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无忧管理:管理中必须提前堵死的77个漏洞
7239100000007

第7章 决策的漏洞(6)

酸仔公司在推出新产品时用了“该快则快,该慢则慢”的方法。什么快呢?准备工作快。“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夏天喝的饮料,冬天就开始宣传了。什么慢呢?亮出企业名称、地址、电话慢,亮出产品本身也慢,既造成悬念,又多了真诚。还有什么慢呢?追求销量的目标树立得慢。酸仔公司第一年的策划目标有三个:一是树立淳朴、诚恳、机智的企业形象;二是确立天然纯正的产品形象,让产品口感深入人心;三是适当透露酸仔品牌智慧型概念的信息。三个目标中竟找不出关于销量的任何描述。

一个新兴企业不能过早地一味追求销量。首先需要做的工作是选好种子、选好土壤、配好养分,然后落实培植办法。把这些工作做好至少需要一两年时间,快不得。一味求快无异于拔苗助长。

不去领跑,而去冲线

有些企业,因为有一定的经济、技术实力,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一心想做市场的领先者。比别人跑得快有一定的好处,但也有一些弊端。快过头了,就会沦为滚地雷者,有当市场先烈的危险。

研发并销售世界上第一台VCD的万燕电子最终被后来居上的浪潮所淹没,这是因为在技术、知识、信息几乎可以同步共享的今天,先行者把市场培育出来后,并不一定能把自己开发的领地稳稳占住,更不可能跑马圈地似的占有整个市场。后来者们借鉴着先行者趟出的路子,可以用拿来主义的方法,在投入很少技研费和市场培育费的情况下直接将资本生产出剩余价值。发达国家一些实力很强的企业常常在全新领域的开发方面充当猪狗的角色,它们密切跟在科研先行者的后面,待先行者已经弹尽粮绝之际,自己凭着强大的经济实力迅速扩张。他们运用跟随超越的策略,成功地将科研风险、科研费用等转嫁到创造发明领跑者身上。例如,蓝色巨人IBM并不是技术领跑者,而是技术强者,IBM是充分利用已有资本去购买技术来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的。

善意提醒:“兵贵神速”此言并非总是对的,做到“该出手时再出手”才是上上策。

漏洞8:定位不当

市场需求千姿百态、千差万别。任何企业,无论它多么大,也不可能满足全部消费者的全部需求,而只能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定位于某一消费者群中的某一种需求上。每一个企业都必须寻觅供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沃土。

但是,如果定位过早、过晚、过宽,或是定位只靠主观臆造,则定位不但不牢,有时反而会变成自己给自己挖的陷阱。

任何一种产品都需要进行市场定位,定位适时、适当,就定得牢固,就能拥有一定量的顾客群;定位过宽、过早,或是靠主观臆造,定位不但不牢,有时反而成了陷阱。请看几个案例。

20世纪80年代初期,台湾一家电脑公司率先推出可携带型个人电脑。产品定位的消费群为企业和事业的高层管理者,价格定得较高。公司认为,高层管理者每天日理万机且经常出差,肯定急需这种方便的电脑,而且分析他们的经济收入,肯定买得起。台湾这家电脑公司为了让产品定住位,精心创意了强烈诉求性广告:“如果你真的是英明的最高管理者,你就该买一台。”公司预计头一年可以卖掉10万台,可是卖了一年才卖出不到200台,公司上下都百思不解。这么好的东西怎么卖不动呢?后来,经过细致的市场调查方知原来市场定位错了,高层领导大都不喜欢也没有必要自己操作电脑,他们认为那是秘书和助手们的事情,自己有许多重大的事情要处理,有多少重要的关系要疏通,哪有工夫去操作电脑呢?台湾这家电脑公司以己之见去定位新产品的目标市场,结果定错了。如果当时走访一下企业、事业单位,了解一下不同级别人员的不同职能,就不会乱点鸳鸯谱了。当初如果把目标市场定在中层管理者,价格降低一些,情况可能未必如此。

美国一位企业家,利用自己的网球专业知识设计了一种影像设备,可以录下职业网球选手的动作,放映时又可以显示“停止动作”以及需要纠正的动作。工厂开了工,他预计每年可销一两千台,然而,在开业的第一年却只卖了23台。原来,他的年销售一两千台的推算,不是由市场调研得来的,而是根据全世界各地职业网球教练和网球俱乐部的数量“想当然”地推算出来的。其实,职业网球教练都很自信,他们不需要这种设备,尤其累赘的是还需要维护设备。所以,这种设备在市场上无位可定。这位企业家在市场定位上的失误说明了一个道理:人口数不等于消费者的数量,人口多。不等于这些人都需要某种产品,也不见得需要它的人都拿得出购置的钞票。有人常常在市场定位上有如此高论:我国有12亿多的人口,1万个人中只要有一个人买我的产品,就是12万呀。这种推论的大前提没错,我国确实有12亿多的人口,但是小前提不正确,凭什么1万个人中会有1个人买你的产品?小前提站不住脚,所以结论也就站不住脚。

上述两例,都是新产品在市场定位上犯了“以己度人”的错误,以为自己所想就是大家所想,而实际上差之千里。

“想当然”、“主观臆造”办事并不是没有一件成功的。“想当然”,一般凭借着自己和别人的经验决策,这是小生产方式的产物。社会发展到今天,经济活动复杂、多变且影响大。仅靠“想当然”决策、定位,虽然偶尔也可能成功,但失误的可能性更大,而且一旦失误,其损失程度都是难以预料的。

沃纳·兰伯特制成的口香糖畅销美国。这家公司认为全世界的人都喜欢吃口香糖,于是向印度大量运去了口香糖,购买者却甚少,产品推销不动,致使公司严重亏损。公司惨败的原因在于印度许多地方的人并没有吃口香糖的习惯。另外,消费一盒口香糖,对于较富裕的美国人来说是很小的花费,而对于印度人则显得花费太大。可见,在某一地区的定位经验不一定符合别处的情况。

我国有家生产洗发液的企业研制出掺加人参、当归、田七等药物的洗发液,在国内曾一度较为畅销。这家企业满以为这些产品在美国市场亦受欢迎,在未经深入的市场调查前,就向美国一家有关系的公司发去一批货,没想到半年过去了,卖出的商品甚少。原来,东西方人的习惯不同,美国人不习惯于接受陌生的药物,他们强调天然物质和自然感觉,认为海草、矿物对头发保养才有好处,不喜欢添加剂,即使对加入人参等名贵药物也不欣赏。因为市场调查被“想当然”所取代,产品不合美国人的心思,在美国市场上当然无人问津,没有位可定。

据说19世纪中叶,英国谢菲尔德有个著名商行,冒冒失失地给中国运来大批刀叉。可是,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而不用刀叉,因此购买者寥寥无几。结果出卖这种商品所得到的钱,甚至还不能抵偿运费。这个商行“想当然”能发财,结果却事与愿违,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上述几例商品的滞销,原因不在商品本身,口香糖、洗发液、刀叉都是好货,原因在于市场无位可定。马克思曾形象地说:“商品爱货币,但是真正恋爱的道路绝不是平坦的。”要把商品卖出去并转化为货币,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如果商品无市场定位,那么,无论商品有多大用处,花了多少劳动力,使用价值和价值都不能实现。为了使产品的市场定位减少失误,在定位决策之前必须进行科学预测、市场调查,而不能靠一两个人“拍脑袋”、“想当然”。

发布广告也有个定位问题,那是心理定位。找准心理定位也需要认真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