其他弟子十分不满,他们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谴责亚里士多德,要他尊重老师。亚里士多德面对责难不为所动,他告诉同学:“我爱我的老师,但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好学,善于寻根问底。当柏拉图讲述《理想国》

时,所有听讲的学生都觉得枯燥乏味,唯有他深觉奥妙。他如饥似渴地吸吮着柏拉图思想的精华,因此深得柏拉图赏识。柏拉图曾经这样赞赏他:“我的学园可分成两部分——一般学生构成它的躯体,亚里士多德构成了它的头脑。”由此可知,亚里士多德在当时的地位和名气已非同一般了。

创办学园

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效仿老师柏拉图在雅典郊外创办了自己的“吕克昂学园”。他创办的学园风景秀丽,人们常见到这位充满智慧的哲学家领着他的学生在林荫道上一边散步,一边自由地议论着各种哲学问题。于是,他和他的学生获得了“逍遥学派”的美称。

在学园,亚里士多德除了教学,还致力于生物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为了让亚里士多德更好地投入研究工作,已成为马其顿国王的亚历山大指示他的猎手、猎场守门人、园丁和渔夫向亚里士多德提供一切他感兴趣的东西。

当然亚里士多德为自己的研究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他曾派上千人到希腊和小亚细业各地采集各种动、植物标本。有了这些条件,亚里士多德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座动物学庭园。正因为如此,亚里士多德在生物学、解剖学和植物学上都建树极丰。

自学成才的思想巨人——卢梭

卢梭的父亲是一个钟表匠,母亲在他出生后没几天就去世了。家里很穷,但爱读书的母亲却给卢梭留下了很多书,有哲学方面的,有历史方面的,更多的是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

卢梭从小就聪明机灵,尽管他不可能像有钱人家的子弟那样受到系统的教育,但爱读书的习惯使他成了一个拥有丰富知识的人。

卢梭从5岁开始就大量读书。贫穷但可亲的父亲对儿子这一读书嗜好感到特别欣慰,他只要有空闲时间就陪同儿子一起读书。有了父亲的陪伴,卢梭读起书来更加如痴如醉。每天晚上,卢梭父子总是一起读书,有时看得入了神,竟忘了睡觉。父子俩每看完一本,还要交换着看,读每本书总一气呵成。

7岁的时候,卢梭已经把母亲生前留下的书全部读完了,然后又到外祖父家找书看。他从外祖父那搬来的书,多是些充满知识和蕴含深刻思想的书,如《世界通史讲话》《名人传》和《宇宙万象解说》等等。

除了读书外,卢梭还有一个爱好,就是音乐。读书使卢梭获得了很多知识,也养成了爱思考、追求真理的习惯;音乐又使他的情感十分丰富,富于联想。这两大嗜好使卢梭终身受益,使他后来成为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波折多难的经历

卢梭自12岁开始自谋生计,做过仆人、学徒兼杂役。15岁时,因不堪忍受东家的粗暴待遇,他外出流浪,后被德·瓦朗夫人收留,替她管家务。这期间卢梭刻苦自学,为获取渊博的知识奠定了稳固的基础。中途,卢梭曾几次出走,还到过巴黎,因不愿再当奴仆,最后又返回到德·瓦朗夫人身边。

1741年,卢梭再次前往巴黎。这次他带着一种自己新发明的音乐记谱法——“数字记谱法”,原以为这会引起一场音乐革命,但他只是从法兰西学院得到了口头上的鼓励。穷困潦倒的卢梭在巴黎只得靠替人抄写乐谱、教授音乐和给贵妇人充当秘书为生。这期间卢梭结识了着名思想家、学者狄德罗以及孔狄亚克等人,他们对卢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743年,卢梭任驻意大利使馆秘书的职位,不久被大使赶回巴黎。这时,他应狄德罗之邀给《百科全书》撰写音乐方面的文稿。在狄德罗的鼓励下,1749年10月,卢梭以论文《科学和艺术的进步对改良风俗是否有益》参加第戎学院的征文,得以中选,这使卢梭在法国名声大震。随后第戎学院再次征文,这次卢梭发表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一文,虽未入选,但却扩大了他的名气。

1752年,卢梭创作的歌剧《乡村教师》在巴黎首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从1756年到1762年,卢梭隐居在巴黎近郊的蒙莫朗西森林附近。在此期间,他发表了《致达朗贝论戏剧书》(1758年)、《新爱洛绮丝》(1761年)《社会契约论》(1762年)和《爱弥儿》(1762年)。卢梭的《爱弥儿》一书出版后,掀起从法国开始后遍及整个欧洲的声势浩大的反卢梭浪潮。从此,卢梭开始了逃亡生活。

1767年,卢梭更名易姓后返回法国,过着隐居生活,并在流亡中断断续续地进行《忏悔录》的创作。这样的流亡生活直到1770年6月,法国政府宣布赦免卢梭方告结束。卢梭的晚年也来能安详地度过,他当时一直受到法国当局的监视,过着清贫的生活。完成《忏悔录》之后,卢梭又完成了《忏悔录》的续篇《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遥想》。1778年7月1日,卢梭在悲愤中去世。

坚持阅读,终成哲学大家——黑格尔

求学时代

1770年,黑格尔出生于德国符滕堡的斯图加特城一个政府公务员家庭。1780年,黑格尔就读于本城文科中学,接受古典和启蒙教育。他的各门学科都学得很出色,升级考试的成绩总是优良,尽管这样,父亲还是为他聘请了家庭教师。

黑格尔书读得很多,他把零用钱都用于买书了。他常常到公爵图书馆里去看书,认为阅读是一种很大的乐趣。他爱读严肃的书,读这些书的时候,还养成了一个独特的习惯,那就是,把读过的东西详细地摘录在一张张活页上,然后按照语言学、美学、面相学、算学、几何学、心理学、史学、神学和哲学等项目加以分类。每类都严格地按照字母次序排列。所有摘录都放在贴有标签的文件夹里。这样,不论需要哪一条摘录,都可以马上找到。这个习惯和这些文件夹伴随着这位哲学家成长。

1788年10月,黑格尔进入图宾根修道院的神学院学习哲学和神学。在神学院,黑格尔还是像中学时代一样,喜欢把时间花在书本上。尽管骑马和击剑也是未来牧师的训练科目,但黑格尔对此并不怎么感兴趣。同学们总拿黑格尔开心,一谈到他就称他为“老头儿”。黑格尔并没有为此而生气,因为他跟人人都合得来,大家都把他当作知心伙伴。

受启蒙运动影响

1793年,正当法国革命如火如荼地进行时,黑格尔已经完成学业,从图宾根神学院毕业了。上学期间,法国大革命的浪潮完全改变了黑格尔。社会政治问题开始闯入黑格尔的生活,关心政治成为他终生的“癖好”。在图宾根的俱乐部里,年轻的黑格尔成了积极分子。他在集会上发表演说,常博得同道们的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