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圣经文学二十讲
7229100000033

第33章 小说(1)

最后的也是最高的艺术造诣

圣经文学发展到最后阶段,便产生了最后一种文学形式——小说。

我们已经知道,在1000多年的古希伯来文学史中,史诗、抒情诗、历史文学、先知文学和智慧文学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只有小说和戏剧未能发展到应有的水平。由于民族不幸,国破家亡,人民散居在世界各地,文学的发展就中断了。戏剧受挫更甚,《约伯记》、《雅歌》虽具戏剧的雏形,也有惊人的特色,可惜没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然而,小说却达到了最高的艺术造诣。

在我们看来,圣经文学中的小说,大致都不是描写真人真事,也不是描写历史事件的,而是由想像的故事编造而成的,它的格调接近于我国隋唐的传奇小说。而创作态度,比如用于感化人心、寓教于乐的思想,则又接近我国古代的小说观念。

1.小说的五大特色

从公元前最后300年中产生并成长的小说中,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如《路得记》、《以斯帖记》、《约拿书》、《犹滴传》、《苏撒娜的历史》、《托比传》、《阿希JJu尔的故事》和《马卡比传三书》等。它们具有以下五大特色:

(1)简洁明净

《圣经》小说最大的特色是简洁明净。在这里没有冗长的自然风景描写,也没有对人物容貌衣饰等的细致描绘。《路得记》虽然充满着田园牧歌的情调,却不见特写的田园风光。又如女主人公路得的贤惠,四邻有口皆碑,可是小说中对此却着笔不多,只是在婆媳分别时,大媳妇挥泪而去,路得却坚决不走,说:“您到哪里,我也到哪里;您死到哪里,我也死在哪里,葬在哪里;除非死,我决不离开您。”话虽不多,却足以表明真心的爱。婆媳二人回到利伯恒后,她的贤惠在全城传开了。邻居们对婆婆说:“路得替你做的事,比七个儿子做的还多。”在旁人的简短赞语中充分展示了她的人品。又如《以斯帖记》中没有一处专门描写女主人公的绝世美貌。《犹滴传》也没有描写女主人公的艳姿和机智,只在敌人的反应和言谈中简略地反映出来:“他们都因她的容貌美丽而惊讶。”“他们惊奇她的智慧说:‘世界之大,从来没有这样容貌美丽而又语言敏捷的女人。”’文章显得简洁明净。

(2)情节进展迅速

第二个特色是情节进展迅速。《以斯帖记》的故事情节并不简单,钩心斗角、你死我活的斗争相当复杂,作者却只用几千字就把故事的本末、斗争的预谋、斗争经过和胜利交代清楚了。《犹滴传》也是如此,只用很短的篇幅写她干净利落地把敌将的头颅砍下,从从容容地背了回来。《苏撒娜的历史》则用更短小的篇幅,把两个判官的丑恶嘴脸和但以理的一言断狱写得一清二楚。

(3)结构巧妙

第三个特色是结构巧妙。在短短的篇章中,有曲折、跌宕,也有水到渠成。如以斯帖要在国王面前控告宰相哈曼,在第一次宴请国王和哈曼时,王说:“你要求什么?就是江山的一半,我也给你。”这时她却不乘机控告,而是说:“若蒙陛下施恩,就请今晚再跟哈曼宰相一起来赴我为陛下所设的筵宴。”读者到此为她焦急,她却沉住气,延缓了计划的执行。读到下文,才知道其中有“欲擒故纵”之妙。一则可以使哈曼放松警惕性,好在第二次宴会时出其不意地突然进攻,使他措手不及;二则使哈曼更加骄傲,对末底改的不敬更加生气,以致造了高大的木架去处死末底改,结果却正好设网自投,做了处死他自己的木架。一报还一报,使小说的艺术效果更加显明。

(4)喜用重复的笔法

第四个特色是喜欢用重复的笔法。例如亚哈随鲁王对以斯帖重复说了三次:“你要求什么?就是江山的一半,我也给你。”这种重复,一则表示这句话的重要性,二则表示以斯帖的美貌使国王着迷,以及国王对她的挚爱与信任。又如《犹滴传》中犹滴和她的女仆在敌营中每夜于三更时分走出营门到深山中祈祷听神谕,夜夜如此,造成一种习以为常的现象,到第四夜就使妙计获得了成功——把敌军司令官的头颅带回来,作为凯旋的最大战利品。《苏撒娜的历史》中但以理审问二判官的话完全一样,也是重复,给人以公平之感。这种对语言和行动重复的写法,是民间故事中常用的方法。

(5)具有教诲意义

第五个特色是具有教诲意义。《路得记》和《约拿书》的主题思想十分明显,就是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宣扬人道主义或人类主义。《以斯帖记》和《犹滴传》则是在激扬爱国主义思想。《托比传》和《阿希加尔的故事》都是根据民间故事写成的,前者的教诲意义在于让人不要忘记恩赐,后者的教诲意义则在于批判忘恩负义或见利忘义的人。阿希加尔是个德高望重的哲学家和大政治家,没有子嗣,把外甥拿旦细心养大,但拿旦成人后交上坏朋友,想窃取舅父的地位,便捏造证据,诬告舅父犯了叛国死罪。结果舅父暗中被救,藏匿未死。到了时局改变,舅父东山再起后,拿旦则遭鞭打、坐牢、挨饿,受寓言的教育,一直到死。阿希加尔是哲学家,这个故事是采用小说形式写成的哲理文学作品。古希伯来所有的小说都富有教育意义,寓教于乐。

2.田园牧歌式的《路得记》

《路得记》是一篇古希伯来人的田园牧歌式小说,大约产生于公元前三世纪。两千多年来,这位摩押女子路得的形象很清晰地留在了历代的读者心里。19世纪英国浪漫派诗人济慈的名诗《夜莺曲》第七节中有这样的名句:

当路得含泪站在异国的麦田中

苦思家乡的时候,从她愁苦的心中

掠过的,恐怕就是这同一的歌曲吧。

除济慈以外,西方的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的作品中以路得为题材的还有很多,对她做了种种的赞颂。他们同情她,歌颂她的深情、忠实、勤劳和勇敢,使她永远活在世界各国广大人民的心中。

《路得记》译成中文只有三千多字,这么短的故事,却有这么大的艺术魅力,值得注意。

故事描绘了人世间最难得的、婆媳之间的深情厚爱。从古以来,一般社会中婆媳之间的关系多数是水火不相容的,但拿俄米和路得之间却和睦相爱。更难得的是,男子死后,婆媳相依为命,难舍难分,甚至生死与共。媳妇愿意陪着孤苦伶仃的婆婆回到已故丈夫的老家——被人看作世仇的异国去,这不仅是出于深厚的爱,而且还是勇敢的行为。路得对婆婆的爱,与她对丈夫的挚爱是分不开的,由对丈夫的忠诚、真挚的爱,而兼爱丈夫的慈母,爱丈夫的故国。当然,这种爱不可能是单方面的,婆婆的慈祥与推己及人、处处为别人着想的高贵品格,特别是为媳妇的前途着想、诚于中形于外的表现,也促使媳妇愿意生死与共,甘心情愿地离开了自己的国土,迎着民族偏见和敌视的眼光,踏上丈夫和婆婆的国土。

路德给人的印象首先是年轻可爱,波阿斯一看见她就很喜欢她,还叫她“小姑娘”。在打谷场上他夸她贤德,说她“大可以去找个年轻人”(但她没有那样做),在城门口聚集的人群中他也说她是“年轻女子”。路得又是个贤惠、勤劳的女子,她拾麦穗时不休息,拾的麦子和吃余的食物都拿回去给婆婆。邻居的妇女们甚至对拿俄米说:“她为你所做的,比七个儿子所做的还多。”

诗人济慈从中体味到了这种感情。上面所引的三行《夜莺曲》中的诗句,便写出了故事中没有明写出来的复杂感情。小说并没有说她含泪站在异国的麦田上,没有说她苦思家乡、心怀愁情,诗人济慈却深深地感到了。因为路得是个聪明多情的女郎,独自站在异国的麦田中,周围都是异国人,怎能不会怀念故乡与父母之邦呢?在死去的丈夫的故乡田地中,做个年轻寡妇而受人怜悯,又怎能不热泪盈眶呢?怎能不会想起在故乡初婚时的欢乐,而悲悼死去的年轻丈夫呢?从摩押走到约旦河西的犹大利伯恒,山一程,水一程,又在陌生的麦田中拾穗,夜莺、杜鹃一类歌鸟的歌声当然掠过她的愁怀。在诗人济慈看来,这三千多字是一首古希伯来的田园牧歌,一往情深。

千余年来,每年的“五旬节”期间,都要在犹太人的会堂中向广大的群众朗诵一次《路得记》。“五旬节”又称“收获节”,是现在公历的五月下旬,正是收割麦子的季节。路得在麦田中拾穗的情景,每年在人民的心中浮现一次,其深入人心之处可想而知。

3.被册封皇后的犹太少女

希伯来的小说到了写作《以斯帖记》时,可说是相当成熟了。《以斯帖记》的故事情节十分动人,结构巧妙,语言优美,具有感人的爱国热诚,深为犹太人民所尊重、热爱。因为没有半点儿宗教气味,没有一次提到耶和华上帝,不少人就反对把它放在《圣经》里,但因其中的爱国热忱和人民的普遍喜爱,还是被选进了《圣经》。犹太人的重要节日“普珥节”就是根据这篇小说中虚构的故事而创立的。“普珥”(Purim)是波斯语,为“抽签”之意。波斯大臣哈曼立意除灭全部犹太人,由抽签而定除灭他们的日子,但因以斯帖的努力,结果在那一天反过来把阴谋除灭他们的人除灭了。于是,波斯全境的犹太人都以那日子为普珥节。

一篇短篇小说能影响分散在世界各国的民族成员如此之深广,确是古今未有的。

《以斯帖记》不是真实的历史,而是由想像虚构的。所用语言因杂有叙利亚语的语形与技巧,足见其写作时代很晚。

《以斯帖记》的故事既精致又精彩,值得一读。

波斯·米底亚帝国灭了巴比伦后,地跨西亚,从印度到苏丹辖127省。

亚哈随鲁帝大宴群臣180天,又开放御花园招待京城全体人民,宴请百姓,大显皇室的气派。最后请皇后瓦实堤盛装出来让大家一瞻她的风采和娇艳。岂料皇后拒旨,引起皇上勃然大怒,竟下令废弃她而另立新后。他从全国物色美女入官,再从中选中了犹太少女以斯帖,册封为皇后。

新皇后以斯帖早孤,由堂兄末底改抚养长大。她从小就听末底改的话,这次他叫她不要透露自己的种族和身世,她都照着做了。当时末底改在御门供职,得知两个守御门的内侍阴谋弑君,便通过以斯帖转告了国王。调查属实,二内侍被吊死于木架上,国王给末底改记一大功。

新宰相哈曼气焰高涨,出入时臣仆莫不跪拜,惟独犹太人末底改不跪不拜;哈曼生气,要除灭他和全体犹太人,抽签择日实行。抽到的是十二月十三日,哈曼便擅用皇帝诏书发布全国,定在那一天杀死全部犹太人。末底改要以斯帖以皇后的地位设法加以制止。

三天后,以斯帖穿上朝服,进入内院,站在殿前。那时国王坐在宝座上,面向殿门,一见皇后站在内院就高兴,向她伸出金杖。她上前摸了摸金杖的顶端。国王问她:“皇后有什么事吗?你要什么?就是江山的一半儿,我也给你。”她说:“若蒙陛下施恩,就请今天跟哈曼宰相一起来赴我为陛下所设的筵宴。”国王命令左右:“快传哈曼来,照皇后的话去做。”于是国王和哈曼一起去赴以斯帖的筵宴。席间,国王又向她说:“你有什么请求,我一定给你,就是江山的一半儿,我也给你。”以斯帖说:“我的请求是:若蒙陛下恩赐,就请陛下和哈曼宰相明天再来赴我的筵席。明天,我一定把所要求的禀明陛下。”

宴罢出来,哈曼正洋洋得意、心花怒放之际,忽然看见末底改在官门前,既不向他行礼,也不回避。他满心气忿,但还暂时忍耐着。回到家中,他把朋友和妻子细利斯都叫来,向他们夸耀自己荣华富贵,子孙满堂,国王又赏识他,使他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说:“连以斯帖皇后也特别看重我,她不请别人,单请我陪国王赴她的筵宴。明天,她还要请我再去呢!不过,最使我扫兴的是末底改。我一看见这个犹太人坐在宫门口,便觉得一切荣华富贵都于我毫无意义。”

他的妻子细利斯和所有朋友都对他说:“你可以准备一个七十五米高的刑架,明早请求国王将末底改吊在上面,那你不就可以轻松愉快地去陪国王赴宴了吗?”哈曼认为这个提议很好,便叫人去准备刑架。

那天晚上,国王辗转不能入睡,吩咐人把王朝史册拿来念给他听。刚念到末底改揭发守门内侍阴谋弑君的事,国王便说:“末底改立了大功,可曾给他什么爵位和尊荣?”左右的人说:“没有。”

国王忽然问:“谁在院子里?”原来是哈曼刚刚进到王官的外院,预备向国王请求送末底改上刑架。左右回答:“是哈曼。”国王叫他进来,便问哈曼:“朕想褒奖一个人,你说怎么做好?”哈曼心想:国王要褒奖的除了我还有谁呢?他就对王说:“给这个受褒奖的人穿上王袍,骑在戴冠的御马上,由一个最尊贵的大臣牵着马游遍城中的大街广场,当众喊着说:凡得皇上褒扬的,都会得到这样的荣耀!”

国王对哈曼说:“快把你所提议的王袍拿来,把御马牵来,照你所说的去办,一件也不要遗漏。”哈曼无可奈何,只得捧着王袍给末底改穿上,让他骑上御马游遍全城,自己牵马替他喝彩,并且不断地喊道:“凡得皇上褒扬的,都会得到同样的荣耀。”

游行完了,末底改返回岗位,哈曼羞愤交加地回家去。他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了妻子和朋友们。他们回答道:“你已经在末底改面前失败。他若是犹太人,你不会胜过他,他会看见你的败落。”他们正谈着,王宫的太监到了,催哈曼快去赴以斯帖的酒宴。

王和哈曼再次赴宴。喝酒时,王问以斯帖:“皇后以斯帖啊,现在,告诉我你要什么?就是我江山的一半儿,也会给你。”以斯帖说:“如蒙陛下恩宠,求陛下饶我一命,也饶过我全族人的命;因为我和我全族人都被出卖在刽子手的手中。如果只是被卖做奴隶,我不会说什么来麻烦陛下;可这回是全族要被杀害,要遭灭种之祸了呀!”国王问她:“那人是谁?竟敢做这种事!他在哪里?”她回答国王说:“那个坏蛋就是这个阴险恶毒的哈曼!”哈曼顿时惊惶失措,哑口无言。国王大怒,立刻离席到御花园去。哈曼见势不妙,便向皇后乞求饶命。正当他俯伏在以斯帖所躺坐的椅子上求冷悯时,国王从御苑回来了,看见这情形,更加大发雷霆,说:“你竟敢在王宫里,当朕之面侮辱皇后?”话音未落,太监们便上前用黑纱蒙住哈曼的脸。有一个太监叫哈波拿的说:“哈曼刚好为那救驾有功的末底改做了一个高七十五米的刑架放在家中。”国王说:“把哈曼挂上去!”哈曼被处决了,国王的怒气才平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