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回族金石录
7207400000064

第64章 回民墓地碑记(1)

回族穆斯林受伊斯兰教影响,重视人的今世,也关注自己的后世,在亡故后奉行土葬。因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穆斯林古冢,就成为了解回族起源及发展演变的重要物证。在收入本部分的46方碑记中,江苏扬州阿拉伯人4方墓碑、浙江杭州伊斯兰历707年及730年碑、浙江杭州清波门“天方先贤墓碑记”、海南18方穆斯林墓碑,就是上述重要物证,并受到回族史专家的关注。此外,在入选的碑记中,有的系记述家族墓地标记以志不忘,如沧州“渊远流长”碑;有的是为回族重要人物创建或重建墓园留下的记载,如广州教门三忠墓志铭、云南昆明“重修咸阳王陵记”;有的系维护回民坟地而形成的公私文告,如黑龙江哈尔滨滨江回教公墓纪念碑、广东番禺县府关于江南义山坟地告示、广东省长公署碑、广州回教公共坟场地图及布告碑等;还有的碑记,则为捐资购买义地碑。最触目惊心的,则为记述重葬清代杜文秀起义失败后被屠杀回民群众尸骨的一块血泪碑--“云南迁葬清咸丰丙辰年昆明五方被难回教亲友碑记”,让人难以忘怀回族人民在历史上经受的种种苦难与顽强不屈、前仆后继时大无畏精神。

河北沧州大褚村回氏祖坟墓碑铭清康熙八年(1669年)

该碑原立碑年代写顺治己酉年,有误。清顺治年间无己酉年,可能是顺治乙酉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立碑。康熙己酉年(1669年)后人重刻抄原碑时抄错。

大清康熙岁次己酉桐月穀旦

原籍金陵应天府上沅县二郎岗,自永乐二年,迁居青邑城南褚村。传至九世孙赞昌、冀昌二人,复迁居线庄。故刊石以志不忘。

河北沧州“渊远流长”碑约民国年间(1912年-1948年)

立碑年代不详,从碑文看应为清代或民国。

我族自籍隶南京,道宗回教之礼,随地而安。因念十六世祖考官于明,殁葬金陵之二郎岗;嗣后,十六世祖妣因故北迁,以北为家,即立茔于此,迄今时历两朝,路限南北迁葬亡属不易,第恐年久实失后嗣遗忘,故略陈颠末以志之。

十六世孙士诚敬述

河北沧州牛进庄刘氏墓碑铭民国九年(1920年)

碑面:

碑记:

渊远流长

我族自籍隶南京,道宗回教之礼,随地而安。因念十六世祖考官于明,殁葬金陵之二郎岗。嗣后,十六世祖妣因故北迁,以北为家,即立茔于此,迄今历两朝,路限南北迁葬亡属不易,第恐年久实失后嗣遗忘,故略陈颠末以志之。

十六世孙士诚敬述

黑龙江哈尔滨“滨江回教公墓纪念碑”民国十九年(1930年)

滨江回教公墓原座落在现哈尔滨市道外公园处。1918年滨江厅以修建公园、回民公墓有碍观瞻为名,强行侵占回民公墓。此后数年,哈尔滨回民多次与滨江厅署交涉,提出赔偿等要求。1930年11月厅署恐激起民变,遂同意在公墓原址立碑,以示纪念。该碑是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实行民族歧压政策的历史见证。墓碑为水泥浇铸成的锥体碑,顶镶有铁月牙儿,现仍立于道外公园内。由于年久失修,风吹雨淋,碑体已残缺,碑文也脱落不全。碑面所刻碑记为:

滨江回教公墓纪念碑记

黑龙江宁安县“宁安回民佳茔护林碑”民国二十年(1931年)

始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的宁安清真义地是黑龙江省创建最早的回民公墓。清道光年间,宁安清真寺教长兰四阿訇所立《修建回民佳茔碑记》曾详细记载了墓地的筹建和建置。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强行侵占,改坟地为靶场,激起当地回民的愤怒。在宁安回民不懈的反抗声中,关东军最终撤军还地。还地伊始,为纪念这一事件,宁安回民在墓地立下这方石碑。碑文为:

宁安回民佳茔护林碑

江苏扬州阿拉伯人墓碑四方元大德六年(1302年)元至大三年(1310年)元泰定元年(1324年)元泰定元年(1324年)

民国年间,在扬州南门外发现四方元代阿拉伯人墓碑,刘彬如先生曾将阿拉伯碑文译成汉文。1976年和1980年陈达生先生两度赴扬州扪读原迹,发现译文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后写成《扬州伊斯兰教碑文新证》一文,刊于1983年总第5期《海交史研究》。下面为陈达生对原碑的新译。

第一方碑正面有阿拉伯文十七行,其中部分文字残损。译文为:

对于选择先知的启示,已选定的即是至上真主的使者。他说:谁死于异乡,即死得壮烈。他(愿他平安)说:异乡之死,即是殉教。

他已从尘世转移至永世,选择永恒而非瞬间,宁愿来世而抛弃现世,这选择既非另外的,也非现世的。他已抵达至高无上真主的慈恩之下。祈求真主赦免他的罪过,悔悟过失,祈望真主的恩泽和宽恕,恳请获得真主的庇佑和善遇,拯救他于罪恶和叛逆之中。他尊贵、可敬、慷慨、伟大、受尊崇、宽宏大度、品行良好,是优秀的宗教家。他才智出众,遵守教俗,大贤大德,功勋卓著,享有崇高的宗教职位。是纯洁、乐施家族最杰出的继承者,是国家和宗教的骄傲。他是朝觐的首领,慷慨的施主,忠厚的贵族。他培养伊斯兰学者,扶助孺弱。被宽恕的亡故者--阿莱丁。他的坟墓众所周知,愿真主照耀他的阴宅,使之与尘世隔绝。

他曾毕生从事培育伊斯兰学者和传教士。他度过了悲惨的青年时代,举目无亲,流落他乡。而后,他努力奋发,获得真主的喜悦和满意。祈求宽恕、赦免……愿他那受判决的灵魂安宁,并保护这地下的坟墓天长日久。……有一段格言(四行诗):

(又一首题为)

这位异乡人、忏悔者、学士、宗教法官,他已抵达至尊的、宽宏的拯救者--真主--的慈恩之下。他的墓碑琢成于(伊斯兰历)702年3月23日(公元1302年11月5日,元大德六年,壬寅)。

背面二十行文字,第一行和末尾两行为阿拉伯文,中间是波斯文诗歌(缺译)。阿拉伯文译文为:

凡是生灵都要死亡。

时值(伊斯兰历)702年3月23日。

第二方碑正面有两竖行中文:

徽州路达鲁花赤捏古伯通议之墓

背面阿拉伯文十行,译文为:

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

人人都要尝死的滋味。先知(祝他平安)说:异乡之死,即是殉教。他已抛弃了这个世界,抵达真主的慈恩之下;背离尘世,选择永世。他是尊贵、勤奋、优秀的伊斯兰教育家;扶助孺弱、慈善乐施、穆民的卓越首领;尊敬的大长老。他是大贤大德,慷慨公正,能赐福的胡阿吉·巴拉德·布里万利·古斯。

愿真主使他坟墓充满芳香,乐园成为他的归宿。时值(伊斯兰历)709年12月2日(公元1310年5月3日,元至大三年,庚戌)。

第三方碑正面阿拉伯文,译文为:

人人都要尝死的滋味。选择善行者的启示,已选择了至上、独一、全能真主的使者--先知穆罕默德。他(愿祈真主保佑他)说:谁死于异乡,即死得壮烈。他(祈福于他)又说:异乡之死,即是殉教。

他已从尘世转移至永世,选择永恒非瞬间,宁愿来世而抛弃现世。众所周知这最终的抉择既不是另外的,也非现世的。他已抵达至高无上真主的慈恩之下,祈求真主的恩泽和宽恕,期望真主的恩典和赏赐,恳求获得真主的庇佑和喜悦,宽恕他的罪过,悔悟在宗教上的疏忽。他是尊贵的、可敬的、慷慨、卓越的高尚完美者,受命布施者;众伊斯兰学者和传教士的首领;被赦免的亡故者--赡思丁·拉希夫拉·巴拉吉。愿真主慈悯他,使他定居于舒适的乐园之中。时值(伊斯兰历)724年6月初(公元1324年5月26至6月4日,元泰定元年,甲子)。

真主啊!求您怜悯这异乡人,使他的坟墓充满芳香。祈祷真主赐福穆罕默德和他的不知名的善良的家属。

背面阿拉伯文四行,译文为:

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

你说:他是真主,是独一的主。真主是万物所仰赖的,他没有生产,也没有被生产,没有任何物可以做他的匹敌。

第四方碑正面十行阿拉伯文,部分文字及原碑左下角文字全部磨损。译文为:

凡在大地上的,都要毁灭。

真主的使者(祈求真主赐福他和他的家属,并使之平安)说:异乡之死,即是殉教。

有一段格言说:

贞洁、尊贵、善良、忠诚的慈善家,幸运之源--阿伊沙·哈通,她抛却了尘世,抵达真主的慈恩之下,宁愿永世而丢弃现世。她是亡故的艾密尔·拉敦丁(赞颂他吧)之女。……愿至高无上的真主怜悯她,使她定居于舒适的乐园之中。她亡于(伊斯兰历)724年11月……(公元1324年10月20至11月19日,元泰定元年,甲子)。

背面有六行阿拉伯文,译文为:

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

清算之日无疑将来临,那时候,真主使你们从坟墓中复活,造就你们,并使你们回归,时而使你们再现。

浙江杭州伊斯兰教历707年碑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

该碑在杭州拆城时被发现,墓主是个富有的波斯人,他乐善好施,供养学者,款待有德行的异乡人。墓碑由油页岩雕琢而成。碑高82厘米,宽60厘米,尖状拱形顶,内外两围宽约5厘米并刻有图案。双面铭文,碑正面阴刻13行阿拉伯文,意译如下:

至尊至大的(安拉)说:我们确是真主所有的,我们必定只归依他。

引证昭德者,强大主宰的使者,光荣的先知穆罕默德(愿全能的独一无二的安拉赐福于他)说:死于异乡者,便是殉教。他(愿安拉赐他幸福与平安)又说:异乡人之死,即殉教。

他已离别腐朽的世界,迁居永恒的住所;他抛弃了虚幻的今世,而择取永久的后世;舍却现世而选择后世。他向至高无上的安拉忏悔,乞望养主的恩惠和宽恕,饶恕他的罪行与过错,企望养主伸展赐恩的手掌,宽宥他的忤逆。在游历了一些国度后,欢愉地抵达至尊至大安拉所定的寓所,享受安拉的恩泽。他是一位最荣耀、杰出、忠诚、可敬的青年。他公正廉洁、慷慨大方、善待兄弟,是当代最优秀者;是一位深受阿拉伯人喜爱,具有崇高美德和良好德行者;乐善好施,是学者和贫弱之士的供养者。他是幸福的、为宗教而献身的、受慈悯的、被宽恕的--和加·祖撒姆丁·本·和加·福尔伊玛,勒伊库里人。

求至尊至大的安拉慈悯他、喜悦他、使之永居最高乐园。

他于伊斯兰教历707年4月29日亡故。

碑反面阴刻11行阿拉伯文,译文如下:

至尊至大的安拉说:除他的本体外,万物都要毁灭。安拉的使者、先知(愿安拉赐福于他及他的家属,并使之平安)说:……

他已离别腐朽的今世,迁居永恒的后世。他是一位最荣耀、高贵的青年,当代最优秀者,获得了至尊的安拉的援助和恩赐。他乐善好施,供养一些学者,善待有德行者和异乡人。他是和加·祖撒姆丁,勒伊库里人。求安拉慈悯他、喜悦他、使之永居乐园。他于伊斯兰教历707年4月29日亡故。

太阳照耀着……你们争相使他的住所芬芳……安拉延长你们的寿命……渐渐离去而死亡,安拉将饶恕你们的罪行……

求安拉怜悯宽恕亡故者,接受先知穆罕默德(愿安拉赐福于他)替亡者的祈求,慈悯一切善行公正者,并赐他们平安。

浙江杭州伊斯兰教历730年碑元至顺元年(1330年)

该墓碑由油页岩雕琢而成。碑高77厘米,宽58厘米,尖状拱形顶,中间有裂痕。碑正面即白寿彝教授早年披露的拓片,内外两围宽约5厘米花卉图案雕刻边框,外边框部分毁损,阴刻9行阿拉伯文。其反面无字,连枝图案雕刻边框,内镌刻一对双耳花瓶和一只三足香炉,鲜花朵朵,香烟缭绕。墓碑于杭州拆城时发现,墓主为来自中亚布哈拉地区的一位穆斯林官员。马志祥先生的汉译文为:

真主说:万物都要灭亡,惟有主宰(不朽坏);他是最精妙者,使你们都归于他(死亡)。

他(死者)从朽坏的寓所迁移至永存的居宅。他并选择未来之住所于现在之住所,又选择后世于今世。选择寓所是最相宜、至应当的。

他求慈悯其所妄为者,痛悔其所过失者,而联接于真宰的恩惠。

他是仁义而伟大的官长,其名为:阿米勒布黑忒亚与克,系相克尼克里人,是培植一切学者、善待一般贫士的人。他是阿米勒阿奴尼克米勒堵德之子,布哈拉的官长欧默耳之孙。

求主照耀他的坟墓,并使他的面额光明灿烂。他是为扶育一般贫弱而寿终了。他在离乡时代曾埋没了他美丽的青春。他的死时在至圣迁都七百三十年十月二十一日。

浙江杭州清波门外“天方先贤墓碑记”民国十六年(1927年)

该墓一坟三穴,中间大两边小,外围以铁栏,用青石砌造。马福祥题记的丁卯,当指1927年。杭州穆斯林称其为“爸爸坟”。“文革”中被毁,1990年按原状修复。按杭州出土的“730年碑”铭文分析,墓主卜合提亚尔是位受穆斯林爱戴的官长,而不是传说中的阿拉伯名医。

杭州拆城时出古墓三冢,椐阿拉伯文碑为天方先哲卜合提亚氏及二从者之墓。当道拨请清波门外隙地付邑绅改葬,丁卯夏余游西湖为捐金以落其成。九月偕内子书城重来敬题三绝,付孙君云士、金君敬秋、马君承杰刊之石,以志景仰。

陇右马福祥拜记

山东济南宣武都尉陈广及恭夫人金太君墓碑民国十一年(1922年)

该碑记载了皇清诰封宣武都尉陈广及恭夫人金太君墓的建置。现立于山东济南清真南大寺大殿抱厦内。

皇清诰封宣武都尉陈广字润之及恭人金太君墓。

制云:墓地不请果何谓是我先人安化地也,所关甚大,人不得而擅售之,亦不得而人,故古人恐有墓地之争,墓大夫之设焉。兹有西南围墙上,有南北地一段,整,系我先祖墓地。自分炊后,谁名曰俱寔,仍为公祭之日,非兄弟为私产计也,鲁言立事之礼,葬之以礼,复有类耶,故于民国十一年二月上旬此恩亲为鉴,修此地明堂前,既及左右旁地,均补葺充备,又于种树节亲临种植树三十二株,以护墓地之上基;种杨树二十三株,以护墓地之下础。非直为观美也,亦尽人子之心而已。修之后,不但地之树亦不得有私售等情,即恩鉴得之以有损失,恐有不肖后人舞弊,故立志而为铭戒。

道光年光绪十二年道光十二年光绪二十一年民国十一年

广东广州教门三忠墓志铭清顺治年间(1644年-1661年)

此墓位于广州流花桥畔,系顺治初年三名回族将领,即原籍南京的广州四卫指挥使羽凤麒,萨之浮、马成祖三人忠于职守以死报国后,当地回民为他们建修的墓冢。旧碑已失,清道光樊封撰《南海百詠续编》中对此事有所记载:“桃花流水古道旁,都人和泪葬三良。诸君平日谈天理,愧彼兜鍪识纪纲。三人者本南京回民。成化时,调征徭排,有战功。奏留广州,置四卫以安插之,加指挥世职,有差。凤麒,字冲汉,祖,羽士夫;马成祖之祖,名黑麻。皆指挥使。永历僭号时,三人以拥戴,加都督同知衔。庚寅,大城被围,凤麒拒守南门,昼夜罔懈。及大城不守,杜永和、张月等将南遁。有邀凤麒走者,痛斥之。闭家人百于一室,禁勿出,遂戎服自缢于城楼;之浮及成祖亦殉,家悉被俘。有都司崔应龙、守备郭瑶者,睹三君之义烈,亦不降,自刎死。回人用其旧俗缟葬于此,缭以重垣,筑成圆垅,题曰:先贤古墓。虽不止一骸之葬。而称贤称忠。实因三人焉。”番禺人范某,曾为该墓撰写如下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