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毛泽东妙评古诗书鉴赏
7241000000025

第25章 毛泽东评点诗、词、散文(4)

十、《北征》是优秀之作

毛泽东对《北征》的评价,说明他不光喜爱浪漫主义作品,对现实主义的优秀之作也是给予积极肯定的。

他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历史人物、对待古代文化遗产,对杜诗中的优秀之作做了公正地评价。

【简介】

北征

杜甫

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

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维时遭艰虞,朝野少暇日。

顾渐恩私被,诏许归蓬荜。

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

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

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

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

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

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靡靡阡陌,人烟眇萧瑟。

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

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

前登寒山重,屡得饮马窟。

邠效入地底,泾水中荡。

猛虎立我前,苍崖吼时裂。

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车辙。

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

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

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

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

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

坡陀望鄜,岩谷互出没。

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鸱枭鸣黄桑,野鼠拱乱穴。

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

遂今半秦民,残害为异物!

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

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

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拆波涛,旧绣移曲折。

天吴及紫凤,颠倒在裋褐。

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

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

粉黛亦解苞,衾稍罗列。

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

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

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

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

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

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

新归且慰意,生理焉得说?

至尊尚蒙尘,几日休练卒。

仰观天色改,坐觉妖氛豁。

阴风西北来,惨澹随回纥。

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

送兵五千人,驱马一万匹。

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

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

圣心颇虚伫,时议气欲夺。

伊洛指掌收,西京不足拔。

官军请深入,蓄锐可俱发。

此举开青徐,旋瞻略恒碣。

昊天积霜露,正气有肃杀。

祸转亡胡岁,势成擒胡月。

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

忆昔狼狈初,事与古先别。

奸臣竞菹醢,同恶随荡析。

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

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

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

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

凄凉大同殿,寂寞白兽闼。

都人望翠华,佳气向金阙。

园陵固有神,扫洒数不缺。

煌煌大宗业,树立甚宏达。

【毛泽东评点】

诗要用形像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赋也可以用,如杜甫之《北征》,可谓“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然其中亦有比、兴。

——摘自毛泽东1965年7月21日致陈毅信(见《毛泽东书信选集》第608页)。

【鉴赏】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年少多病,勤奋好学。7岁即能写诗。20岁后,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颇清狂”的生活。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此间所写《望岳》、《房兵曹胡马》、《画鹰》等诗,雄姿英发,展露了非凡的艺术才能,显示出青年时期的气概与抱负。35岁时去长安应试,因权奸李林甫作祟,不第。困居长安10年后才勉强获得一个看管兵甲器仗的小官,这10年,他无法施展才能,生活极端艰难。眼见朝政腐败和人民疾苦,忧愤地写下了《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著名的诗篇。安禄山攻陷长安后,他也流离失所,并为叛军所俘,后逃至凤翔,被肃宗任为左拾遗。期间所作《春望》、《羌村》、《北征》等不朽诗篇,沉痛描述了颠沛流离的经历,表达了对故国沉沦的悲愤、对人民苦难的深挚同情。长安收复后,遂回京都。不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此时,两京虽复,但贼敌未平。朝廷为扩充兵员,滥向民间征发。他在去华州任所途中,目击此种惨景,写出了杰出的新乐府组诗“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标志着他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已达到高峰。不久,关内大旱,因难养活家小,便弃官西去,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跋涉于荒山寒谷之间,至成都定居,筑草堂于浣花溪畔。随后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官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秦州杂诗》、《同谷七歌》、《闻官兵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均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严武死后,失去依托,遂携家出蜀,漂泊湘、鄂一带,旅途中作有《秋兴八首》等诗。后病死于赴郴州途中。

杜甫出生于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统思想的熏陶,曾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政治上不断受到大地主势力的排挤打击,仕途失意,又经离乱,一生都在饥寒交迫、颠沛流离中度过。从自己的困境,体验到人民的疾苦,又在漂泊中同人民一起经受着苦难。他身经玄宗、肃宗、代宗三朝,正是唐王朝从兴盛走向衰败的时期。他自己也被推入社会底层,看到和饱尝了社会大动荡中人民所遭受的各种灾难。因此,他以如椽的诗笔,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被后人誉为“诗史”,本人亦被尊称“诗圣”。杜甫的诗既“转益多师”,注意吸取和融和各家之长,又坚持“别裁伪体”的批判精神,成就极高。元稹在《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中说:

“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庚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也。”杜诗众体皆备,尤以古诗、律诗见长。五古、七古,铺陈展叙,抒怀议论,回怀往复,气势宏伟,五律、七律,对仗工整,语言精练,形像鲜明。其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毛泽东读过不少杜诗。从他故居的藏书中看,仅圈阅过的杜诗就有67首。1958年3月,成都会议期间,毛泽东游览了杜甫草堂,并从中借阅过各种版本的杜甫诗集有12部108本,1964年毛泽东从湖南返回北京,火车经过岳阳地区时,手书了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一墨宝,如今由老工人刻制,装嵌在新修整的岳阳楼三楼上。

虽然毛泽东读过不少杜诗,但评价却不太高。1942年4月,毛泽东约见何其芳等作家时,毛泽东直言:“我喜欢李白。但李白有道士气。杜甫是站在小地主的立场。”1957年在同臧克家等人的谈话中,毛泽东毫不掩饰地表示对杜甫的诗“不甚喜爱”,说:“杜甫的诗有好的;大多数并不怎么样。”1958年3月,在成都会议期间的谈话中,毛泽东坦率地说他不喜欢杜甫的诗,“哭哭啼啼”,又说,杜诗是“政治诗”。

对《北征》这首诗,毛泽东是肯定的。他曾从书架上取出《唐诗别裁集》,翻到这首诗,推荐给别人读。在给陈毅的信中谈到写诗要用赋、比、兴的手法时,曾举这首诗为例。他说:“杜甫之《北征》,可谓‘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然其中亦有比、兴。”

《北征》是杜甫于安史之乱的第二年,探望家小时所作。全诗计七十韵,一百四十句,七百字。分别叙述诗人回家探亲时忧国忧民的情怀,旅途见到的战争创伤;久别还家时家人的凄惨境况;切望以官兵为主力收复两京,对借兵回纥怀有的隐忧;最后叙述了对唐朝中兴,寄予希望。全诗从命题到写作手法都是以赋为主,“敷陈其事”,所谓“书一代之事,与国风雅颂相为表里”(《苕溪渔隐从话·诗眼》);以比兴为辅,如形容旅途中见到的“山果”“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即用比喻;“阴风西北来,惨淡随回纥”,即用兴的手法。所以毛泽东说:

“其中亦有比、兴。”

毛泽东对《北征》的评价,说明他不光喜爱浪漫主义作品,对现实主义的优秀之作也是给予积极肯定的。他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历史人物、对待古代文化遗产,对杜诗中的优秀之作做了公正地评价。

十一、《赠卫八处士》毫无雕琢之工

这首诗有接近汉魏古诗和陶渊明诗歌的那种古朴自然的一面,以口语写心事,毫无雕琢之工,毛泽东喜欢这一点。另外,诗中展露出的质朴无华与深情而苍凉的意境恐怕与毛泽晚年的心境和思绪有某种互应。

【简介】

赠卫八处士

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未及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毛泽东评点】

(《赠卫八处士》)全诗以口语写心中之事,毫无雕琢之工。

——摘自江东然编《博览群书的毛泽东》第196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鉴赏】

《赠卫八处士》一诗,是杜甫由故乡洛阳返回华州途中所作。

此前不久,唐朝的军队与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军队在相州大战,洛阳潼关一线陷于兵荒马乱之中。杜甫一路目睹战乱景像之后,来到卫八处士的家里,度过了一个相对平静的夜晚。

诗中描写了诗人和知交卫八在春天的夜晚久别重逢,畅饮话别的生动景像和感人情谊。诗的开始即感叹亲朋之间别易会难,接着细致地叙写和老朋友见面的心理活动以及主宾间的问答情况。乍一相见,彼此都感到已然苍老,问到一些老友,也大都离开人间,这更加深了动乱岁月中人生无常的感慨。接着诗人笔锋一转,着力描写在老友家中所受到的极亲切热情的招待场面:夜雨春韭,新炊黄粱,罗酒浆,累十觞,开怀畅饮,情深意长。最后诗人在感人肺腑的氛围中,发出了人生无常、世事无常的沉重感叹。《杜诗镜铨》中引张上若语,称此诗“情景逼真,兼极顿挫之妙”。

毛泽东喜欢唐诗。在他的晚年唐诗、宋词依然是他主要的精神食粮。他床头的书柜里,总放着唐诗和宋词,他自己读累了,有时便让工作人员给他读。有一天,毛泽东又提出让工作人员给他读唐诗,他的护士孟锦云在读过几首之后,又读起了杜甫的这首《赠卫八处士》。这首诗小孟已多次给毛泽东读过,因此小孟觉得毛泽东特别喜欢这首诗。毛泽东曾说:“全诗以口语写心中之事,毫无雕琢之工。”

毛泽东对此诗的评价,确实抓住了它的特点。这首诗有接近汉魏古诗和陶渊明诗歌的那种古朴自然的一面。诗人只是随其所触所感,顺手写出,像毛泽东评的,以口语写心中之事,却造成很浓的气氛,把那心底卷起的层层波澜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毫无雕琢之工”,结构严密,浑然一体。

十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鼓励人们向地球开战这首诗是刘禹锡与白居易的应答之作。诗中表达了作者虽屡遭挫败仍坚韧不拔、豪迈激越的气慨。毛泽东在一个报告的批语里引诗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句鼓励人们在同自然的斗争中也要有此气慨。

【简介】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毛泽东评点】

唐人诗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青。再接再厉,视死如归,在同地球开战中要有此种气概。

——毛泽东1959年4月24日在一个报告上的批语(见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第1288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鉴赏】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贞元九年(793)中进士,授太子校书,后为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僚,调补京兆府渭南县主簿,升监察御史。永贞元年,刘参与了王安石、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成为中坚人物。革新失败后,被贬为连州刺史,途中又改贬为朗州司马。以后又担任过一些州的刺史。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回洛阳为主客郎中,次年召至长安,为集贤店学士,礼部郎中,出为苏州刺史,移汝州、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部,官终检校礼部尚书。

1937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秦邦宪在延安刘禹锡是中唐诗坛巨匠,自居易称他为“诗豪”、“国手”,说他的诗“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他的诗歌大都是针砭时弊,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他的近代绝律,语言明快简练,音节和谐,情韵深长,风格雄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时作者罢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任,召还京城,途经扬州与白居易相遇,席间白乐天作《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歌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徒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回诗相赠,便是此篇。

诗中作者首先慨叹自己谪居巴山楚水荒僻之地,不受重用,仕途坎坷,然后表达了对亡友的怀念,并以王质自比,说自己结束外放,此番返京已有隔世之感。闻笛赋,是指晋向秀在友人稽康、吕安被害后,途经他们的旧居,闻邻人笛声凄切,乃作《思旧赋》。烂柯人,据载晋人王质人山砍柴,见二童子下棋,观看至棋局终了时,发觉手中的斧柄已烂了,回到家中才知已过了百年。历经多年的坎坷,饱尝世态的炎凉,作者重返故地发现人事皆非,倍感惆怅。然而诗人并没有一味地消极悲叹,而是表现出了达观通脱、豪迈激越的气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在一本《唐诗别裁集》中,毛泽东在诗人刘禹锡这个名字上面,用红铅笔画了个大的圈记,旁边用黑铅笔画了一条粗重的线。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毛泽东用红铅笔在标题前面画了圈;每句诗后作了圈点。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诗旁,用红铅笔画着重线。编者在注解中写道:“沉舟二语,见人事不齐,造化亦无如之何。悟得此旨,终身无不平之心矣。”毛泽东在“造化亦无如之何”下面画了重线,批注:“此种解释是错误的。”诗中虽自比为“沉舟”、“病树”,但指出个人的沉滞算不了什么,世界还是要向前发展的,这种看法无疑是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有积极的一面。编者把它理解为消极的,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的人生哲学,显然是对诗人的一种歪曲。毛泽东不同意这种解释,指出它“是错误的”(参见张贻玖《毛泽东评点、圈阅的中国古典诗词》)。1959年4月24日毛泽东在一个报告中写道:“唐人诗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再接再厉,视死如归,在同地球开战中要有此种气概。”这说明毛泽东是非常欣赏诗中作者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的“气概”。

毛泽东很喜爱刘禹锡的诗。像讽刺新的权贵的《玄都观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表现出不畏强暴的硬骨头精神的《再游玄都观绝句》:“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这两首诗毛泽东都曾背诵并挥毫手书过。

刘的一些咏史诗毛泽东也很喜爱。《蜀先生庙》一诗,毛泽东阅后批道:“略好。”《乌衣巷》一诗,圈画过6次。《西塞山怀古》一诗,也圈画过6次。另外像《竹枝词》、《杨柳枝词》等具有民歌清新爽朗的情调和响亮和谐的音韵节奏,表露的情感真挚、细腻、含蓄的诗,毛泽东也都有圈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