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的梦想是怎样变成梦魇的?
在书的扉页,罗莎用近乎调皮的语言写道:“(将书)献给我的女友,所有那些对我来说曾经和现在都很重要的女人……”之后是长串的名单。是的,她这本书是献给天下的女性的,尤其是那些拥有才华和梦想的女人。她将近乎惨痛的故事告诉我们,越是优秀真挚,才华出众的女性越是容易踏入悲剧。因为她们的心灵更容易敞开,她们的情感更炽烈,她们一点点性格上的弱点就会把自己的人生捅出一个大窟窿。而女性要想在壁垒森严的男权社会里有一点成就,有一点突破,是谈何容易?她们因为出类拔萃,反而更容易被攻击被排斥被误解,她们以对世俗传统的冒犯而获得了艺术上的成功,却得到了世人的白眼,有人甚至被送进了疯人院。
她们被要求无条件的奉献和牺牲。比如《带着钢爪》中说,“男人把婚姻视作为自己服务的一个机构,而女人把婚姻视为一个甜蜜的童话故事。”看看那封趾高气扬的信,一封婚前古斯塔夫写给阿尔玛?马勒的“令人毛骨悚然的长信,”信中竭尽嘲讽傲慢地宣布:“……你只该有唯一的一个职业:让我幸福的职业。你得放弃所有那些表面的东西(所有与你的身份和你的工作有关的东西)。你得无条件地献身于我,你得让你的未来的生活在所有的细节上都服从我的愿望和需要,除了我的爱情,你不该再要求得到别的什么。”在整夜失眠和哭泣之后,美得如同神话的阿尔玛答应了不平等条约,十年未曾作曲。
她们也心甘情愿地躲在男人的身后,艰辛地支撑起男人的成功。《沉默》中,格雷戈里奥?马丁内斯?谢拉是二十世纪西班牙最著名的剧作家之一,但真正的作者却是他湮没无闻的妻子。格雷戈里奥长相极丑,“患佝偻病和肺结核”,贪财,好色,对才华横溢的妻子极度榨取。而玛丽亚?莱哈拉加毫无怨言,她像一架开足了马力的机器一样勤奋的工作,所有的作品都署上丈夫的名字,将名利辉煌都披在他的身上,留给自己的只有无边的孤独的沉默。像玛丽亚这样天资聪颖的女子又岂能不明白自己在被无耻的掠夺?她在作品里近乎悲愤地写道:“妇女沉默是因为受宗教的教诲,她们坚定地相信顺从是美德;她们沉默是因为害怕男人的暴力;她们沉默是因为屈服的习惯;一句话,她们沉默是因为在几个世纪的奴役威逼下,已经具有了奴隶的灵魂。”在妇女没有发言权的时代,她的智慧和才华只能以这种“谦卑的骄傲”呈现在人们面前。
比如《梦想与梦魇》中的卡密尔?克洛代尔,她曾经聪慧美貌,富有才华和胆量,她带给罗丹灵感,甚至在罗丹大多数成功的作品上都留有印记,而她却只在历史上留下了这样短短的一行介绍:“罗丹的模特和情人。”她的飞扬的才华被时间的粉尘湮没,离开罗丹想要独立的她却因为世俗的偏见而陷入极度困窘之中,后来被冷酷的母亲送进了疯人院,在那个暗无天日的地方度过了灰暗的三十年,寂寞无声地死在了那里。她的凄苦的一生就此漫无踪迹。一株名贵的兰花就这样枯死在臭水沟里。
那么她们的梦想是怎样变成梦魇的?是不是都是社会和时代环境造成的呢?她们自己是不是也应该承担一部分责任呢?
《致命生活》里开宗明义:“有人把任何事情都称为爱情。例如对他人病态的需求,最残酷和毁灭性的寄生习性。”塞诺维亚?坎普鲁维就是这种“爱情”的牺牲品。她的丈夫胡安?拉蒙?希梅内斯,195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胡安是一个非常厌世消沉的人,并以他的弱赢得了她的母性的包容,无条件地答应丈夫的一切要求,不管这个要求是多么不近情理,完全消融了自我。曾经因为他需要绝对的安静,她可以一整天都躲在卫生间里。把为了某人而毁灭自己,变成了“一种邪恶和致命的乐趣”。他以一种病态的依赖紧紧攥住了这个女人,而这个女人以病态的奴性留在他身边。两个人的人生变成了一个人的人生,这就是致命之处。
作者用一种深刻的悲悯和阔大的人类眼光反思这些天才女性的悲剧起源,对她们,她有着极其复杂的心态,有不满,也有同情和理解。
相比较起来,勃朗特姐妹似乎要幸运得多,虽然她们贫穷,生活在偏远的荒原,恶疾缠身,都在盛年去世。但是起码她们有姐妹情谊的相互扶持,彼此灵魂的安慰,没有爱情,也就没有人借着爱情的名义行使掠夺。她们有着苦难的一生,可是她们的作品却让她们永远成为人们心中的传奇。那些黑沉沉的夜晚,在孤单的荒原,壁炉的火光映照下,她们围坐在一起,总有一个激情昂扬的人在朗读自己的作品,幽暗的空气里“充满她们美妙话语的火花”,这样的画面穿越时空来到我们面前,依然回荡着动人心魄的魅力。
人类的历史既是男人的历史,也是女人的历史,是在男人和女人之间行走的历史。阅读这部《妇女小传》,我们似乎处身剧场,穿越时空,在观看一幕又一幕的戏剧人生。虽然场景和时代在变化,服饰和面貌在更改,但人物的表情和她们的故事情节仍然有着惊人的相似。在漫长的岁月里,那些才华独具的女性一直致力于塑造自我,她们通过言说破解女性的隐匿之谜和寻找女性的正确位置,来摆脱坟墓般狭隘的命运和社会的禁锢。
罗莎以这些优秀的女性为个案来剖析女性群体,可谓慧眼独具,也非常有说服力。“镜子般的特性”也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自身,这些女人的困惑在今天依然在追问,我们并不比这些女性更智慧,我们的困境依然残酷地存在。也“地图”一样让我们多少可以描摹出自己的私人地图,躲避一些挫折和困难。
([西班牙]罗莎?蒙特罗著,王军译,《妇女小传》,南海出版公司,2005年11月版。)
参 考 文 献
[美]汤因比,[日]池田大佐著,荀春生、朱继征、陈国梁译:《展望二十一世纪》,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
[美]蕾切尔?卡逊,吕瑞兰,李长生译:《寂静的春天》,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美]奥尔多?利奥波德,侯文惠译,《沙乡年鉴》,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美]阿尔?戈尔,陈嘉映译,《濒临失衡的地球:生态与人类精神》,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美]卡洛琳?麦茜特,吴国盛等译,《自然之死:妇女、生态和科学革命》,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美]阿尔贝特?施韦泽,陈泽环译,《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亨利?戴维?梭罗,戴欢译,《瓦尔登湖》,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
[美]约瑟芬?多诺万,赵育春译,《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美]苏珊?格里芬,毛喻原译,《女人与自然:她内在的呼号》重庆出版社2007
[荷兰]佛克马、蚁布思,《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美国]菲利普?巴格比,《文化:历史的投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美]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五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美]苏姗S兰瑟,黄必康译,《虚构的权威 -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北京大学出版社
[美]周蕾,《妇女与中国现代性》,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8月版
[美]凯特?米利特《性的政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捷克]米兰?昆德拉,余中先译,《被背叛的遗嘱》,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
张艳梅等著,《生态批评》,人民出版社2007年
曾永成,《文艺的绿色之思——文艺生态学引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鲁枢元,《生态文艺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鲁枢元,《精神与生态系统》,《猞猁言说:关于文学、精神、生态的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徐恒醇,《生态美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欧阳志远,《最后的消费——文明的自毁与补救》,人民出版社,2000年
王茜,《生态文化的审美之维》,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
杨通进、高予远编,《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重庆出版社,2007年
程菁,《消费镜像——女性都市小说与消费主义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陈惠芬,《神话的窥破——当代中国女性写作研究》,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 现代妇女文学研究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年
盛 英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5年??
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年
刘思谦,《“娜拉”言说 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
王绯,《自己的一张桌:二十世纪末中国当代女小说家典范论》,?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9年
徐坤,《双调夜行船——九十年代的女性写作》,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 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
玛丽?伊格尔顿编,《女权主义文学理论》湖南文艺出版社
伍尔夫,《自己的一间屋子》,三联书店,1989年
王侃,《历史?语言?欲望:1990年代中国女性小说主题与叙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艾华,《中国的女性与性相:1949年以来的性别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贝尔?胡克斯,《女权主义思想:从边缘到中心》,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陈志红,《反抗与困境: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2年??
陈晓兰,《女性主义批评与文学诠释》,敦煌文艺出版,1999年??
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三联书店1995年
林树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
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陈顺馨、戴锦华,《妇女、民族与女性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约瑟芬?多诺万,赵育春译《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版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9月版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三联书店,1988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年版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方锡德,《中国现代小说与文学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杨守森,《20世纪中国作家心态史》,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孟繁华,《众神的狂欢——当代中国的文化冲突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
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吴义勤,《中国当代新潮小说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
吴义勤,《告别虚伪的形式》,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
王小明,《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90年代的文化和文学分析》,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王岳川,《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南帆,《冲突的文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
孟悦,《历史与叙述》,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张英,《文学的力量:当代著名作家访谈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政治无意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曹文轩,《小说门》,作家出版社2003年1月版
王又平,《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吴义勤,《彼岸的诱惑》,作家出版社2009年
吴义勤,《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文化反思》,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