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新世纪主持人成功书系:星路视点
7332100000013

第13章 冲出逆境(1)

——主持人星路视点之五

逆境是每个人的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个人的生活目标越高,就越容易受挫折,也越会体验到世事艰难。逆境对弱者来说是人生的重大危机,而对强者来说则是获得新生的绝好机会,恰似凤凰沐火得以重生。如果说,生命是一把披荆斩棘的“刀”,那么逆境与挫折则是一块不可或缺的“砥石”。

明星主持人几乎无一例外地都遇到过大大小小的挫折,即使是克朗凯特,这位主持人泰斗,在其节目主持人的生涯中也曾遭受挫折。他刚开始主持新闻节目的时候,他的收视率远远落后于NBC的《亨特利—布林克利报道》,甚至在1964年报道政党年会期间,他还因此而被撤换下来。有人认为克朗凯特从此垮台了。但作为一个兢兢业业的新闻工作者,克朗凯特并不气馁,他不发牢骚,在公开场合下还为公司有权选择任何一个人来主持报道政党年会而辩解。当然,在夜深人静之时,他也在痛苦地反思,准备从失败中崛起。不久,因为换用其他主持人后节目的收视率反而进一步下降,公司又重新启用克朗凯特主持新闻节目。克朗凯特以自己扎实的新闻功底和厚实的郑重其事的播音风格赢得了观众的信赖。1966年,他的节目的收视率开始在三大电视网中领先,但很快《亨特利—布林克利报道》又追了上来。克朗凯特毫不懈怠,在1967年再次领先,此后长期保持独占鳌头的局面十多年,一直到他1981年从《晚间新闻》节目退休。

身处逆境,仍然充满希望,热情洋溢,没有超常的勇气和魄力是做不到的。而逆境之中,又能冷静地分析形势,理智地做出判断则更加难能可贵,这正是克朗凯特的重新崛起直至取得伟大成就,给我们带来的“胜不骄,败不馁”的宝贵启示。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是一首歌中的歌词,它形象地道出了奋斗者的心声。

逆境只是暂时的,漫漫长夜后,一定会是明媚的朝阳,这是无数成功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面对逆境,是从中奋起,还是就此沉沦,是拨开乌云见阳光,还是在乌云下意志溃败,无所作为,明星主持人的无数曲折经历都在向我们昭示一个正确的回答,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几位明星主持人是怎样冲出逆境,走向成功的光明之路的。

彼得·詹宁斯:三起三落终成大器

彼得·詹宁斯,现在无疑是美国ABC新闻的象征,由于他,ABC新闻得到全国观众的承认:每晚吸引着:1000多万观众。他的观众说,他温文尔雅、老练沉着,是三大超级明星主持人中思想最深刻的一位主持人。他主持的《今晚国际新闻》被认为是报道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最佳节目;多年外交记者的经历使他在国际新闻报道方面占据独特的优势。

詹宁斯成为今日美国的超级新闻节目主持人,用了20多年时间,其间历经艰难曲折,三起三落。

詹宁斯本是加拿大人,10岁时便主办了自己的广播节目——《彼得的节目》,由加拿大广播公司定期播出。他只在加拿大读过10年书,中学学历,其知识主要来自实践——几十年的记者经历,成年后,他从广播转入电视,在加拿大商业电视网担任主持人。

20世纪60年代初,他加入ABC,一度开办了《彼得·詹宁斯与新闻》节目,自以为从此可以大展宏图、青云直上了。但同行及同事们对他的报道技巧和主持风格持批评态度,称他不过是一个“男性模特儿”。这位在加拿大走红的主持人在美国遭到当头一棒,只好退出主持人行列,回到记者队伍中去锻炼。

1963年,曾先后在NBC和CBS担任过新闻部经理的埃尔默·洛阿来到ABC出任新闻部经理,公司指示他把ABC办成有竞争力的新闻机构,他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建立编辑部。但很多人不愿干这吃力不讨好、竞争性很强的工作。洛阿就只有物色年轻人和单身汉。

1963年11月,肯尼迪遇刺,洛阿派史密斯和摩根主持ABC的报道工作,给观众留下了较好的印象,但他们两人报道1964年的两党代表大会时,显得力不从心,不擅长现场报道。洛阿费尽心思,最后又看上了詹宁斯。洛阿认为詹宁斯有能力吸引青年观众。但马上招致了恶评,认为他不过是一个“富有魅力的播音员”而已,根本没什么经验,太懒,太年轻,还不知道新闻是怎么一回事。詹宁斯被派到外地采访、报道,但电视新闻撰稿人居然不买他的账。詹宁斯也很苦恼,起初他并不情愿,认为自己并不具备主持人的素质,但主持人史密斯劝他:“这就像被提名总统候选人一样,你身不由己。”

詹宁斯26岁时,就这样走上了《晚间新闻》主持人宝座。但同事们以冷淡的态度对他。一次在《问题与回答》谈话节目中,老记者劳伦斯垄断了所有的提问,詹宁斯只是坐着、听着,等提最后一个问题时,劳伦斯就此打断他的话说:“那个问题问过了,也回答了。彼得,你问下一个问题。”詹宁斯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还要小,化妆师只好把他化妆成年龄大一点,免得显得“太嫩”。同事们都拿他不当回事,有时他提出了一个很不错的建议,但大家都不采纳,对他一点也不尊重。他的加拿大英语也不大受欢迎,他的发音与美式发音略有出入。他对美国文化的生疏,导致了一些差错,有些差错是过于紧张造成的。有时,为了发准一个音,他反复练习,可一到播音时又弄错了。詹宁斯在联盟台也没有市场,许多联盟台拒绝转播他的节目。洛阿说,“无论我们怎样努力,都改变不了他的形象。”詹宁斯这时六神无主,他后来回忆说:“一个26岁的年轻人试图与克朗凯特、亨特利和布林克利这样大名鼎鼎的主持人一比高低,我真不够格。”

确实如此,新闻主持人这一行,不是年轻人成名的地方,像克朗凯特、华莱士等一帮大牌主持人都是近50岁才成名,他们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磨练才压住阵脚,所以给人以信任感,才会成为道德、智慧、权威的象征。

詹宁斯有自知之明,当初就是勉强同意接受主持人职位的,结果遭受同事冷眼看待,不愿与他好好合作。经过了痛苦的折磨,1967年年底,他再次回到了记者队伍中。

詹宁斯经过了两次挫折,他并未垂头丧气,而是再次开始了不懈的奋斗。他拼命读书以克服早期受教育的不足。他开始拼命工作,把工作置于一切之上。工作使他学到了许多学校学不到的东西。他自豪地说:“在我成年的岁月中,我没有虚度每一天,我每天都在学一点东西。如果说,一个人的教育还可以在成年后获得的话,那么我就是这样一个人。”

詹宁斯从逆境中奋起,终于锤炼成了一位成熟而富有敏锐洞察力的记者。

70年代末,阿利奇出任新闻部经理后,将詹宁斯又调回了纽约总部,重新加入了主持人的行列。这次他是三位主持人中的一位,负责报道国际新闻。三位节目主持人合作不好,收视率没有进展,不久,只剩下他一人独挑大梁。

自1983年詹宁斯接手《今晚国际新闻》三年后,节目收视率明显上升,曾几次跃居三大电视网新闻节目之首,成为ABC新闻部的支柱节目。

詹宁斯的经历告诉我们,身处逆境并不可怕,“梅花香自苦寒来”,遭遇不幸的挫折,反为他日后大器晚成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詹宁斯终于磨练成熟,成了一流的主持人,他多次获奖,功成名就。

赵忠祥:风雨过后见彩虹

1985年3月1日《新民晚报》刊登了一条消息报道说:“全国第一次电视播音员、节目主持人评选活动今天在上海揭晓,有五位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获奖。”赵忠祥获得了最佳播音员榜首的荣誉。尽管这次评奖规模不大,仅在《大众电视》的十几万读者中进行,但这确实是一次观众发自内心的评选,一次民意测验。赵忠祥感到了极大的满足,这验证了他在观众中的影响,也是对他多年来为播音事业做出贡献的一种最好奖励。但与此同时,真是“东边日出西边雨”,得完奖回来,他却身不由己地离开了奋斗20多年的新闻播音岗位,没有解释,也没有声明。赵忠祥回忆说:“我当时的挫折感,那主要原因,可能就是风头太劲才形成的……我们的个别同志沾染了资本家的作风,根本不考虑工作的大局和同志间的亲情。”

获得最高荣誉的同时,从播音员的位置上“下岗”,赵忠祥开始有些茫然了。在新闻播报过程中,遇有重大事件与突发事件,编辑、记者、播音员都会处于一种紧张、神圣、庄严的亢奋之中。一旦离开了这个岗位,就失去了仿佛在事件中心的感觉,赵忠祥这时真有点六神无主的感觉。尽管心有不甘,但去干其他什么工作,又心中无底。这时的他,正如他在《岁月随想》中感叹的,“我很像一个断了线的风筝,在空中飘摇,不知会落在哪一块土地上”。

但赵忠祥并没一味怨天由人,他在搞好《动物世界》与许多专题片的解说工作时,不甘心过一种闲适的职业生活,他要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大价值,能干出点什么名堂来,“免得人家说,‘你除了念稿子,还会干什么?’”他这时想到了去做新闻专题特别节目。他分析了一下做节目的条件,除了经费短缺,其他条件都还可以创造,选题可以自己把握,摄像器材找其他同志借来可临时使用,再加上有一批的同事、好朋友,他们在完成本职工作之外,都肯无偿帮助他做许多有益工作。当时节目源也比较少,副台长杨伟光多次对他讲,你们去做节目,做完以后我来看看,好的就可以播。

经费短缺,就从北京做起吧,北京近在身旁,变化也是日新月异。赵忠祥就与对外部的曹兴成、韩青兰两同志一起策划,做了一个节目叫《看北京》,讲的是北京郊区农村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贫穷到解决温饱,奔向小康的事例。这个节目播出后,得到了大家好评,出师报捷,赵忠祥获得了信心。在紧张的工作中,忘记了一切的不愉快。

于是他又投入了第二个节目《看宝钢》。这期的选题源于在经济部听同事们聊天,说的是一个宝钢工程师回西安休假,用答疑的方式劝阻了大学生们因对宝钢产生误解而要上街游行的故事。赵忠祥立即意识到这可是一个好选题,他立即请教这位工程师是谁,家住哪里,能否找到,并问在座的几位可不可以帮个忙,去一趟宝钢搞一个节目。几位同事热情很高,当即表示愿意一块做这个节目。

赵忠祥和三位同志带着一台机器,飞到上海,乘车来到了宝钢。针对社会上流传的对宝钢的各种怀疑论调,赵忠祥一行搜集了比较典型的十余个问题,请有关人员回答。问题提得尖锐,回答得心平气和、有理有力。赵忠祥在宝钢边采访、边用当地设备编辑,拿回来已是成品。回到北京后就请有关部门领导审看,大家一致说好。节目播出之后,还接到不少来信,观念也说很受教益。自从这个节目在中央台向全国播出后,再也没有听到过有什么对宝钢质询的疑问了。

赵忠祥在1985年最后一天的下午5点钟出发,从采访拍摄北京西单菜市场开始,到采访清洁工人装运垃圾,到拍摄交通值勤警察,拍摄石景山电厂,拍摄首钢工人,拍摄妇产医院,到采访扫街清洁工,到公共汽车站采访首班车的售票员,一路马不停蹄,连饭也顾不上吃,停下来休息时,已是1986年元旦凌晨4点了。整整12个小时过去了,赵忠祥他们彻夜未眠,捕捉了新年在岗人员的动人镜头,又马上制作成节目,安排在元旦当天播放,这个节目叫《十二小时即时采访》,并获得当年专题新闻节目一等奖。

1985年,赵忠祥还参与拍摄了《撞击与反射》,报道石家庄的改革思路。又去自贡拍了《逛灯会》,让观众如身临其境地领略“银河落九天”的迷人仙境。

辛勤的汗水,洗刷了命运的不公与苦涩滋味,换来的是心情的愉悦和走出人生低谷的雄心,获得的是重新迎来第二次事业辉煌的重大机遇。1986年,赵忠祥调往国际部,开始了他主持人的职业生涯,辛劳的1985年,为赵忠祥向真正意义上的主持人过渡奠定了基础。

赵忠祥主持了十多届《春节联欢晚会》,主持的其他大小节目和娱乐晚会更是不计其数。其中,和杨澜“老少搭档”主持的《正大综艺》,是赵忠祥最有影响力的代表栏目,“主持《正大综艺》的成功,是我获得1994年政府奖的原因之一”,赵忠祥后来自豪地回忆说。在主持《正大综艺》期间,赵忠祥和杨澜被媒体评为最佳搭档。

还是用赵忠祥自己的话来结束这一节吧:“无论遇到怎样的大起大落,无论受到什么样的委屈,无论历经怎样的艰难痛苦、坎坷、曲折,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会,也不可能动摇我的信念。”

窦文涛:你可以执生了

窦文涛主持的节目好看,《锵锵三人行》更是风靡港台、大陆,情迷男女老幼。可是,他初到香港,却因不适应传媒角色变化而遇到了十分的困惑和尴尬,差点走了麦城。

来香港之前,文涛什么类型的节目都主持过,但比较被圈内人熟知的是新闻性、社会类的谈话节目,但到了香港后,拿过“金话筒”奖的文涛签约凤凰卫视中文台,主持一个娱乐资讯节目《相聚凤凰台》,算作是一个“签约艺员”。

既然是签约艺员,当然要像一个演员一样,要会表演。但文涛对表演还是不太在行,没有经过这方面的训练,他从武汉大学新闻专业毕业后,就一直在做节目主持人,跟“艺员”有很大不同。

有一次,在拍一个节目的主持人外景串场时,文涛拍得十分不顺利。

“再来一次!”

已经是第六次了,导演叹气,他的汗下来了,化妆师在他脸上赶忙补粉。

“你一路走过来,很失望的样子,到这个位置停住,灵机一动,好像突然醒觉,再讲这句台词,一定要显得奸滑一点!”导演刚口干舌燥地说完戏,摄像师又急着帮导演给他说戏:“你平时讲咸湿(黄色)笑话的表情多鬼,怎么这个时候不行?”

这一次文涛更努力挤眉弄眼,表情肌已经酸麻,不再听脑使唤。做完又瞧着导演脸色,“金话筒”自信心崩溃了。

“算了,就这样吧,”导演可怜他道。

“我原来没有表演这方面的训练。”文涛十分委屈地解释道。

这时只有节目选择他,他不能选择节目,对文涛来说,做不好艺员,很可能就要打道回府了。

于是,文涛开始琢磨本不擅长的事情,看电影、看任何带表演成分的节目,再对着镜子模仿,拼命地装疯卖傻,当然到最后镜中的脸依然充满困惑。但艺员主持节目所需的表演功力毕竟还是很浅显的,经过了艰苦努力,港方经理拍着他的肩膀说:“进步好大,你可以执生啦!”“执生”是粤语“胜任节目”的意思。导演也拍着他的肩膀说:“你是行的!”摄像师拍着他的肩膀:“恭喜,你今会笑了!”

文涛终于战胜了不利因素,走出了逆境,最终成了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当家男主持人。

倪萍:不该抢话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