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80首
7331200000002

第2章

当它发怒的时候,过江卷起漫天狂澜,有苏轼的《赤壁怀古》来证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它引发海啸,将参天大树连根拨起,用掌击碎轿车甩向路沟,用衣袖挥断成片树木,狂笑着,轻蔑地看着对它束手无策的人们,视自己为一列战车,而世上万物如螳臂。

当它悲哀的时候,会发出呜呜咽咽的声音,似在诉说心中的悲怨与委屈,似小孩在哭泣,听之也不得不为之动容。

风是神奇的,风是千变万化的,风是柔弱的,风又是强悍的。敏感的风,多情的风,凄婉的风,千姿百态的风,你是人类的朋友,却也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灾难,风,你让人不得不爱,同时也让人惧之三分。

背景知识

李峤 (公元645-714年),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少有才名。20岁时,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累官监察御史。邕、严二州僚族起义,他受命监军进讨,亲入僚洞劝降,罢兵而返。迁给事中。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睿宗时,左迁怀州刺史。玄宗即位,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李峤的生卒年,新旧《唐书》均无记载,根据《通鉴》推断,生年应在贞观十九年(645年),卒年在玄宗开元二年(714年)。

帮你朗读

此诗的韵脚为花、斜、押a韵。

延伸阅读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气压在水平方向分布的不均匀。风受大气环流、地形、水域等不同因素的综合影响。气象上将风力分为 13个等级。为了方便记忆,人们编了《风力歌》。零级烟柱直冲天,一级轻烟随风偏,二级轻风吹脸面,三级叶动红旗展,四级枝摇飞纸片,五级带叶小树摇,六级举伞步行难,七级迎风走不便,八级风吹树枝断,九级屋顶飞瓦片,十级拔树又倒屋,十一、十二级陆上很少见。

回huí乡xiānɡ偶ǒu书shū

〔唐tánɡ〕贺hè知zhī章zhānɡ

少shào小xiǎo①离lí家jiā老lǎo大dà回huí,乡xiānɡ音yīn②无wú改ɡǎi鬓bìn毛máo衰cuī ③。儿ér童tónɡ相xiānɡ见jiàn不bù相xiānɡ识shí,笑xiào问wèn客kè从cónɡ何hé处chù来lái。

注释

①少小:小时候。②乡音:家乡的口音。③鬓毛衰:两耳旁边的头发白了少了。

诗意

我年纪轻轻离开家乡,直到老年时才回到故乡。乡音虽然没有改变,两耳边的头发却已经白了少了。孩子们看见我,都不认识我,笑嘻嘻地问:客人您从哪儿来呀?

赏析

诗的第一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背景知识

贺知章(公元659-744年),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人。少时以文章诗词知名。唐武周证圣元年(695年)进士,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开元十年(722年),入丽正殿书院撰修典籍,后转太常少卿。十三年迁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不久,又为太子右庶子,充侍读。二十六年,调任工部侍郎,不久,迁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天宝三 年(744年),患病之后请度为道土,告老还乡。不久寿终。唐肃宗称其“器识夷淡,襟怀和雅,神情志逸,学富才雄,挺会稽之美箭,蕴昆岗之良玉。”赠礼部尚书。贺知章年轻的时候就以文词闻名,书法也很好,擅长草书和隶书。他性格爽直,豁达而健谈。他就是那个盛赞李白诗写得好,简直是谪仙人的人。他喜欢喝酒,与李白、张旭等八人经常聚会喝酒,所以称“酒中八仙”。

帮你朗读

这首诗的韵脚是回、衰、来。押的是ui/ɑi韵。衰的古音读cuī。

延伸阅读

此诗为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所作,原作二首,这是其中一首。作者时已八十六岁,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自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登dēnɡ鹳ɡuàn雀què楼lóu ①

〔唐tánɡ〕王wánɡ之zhī涣huàn

白bái日rì依yī②山shān尽jìn,黄huánɡ河hé入rù海hǎi流liú。欲yù穷qiónɡ③千qiān里lǐ目mù,更ɡènɡ上shànɡ一yī层cénɡ楼lóu。

注释

①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旧址在今山西永济西南黄河边上,楼有三层,面对中条山,下临黄河。据说经常有鹳雀鸟在楼上栖息,所以叫鹳雀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了。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来过这里,留下了不少诗篇,而唯有王之涣的这首诗是千古传颂的不朽之作。②依:傍,贴着。③穷:尽。

诗意

天边的一轮落日贴着山峰,缓缓下沉,楼下的滚滚黄河水向东奔流入海。如果想看到更远更多的壮丽风光,那还需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赏析

这是一首登楼远眺时写的哲理诗。前两句是写登楼望见的景色,诗人用朴素浅显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雄奇阔大的万里江山图,令人胸襟为之一开。从天到地、从远到近、从西到东,都容纳在这短短的十个字中,画面显得特别宽广辽远。写到这里似乎已经把该写的都写完了,不料诗人却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句,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它不仅仅是说登楼的过程,还蕴含了深刻的人生道理: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人应该积极向上,不断进取。一般来说,诗歌要讲究含蓄,不好直接说道理,但这首诗却是把道理融化在景物、情事之中,就如同把盐放在水中一样,尝起来是咸的,看上去却瞧不出来,让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道理,这可是哲理诗的最高境界啊。

背景知识

王之涣(公元688─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着称。

帮你朗读

这首诗的韵脚是流、楼。押的是ui/ou韵。

延伸阅读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经青藏高原的青海、四川、甘肃,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华北平原的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是哺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

凉liánɡ州zhōu① 词cí

〔唐tánɡ〕王wánɡ之zhī涣huàn

黄huánɡ河hé远yuǎn上shànɡ白bái云yún间jiān,一yí片piàn孤ɡū城chénɡ万wàn仞rèn②山shān 。羌qiānɡ笛dí③何hé须xū怨yuàn杨yánɡ柳liǔ ,春chūn风fēnɡ不bú度dù④玉yù门mén关ɡuān⑤。

注释

①凉州:在今甘肃武威。②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等于八尺。③羌笛:古代西北羌族等少数民族用来吹奏的一种管乐器。④度:越过。⑤玉门关:在令甘肃敦煌西面,是唐代通往西域的重要关口。

诗意

远眺黄河上游,汹涌澎湃的河水像是与天上白云相接,高大险峻的山前伫立着一座孤零零的城堡,城上传来羌笛声,吹奏着哀怨的《折杨柳》曲。唉!这里哪有杨柳呢?要知道春风是从来就吹不到玉门关外的呀!

赏析

《凉州词》,并不是诗歌的题目,只是乐曲的题目,唐代很多诗人都为《凉州词》这个乐曲配过词,大部分是反映边塞生活的。这首诗气魄庞大,首句写由近及远眺望黄河上游的特殊感受,一开始就让人看到了边塞广阔壮美的景象。第二句“一片”和“万仞”是对比,把连绵不绝的险峻高山作为玉门关外“孤城”的背景,越发显得这座城堡的孤寂荒寒。玉门关在现在甘肃敦煌附近,是当时通往西域的重要关口,这座城堡中驻扎着戍守边关的军队,士兵们用羌笛吹奏着《折杨柳》曲,“怨杨柳”的含义很丰富,由哀怨的乐曲《折杨柳》,联想到了柳枝,而唐代最盛行折柳赠别的风俗,于是由柳枝又想到了离情别绪,再联想到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最后一句是说边关苦寒,没有春天,见不着杨柳,无法折柳寄情,另外也暗含了有家难归的痛苦和悲哀。诗中虽然写的是悲切的怨情,但悲中有壮,有国才有家,边防将士们在思念故乡的同时,也意识到了保卫国家责任的重大,所以显得悲凉而慷慨,成为唐代绝句诗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背景知识

王之涣(公元688─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着称。

帮你朗读

这首诗的韵脚是间、山、关。押的是ɑn韵。

延伸阅读

西汉(公元前2世纪前后)时期,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从长安(今西安市)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北方丝绸之路。春chūn晓xiǎo①

〔唐tánɡ〕孟mènɡ浩hào然rán

春chūn眠mián②不bù觉jué晓xiǎo ③,处chù处chù闻wén啼tí鸟niǎo。夜yè来lái④风fēnɡ雨yǔ声shēnɡ,花huā落luò知zhī多duō少shǎo。

注释

①春晓:春天的早晨。②眠:睡觉。③晓:天亮。④夜来:昨夜。

诗意

一个春天的清晨,诗人从婉转悦耳的阵阵鸟鸣声中醒来,春睡香甜酣足,让人神清气爽,春光是那么的明媚,让人喜悦流连。正在这时,诗人想起了昨夜的风雨,唉呀,不知道那些美丽的鲜花在风雨的侵袭下还剩下多少呢?

赏析

这首小诗,看上去简简单单、平平无奇,但细细品味,却神韵天成。诗人的心灵非常敏感,从听觉的角度捕捉到了最有春天特征的鸟鸣声、风雨声,写了自己的欢欣喜悦,也流露出了一丝惜春的淡淡忧伤。但不管写什么,诗人都没有把话说完,字里行间留了很多空白让读者去填补,给人如烟似梦的想象,去想象那种盎然的春意和诗人复杂的心绪。诗的语言平易浅近,一点也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有一种纯净的美。

背景知识

孟浩然(公元689-740年),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四十岁入长安应进士考落第,失意东归,自洛阳东游吴 越,即所谓“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张九龄出镇荆州,引为从事,后病疽卒。他是不甘隐沦而以隐沦终老的诗人。其诗多写山水田园的幽清境界,却不时流露出一种失意情绪,所以诗虽冲淡而有壮逸之气,为当世诗坛所推崇。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诗与王维齐名,号王孟。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有《孟浩然集》。

帮你朗读

这首诗的韵脚是晓、鸟、少。押的是ɑo韵。

延伸阅读

孟浩然,是盛唐的着名诗人,他早年隐居在湖北的鹿门山,后来到京城长安考进士,可总也考不取。据说有一次落榜后,他在诗人王维家喝酒,正好碰到唐玄宗来王维家,唐玄宗也知道孟浩然的诗写得很好,问他最近有什么新诗,孟浩然就念了两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意思是说皇帝不要我做官,自己身体也不太好,连朋友也懒得来往了。这反映的是他落榜后有点灰心丧气的心情,结果唐玄宗不高兴了,说:我可没有不让你做官呀,只是你考不取而已嘛。后来孟浩然一辈子都没做过官,漫游天下,写了很多描绘山水田园风光的诗,李白、杜甫都很推崇他。

宿sù建jiàn德dé江jiānɡ①

〔唐tánɡ〕孟mènɡ 浩hào 然rán

移yí舟zhōu②泊bó③烟yān渚zhǔ④,日rì暮mù⑤客kè愁chóu新xīn⑥。野yě旷kuànɡ天tiān低dī树shù⑦,江jiānɡ清qīnɡ月yuè近jìn人rén。

注释

①建德江:新安江流经浙江省建德市的一段。②移舟:划动小船。③泊:停船靠岸。④烟渚:烟雾朦胧的沙洲。⑤日暮:太阳落山了。⑥客愁新:新添了旅客的愁思。⑦天低树:原野空旷,天树相接,看起来好像天空比树梢还低。

诗意

我把船停泊在烟雾笼罩的建德江岸边,天色已晚,漂泊在外的愁思涌上心头。原野空旷,远处天边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低;江水清澈,一轮月亮孤独地照着水面,似乎只有这月亮和我最亲近。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漫游江浙期间观赏江景后写的。孟浩然本来一心期盼考试高中,一展抱负,却不料事与愿违。他失望地离开京城,来到了扛南。待到建德江上,天色已晚,烟雾凄迷,平生的失意与漂泊异乡的愁思一下子被撩拨起来,弥漫开来,不可遏制。天地间一片苍茫,远处天空显得比近处树木还低,他自己更显得渺小无力。只有清清江水里那一轮明月,柔和皎洁,好似在安慰诗人孤寂的心灵,让他觉得亲切温暖。但是,天地间有谁知道他呢?他的未来会怎样呢?诗人没有再写下去,留给读者的是想象和思考……这首诗后两句没有直接写情绪,而是巧妙地通过景物的一远一近突出了内心的孤独感,含不尽之意在言外,真可以说是言浅意深,耐人寻味。

背景知识

孟浩然(公元689-740年),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四十岁入长安应进士考落第,失意东归,自洛阳东游吴越,即所谓“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张九龄出镇荆州,引为从事,后病疽卒。他是不甘隐沦而以隐沦终老的诗人。其诗多写山水田园的幽清境界,却不时流露出一种失意情绪,所以诗虽冲淡而有壮逸之气,为当世诗坛所推崇。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诗与王维齐名,合称“王孟”。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有《孟浩然集》。

帮你朗读

这首诗的韵脚是新、人。押的是en韵。

延伸阅读

名句赏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茫茫旷野,天幕低垂,似要笼罩一切;清清的江水中,只有一轮明月,在舟边荡漾。在这茫茫四野、悠悠江水中,惟有明月来陪伴孤独的游字。明月让他获得了慰藉,也使他平添了更多的新愁。“愁”是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

凉liánɡ 州zhōu 词cí

〔唐tánɡ〕王wánɡ翰hàn

葡pú萄táo美měi酒jiǔ夜yè光ɡuānɡ杯bēi① ,欲yù饮yǐn琵pí琶pá马mǎ上shànɡ催cuī。醉zuì卧wò沙shā场chǎnɡ②君jūn莫mò笑xiào,古ɡǔ来lái征zhēnɡ战zhàn几jǐ人rén回huí。

注释

①夜光杯:传说中夜晚能发光的白玉酒杯,这里只是泛指精致的酒杯。②沙场:战场。

诗意

精致的酒杯里斟满了葡萄美酒,战士们举杯痛饮,有人骑在马上弹起了奔放欢快的琵琶曲,似在催促大家开怀畅饮。喝吧,喝吧,就算喝得大醉,醉倒在战场上,也请您莫笑,要知道从古到今,出征打仗的人有几个能回来呢?

赏析

这和前面王之涣的《凉州词》一样,是一首边塞诗。唐代边塞战争很多,不少诗人也经历过边塞的军旅生活,写出来的诗歌充满着豪情壮志。这首诗描写的是一次军中宴会,对于边塞苦寒环境下的将士们来说,欢聚的宴会是多么难得啊!第一、二两句就表达了宴会中热烈、兴奋、欢乐的气氛,似乎让我们亲眼看见了那种灯火通明、酒香四溢的情景,情绪令人振奋。后面两句,表面上是说醉倒与战死一样,但实际上是反过来说战死在沙场,也不过就如同一场大醉,这反映的是将士们视死如归、甘愿为国牺牲的英雄气概。诗歌虽然略有悲壮感,但更多的是豪迈的气度和昂扬的格调。

背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