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读史学心机
7228700000003

第3章 得人心者,方能得天下(2)

刘秀柔道的第三个内容是:减刑轻税,并官省职。建武七年,下令京都地区及各郡、国释放囚犯,除犯死罪的一律不再追究,现有徒刑犯一律免罪恢复平民身份;应判两年徒刑而在逃的罪犯,由地方吏发布文告公布姓名,免治其罪,使其放心回家。建武六年诏书宣布:因军队屯田,储粮状况好转,停止征收十分之一的田税制度,恢复汉景帝二年(前155)实行的征收三十分之一的田税制度。

汉朝的官府及吏员设置在汉武帝时曾大为膨胀,庞大的官僚机构是造成汉武帝及以后时期民用匮乏的重要原因。刘秀即位后大量合并官府,减少吏员。在这个问题上,刘秀也表现得很有气魄,仅建武六年对县及相当于县的封国进行调整,就“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这些措施使费用大为节省,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刘秀作为明君,从不恣意放纵,豪华奢侈。他不喜饮酒,不喜听音乐,手不持珠玉。他曾令太官(掌管膳食的官职)不要接受郡、国奉献的珍馐美味。远方异国进贡的名马宝剑,赐给骑士。汉朝自武帝以后,后宫掖庭人数达到3000之多,除皇后以外,有爵秩品级的就分婕妤、容华、充衣等14个等级。刘秀即位后,只有皇后、贵人有爵秩,贵人的待遇只有谷数十斛。此外有美人、宫人、采女三等,均无爵秩和规定的待遇。刘秀在世时要预建陵墓,名曰寿陵,特意叮嘱地面不要太大,不要起高坟,低洼处只要做到不积水就可以了,将来要像汉文帝那样,不随葬金宝珠玉。

刘秀常常显示出一种恢廓大度、平易谦和的气貌。焚烧王郎文书以安人心,宽宥朱鲔以降洛阳,表示诚信以服铜马,都是常被称道的事例。

刘秀的老同学严光,字子陵,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县)人,自年轻就有高名,刘秀对他很有好感。刘秀当皇帝后,他隐姓埋名不愿相见。刘秀令人画了他的像,天下张贴寻找。后来发现他在齐国一个湖边钓鱼,三次派人才把他请到。刘秀很高兴,当天就亲自去看他,他躺在铺上不起来,也不说话。刘秀就和他躺在一起,摸着他的肚皮说:“哎,哎,子陵,就不能帮帮我的忙?”严光还是不答应。过了好久,才睁开眼睛看着刘秀说:“人各有志,何必勉强我呢?”然后又闭上了眼睛,刘秀失望,只好离开,并叹息说:“子陵,决心不肯为我当臣下吗?”过后,刘秀又见他,只讲旧日的交往,不讲要他做官的事,叙谈了好几天。刘秀从容地问他:“我比以前怎么样?”他回答说:“陛下比以前有些长进。”刘秀和他同床共卧,他把脚压到刘秀的肚子上。刘秀坚持要他做谏议大夫,仍不干,后隐居富春山(在今浙江桐庐)。

刘秀对于臣下的歌功颂德、阿谀奉承,常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有时甚至会产生厌恶的态度,但是他却时常表扬一些刚正不阿的官吏。在他的诏书中,经常说自己“德薄”,要上书者不要称赞他圣明。各郡县经常报告一些所谓“嘉瑞”事物,群臣要求史官将这些“嘉瑞”记载撰写成书,以传后世,刘秀一律不许。

点评:

刘秀柔以中兴,通过实施深得人心的政策,使广大民众安居乐业,幸福生活。从而,也巩固了汉朝的统治基础。可见,只有做一个“仁”者,才能获得世人的拥戴,才能成就一番伟业。

3.以卵击石,就是自不量力?

杰出人物在观大局、处大事上,都有不同寻常之处,其中之一是不畏强权,敢作敢为。自古以来,只知道以卵击石必是自不量力,卵破而石在,但如果能得人心,在对时局有透彻的把握下进行行动,以卵击石也能成就辉煌。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朝廷内部由于外戚和宦官势力的激烈斗争,导致皇权易位的变故常在旦夕之间。宫廷内部的斗争,终于导致手握重兵,残暴专横的并州牧董卓带兵进京,经过一番疯狂的残杀、掠夺,董卓已成为了一个控制着皇帝,横行于世,谁也奈何不得的霸主,其淫威如日中天。而在这时,曹操却毅然不受董卓之召任,逃出洛阳,在陈留招兵买马,建立起了一支由曹操的宗族家兵为基本力量的仅仅有5000人的武装,曹操依着这支武装为基础,开始走上讨伐董卓成就霸业的道路。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十二月,曹操在陈留郡正式起兵。当时各地州牧郡守有的还在积极筹备,有的甚至还在犹豫观望,只有陈留太守张邈与曹操互相呼应,共同筹划,与他同时起兵。曹操虽然兵少,主观上也不想多招兵,但他没有被动地等待机会,没有消极地保存自己的力量,而是首举义兵,为天下倡,表现了非凡的胆识、气魄和勇气,这对迅速掀起反董斗争的高潮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第二年正月,继曹操、张邈之后,函谷关以东各州郡才纷纷起兵讨伐董卓,主要有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伯、兖州刺史刘岱、河东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东郡太守桥瑁、广陵太守张超(张邈之弟)、山阳太守袁遗及骑都尉鲍信等人。荆州刺史刘表得知消息,也聚兵屯驻襄阳,与义兵遥相呼应。长沙太守孙坚则率兵北上,准备直接投身讨董运动。

由于曹操的首倡,才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天下共讨董卓的高潮迅速到来。关东诸军分驻各地,袁绍同王匡驻河内,韩馥驻邺城,孔伯驻颍川,袁术驻南阳,曹操与刘岱、张邈、张超、桥瑁、袁遗、鲍信等人驻酸枣,于是他们开始联合,共同讨“贼”。驻扎酸枣的诸军,设坛盟誓,由张超手下的功臣臧洪登坛宣读誓词。臧洪声讨董卓暴行,辞气慷慨,涕泪交流,在场的将士无不深受感动。由于袁绍是“四世三公”之后,在消灭宦官的行动中又出过大力,同董卓闹翻后又率先逃到冀州反对董卓,因此在盟会上大家公推袁绍为盟主。袁绍得知消息,欣然领受,自号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

但是,接下来关东诸侯虽陈兵前线,以讨董救国相号召,而实际上却同床异梦、各怀一心,只想保存实力,并没有同董卓真正交锋的打算。对此,曹操十分失望,他气愤地对各路将领说:“起义兵而诛暴乱,今大军会合已齐,现在还有什么疑虑的呢?如果我们刚开始举动,董卓扶持王室,占据长安、洛阳各地险阻,以皇上的声威号令天下,尽管他们残暴无道,但还是让人担心的。可现在董卓竟然劫持天子、焚烧宫室,举国震动,人心惶恐,天怒人愤,这正是他自投罗网,一战即可定天下,这时机万万不可错失啊!”

诸将对曹操振振之词无动于衷,曹操决定单独出兵,以此带动诸将,结果仅鲍信兄弟响应,连张邈也只派卫兹带了少量士兵随同作战,自己依然按兵不动。

曹操无奈,只有靠仅有的两路人马奋勇出击了。他准备先占成皋,再作良图。但在荥阳汴水岸边与董卓大将徐荣大军相遇,曹操部下皆为新兵,训练不足,董军却是久经战阵的凉州骑兵,终于激战一天败北。鲍信受伤,鲍韬、卫兹战死,曹操也中箭,坐骑也受了伤,只是靠了曹洪舍命相救,曹操才幸免于难。

汴水一战,是曹操军政生涯的一次惨败,也是他以血的代价换到的一次鼓舞:天下诸侯皆非救时之才,能成事者,操尔!只是他还必须从头做起。这一战虽然是失败了,但是曹操这种深明大义的举动却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和欢迎,也让他获取了广大的民心,世人只认为曹操才是真心拯救乱世的英雄。这些因素都为他后来的招兵买马,扩充实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