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新世纪主持人成功书系:星路视点
7332100000014

第14章 冲出逆境(2)

失败、错误是每个人都想竭力避免的,但当它们降临时,是推诿、逃避,还是以百倍的勇气去挑战失败,主动承担造成这种错误的责任,这恰是体现一个人是否具备真诚的人格魅力的最好时机。我们应努力追根溯源,找出失败的原因和错误的缘由:工作能力不足?准备不充分?客观条件不成熟?等等,只有把类似的问题弄懂弄透,在今后的工作中才可能对症下药,避免重蹈覆辙。

失败之时,也最容易找到事物转变的切入点,这是发现自身不足的绝佳机会,成功者往往把失败与挫折当做了人生的另一种财富,明星主持人倪萍就正是这样,通过对“抢话筒事件”的反省总结,倪萍逐渐养成了一种习惯,无论是谁做嘉宾,只要在她的节目中出现,她都会提前到他们的住处进行采访,了解一些背景资料,相互沟通情感,在以后的主持生涯中,类似的情况再也没有发生过,使自己的主持技艺更加炉火纯青。

那还是1993年倪萍专门为几对金婚的老年朋友举办的一期《综艺大观》,这几位嘉宾都是我国各行各业的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其中一位是我国第一代气象专家,曾多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在现场直播中,主持人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要面对许多意外情况及突发事件,如果不能从容应对,出现束手无策的情形,那种尴尬、那份无奈会令主持人真正难堪。

当倪萍将话筒伸到这位女气象专家的面前时,她顺势就接了过去。对于直播中的主持人来说,如果把话筒交给采访对象,就意味着工作失职,现场的局面你就无法掌握,更严重的是,对方如果说了不应该说的话,后果会不堪设想!在众目睽睽之下,倪萍又不能把话筒要回来。

“我首先感谢今天我能来到你们中央气象台。”这位老专家第一句话就说错了,全场观众大笑。倪萍见机行事,伸手去接话筒,她却躲开了,倪萍只好追上话筒伸长脖子:“阿姨,这里是中央电视台。”

“是啊,我感谢你们中央气象台。”这一下全场观众更乐了。倪萍想打个圆场,可手中没有话筒,只好又伸手去抢,那位老专家推开倪萍的手,倪萍只好再次伸长脖子:“今天阿姨金婚,在这幸福的日子里她太激动了,对气象台太有感情了。”

谁知这位老太太并未领情,而是自顾说下去:“我当年在苏联、日本留学,都比中国……”倪萍只得强行抢下了话筒,担心她说话不慎,造成严重后果。这位老专家个性极强,愣是又第三次夺去了话筒。现场出现她们两人来回争夺话筒的不正常情形。原来规定只讲30秒钟,结果老专家讲了近5分钟。台下的导演急得向倪萍做停的手势,领导也向倪萍挥手,倪萍更是急出一身冷汗。

倪萍后来冷静下来反省自己,面对上亿观众,绝对不应该再抢话筒,而且不应该随便打断别人讲话,更何况是年轻人对长者。但节目直播一分一秒都是事先周密安排的,如果老专家占了太长时间,后面的节目就得删掉了,所以这是自己作为节目主持人的失职。

问题发生后,倪萍没有刻意去推托责任,反而主动承担了这次失误的责任。这对于刚进台不久的她来说,该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人不怕犯错误,就怕重复犯同样的错误。她经过反复的思考和总结,得出了这样的体会:如果自己在直播前,能和这位长者多交流交流,了解她的个性,掌握她的说话方式,那天就不会出现这类尴尬的场面。

在直播结束后,不少观众来信批评倪萍:“不应该和老科学家抢话筒,要懂得尊重别人……”倪萍接受了观众的批评,她没有一味深陷苦恼,而是将批评化作了重新赢得成功的动力。

倪萍当时如果只是一味推托责任,没有勇气挑战失败,不主动地从主观上找出问题的根源,那她就不会从“抢话筒事件”中获得启示,下次碰到类似的问题还会手足无措,久而久之就会失去观众的信任与认可,也不可能在失败中增长才干,逐渐走向成熟并获得今天的成功。

方静:找到感觉

很多人早已熟悉,中央电视台对海外播出的《中国新闻》节目,有一位年轻的女主持人,一头长发披落肩后,清丽的面庞透着机敏,神情中带着一种超乎年龄的成熟与沉稳,语调明快,不温不火,那形象会在不知不觉中印入你的脑海。就是这位貌不惊人、质朴自然的女新闻主持人,荣获了包括国际华语十佳主持人奖和中国新闻播音最高奖在内的一连串光可耀人的大奖。

这就是方静,她一次次以坚韧勤奋将逆境和挑战变为了机遇,最终收获了甜蜜的果实。

方静在准备毕业实习时,就受到了命运的捉弄,差点打碎了她对播音事业的憧憬。

各地电视台走马灯似的到她们班上挑人,相中了这个又相中了那个,就是没有一个台相中方静。这种伯乐相马式的选人,凭的就是一盘录像带。偏偏带子里的方静形象不美,声音又弱,她自己看了都叹气,又怎么让人家满意哪!她自荐了几家电视台,自己也记不清了,反正北京的、外地的她都不在乎;不能正式出镜,做做幕后的编辑、配音也行,只要能接收她实习。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确定了实习单位也就差不多确定了工作单位,换了谁能不着急呢!忽然间成了备受冷落的“丑小鸭”,方静心里真不知是滋味。

幸而天无绝人之路,恰巧中央电视台海外专题部急于扩大业务,人手正缺,方静意外地在这里获得了一个实习的位置,悬着的心总算有了着落。

这份实习的工作来之不易,方静备加珍惜。可是一晃3个月过去了,没人给她分配正事干,每天除了自己看书没人管,就是坐冷板凳了,周围忙忙碌碌的人们似乎忘了这个来帮忙救急的姑娘。方静是个有心人,她知道坐以待毙的道理,机会是等不来的,要靠自己去创造、去争取。于是她开始频频“求战”,人家出采访她跟着一起去,人家编辑配音她凑上去专心学习。另一方面,她也想方设法寻找能够施展才华的机会,要干出点样来给大家瞧瞧。在好友的帮助下,方静采访了当时正备受全国球迷瞩目的国家足球队主教练施拉普纳。当方静操着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与施拉普纳谈笑风生时,人们第一次发现这个并不出众的女孩身上,蕴含着一种以前不曾发现的特质。

机会被她创造争取了出来,不久,专题部领导把“美国吉普在北京”的采访任务交给了方静。在这部后来获奖的专题片中,方静扎实的英语功底,丰富的知识储备,挥洒自如的气质,得以尽情发挥。当台领导得知这位能讲流利英语的女主持人,气质脱俗,竟是一位初出茅庐的实习生,爱才之心油然而生。数日之后,方静正式被招进了中央电视台,成了一名真正的节目主持人。

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这一连串不幸中的万幸浸透着多少汗水和艰辛,只有方静自己才知道。

1994年5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被从专题部调到新闻部,担任《中国新闻》主持人。在别人看来,从业不足一年就坐上这把交椅,方静真是太幸运了!可方静心里明白,这对她不啻是一个新的挑战:“坐在这个位置上,我几乎没有任何优势。”

方静的播音条件并不好,发音偏弱,尾音还略略发颤,这在传统的新闻播音规范来说是一大忌。还在上大学时,她就被认定“不适合播新闻”,这相当于给她的新闻播音判了“死刑”。

她的另一个弱点是太年轻。对于新闻节目来说,新闻的权威性和信任感会因主持人的年轻而受到损害,国外的新闻主持人多为资深记者,《中国新闻》的另外两位播音员也是成熟的中年人。何况方静在此之前对于新闻编播还是一片空白。

命运似乎又在捉弄她了。

果然,挺长一段时间方静找不到感觉,不知道究竟怎样才能像个“播新闻的”。一向有主见的方静,不喜欢简单模仿,她要弄个明白。经过对实践的体味和沉思,她开始刨根问底。她想,为什么许多成功的新闻主持人并非出自科班播音?他们有的是记者,有的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他们从幕后走到前台,让观众认可和欢迎,凭借的不是相貌,不是语音训练,而是他们对新闻事件本身的见解,是他们思维的敏锐性和深厚的文化素养,是他们与观众之间朴实的交流。

方静终于有一天忽然顿悟:新闻其实就是与人们相关的具体事情,就发生在每个人身边,普通得如同穿衣吃饭。播新闻其实就是实实在在地把这些具体事件告诉每个人,原本不需要刻意寻找什么“感觉”。真正该找的,是对新闻事件本身的开掘。播音不讲技巧不行,过分追求技巧也会弄巧成拙,技巧只是帮助表达的手段。

“不找感觉”的感觉找到了,方静如释重负,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面对镜头,她仿佛是在与观众面对面交谈,语调平实,语流贯通,语速也快起来了。她有了一种内在的冲动,一种强烈的欲望要把自己知道的事情准确、快捷地告诉观众。没有刻意的抑扬顿挫,却能直人人心。没有把笑总挂在脸上,观众来信却说她“亲切”。在不知不觉中,方静尝试了一种转换:没有“演”,只有“播”,用心播讲,用心交流。她的全部注意力都聚集在了新闻的内容上,几乎到了“忘我”的境界。一位专家感慨地说,看方静播新闻,你能感到一种“难得的职业真诚”。

方静一次次面对不利于自己事业前进发展的逆境,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展现自己的过人才华,不在逆境中顾影自怜,自我消沉,而是将逆境看成是对自己的磨砺和机遇。正如她的名字一样,她时常游历于自己的内心世界中,修炼着一种“静的智慧”,以此来自我审视,也审视周围事物,在逆境中保持着一份清醒,对自己保持着一份信心,所有辛劳的努力,终使她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同和赞誉,她以年轻人的勇气和实力,在工作的短短几年,已经在播音、主持、采访等多重领域,展露了自己的才华。

1996年6月27日晚,江泽民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为美国总统克林顿举行欢迎酒会。席间为美国客人安排了一台文艺演出,用中英文双语主持这台演出的就是方静。她那典雅的气质和流利的英语,给两位大国元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演出结束,江主席和克林顿走上舞台。江泽民主席对方静说:“你的英文很标准,发音纯正。”克林顿总统对方静说:“非常感谢你的主持。”方静微笑着告诉总统先生:“我是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希望能为中美友好做点事情。”总统先生露出赞许的目光,轻轻点头:“你今天已经做了很多,今后会做得更多,一定!”

琼·兰丹:减肥苦旅

在最近美国出版的《电视指南》上,有这么一则关于琼·兰丹的辞条:

琼·兰丹,1950年9月19日出生于加利福利亚,ABC《早安,美利坚》节目主持人。她演过电影,1986年先后与丈夫合作出版《琼·兰丹的母亲时段》,与另一人合作出版《早安,我是琼·兰丹》。近年又出版新著《琼·兰丹的健康烹调》和《琼·兰丹的健康生活》。