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回族金石录
7207400000033

第33章 禁约议约契约告示碑记(1)

本部分碑记的内容十分丰富而且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特别密切。有一些碑记属于契约类,大都是捐地购屋赠予清真寺,恐日后反悔,订立契约以保护物主权益;有一些碑记系名绅出钱,资助回民学生乡试赶考所制定的一些议约;有一些碑记则归于回民为集体管理清真寺产,防止侵吞挪用现象而制订的禁约或措施;还有一些碑记属于官方告示类,大都出于地方当局应回民请求通告某些规定,以保护回民基本利益;另有个别碑记属于水利管理条规,反映西北回民的引黄灌溉工程发展情况。

内容比较突出的则属海南三亚回辉清真古寺“正堂禁碑”和河北保定西寺“俭可养廉碑”。前者记述了清代中期官府裁定当地回族蒲儒嵩与汉族保翰圭为争夺该地段渔业权互控案所作的判决公文,是了解海南羊栏回族开发古崖州渔业的重要史料。后者属文告性质,述及当时清苑县回民婚嫁中奢侈之风盛行,当时掌教并乡老、族长在严加开异匡正同时,要求地方官张贴告示,提倡俭廉风气。这不仅对了解清末民初保定地区回民婚嫁习俗与变革提供了素材,无疑对于今人节约办婚事也有提示作用。

天津清真南大寺“备忘匾”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

天津清真南大寺大殿抱厦前,悬挂有一块备忘木匾,1937年由津门穆斯林名流刘孟扬先生书写,记述各乡老捐助“自来水股票”,作为该寺常年经费的事迹。虽为木匾形式,但铭文中注明“特勒碑铭”,而且过去也为类似情况“勒碑注明”过,故仍将铭文收入金石录中。

真主普慈今世,独慈后世,惟今世至宽至厚,以足万物所需所能,略无阙乏,恩惠广大,至公无私也。慈缘天津清真南寺,历有年所,皆赖先父老苦志,四方募积得成斯式,并各乡老捐助不动产及自来水股票,专供本寺常年经费,已勒碑注明,选定众教末轮流值年执事。今又有刘渭占乡老乐善捐助自来水股票计贰拾张,指定供济南寺常年经费。末等深恐年久相沿遗失,特再勒碑声明,连同本寺旧有自来水股票拾陆张(原八张改十六张),共计叁拾陆张。俾各执事前任交后任清楚。特勒碑铭,永昭大善。

清真南寺执事(人名略)同勒

河北大厂县北坞清真寺碑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北坞清真寺位于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境内。该寺始建年代已难以考证。寺中现存最早的文字记载,镶嵌在走廊墙内的一块小石碑中。碑上文字为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所刻。

向东一面

嗟夫!苍生在世,何刻不朽哉?善而已。适今观闻东务庄,原系内翰侍御太监仰泉李公奋庸营造。督理工匠,预修掩拆隐城一址。噫!是举也,公岂好生恶死者耶?抑明哲保身者耶?其虑益远矣!予溯究所由,暨知我公祖上,历代积德,乡土同音,迄今累仁遐迩。共采公身,凛凛然在也,公墓巍巍然兴也,树植叁乔木奠安柱石,岂直耸观乎?生前惟是景仰,没后感博施之济众兮。咸曰:此仁人之善修也。胥触目而增悲,忆措置之合宜兮!咸曰:此义士之坛冢也,多遥望而兴叹。其生也,必荣矣;其死也,必哀矣。予所云惟善不朽者,舍我公谁欤?布在方策,垂懿德于悠久云。时惟我大明万历丁巳季冬朔旦,逸士冲宇毛登龙谨撰。

向西一面

万历四十五年十一月起立石界,置地七亩,永远随寺。官御李进忠,只因缺后,建盖坟地,累辈看寺之人修理,止许修理,不许削伐树株,若有人削伐树株,许多人揭告。嘉靖四十二年三月二十四日生人,不知死忌日。若有贤侄为其后世造上。

河北“沧州旧教清真寺义田碑说”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因沧州清真北大寺原有圣、古两行穆民,同殿礼拜不便,故众议欲将原清真南寺(规模很小)扩建为南大寺,以为古行礼拜之所。时有尹姓乡老名衡宗,义捐自置赵家坟庄私田八十亩,使修寺之愿得偿。尹氏举意永不反悔;众阿訇、乡老公议,待施主逝后,七日一次到施主坟前诵经,故立碑以铭。乾隆六十年(1795年),其子尹琯、尹琅、尹克任,因丧葬事与清真寺阿訇发生争执。时值儒教文庙明伦堂残破待修,遂将捐地折钱要回。称“清真寺住持不能经理,辄为豪强侵占”改捐文庙以为重修明伦堂之资。

众阿訇乡老四处募捐还清捐地折款,并将此碑搬倒埋于地下。“文革”中,清真南大寺被扒毁,此碑出土。它既可为清真南大寺初建情况依据,也反映了清代中叶河北回族伊斯兰教的教派演变情况。

大清乾隆肆拾柒年岁次壬寅菊下浣寺内住持众乡老仝立

沧郡大南门外东南隅有旧教南清真寺一座,内无香火地亩,难养住持、修补寺院。今有尹衡宗喜发善念,命子麟议明愿将自置城东赵家坟庄地捌拾亩施典寺内,以为公费之资。只此一念,之族福量止自无穷。而寺内住持宜体其向善之诚,愈鼓其修明之志,是以众乡老同住持公议,如施主过世之后,七日一次到施主墓前念经,以示不忘,或另议委人均无不可。立碑之后,寺内住持固加意料理,不得将地擅自动用,凡契内碑文所约之方,住持当一一践之,永不许反悔。施主亦自定论,即其子孙亦不得将已施之地妄加参说。之后,有不肖子弟背议索取,许众乡老、住持执施主地契到官,以示不孝治罪。此地终归寺内,垂内碑文以记其事。

河北沧州“绅士刘公助寒士观光资斧碑记”清光绪六年(1880年)

清光绪六年(1880年)沧州回族名绅刘凤舞捐款资助贫寒回民学生赴京赶考,使不少人获得入仕机会。沧州知事骆孝先为此立碑撰记,并将资助款项、施放条规同刻于碑,以利公众监督。

闻化普春风,桃李阴成于花县;惠沾时雨,榛苓秀挹夫芹宫。倘非解囊途人,慷慨而励桑孤之志,何以办装有力激昂,而振蓬户之声,泽霈士林,蒙庥奕叶,有足尚焉。

查沧境东连鲸海,北拱燕畿,夙称殷富之区,洵为文明之薮。自遭兵革,弓治风微,况鲜年丰,盖藏日罄。虽复土勤絃涌,不无鸳骛之鸣;亦虞资叹囊空,遂窘骅骝之步。此珠遗沧海,玉蕴荆山,有心人所为惋惜而三叹也。

兹有绅耆一品封典刘协镇凤舞者,世绵朱履,家本素丰,乐善好施,急公慕义。既纳粟备苍生之馁,桑梓衔恩;复捐金虞白屋之贫,菁莪作士。已于光绪六年四月初一捐助寒士乡试资斧京钱四千缗,发商生息,计三年之利为一科之资。所有议定条规,业经通详立案,垂诸久远,永为式程。嗟乎!青钱既选,子母权而利益允恒;黄卷有资,寅宾兴而书升克晋。夏屋遂腾穰之志,秋风听呦鹿之鸣,霈择(泽)均沾,风云际会。将见祥征甲榜,帽插一品宫花定;占惠普壬,林香挹五枝庭桂矣。用彰骏惠之施,因列条规于左。(权沧州事济宁骆孝先记)

--此项助资发交妥商生息,遏大比之年,算至是年六月底,该商将利息备齐,务须九六清钱,临时不可有误。

--此项专为寒士无资赴试者而设,无论地方遇有何项紧要公事,官绅俱不得动用分文。

--经理绅董秉公均匀公派,不可有瞻狗濡染,庶免物议。

--遇大比之年,预先赴署礼房报名,造册取据,各生互保结呈览候分别准驳。报名者,至六月底止,即按钱数、人数均匀派定散给;六月后再报名者,不能分此款项。

--资助所生利息有定,应试之人无定,视生息之多寡,计人数之多寡,布散均匀无得参差。

--遇恩科之年,无它款可筹,即将此三年利息擘分一半众人均分,下余一半俟正科再分。

--此项专为寒士而设,寒素之士得一分增一分之用度,即减一分之咨嗟;充裕之士争寒士一分之资费,反生自己一分之奢侈。实为夺之有用,反将此款糜费,但愿诸生各自敦品,甚毋贻众人讥诮。

--助资无多,沧属贡监生员皆可领取,外籍不得搀入。

--领取时须得本生自取,不可使人代替,恐有顶冒之弊。

--读书人首重廉耻,倘领取此资不赴乡试,一经查出,即将此款追回,仍存该商,归入下届,利息众儒均分。

--经理绅董,不无接替,总须众儒公保,方准管理,自己不得擅入。

--将此届利息布散后,每科礼房笔费京钱四吊文,共出共入通算清楚,张贴通衢俾众周知。

光绪六年岁次庚辰六月日立

河北保定“俭可养廉”告示碑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碑现存保定市清真西寺大殿,系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保定工巡局即补道吴某所立。碑高180厘米,宽68厘米,碑文属文告性质,述及当时清苑县回民婚嫁中奢侈颓废之风盛行,当地掌教并乡老、族长等在严加开导匡正同时,要求地方官张贴告示,宣布聘礼标准,违者予以惩处等。对研究清末民初回民婚嫁习俗发展与变革有参考价值。

钦加二品衔总办,保定工巡局即补道吴。为出示晓谕事照得:现据回教职绅马良禀称:窃维婚姻之道贵在礼节周全,不贵采币丰盛,此先贤婚姻不论财之义。讵世风不古,人情浇薄。回教人民遇有婚定,女家要索多端,男家曲意承奉。在士商富足者措筹尚易,而贫苦农民因之倾家荡产者恒有所闻,否则,虽媒妁已成亦行中止。种种恶习殊难尽述。皇于风化人心大有妨碍。前清苑县清真寺掌教并乡老族长等,思图挽救,请由绅捐资设筵,单约各回民到寺详加开导,并公定章程刊发遵守,互相戒勉共挽颓风。议后行之,颇收成效,人皆称便。讵月久玩生复萌故态,若不重为申禁,势必愈趋愈下,恳请发给告示张贴,严为历禁。计开原定章程。聘礼:一、换简;一、水礼:四色内,馒首四斤、羊肉四斤、点心四斤、九六茶叶一斤。婚礼:一、全羊二只;一、食盒五架内,大馒首四百个。罚约:如有不遵此章额外奢侈要索者,至少罚银二十两充公。临时酌定,并责成各寺掌教随时稽查,劝戒等情据此。查聘礼一端虽自古皆有,而考之周官媒氏云,入币纯帛无过五两,是重在礼节不贵财聘。降及后世,踵事增华,每于婚定之时,多以厚聘索之,男家甚有力不能办,延误婚娶成为雠仇。及至过门,籍资装不丰,触目憎嫌,报复相寻,新妇因此失翁姑之欢心者不少,甚有抑郁而死者。愚者无知,只顾目前,不图日后,言之殊堪大息。该绅目睹颓风,力图挽回,呈送前次公定聘礼章程颇极完善,贫富可行,足征热心公益。且也女家既不索重聘,男家亦不至报复,一俭既立,百弊悉除。从兹彼此廉抑相敬,以礼微待,婚嫁可以应时,而且新妇亦得翁姑之欢。试问,为女之父母孰得孰失。当可了然于心,回头是岸矣。兹据前情,除禀批示外,合行出示晓谕。为此示。仰回民人等一体知悉。自示之后,所有婚嫁等事务当遵照新章办理,不得任意要索。并由各寺掌教等随时稽查,妥为劝戒,以除积习而挽颓风。倘敢故违,即行送究,勿得徇隐。切切!特示。

右仰知悉

光绪三十三年六月十二日

告示寔贴

吉林省九台市蜂蜜营清真寺垂戒经理善地事碑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蜂蜜营清真寺坐落在胡家回族乡蜂蜜村。建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是吉林省最早的清真寺之一。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所立的这块碑记录了该寺寺产几度被侵和众穆民决意管理好寺产的愿望及措施。碑现立于蜂蜜营清真寺大殿檐下。碑身通高179厘米,厚20厘米,碑座高51厘米,长84厘米,宽60.5厘米。碑额正面刻有云龙纹及“万善回归”四个字。另面记清真寺地基四至、捐款和施舍地者姓名、施地的数量,未能抄录。

蜂蜜营清真寺,为勒碑垂戒经理善地事。窃思开辟以来,积粟典,重盛世,隆荣室,家相庆。公举监收为岁修资费,洪惟圣朝秀毓,西域,恩深东土。始自村庄分界古老一书疆井众姓云:居斯地旗民永业。其间中央寺院,此常平之古规与田之旧制,惟万善同归地耳。当夫建寺之初,是特清真,默感各方之施金,始修瑶台殿宇,聘请教长,三年一任,谘训经典,领惠死生迷律之寿善地,四外定议施舍,半是同姓不宗,兼有绝产,立字存据。此乃前人已创之良模,无易边定规,迄于今百有余岁。不意日久年湮,寺不整顿,所有契文不全,有将地收回典卖者,亦有私自耕种者,究其实并非祖遗,亦非自治,同是清真寺中所有之地。今众会人等嗣因光绪十二年六月间呈挖在案,当蒙宪大人台庆、荣春案下究训遵允,仍由旧章统归清真寺,永远为业。前此吞并之人同众指清疆界,重修濠堆,当官面立舍契文约,本年将地已悬与垂戒匾额。窃为二十二年岭后复有侵垦地界运土开疆。现会众事不从情决无宽贷,时逢中人当年合息罚碑一坐,将价买生熟与舍善之地四至坐落同。阖屯人旗民乡地酌准勒碑寺院,以严教门规纲,会众酌立新章,力革其弊,此非众会等多生枝叶,另有别情,言念施地之意,乃系前人之善心,庇阴与后世生者有安居之所,死者有归身之地,两世皆受无疆之庥。特恐年远无凭,鲸吞利己前仍蹈旧辙,或有明知故避退缩不前未身及者,至此以明。

大清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初十日公立

上海松江“清真寺捐输碑记”清道光元年(1821年)

此碑记述了清道光元年(1821年),松江穆斯林捐资修建清真寺的情况。此碑现存松江清真寺内。

钦命狼山总署江南提督军门振勇巴图鲁萧福禄

署江南提标前营游击马进

松郡清真寺创自有元,迄于明季,至我朝康熙十六年,郡学博杨公讳才瑰捐俸修葺,众志乐输。迨嘉庆十七年墙垣坍废,藉在郡诸亲互为襄赞,鸠工修理。又逢田提宪、马提宪及马游府前后驻节悬额捐廉,得以殿庭厅廨焕然一新,所有捐输姓氏已刊碑寺侧。惟念功成非易,岁葺为难,爰集诸亲各捐一文,愿积一百千文存庄生息,以作岁修之费,今春幸值提宪萧公驻节我郡,上额之外,又捐廉俸足钱一百千文,共存二百千足,一并存庄生息。从此岁修有赖,倾圮无虞,俾得殿宇辉煌,规模宏远,皆萧公资助之力也。嗣后或遇别项公用,不得擅动本银,庶免岁亏缺以垂永久云尔。是为之记。

江苏南京净觉寺建寺捐产契约碑记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

碑现存于南京净觉寺内。碑额刻有“大化总归”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