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李嘉诚财富笔记
726400000041

第41章 和气生财,让利于人(3)

要对手不要敌人

俗话说"同行是冤家",这种观点在现代商战中已经过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其同行间若既能各挣各的钱,又能保持友情,经营效果肯定是引人注目的。李嘉诚就是这样一个在做生意中既挣钱、又讲友谊的人,这一点,在他将九龙仓转让给包玉刚这一事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包玉刚与香港置地争夺九龙仓的控制权,虽说这已是多年旧事,但双方尔虞我诈,策略精湛,争夺气势惊人,再加上几年后李嘉诚的介入并收购和黄的事件,由此成为香港收购战史上最为精彩的一役,也是英资集团与香港华资势力此消彼长的转折点。

1975年,包玉刚登上了世界船王的宝座,到20世纪70年代末,它拥有轮船210艘,吨位达到2100万吨,成为世界上拥有船只吨位最多的船王。而此时,包玉刚已经看好香港发展的前景,并且考虑到船运的限制,于是打算正式"登陆",而登陆的跳板就是九龙仓。

当时,随着香港经济的发展,华资势力也日益增强,位于"四行"之首的怡和公司(另外三行分别是和记、会德丰和太古)的势力日益削弱,其原因在于怡和对香港的前途信心不足,于20世纪70年代改为分散投资,进行国际化经营,于是将发展壮大的机会给予了华资。1886年,由渣打爵士成立的凯瑟克家族的"九龙仓"本来属于怡和系,最初仅限于货仓经营。尖沙咀海运大厦一带也就是一百多年前由渣打爵士和政府投资作为货仓码头之用,其产业包括九龙沙咀、新界及港岛上的大部分码头、仓库,以及酒店、大厦、有轨电车和大星小轮。全力发展尖沙咀的地皮作为商业大厦,而位于尖沙咀的优质地皮正是"九龙仓"未来发展的主要阵地。

1977年秋,香港股市突然传出在香港上市的九龙仓利润非常可观的消息,香港部分主要媒体的经济评论家甚至预测九龙仓股价有可能以20%的增长速度持续增长10年。1978年,市场上流传出九龙仓被收购的说法,说华资人户李嘉诚打算收购九龙仓,但在接受报纸采访时,李嘉诚却对这种说法表示否认。而实际上,李嘉诚是在暗中通过分散户头的方式进行收购,悄悄地从散户持有的九龙仓股票中买下了2000万股。精通地产股票的李嘉诚此时算了一笔细账:1977年年末与1978年年初,九龙仓股票票价每股在13~14港元。九龙仓发行股票还不足1亿股,意思就是说它的股票总市值还不足14亿港元。然而,九龙仓处于九龙最繁华的黄金地段,按当时同一地区官地拍卖成交价以每平方英尺6000~7000港元计算,九龙仓股票的实际价值应该是每股50港元。九龙仓旧址地盘若加以合理发展,价值更是可观。由此看来,九龙仓的股票市值远远低于其实际价值,真可谓一块大肥肉。因此李嘉诚判断,即使以高于当时价格5倍的价钱买下九龙仓股也是划算的。1977年9月,李嘉诚已拥有了九龙仓18%的股票,已经与怡和手中的股票数额势均力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