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回族金石录
7207400000019

第19章 教义教旨教理教史碑记(1)

在历史上,回族曾全民族信仰伊斯兰教,宗教规定与民族习惯往往交织在一起。尤其是元以后,伊斯兰教成了回族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它对回族社会政治、经济等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明末清初,随着回族社会的进展,以汉文译著伊斯兰教义的活动在东南沿海大为活跃。东南沿海地区的回族大都散居与汉族杂处,虽然经济比较发达,但宗教信仰比西北地区较为松弛,且当地汉族上层对伊斯兰教的歧视颇为显著。因而这些汉文译著作品,不只在于为适应当地回民的特点采取了汉文宣传教义的方式,并且采取了以儒家思想与伊斯兰教义相结合的方式。值得指出的是,汉文伊斯兰教译著的上述两种表述方式也为不少回族碑记所运用。除本部分选入的碑记如“来复铭”等以外,在本书其它部分入选的碑记(如“创建重建维修清真寺碑记”)中,也有不少涉及到宣传伊斯兰教义教旨教理教史的内容。从时间上看,有些明代碑记在阐述“以儒诠回”内容时,比印刷成文的汉文伊斯兰教著作要早一百多年。此外,过去认为汉文伊斯兰教译著的中心地带是南京、苏州、云南等地,而具有类似内容的碑石却分布在河北、山东、河南、甘肃、湖南等许多省份。因此,具有“以儒诠回”内容的碑记对深入研究中国回族伊斯兰教哲理思想开拓了新的蹊径。

北京敕赐东四清真寺圣赞碑明万历七年(1579年)

东四清真寺另一块明碑为万历七年(1579年)所镌,内容为赞扬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品德与懿行。

清真法明百字圣号

乾坤初判,天籍注名。西域传法教主,至德大圣仁慈,正烈衍政天经,众圣之宗。七天游奕,协助天运,护祐国王,公直无私,白帝真君,普度群迷,五朝祈天,默助太平。阐教祖师,灵明洪祐,救苦拯难,明冥超拔,脱离罪愆,降服诸邪归正,清真法明大道,穆含默德圣人。

本教经中译述圣赞

至圣默德,清教祖师,生自西方,出于唐时。母受胎先,光显父额,正离母身,异香不绝。右手蒙眼,左手下遮,脐肠自断,生成受戒。额广准隆,两眉相接,凤目须稀,分明威烈。动馨香,汗浸过麝,毫光满面,群仙卫列。背生肉印,受天封册,生知颖异,凝一精白。蝇不落身,白云拥遮,飞仙洗濯,七情净洁。天仙赞讳,竹笔璺裂,默祝穹苍,指分圆月。国人进瓜,味苦不说,作保放獐,毒羊具白。德量宽宏,经旨赞德,孔雀飞翔,衔赞帖。升霄下世,神明通彻,接受天经,三十部册。立教化人,事凭经折,独敬天主,诸像不设。竭尽忠孝,众善咸德,济度众生,明冥救厄。每七礼拜,兢兢业业,五明朝礼,感天恩泽。道德无穷,万世正烈。

供奉源流谨题二首

无始无极真天主,至人至教大圣人。一理相敷弘化育,清真万古秉和纯。

至人施教出天方,善德遗风被远荒。真节有灵穿玉石,志诚无怠达穷苍。星前斋沐充清静,道上资谈识本常。五礼七瞻俱戒谨,无疆熙化祝吾皇。

赞曰:天气禀萃,圣智生成,道传万代,教授真经。

万历七年岁次己卯仲春上浣之吉

古燕教人薰沐述捐俸镌传

碑侧

山东都司都指挥佥事思德尤铠捐俸。

碑阴

(上部为经文“太司米也”,下部为汉文)理本无极。

河北大名县南关小东街“礼拜寺碑记”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

原碑已不存,碑文由明朝金贤撰,收录于《大名县志》(民国23年续修本第13册25卷)。江宁人金贤于正德十一年(1516年)任大名知府,十四年(1519年)应当地回民知名人士杨济民之请撰成是记。碑文500余字,所述内容承袭元代时对伊斯兰教的认识及其在我国传播的普遍说法,特别强调伊斯兰教“附儒”之观点,对研究明代回族伊斯兰教有一定参考价值。

外诸夏者,凡五十有七国。国异政,土殊俗,有主之者,咸称圣人焉。其在西域有迈德那者,其圣人讳穆罕迈德,生而神灵,有大德,其教义为最正,而诸国之近者咸宗焉。尝考其教,大要以敬天为主,以清心寡欲为训,而正纲常、辨义利、审取舍、昭淑慝,以劝戒者,大抵皆归于道也,其异于诸夏之圣人者盖寡矣。隋开皇中其教始入中国,厥后流衍于天下,日益以蕃,及我国奄有万方四夷来享,而是国之奉珍入贡者独多,从而内徙者,遂建寺以处之,俾崇其教。其建于大名而主其教者杨济民也。济民博通国书,奉行唯谨,来谒予曰:是寺也,所以垂圣人之道,而信于众人也;无文以记之,恐世远而人亡,敢以是请予。惟万物之生本乎天,而所以事天者,一言以蔽之曰:敬事尧典首钦若之文,虞廷谨敕天之戒,恐惧著于大易,休咎衍于箕畴,自古圣贤未有不以敬天为急者。然敬天之意存于中,而礼拜者,所以将其敬也;建寺者,所以洁其地也。圣人之制礼,其所以正人心,扶世教者,此为大。子率群众而从事于此,可谓能崇其教矣。虽然,吾犹有说也:天道善善而恶恶,故易以遏恶扬善为顺天;王典克从,敦天叙也;五礼克庸,顺天秩也;无敢戏豫,敬天怒也;无敢驰驱,敬天渝也;于时保之,畏天威也。信斯言也,则其静与天游,动与天俱,诚中达外,纯于善而不杂于恶,而所以事天者有其本矣。不然虚礼虽隆,而实德以泯,圣人立教之意孤矣。子当求其本而谨之,使无孤圣人之意可也。济民再拜曰:敢不从命。遂书以为记。

南关西街一处,乾隆十五年甲辰,修内设义学一所。义学田三十七亩。南关石坊院一处内有义学、龙王镇一处内有义学。

善乐营一处内有义学外有义地。

按:大名之回民,明永乐二年自顺天府大兴县枯柳树村迁至元城县钟鼓村。钟鼓村者,即善乐营之旧名也,大名之有回民实自此始。至正德时始建寺,崇祯十七年重修。

城北二十里马时庄二处曰东寺,曰南寺。

按:明弘治二年,马良由宏农县孔家洼迁此。建寺后,有郡城南关之马氏移于此村,称为西。马二氏本非一家,故通姻婚又建南寺,称旧寺曰东寺。旧城大街一处康熙五十年重修,嘉庆二十二年再修,民国七年又修,内设义学外有义学地。

金滩镇一处亦有义学义地。

河北无极县高头“清真寺碑记”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

此碑现存无极县高头清真寺,立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碑文论述了伊斯兰教的本体论,对了解回族哲学思想有重要资料价值。收录时略去清真寺基地边界数目。

序属小阳书斋兀坐,有友来求清真寺碑文于余。嘻,余岂能文哉!余自辛屵读训九日,每与在教诸同人晤接辄以言,余初不知其说,比诘之,而众莫道其所以然少。暇住,瞻寺中立有碑。盖维岑老先生手撰也,其言主之义特详而其大旨则以诚为归,余佩其说切理而厌心匪伊朝夕矣,今姑傲其说而推行之。夫清者天之所以为体,真者物之所以立命,盖诚生天生地复生万物,是以视之无形而能形天下之形,听之无声而能声天下之声,大哉,诚乎其体物而不可遗者,斯主之所以为主,守溪周于注太极图首曰无极而太极。盖言诚也即言主者,推之而两仪,推之而四象,推之而卦,凡五才万类皆比理,为之纲维,为之主宰。然则主之为主岂可以他来哉,不遁于虚,无不滞于象,放之则弥合,钦之则退藏于密,贯上下成始终,卒无以易乎,诚之说而已矣,是为记。

乾隆四十年岁次乙未孟冬月

乙酉科顺天乡试中式举人捡选以知县用廉利周景昌撰并书

训师齐仲士

并将寺中基地边界地亩数目开列于后。(略)

山东济南清真南大寺“来复铭”碑明嘉靖七年(1528年)

碑立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为当时南大寺掌教(即教长)陈思撰写,现

存南大寺,铭文155字,共9行,用整齐的句式,警策的词语,和谐的押韵,高度概括地阐述了伊斯兰教性安执复,却妄归真的基本教义,为研究中国伊斯兰文化的重要史料。

无极太极,两仪五行。元于无声,始于无形。

皇降衰彝,锡命吾人,与生俱生,与形俱形。

仁人合道,理器相成。圣愚异秉,予赋维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